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2、也曾图治正阊阍,偏就着妖氛。苦谏几番疏远,失筹三度囚秦。
3、长河曲曲流逝,又逢端午节,屈原当敬。爱国情怀,离骚风雅,千古流芳堪咏。史研如镜。若屈子重生,必然清醒。劲赋骚风,颂中华鼎盛。
4、汩水风生老木喑,湘流浩荡证孤心。
5、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6、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已经在异乡过了三十五个端阳了。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7、小时候,都争着让家人在手腕上、脚腕上系上亲手编成的五色线,现在很少有家长能找得到几根不同的色线,更遑论有闲心思搓一根给孩子戴上了。所以北方人的端午,现在几乎只剩下了包粽子和吃鸡蛋的习俗没有被丢掉。那就把包粽子和吃鸡蛋的习俗,编成一首山东快书,供大家一乐吧。
8、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9、路漫漫,水茫茫,美人香草在何方。离骚天问传千古,求索精神诗赋扬。
10、屈原报国投江死,伍子胥魂看楚郊。
11、雄黄入酒竹粽香,思读离骚韵味长。
12、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13、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14、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15、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16、却依然有人奋战在一线岗位
17、七律.端午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18、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19、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20、离骚桔颂昆仑雪,论语琴吟楚汉霜。
21、非关独爱杯中物,此物能消客梦长。
22、育婴襁褓知寒暖,望子成龙苦自怜。
23、技术及合成:王英莉小丁噹
24、儿对女,子对孙,药圃对花村。高楼对邃阁,赤豹对玄猿。妃子骑,夫人轩,旷野对平原。匏巴能鼓瑟,伯氏善吹埙。馥馥早梅思驿使,萋萋芳草怨王孙。秋夕月明,苏子黄岗游绝壁;春朝花发,石家金谷启芳园。
25、译文: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你赠与了我一枝艾草。
26、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27、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28、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29、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30、【端午诗词】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明·边贡《午日观竞渡》
31、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32、译文: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33、倶都欢乐度端阳。二零二二年五月初五于天津
34、辞赋离骚天问泪,汨罗千古志仁尊。
35、贫乡自有寻常乐,闹市谁无反复眠。
36、谁家儿女共,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
37、跟随父亲回第二故乡探亲
38、曾忆离骚史载,重温九问情长。精忠报国谏朝纲,一代英贤敬仰。
39、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40、我一直相信善良不会灭亡
41、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42、丰功伟绩谁来创?但愿人人都安康,
43、一双虎头鞋倚在茶壶旁,
44、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45、每逢端午日熏蒸,江水滔滔祭浪腾。
46、自古忠臣奸佞惧,离骚正气义延承
47、译文: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和雄黄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
48、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49、年年端午纪诗魂,粽叶芳香艾草门。
50、在端午这日,很多地方还有洗草药水的习俗。草药水,即古籍中所说的沐兰汤,用佩兰或有香气的草药熬煮沐浴。“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51、英魂遥祭托端午,橘颂离骚代代传。
52、【端午诗词】谁使端午的龙舟凝重淳朴的粽香
53、艾兑雄黄蝇虎灭,歌飞讯网笔情伤。
54、背负洪波路,灵魂重五回。
55、传统端阳包粽子,龙舟竞渡载诗人。
56、屈子离骚诵九章,怀沙赋就汨罗亡。
57、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58、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59、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60、《九歌》《天问》之流世兮,
61、败与奸人非智勇,灵均赴死自悲哉!
62、居安思危,开拓进取,为振兴中华而鼓呼,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不息,我们砥砺前行,永远在路上。
63、我们纪念屈原,我们学习屈原,一是他的文学的财富,是我们中华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丽瑰宝。二是他的爱国精神,感染,激动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
64、我道投江非上策,才情枉负究堪悲。
65、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66、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67、棕藏米枣情深切,韵裹诗词恨转幽。
68、苏轼在诗中提到“彩线轻缠红玉臂”,则是端午的另一个习俗,即给孩子们系五彩线。五彩线,是指红绿黄白黑五色丝线,俗称五色丝,又称避兵繒,朱索等。中国古代崇敬五色,认为这是吉祥色。故而在端午清晨,家里的女人们就会把五色粗丝线搓成的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腕、脚腕上。到端午节后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扔进雨中,意味着祛邪攘灾。
69、雨后风微荷芰香,顿驱初暑作疏凉。
70、端阳节日精忠咏,屈子诗人爱国彰。
71、汨罗江载灵均梦,华夏人书爱国章。
72、急鼓如雷鸣不断,龙舟争看惊涛卷。谁记当年三闾怨。哀郢伴,声声天问随风远。
73、龙舟竞渡的习俗,最早见于两汉的文献记载,是在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盛行的一项活动。后来随着各地文化的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慢慢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各地。
74、说到屈原,我们就想到了楚辞。风雅颂,是我们民族的精华,它一经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便被广大的人民所喜爱。雅歌成了当时的文学主流,数百年来都被当时的人们所崇奉。典雅端庄,出于名门。细腻的文风犹如弱柳,袅袅婀娜,亭台秀水。
75、时逢节日最堪怜,客在他乡几十年。
76、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77、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78、卓成朗诵作品精选
79、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80、历经百年苍桑的华夏儿女
81、遥怜社稷青猿哭,留得文章紫凤鸣。
82、角粽千年依旧热,香然不复古人愁。
83、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84、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85、~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86、英雄追碧浪,击鼓施威,虎旅冲峰盖三军。
87、与端午节日有关的诗词:端午日唐代: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浣溪沙·端午宋代: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端午唐代: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端午即事宋代: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88、咏世界非物遗产端午节
89、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90、九歌天问离骚载,百感怀沙楚水悲。
91、沿江两岸龙舟舞,饭桌千家粽子香。
92、译文:在石溪住久了开始思念端午时节的场景,在驿馆楼前观看开始行动的时机。
93、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94、2030于荷城
95、译文: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接近夏天的中间了,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了。盐和梅己经在鼎里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倾倒。这是古人就留下的习俗,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靠着栏杆方知木槿长得茂盛,对着水才发觉芦草真的很芳香。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长久,各位大臣共保国家昌盛。大家对国家的忠贞如果能始终如这种美德一定也会在后世子孙中传扬。
96、照眼榴花开紫阳,家家糯粽送清香。
97、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98、就连皇帝李隆基也曾写诗说:
99、汨水唱离骚,纪念诗人传古节;
100、喜迁莺•壬寅端午(韦庄体)
101、再唱离骚天问赋,炎黄一脉傲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