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权告诉吕蒙其实学习对自己没有坏处的时候,吕蒙开始认真的学习起来,每一天都坚持读一本书,读一些关于国家大事的知识,丰富了他的知识,增强了他的能力,从而更加的努力学习,每一天都严格对自己,每一天都刻苦。希望可以帮助你!为我加分哦!
2、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
3、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4、翻译: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5、读书目的:“见往事耳。”(大意:了解历史。)
6、翻译: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劳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7、后来,有一次,孙权赞扬吕蒙时说道:“天下有几个人到了老年还能像吕蒙那样坚持读书学习,自强不息呢?一个人有了富贵荣华之后,更要看重节义,认真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而不能沉溺于财富之中,这样就不容易堕落。吕蒙的这种行为真是我们的榜样啊!”
8、翻译: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
9、毛泽东的办公桌上,餐桌上、茶几上、床上,都摆了书。长征中,在马背上看马列的书。转战陕北时,让大白马驮着24史,每到一地,就拿出阅读。
10、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
11、(上山捕捉老虎是容易的,开口求人帮助是很难的)
12、此二词都有“不整齐”的意思。指人时,前者侧重指水平,后者指好人坏人本质有区别;指物时,前者指高低长短大小不后者指好事坏事混在一起。
13、孙权劝学补充:叙述孙权劝学和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表明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并告诫人们刻苦学习的重要性。追问:有木有更详细一点的,最好有出处什么的回答:《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大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要你研究经书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阅读,了解历史。你说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好处。”吕蒙开始学习。到鲁肃来寻阳,与吕蒙讨论议事,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的吕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14、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5、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16、(小人的方言天天有,但它都像浮云一样漂浮而去,贤人却依然安闲自在)
17、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推心置腹地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8、人的才略、眼界、气质来自于知识。
19、智永与“退笔冢”
20、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1、顶礼膜拜五体投地
22、(自己家没有好的运气,却埋怨社会不行)
23、【孙权喻吕蒙读书】这段史实令我产生不少感慨。
24、文徵明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25、(艺术特点)吸收韩愈诗歌的散文化、议论化的特点。语言自然流畅、风格清新而不流于柔靡。
26、这份强大力量是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最好证明。纵使疾风起,人生不言弃,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他们自己,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却可以决定自己的未来;我们无法决定苦难是否降临,却可以选择如何迎接苦难。在当下的中国,靠努力改变命运从来都不只是一句口号,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每个人都能牢牢握住书写人生的那支笔。
27、金钱和权利,不等于才能与气质。
28、东吴国君孙权对他说:“你现在担负着重要职责,应该多读一些书,增长学问,提高自己。”
29、孙权看到吕蒙的变化,说:“富贵显荣,更能折节好学,喜读书传,轻财尚义,有国士之量。”
30、柳永——落拓不羁,终身潦倒——歌妓生活,羁旅行役——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31、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见到一块古碑,是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可是没走多远,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马伫立着,仔细观赏。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铺在地上,坐下来细心揣摩。又看了许久,他还舍不得离开。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这样一连三天,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32、翻译: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33、(人生经历)(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975年,宋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令侯,实已沦为阶下囚,后被毒死。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
34、“孙权”是主语,“喻”是谓语中心语,“吕蒙读书”是宾语.“孙权喻吕蒙读书”是个主谓短语,其中的宾语“吕蒙读书”也是一个主谓短语.
35、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36、吕蒙也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敬羡之情。
37、“蒙辞以军中多务。”军务繁忙,没有时间读书啊——这是吕蒙不肯学习的理由。确实,三国纷争时期,战争形势变化莫测,为将者静下心来读书确实很难,不仅当年吕蒙有此顾虑,即使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干部为没有时间学习而“叫苦”,作为自己不学无术的借口。
38、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39、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40、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41、花有重开日,人无常少年。
42、谈话结束的时候,鲁肃轻轻地拍了拍吕蒙的背,赞赏地说:“以前我以为你只不过有些军事方面的知识罢了,跟你谈话后才知道原来你的学识这么渊博,在各个方面都很有见解,你再也不是以前吴下的那个阿蒙了啊!”
43、吕蒙笑笑,说道:“你就是在夸奖我啊!这段时间,我只不过是读了一些书,增长了一点见识,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呢!还请您以后多多指教啊!”以后,鲁肃便常常和吕蒙一起商讨国家大事,他非常重视吕蒙给他提的一些建议,对吕蒙的学识和才能也非常赏识,非常佩服。
44、凡是登途者,都是福薄人。
45、孙权告诉吕蒙的读书方法可以总结如下:一是挤时间多读书,多学习。二是读书不求甚解,以通达事理为本,不寻章摘句追逐枝节。
46、自家无运至,却怨世界难。
47、“界限”有“尽头处”“限度”之义,所适用的对象一般是抽象事物;“界线”所适用的对象往往侧重于具体事物。
48、【孙权喻吕蒙读书】翻译: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49、当下有多少人是除了金钱权力之外再没有多少令人折服的东西了!
50、作为一国之君的孙权,父亲孙坚是东汉的一郡太守,兄长孙策奠定东吴基业,自己18岁就成了东吴国君。但他年少时和当了国君之后竟然下了那么大工夫,读了那么多书!
51、(时间可能有早有晚,但报应不会错的。告诉人们要多做好事,少做坏事)
52、《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53、一个人什么时候才能不忙呢?如果要等到不忙时再去读书,那此生就不用读书了。
54、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
55、从前多少事,过去一场空。
56、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57、欧阳修——四岁丧父,后中进士,后遭贬谪——关注民生——自然流畅,风格清新
58、学子们的“催泪”讲述,为何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59、(要想成为全人就不能清闲自在,要清闲自在就不能成为全人)
60、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宋英宗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熙宁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
61、令许多网友动容的不是他每顿饭精打细算的拮据,而是他深陷困境仍自强不息的坚韧,是对一路走来所有帮助过他的人的感恩,更是他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人、将这份希望传递下去的温柔与善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清华的校训。
62、(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63、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64、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
65、出处: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66、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67、泰山: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是古代帝王告祭的神山。
68、报应有早晚,祸福自不错。
69、(家有贤妻孝子日子就得太平,做丈夫和父亲的麻烦事就少,心情也好)
70、(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71、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72、ROUND2文言训练(翻译句子在相应的括号内解释加粗字用法及意思)
73、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74、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75、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76、于是,鲁肃专门拜见了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
77、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78、此二词都有不能改变之意。但前者强调不可磨灭,不可更改;后者重在论断正确,不可改变。参差不齐良莠不齐
79、(作者)司马光(朝代)宋
80、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
81、孙权当了五十多年国君,赤壁大战中打败曹操,夷陵之战大败刘备,都不是偶然的。
82、“卿今当涂管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83、近日,一位清华贫困生的自白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每月只花400元,省吃俭用完成了自己的本科学业;读研期间靠兼职有了稳定的收入,却每个学期都拿出3200元,资助了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没有卖惨,没有抱怨,一个贫困学子艰难的求学之路就这样被平实讲述出来。
84、满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
85、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86、(参考答案)揭发截至界限禁止精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不刊之论不易之论参差不齐良莠不齐顶礼膜拜五体投地
87、ROUND1近义词辨析
88、(艺术特点)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89、翻译: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90、见往事耳翻译的现代语是:“了解以前的历史罢了”而“见”可以翻译为“知道”或者"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大哥(你)为什么领悟这个道理这样迟呢?”句子中的“见”可以翻译成“领悟”或者“知道”。我认为这两句话中的词义比较接近,意义相同,区别不大。补充回答:“知道”的意思一般表示为,有一定的了解或者是有初步的了解,近义词一般为“晓得”而“了解”的意思一般为:明白和理解,近义词一般为“理解”从中文字义上来说,“了解”似乎比“知道”要更深入一些,而上述的古文中的两个“见”字的意义差别实在不大。无论用哪种解释都能合情合理。
91、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92、1976年9月8日5时50分毛泽东临终前10小时,仍然叫工作人员给他读了7分钟的《容斋随笔》。
93、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94、翻译: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95、北宋·司马光《孙权劝学》原文:
96、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君主,是一个了不起、很有作为的人物,曹操曾经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资治通鉴》记载了他劝大将吕蒙学习的事迹,这段文字生动恢谐而又发人深省。
97、其富贵之身也要下苦功读书。
98、其繁忙并不是不读书的理由。
99、相比之下,我们还能有多忙呢?
100、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101、(做善事就会有善报,做恶事就会有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