1、(唐诗三百首120)李白《静夜思》
2、编辑:陈柳颖编审:胡德赛
3、(唐诗三百首49)崔颢《黄鹤楼》
4、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5、(唐诗三百首52)祖咏《望蓟门》
6、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非常好,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
7、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8、【蜀相作者】(唐诗三百首48)崔颢《行经华阴》
9、(唐诗三百首*)王维《少年行》
10、栏目诚挚邀请社会各界诵读爱好者浓情献声,作品将于每周日在江津区融媒体中心FM107同步推出。
11、首先这是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的一首诗.然后表达了作者的“乐观”的精神.综合起来简单说是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壮阔的胸襟抒发自己对“知己”的惜别之情.
12、(唐诗三百首33)卢照邻《元日述怀》
13、(唐诗三百首45)李白《长干行》
14、《蜀相》作者杜甫并没认为自己是英雄。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意思是: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英雄”指历代英雄豪杰,他们或运筹帷幄,或驰骋疆场,对诸葛亮惺惺相惜,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赍志而殁深表同情,会泪满襟。
15、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16、《蜀相》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译文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17、(唐诗三百首10)贺知章《回乡偶书》
18、(唐诗三百首88)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19、12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20、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21、蒋琬祖籍祁东县砖塘乡,三国到唐朝,为永昌县治,距今县城42公里。此地曾发掘大批汉砖而得名,还出土有一石碑,刻有“蒋侯故里”四字,无疑指蒋琬。今日尚可寻觅到古老护城河遗迹,亦可见城墙遗址。昔日的烽火硝烟今虽不在,四顾青山,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22、(唐诗三百首*)李白《菩萨蛮》
23、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24、(唐诗三百首*)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5、(唐诗三百首12)张九龄《感遇其一》
26、当黄昏将临,月儿尚未朗照,隐身在“牂牂”“肺肺”的白杨树荫下,心中该漾动着几多期盼的喜悦。
27、(唐诗三百首81)王维《终南别业》
28、(唐诗三百首17)王翰《凉州词》
29、这首咏物诗描绘了春柳的勃勃生气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立意新奇,饱含韵味。
30、(唐诗三百首31)王湾《次北固山下》
31、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32、(唐诗三百首39)李颀《送陈章甫》
33、(唐诗三百首77)王维《过香积寺》
34、“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汉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长得高大而茂密。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35、杜甫诗《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伟大诗人杜甫,是一位毕生持有崇高志向(所谓“许身一何愚,自比稷与契”),而又始终未获展布(所谓“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的悲剧人物,在诗人五十九载生活旅程当中,时时不忘的一件事就是如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亦即如何匡辅君主靖世安民的问题。因之,在历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贤臣诸葛亮,便成为诗人终生所最服膺所最推崇的楷模。在诗人许多怀古诗歌当中,直接间接地,专题与旁及地称颂诸葛亮的篇章,不下十几首。特别是当他流浪四川期间,由于常
36、(唐诗三百首65)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3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8、(唐诗三百首69)王维《桃源行》
39、(唐诗三百首7)宋之问《渡汉江》
40、(唐诗三百首68)王维《洛阳女儿行》
41、(唐诗三百首76)王维《终南山》
42、(唐诗三百首2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3、(唐诗三百首102)李白《月下独酌》
44、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
45、这里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46、(唐诗三百首24)孟浩然《宿建德江》
47、(唐诗三百首106)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48、同病相怜型(类比)
49、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既表现了对偶像诸葛亮的敬仰、赞美,也表现了对其功业未就的痛惜之心,并在对比中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与报国无门的惆怅。
50、【蜀相作者】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
51、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52、(唐诗三百首19)王之涣《凉州词/出塞》
53、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
54、(唐诗三百首67)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5、(唐诗三百首91)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56、《蜀相》的作者是杜甫。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游览武侯祠时所作。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杜甫有济世救民的抱负,但却没有施展才华的地方,而历史上对诸葛亮却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建立了赫赫功勋,拿自己和诸葛亮一对比,再加上诸葛亮足智多谋,为国鞠躬尽瘁,杜甫对诸葛亮就越发敬仰,越发崇拜。
57、这颈联两句,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58、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59、(唐诗三百首53)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60、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知识宝库
61、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62、(唐诗三百首64)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63、(唐诗三百首56)王昌龄《春宫曲》
64、“未捷”跟“先死”有一个时间上的比较。
65、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huā)滋。
66、(唐诗三百首26)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67、(即兴评述热点)2020合集
6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69、(唐诗三百首21)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70、(唐诗三百首51)祖咏《终南望余雪》
71、(唐诗三百首87)王维《相思》
72、(唐诗三百首*)王维《使至塞上》
73、(唐诗三百首62)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74、译文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75、(唐诗三百首86)王维《山中送别》
76、攀条折其荣,将以遗(wèi)所思。
77、作者:杜甫丨诵读:熊亚利
78、(唐诗三百首79)王维《西施咏》
79、(唐诗三百首38)李颀《古从军行》
80、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淡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81、(唐诗三百首35)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82、FM107播出时间:周日07:00、08:00、12:00、18:00。
83、(唐诗三百首47)崔颢《长干行》
84、(唐诗三百首124)杜甫《兵车行》
85、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86、(唐诗三百首10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88、(唐诗三百首20)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89、(唐诗三百首28)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90、(唐诗三百首92)王维《赠郭给事》
91、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顾:拜访,探望。频烦:频繁叨扰。
92、(唐诗三百首123)杜甫《望岳》
93、(唐诗三百首107)李白《子夜吴歌》
94、(唐诗三百首125)杜甫《丽人行》
95、(唐诗三百首60)王昌龄《塞下曲》
96、先说结论分析蜀相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如下。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主要夸赞了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的政治思想,没有得到实现的悲哀。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97、(唐诗三百首15)张九龄《感遇其七》
98、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
99、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
100、“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这尾联两句承接着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101、(唐诗三百首134)杜甫《梦李白》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