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在雨中抒发豪兴,像孩子一样充满新奇与活力,这就是中二联如此写景的缘由。作者为何如此豪兴呢?或许因为春雨滋生了希望,也或许作者心如赤子,看到雨就忍不住去雨中游赏,也或许,这是诗人“发癫狂”,以此来表达自己的豪情与洒脱,所以引起童子的嘲笑。
2、这里,与其说作者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解释:这一联更像一个流水对。一年来燕子都做着能安居此处的美梦,但是秋天到了,燕子又要迁徙。而作者是不是也渴望回家呢?他希望像燕子一样,能够回到自己可以避寒的港湾。但是,今天的梧桐树与昨天的梧桐树不一样了,因为秋天到了,梧桐树开始凋落,自己的梦似乎也要醒来,让人因清醒而难过,因凋落而伤情。
5、作为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陈与义在诗歌创作方面推崇并学习杜甫。所作着眼现实,关注国运民生;用典较少,词句明净,不像其前辈诗人黄庭坚等那样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观雨》一诗虽然也有用典故之处,但平易晓昶;由于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等辞格,使得此作境界辽阔,意蕴丰富。
6、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颔联:吴楚,为春秋二国名,大致上吴国在湖东,楚国在湖西,洞庭像是把两隔开。坼,裂开,隔开。乾坤,此处指日月。洞庭湖如此广阔,东南面的吴地和楚地,似乎被割成两国。洞庭湖的水势浩瀚,整个天与地就如日日夜夜在波涛上漂浮。希望对你有用!
7、钱钟书的好诗,你读过几首?这七首诗幽默睿智,犀利有趣,请收藏
8、屋前的江流与屋后的山岭云气无阻,连绵起伏的山脉与层层翠染的幽林送来隆隆雨声。
9、如此对比,更见作者的窘迫与潦倒。作者这一句既有深深的愤懑,更多的是无奈和凄凉。以“西风吹客衣”来结束全诗,画面定格,作者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10、突然来了一阵急雨,打破了宁静。二联所写,突如其来,声势满纸。尤其“壮观满空山”,写景壮阔宏大,虽然未写明“壮观”为何物,却足以引起联想。
11、B.第四句“送”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词句明净,意蕴丰富。
12、先说下陈与义其人。陈与义是“江西诗派”的巨将之位属“一祖三宗”之一。江西诗派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与陈与义,属于“三宗”,可见陈与义诗才之高,地位之隆。他生活在两宋之交,经历过“靖康之变”和北宋南渡。他早年生活落魄,在开封求官屡遭不顺,终年仅仅49岁。
13、雨时山不改,晴罢峡如新。
14、【雨陈与义】《观雨》作于1130年夏。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在东南战线攻破临安(今杭州)、越州,继而从海上追击宋朝皇帝,高宗从明州逃至温州。在两湖(湖南湖北)一线,金兵于1130年春天进逼湖南长沙。当年二月长沙守帅向子湮积极组织军民顽强抵抗,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卞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一场夏雨翩然而降,诗人的思绪也随着雨丝在纷飞。该诗虽然写的是雨景,但却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极大关注,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了。
15、其作者对雨的恩赐有这么强烈的感激,可见他求官时所面临的上官,对他是多么不近人情,甚至不如秋雨一样对他稍加呵护。作者如此写感激,其实也有愤激之意。
16、sòng dài:chén yǔ yì
17、所以作者尾联继续抒发感慨,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开封是当时首都,处处繁华昌盛,人人鲜衣怒马,个个心满意足,但是作者呢?作者只感到凄凉的秋风吹拂着他单薄的衣服。
18、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19、你记得多少写雨的绝妙诗句?
20、诗写至此,诸位应该能够感受到,作者所书之怀,不仅仅是思乡之情,也有年华将逝之慨,更有生活不如意之叹。年华已老,却客居外地;仕途不顺,又无法回归,这才是他纠结的根源,也是他为何读到家信,会有如此浓重的情绪。
21、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赏析此诗作于宣和五年(1123),时任太学博士。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表现诗人一时欣喜的情感。作者: 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22、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花。
23、A.第一句点明诗人的处境,因国破家亡而颠沛流离,寓居异乡。
24、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25、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
26、不解耕:这里指不熟悉农事。
27、作者的洒脱疏狂,与“童子”形成对比,可见作者兴致颇高,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更不在乎雨水打湿了衣服。
28、潇潇十日雨,东边下雨西边晴,道是无情又有情·此起彼伏~连绵不断~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是也!
29、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③。
30、萧萧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31、深重的民族灾难和多舛的人生境遇,让陈与义胸中的爱国热情喷薄而出。
32、“梦里”二句:睡梦中感到凉意,却不知外面在下雨,醒来卷帘,看到沾湿的荷花,才知道下过雨。这是举果知因句法,点明题面。
33、译文:大雨打在了乌篷船上创造出了各种各种的声音,夏天的太阳照在头上却感觉到寒冷。我走遍了各个地方,最终还是最怀念我的家乡。
34、山角:山的转角向外突出处。
35、儿童笑老子,衣湿不知还。
36、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宋人也有称他崇尚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37、山客龙钟②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38、鸥沙:鸥鸟栖息的沙洲。
39、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平生产。
40、(1)(3分)分别是“通”和“送”。这两字逼真地描摹了诗人所见的闻的景象与声势:前江的水气与后岭的阴云相互通连,浑为一体;万道沟壑、千顷林木传送来隆隆雷声。(答出两个字给1分,能进行具体分析给2分)(2)(5分)杜诗反映了战乱给自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希望尽快平定叛乱,然后濯甲洗兵,置于不用的愿望。(2分,意思对即可)陈诗则写的是:如果此雨能洗刷甲兵,助宋军作战,那么即使房屋渗漏,漉漉满地,也在所不惜。诗人因雨寄怀,表达了他不顾个人利害,渴望取得抗金胜利的愿望。(答出杜诗含义给2分,答出陈诗含义给3分,意思对即可)
41、尽管云雨的猛烈遮蔽万物,雨中的万物并没有全然屈服,时局也并非黑暗一片。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竹枝顽强地挺立着,高高的山角上、大风吹掀处露出了光明。这里诗人对雨势变化观察的细致入微,表明他对现实的高度关注。
42、这种热情与他的才气凝结在一起,形成了如此豪迈的诗句。
43、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存词19首。曾在余杭任太傅幕僚,后被宰相赏识,因而升迁。
44、作者为何把雨写得如此壮阔,把春景写得如此有力?这是在为尾联服务的,也是为整首诗的情绪服务的。作者此刻的行迹是怎样的呢?早上云物恬静,突然来了一阵急雨,作者此刻在柴门外看雨,是谓“柴门对急雨”。然后作者却行走在雨中,看到“壮观满空山”,“春发苍茫内”,听到“鸟鸣篁竹间”。正因为作者不顾雨大,行走在户外,才会有尾联“儿童笑老子,衣湿不知还。”
45、故国愁眉外,长歌欲损神。雨晴作者:陈与义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46、他在北宋时曾任文林郎、太学博士等职;南渡后任吏部侍郎,累官至参知政事。
47、⑸危坐:古人以两膝着地,耸起上身为"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严肃恭敬。后泛指正身而坐。
48、“燕子今年别,梧桐昨梦非”解释:秋天到了,燕子又要迁徙了,梧桐树也开始落叶,它关于夏天苍翠的梦也渐渐残破了。这一联写初秋之景,言外之意仍旧是写自己的失意。自己就像一只飞来飞去的燕子,夏天过去了,自己的找寻没有结果,却不得停止奔波。燕子有地方可以迁徙避寒,自己却没有退路。他求官不顺,做的美梦就像梧桐树一样,到了秋天就要凋零,没有丝毫希望了。这种景,更让作者感叹生活不顺且没有出路。
49、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50、十天大雨潇潇洒洒的下过,稳稳的把夏季送走了。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过一场雨打,已经与昨晚的不同了。一股凉意透到骨里,家徒四壁,万事多有不顺。京城里那么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西风瑟瑟吹着客居之人的衣服。guān yǔ观雨shān kè lóng zhōng bú jiě gēng ,kāi xuān wēi zuò kàn yīn qíng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qián jiāng hòu lǐng tōng yún qì ,wàn hè qiān lín sòng yǔ shēng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51、“不嫌屋漏无干处,正喜群龙洗甲兵”(《观雨》)手法:借代,对比。赏析:体现出陈与义的壮志雄心。深重的民族灾难和多舛的人生境遇,让陈与义胸中的爱国热情喷薄而出。这种热情与他的才气凝结在一起,形成了如此豪迈的诗句。
52、【雨陈与义】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
53、C.诗歌对降临在山海之间的一场暴雨和雨后天晴进行了生动描摹,诗笔精细,感受深刻。
54、所以尾联继续感叹:在外十年是怎样度过的呢?回头想来,一片茫然,一身寥落,一腔愁绪,却无法排遣,只好拄着拐杖,数一数树上栖息的乌鸦。
55、投老诗成癖,经春梦到家。
56、乌云密雨中也有不屈不挠的抵抗,摇摇欲坠的危局中也有一丝生机(这里主要是指当时的长沙守帅向子湮的积极抗金举动)。
57、我不嫌弃居所破败漏雨,正好借此风雨洗刷军队的兵甲刀枪。
58、这又与前面的“不解耕”自然衔接,“观雨”与“时局”二者圆和无迹。
59、南迁之后,因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对学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风有了改变,转学杜甫。
60、尾联用典,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洗尽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
61、B.首联中的“阴晴”表面上是指天时,其实也是指时局。诗歌起笔于蓄势中暗藏深意。
62、0淡然潇洒,内含豪情力量
63、二联属于情景双写,景中有情。三联则属于议论和叙述,更侧重于写情。“一凉恩到骨”,这句妙绝。雨水真是对我的恩惠啊,这一点点恩惠真让我感激莫名,深入骨髓。
64、在两湖(湖南湖北)一线,金兵于1130年春天进逼湖南长沙。
65、祝融:传说中的火神,主夏季。这里指夏季。
66、万壑(hè)千林:形容众多的山谷和林子。壑,坑谷,深沟。
67、(注)①此诗写于1130年夏,抗金形势略有好转。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失陷后,流寓湖南邵阳,此时正住在贞牟山上。②龙钟:潦倒疲惫之态。③洗甲兵: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68、宋徽宗(赵佶)政和年间进士。
69、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70、为何每到春天都涌起思乡之情呢?因为,景色越美,越反衬自己寥落;每到春天,都越发感叹时光流逝。但是,官职在身,又不能回家,只好借诗抒发愁绪。
71、“倚杖数栖鸦”,这句妙绝,原因有三。
72、不嫌屋漏无乾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73、当然,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对仗等辞格,使得气韵雄沉;但关键还是双关的应用,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融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气足神完,极具审美意义,是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
74、雨打船蓬声百般,白头当夏不禁寒。
75、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76、陈与义:雨中再赋海山楼诗陈与义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雨中再赋海山楼》诗诗歌颔联,描绘了:海潮拍岸,天际风云随着海潮涌向楼台,春雨犹如点点泪痕,容颜变色的阔大而伤感之景。
77、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78、0漂泊京城,诗句动人心魄:
79、颔联写景,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江壑林岭,风起云涌,雨声阵阵。诗人既写出了夏季云雨的固有特征,也表现了他此刻浩茫深沉的思绪:广大地域的风云翻涌、大雨滂沱,就是整个国家颠覆播迁的写照。这里不单写雨景,也是在写时局,最高统治者不作有力的抵抗,致使金兵势如破竹,这里的“云”“雨”又是两层含义巧妙的融会在一起。
80、“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不解耕”表明诗人不会(懂)农桑。这里,与其说作者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平生产。首联的.出句,写出了诗人对这个特定时代的鲜明态度,是因,是“客”;对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这又与前面的“不解耕”自然衔接,“观雨”与“时局”二者圆和无迹。
81、危坐:古人以两膝着地,耸起上身为“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严肃恭敬。后泛指正身而坐。
82、0真情流露,抒发思乡之情
83、C.“雨后”错,诗歌描写了雨前和雨中的景物变化,渲染了雨前和雨中的气势,没有写雨后。
84、体现出陈与义的壮志雄心。
85、⑽晦(huì):昏暗不明。
86、比如积极的抵抗政 策、行之有效的作战措施、戮力同心的上下配合、催人奋进的舆论氛围等等,与上面所指的晦暗的压迫势力、飘摇欲坠的危势等等是不同的(这也是广义的“双关”)。
87、王和尚读五律:如何写雨
88、(特别注音:乾(gān):“干”字的异体字,干燥。)
89、作为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诗人,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推崇并学习杜甫。
90、本诗被称为“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巧妙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请你结合前两联,谈谈诗歌运用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
91、化用典故,出句化用了杜甫的“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诗句,对句也是老杜的“洗尽甲兵长不用”诗句的化用,在此均为反其意而用之.
92、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
93、当然,全诗还运用了拟人、对仗等辞格,使得气韵雄沉;但关键还是双关的应用,把眼前的自然现象、把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感与对现实的焦灼而深刻的思虑天衣无缝般地有机融为一炉,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深化了诗歌的内涵,气足神完,极具审美意义,是陈与义现存诗中的精品,也是同期诗坛上的上乘之作。
94、细读平安字,愁边失岁华。
95、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96、雨打船蓬声百般,白头当夏不禁寒。
97、shān kè lóng zhōng bú jiě gēng ,kāi xuān wēi zuò kàn yīn qíng 。
98、其“数”字,用得漂亮。如果只是看归鸦,尚能承受,难就难在还要“数一数”。这个“数”字,就把孤独、忧愁却又无法排遣的情绪写到了极点。
99、柴门对急雨,壮观满空山。
100、颈联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诗人对局势的企望。
101、首联的出句,写出了诗人对这个特定时代的鲜明态度,是因,是“客”;对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