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好:作者的确是高适原文楼上已经有了,那我就说一下这首诗的来源:《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前人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御史大夫张公:此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2、以文学之名立树人之志——记第九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文学教育交流大会
3、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南方周末
4、《燕歌行》译文: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蜓不断。
5、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6、将领离家攻打残暴敌人。
7、投稿邮箱:362448@qq.com
8、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9、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10、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11、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12、小蝌蚪找妈妈•方惠珍、盛璐德
1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4、第二段八句,写战败。胡骑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战,浴血厮杀,而将军们却还在欣赏美人的歌舞,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接着写力竭兵稀,重围解难。
15、《燕歌行·并序》由高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高适曾三次奉命出塞,所作边塞诗约二十余首,最著名的是这首《燕歌行》。这首诗堪称盛唐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和批判不恤士兵的将军。《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16、将军:身当恩遇常轻敌,
17、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18、边将身受朝廷恩宠厚遇麻痹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19、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20、单于的战火照亮了狼山。
21、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22、高适(701—765),汉族。唐代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23、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作品反映的是秦汉以来四百年间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他所亲处的建安时期的社会现实。
24、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25、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26、此诗作于开元年间。唐玄宗统治时,既出现过开元盛世,也出现了安禄山叛乱、唐军经常在边疆寻衅开战等事。尤其开元二十六年(738),本诗写作前后,唐军正大打其周边少数民族。有人据此指出高适歌颂的是“不义之战”,因而这个作品是应受批判的。
27、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28、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29、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30、归园田居·其陶渊明
31、【燕歌行】《燕歌行》是三国魏曹叡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32、三时:早、午、晚。阵云:战云。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铜器。
33、我的南方和北方·赵凌云
34、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35、欢迎转发雨打修竹作品,这是对作者最大的赞美与支持。
36、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
37、红水东流化湛情深——大化高级中学莅湛回访交流记略
3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燕歌行
39、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40、(词语)燕歌行(拼音)yàn gē xíng(解释)乐府《平调曲》名。现存最早的是三国魏曹丕所作的二首,写的是行役之事。
41、李将军:指汉将军李广,能征善战,在战场上常身先士卒,又体恤将士,被后世视为好将军的典范。
42、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43、严寒酷暑两相宜,送教大成煦如春——记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省骨干教师送教大成中学
44、一盏茶的情怀——湛江市第二期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研修班培训感悟
45、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46、【燕歌行】以生活涵养语文,用语文化育生活
47、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48、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49、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50、山雀子噪醒的江南·饶庆年
51、燕是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名,辖地约当今北京市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等一带地区。这里是汉族和北部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带,秦汉以来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历年统治者都要派重兵到这里戍守。
5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53、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54、燕歌行描绘了一场战争的情景,详细描绘了战士的出征,出战,战斗,最后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诗人的心情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55、将军:战士军前半死生,
56、积累的语言,交流的魅力——湛江市第二期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研修班培训记录·邱娇
57、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58、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59、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60、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61、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6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63、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64、我是一片飞舞的雪花·映山红
65、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66、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67、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句——被围思亲图。
68、品读经典,书香育人——梁冬青老师赴融水开展教育扶贫工作
69、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70、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71、出征的威风和战败的衰退对比
72、别了,“不列颠尼亚”•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
73、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74、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75、《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前人曹丕、萧绎、庾信所作,多为思妇怀念征夫之意。
76、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77、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长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年-239年在位。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78、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79、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80、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锦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
81、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8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83、孤城日落士兵越打越少。
84、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85、白日晼晼忽西倾。霜露惨凄涂阶庭。
86、《燕歌行》,七言诗,三国魏曹丕著。《燕歌行》,本为乐府《平调曲》名,“燕”是北边地、征戌不断,所以作为乐府旧题的《燕歌行》大都用来写离别之情。
87、铁衣:借指将士。《木兰辞》:"寒光照铁衣"。玉箸:白色的筷子,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88、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89、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90、“新华杯”湛江市中学生诗文诵读比赛剪影
9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92、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93、《魏文帝集》·《燕歌行二首》
94、死节:为节义而死,此指国捐躯。
95、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
96、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97、你看不见沙场征战的苦楚,
98、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99、深秋的大漠边塞草枯萎,
100、战士远地征战长时辛劳,
101、上次讲《燕歌行》,主要讲翻译,这次想讲讲燕歌行里几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