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秦收受贿赂“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2、厥:相当于“其”,他们的
3、(1)作者通过对比,从情与理两个方面证明了赂秦是不可取的。先以秦“攻取”所得土地与受赂所得土地进行对比,再以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进行对比,说明“赂秦”造成的严重后果;接着以“先祖父”得地之“难”与秦得地之“易”进行对比,说明割地赂秦是有愧祖先的事;再以“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进行对比,说明以地赂秦对国家安危没有什么好处。
4、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5、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北宋眉山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7、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本段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
8、第三段是如何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的?
9、(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10、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1、以分析、讨论、点评苏洵“弊在赂秦”的中心观点为依托,学会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1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作名)
13、PART02教学PPT
14、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临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
15、A.①②⑦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
16、(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17、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
1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9、斯用兵(战争,名词)之效也.
20、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是文章的核心论点。有几个国家割地赂秦?三个:魏、韩、楚。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叫《六国论》,不叫《三国论》?
21、【六国论】《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22、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
2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4、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25、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6、那六国相互图谋相互攻取,相互欺诈相互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过失。
27、如此说来,韩、魏附秦是不识天下之势了;进而又为其开脱:韩、魏本身势孤力弱,面对虎狼之秦,又怎能自保而不归附于秦呢?其中自含山东各诸侯国“不知天下之势”而不助韩、魏杭秦之意。正由于六国都不能正视天下之势,以致秦人得以东指而“天下追受其祸”。
28、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9、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30、“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3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33、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衡成功,但看他说的话,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所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不是很错。
34、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获得).城
35、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36、(3)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37、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38、则吾恐秦人食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得下咽也。
39、最后两段从相反角度提出假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同时点明写作目的,*婉讽谏北宋王朝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40、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41、【六国论】徐乾学《古文渊鉴正集》卷四十七:“称悉情势,步步深入,归到大意,如千钧一发,壁垒皆新。杨慎曰:六国纵约,特欲摈秦而已,曾不能出一师,以为秦患,故秦得以闭关避敌,养其全力者十五年,故能制胜而无弊。诸侯所以摈之,适所以成其王业耳。故老泉曰封谋臣,礼贤才,以并力西向,则臣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何景明曰: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宋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臣(高)士奇曰:赂秦必亡,理也。然韩、魏与秦最逼,齐、楚、燕、赵莫为之援,势不得不效地以自免,韩、魏亡而四国亦随之。小苏《六国论》尝及此意,茅坤谓两篇宜合看,良然。”
42、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43、研读第三段,本段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说说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4、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45、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断定)
46、《六国论》是苏洵史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47、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48、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49、(2)作者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有力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
50、《六国论》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北宋著名散文家苏洵所著的《六国论》可谓最经典之作,其系统分析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灭亡的原因,最终提出了一个令人叹服的结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51、当(通“倘”,假如)与秦相较
52、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3、苟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4、举例论证:韩、魏、楚
55、①六国,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
56、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57、了解写作背景,领会作者讽谏北宋王朝的写作意图和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
58、朱川:“借六国赂秦而灭,以暗刺宋事,其言痛切悲愤,可谓深谋先见之智。”
59、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60、以: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6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62、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63、补充: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64、五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五国破灭非赂秦,齐国贿赂方式不同,苏洵通过《六国论》暗指宋朝皇帝不要以土地换和平,在苏洵论证的第一种国家当中,它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愿意不遗余力去贿赂秦国的,要么是选择单独抗秦,要么是联合抗秦。可是到了战国中后期的时候,秦国已经彻底的完成了商鞅变法,它的综合国力突飞猛进,在这种情况之下,山东六国同样不能够保持没有任何猜忌的联盟关系。
65、暴:同“曝”冒着(创业艰辛)
66、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7、回答其他组同学的答疑。
68、大器晚成的苏洵,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69、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70、疏通文意,为后面鉴赏文章思想、情感张本
71、《六国论》的论述存在哪些纰漏,论据是否不够充分,论点片面之处在哪里,如何以完备的证据驳倒苏洵?
72、下列加粗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73、良将犹(副词,还)在
74、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5、落实文言翻译,梳理论证层次,理解“弊在赂秦”的中心观点。
76、苏洵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利,借古讽今,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77、——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罗展芳
78、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的重要):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79、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大夫争相传诵,名声大震。
80、我认为:这是古代先王所不能免除的。国家中有奸猾之徒,就好像鸟兽中有猛禽猛兽,昆虫有(带)毒螯(的虫子)一样。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使他们各自安于自己的处境,就能够使他们为自己所用了,把他们全部铲除干净,就不是正确的方法。我考查世事的变迁,知道六国之所以能长久存在而秦国之所以迅速灭亡,就是由此造成的,不能够不加以省察啊。
81、(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82、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83、(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贿赂了秦国?问题2:贿赂何以使得六国相继破灭?)
84、有这样一首长诗:“当年苏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发奋读书籍。并同儿与女,思究圣人语。寒窗多少年,青丝根根白。父子同进京,三人皆中举。皇城咸震惊,争诵苏洵名。读书从不晚,辛勤为第一。”这首诗叙述了苏洵父子刻苦读书、终于中举名震京城的故事。也有这样一首短诗:“大器晩成传美名,言兵六国出奇声。三苏共逐文坛盛,不负老泉劳半生!”这首诗也高度概述了苏洵大器晚成、“不负劳半生”的生平经历。其中,“言兵国出奇声”指的是苏洵史论文的典范之作《六国论》。那么,苏洵在这篇文章中究竟发出怎样的“奇声”呢?我们走近苏洵,走进《六国论》去体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
8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86、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7、从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方面论证。
88、惜其用武而不终(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89、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90、至于:到~,由上文承接到下文
9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92、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93、③举例论证法。如“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通过具体史实,充分论述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的道理,从而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用铁的事实说话,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9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95、与:结交亲附(失其所与,不知)
96、相同点是立场相同,都是为助六国抗强秦;三人文中都善于运用比喻论证,辩证巧妙,形象生动。不同点是观点、文风上的不同。
97、(提问)作为一篇典范的史论文章,本文是按照什么论证思路,运用哪些论证手法,展开论证的?
98、不赂者以赂者丧(齐赵燕)
99、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100、教师播放李默然诵读音频,让学生进一步比较、借鉴诵读。
101、(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调控课堂的速度,并应在教室适时走动,来调动全班同学的参与热情。对于疑难问题,教师集中点拨、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