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简介【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7-11 10:45:31

1、“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2、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崔颢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3、鹦鹉洲:原在武昌城外长江中,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赋《鹦鹉赋》而得名,后渐湮没。今汉阳拦江堤外的鹦鹉洲,系清乾隆年间新淤的一洲,原名补得洲,嘉庆间改今名,已非原址。

4、名篇名诵|任志宏咏诵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5、崔颢其人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6、他的字不详,号也不详.崔颢(704~754),字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青年时诗风轻艳,多写妇女题材,晚年出入边塞,写下了不少优秀的边塞诗篇,诗风亦转为刚健雄浑、豪迈壮逸。

7、(唐诗三百首41)李颀《古意》

8、昔人:指传说中乘黄鹤的仙人。

9、【崔颢简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0、这首诗为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时有感而作,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以及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

11、(唐诗三百首44)李颀《琴歌》

12、(唐诗三百首7)宋之问《渡汉江》

13、依《图经》的记载说:「昔费袆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认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指费袆尸解为仙后,曾驾着黄鹤回来,并在这栋楼休息,所名为黄鹤楼。

14、名篇名诵|孙道临诵咏贺知章《咏柳》

15、应该说,这首诗也用崔颢了《黄鹤楼》的套路,有“鹦鹉学舌”之嫌,所以难敌“黄鹤”,李白自己都不是很满意,所以到了金陵凤凰台再来一首。

16、作者介绍: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这首《黄鹤楼》,《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17、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18、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19、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袆,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一一介绍如下:

20、崔颢(hào)(约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唐代著名诗人。他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的进士,天宝中曾担任尚书司勋员外郎。《旧唐书·文苑传》将其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论,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崔颢少年时代为诗,其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经历过边塞生活,风格为之一变,凛然慷慨,磅礴大气。他诗名很盛,但事迹不显,所存也仅《全唐诗》所录一卷四十二首作品而已。

21、名篇名诵|肖雄咏诵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3、名篇名诵|濮存昕咏诵王维《桃源行》

24、崔颢,汴州人,原籍博陵安平。唐朝著名诗人。

25、崔颢(704?—754),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年)登进士第。唐玄宗开元(713—741)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初年,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

26、名篇名诵|孙道临诵咏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7、(唐诗三百首13)张九龄《感遇其二》

28、唐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29、崔颢不是唐代名噪一时的大文学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代表作黄鹤楼。

30、以为是仙人黄子安:

31、名篇名诵|乔榛咏诵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2、(唐诗三百首27)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33、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奠定了他一世诗名。《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精粹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之首,可见世人对此诗的器重。

3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35、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

36、闻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赠梁州张都督》

37、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

38、通过“斗诗”传说,崔颢收获了名气。大唐盛世“诗星”璀璨,如果要给这些诗人列个种子选手排名的话,李白无疑名列榜首,崔颢起码在五十名开外。崔颢因为《黄鹤楼》一诗“拉”得头号种子选手同场竞技,自己的名气也就水涨船高。若不是因为李白,知道崔颢的人大概会少很多。

39、(唐诗三百首14)张九龄《感遇其四》

40、名篇名诵|吕中咏诵柳永《雨霖铃》

41、对这两首诗,历来多有评价。金圣叹说,李白这首诗如果是拟崔颢的《黄鹤楼》,“便是出手早低一格”;施蛰存先生则认为,《登金陵凤凰台》更胜一筹,但是因为崔诗在前,太白有仿写之嫌,所以综合来看应该是个平手。本人觉得,文无第武无第两首诗孰更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从这次“斗诗”事件的影响力来说,只要有这个传说,崔颢就赢了,原因至少有两个。

42、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43、公元754年,崔颢在从长安返回故乡开封的途中去世,享年五十岁。《全唐诗》收录其诗四十二首。

44、后世文人老拿这两首诗做对比品评,于是有了李白崔颢“斗诗”的传说,今天我和大家说说以下几个问题。

4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46、《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47、【崔颢简介】这首诗的作者崔颢,便是借着这些美丽的神话与传说,写出他在暮霭苍茫中,登上黄鹤楼,遥望乡关,只见水天浩荡,渺茫无际,更加添了怅惆迷离的感伤,想着曾经驾鹤来此休息的仙人,永远不再回来,就算作者想放下人世的种种忧愁,随着仙人归去,也不可能了。

48、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49、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50、这是元朝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记述的一个故事。

51、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52、特约刊登本期内容的还有

53、写法相近,比如崔颢三次重复“黄鹤”,李白三次重复“凤凰”……

54、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指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因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黄鹤经过此地,所以命名为黄鹤楼。以为是仙人费袆:

55、萋萋:草盛貌。《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56、开篇的“昔人”,是指相关黄鹤楼的典故。《南齐书·州郡志》载,山人黄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因以名楼;《寰宇记》则说是费文祎登仙,曾乘黄鹤来此歇息,故名。崔颢采用的是哪种说法,不详,他借此吟咏,是感慨往事悠悠,俱如逝水,乘鹤的仙人或曰先贤已逝,空自留下了此处名胜古迹。此正“白云千载空悠悠”意也。

57、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七二三)进士,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崔颢以才名著称,好饮酒和赌博,与女性的艳情故事常为时论所薄。早年为诗,情志浮艳。后来游览山川,经历边塞,精神视野大开,风格一变而为雄浑自然。《黄鹤楼》一诗,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58、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59、黄鹤、凤凰分别代表道家、儒家两种境界;

60、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61、名篇名诵|孙道临咏诵张继《枫桥夜泊》

62、年轻时作品色泽浮艳,内容空泛。从军边塞后,诗风转变,风骨凛然,情感昂扬。

63、名篇名诵|徐涛咏诵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64、(唐诗三百首31)王湾《次北固山下》

65、崔颢(hào)(704年—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唐朝著名诗人,儒客名家

66、(唐诗三百首*)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67、名篇名诵|濮存昕咏诵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68、名篇名诵|薛飞濮存昕咏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9、“黄鹤”“凤凰”之外还有“鹦鹉”和“龙”。

70、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71、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彭暾雯

72、(唐诗三百首40)李颀《送魏万之京》

73、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74、名篇名诵|吕中咏诵李清照《声声慢》

75、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

76、其前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名著当时。《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77、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78、名篇名诵|姚锡娟咏诵李清照《如梦令》

79、元代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80、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81、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82、名篇名诵|濮存昕咏诵李白《将进酒》

83、彭进苗,野草诗社副理事长,湖南省诗词协会理事兼企业家工作*员会常务副主任、秘书长,湖南儒商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湖南岳麓诗社副社长,碧湖诗社理事,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书画协会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湖南电视台。自幼酷爱诗词书法国画,数十年寒暑勤耕不辍,诗联书画作品多次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著作《一个人的唐风宋韵——彭进苗诗词精选》。

84、名篇名诵|鲍国安咏诵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5、崔颢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86、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87、(唐诗三百首43)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88、名篇名诵|虹云诵咏杜甫《石壕吏》

89、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90、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崔颢登黄鹤楼写道家情怀,李白登凤凰台浇儒家块垒,而鹤与凤凰这两种神鸟正好可以象征道家和儒家。在人们的心目中,鹤是一种崇高的鸟类,是圣洁,优雅、闲适的象征,天生带有一种仙气,常称为仙鹤。成语闲云野鹤、鹤鸣九皋就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无为遁世的“处世”思想。凤凰是一种雍容华贵的神鸟,凤有百鸟来朝的王者之气,蕴含强烈的儒家“入世”情怀。登黄鹤楼写道家情怀,登凤凰台展儒家胸襟,假设要是相反《黄鹤楼》写儒家,《登金陵凤凰台》写道家,那一定是令人别扭的错配。

91、“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92、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93、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94、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首联写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95、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96、这是一首怀古思今、借景抒情的佳作。诗歌的首联写诗人怀着对黄鹤楼这一历史古迹的憧憬前往。颔联由眼前所见到的景色引发了强烈的感慨。颈联描写了远处的秀美景色,艳阳高照的天空下,远处汉阳城中的景色清晰可见。尾联描写诗人沉浸于黄鹤楼的美景之中,不知不觉中夕阳西下,天色渐晚,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

97、(唐诗三百首36)孟浩然《早寒有怀》

9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9、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才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的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

100、关于仙人乘黄鹤而去的传说,以及可能与怀才不遇的才子祢衡有关的鹦鹉洲的得名,和笼罩在烟波中的江水一样,使诗歌弥漫着一层怅惘的气息;在这样轻烟薄雾似的怅惘中,“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思乡之情也不禁弥漫开来。

101、(唐诗三百首22)孟浩然《过故人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