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的诗意【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7-12 15:47:41

1、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2、【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访友不遇,心中并没有落寞惆怅之情,而是遣随从向邻家借来开门的工具,进得红楼院里来欣赏幽竹……

3、只知道他去了前面的山中。

4、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05《风》赏析

5、可是山里云雾缭绕,树木莽莽苍苍,哪里知道师父的去处呢?

6、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10《出塞》赏析

7、“解诗题”即了解诗歌标题的意思,很多古诗从标题中就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8、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9、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言:回答,说。

10、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11、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12、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03《长歌行》赏析

13、“知诗人”是要了解作者的,或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14、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26《枫桥夜泊》赏析

15、就在这一问一答之间,从来也没有出过场的隐者形象已经是非常高大丰满了。

16、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17、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18、失望的贾岛不甘心地又问:“你师父在哪里采药啊?”少年指了指身后的山林说:“就在这座大山里。”贾岛在失望中又燃起了一点希望,心想,那我就去山林中寻他吧,就问:“在山林的哪里能找到你师父?”少年摇摇头说:“山中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师傅具体的行踪。”贾岛无奈地望了望重峦叠嶂的山林,只好决定下山,再寻时机来拜访吧。

19、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20、明代唐汝询《唐诗解》:设为童子之言,以状山居之幽。

21、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22、野骆驼2022年1月18日。

23、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24、“悟诗情”指领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思念、理想、社会现实、风景等)。

25、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26、?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27、《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28、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23《小池》赏析

29、贾岛(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

30、您的文字深深感染淘诗啦!

31、“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在这里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词,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32、隐者:不肯做官而住在山野的隐士,一般指的是贤士。

33、【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诗人本想转身折返,可是又心有不甘,于是就向陆羽的邻居打听他的行踪。

34、点击学习聆听·走进诗词意境

35、“明诗意”是要了解整首诗的意思;

36、《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原文为:

37、这日好友皎然到访,敲门后却听不见院里的犬吠声,原来是家中无人。

38、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言:回答,说。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39、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

40、全诗只有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41、在这三次问话间,其实隐含着非常细微的情绪起伏和心理变化。可能遇不到、又可能遇得到、最终还是遇不到,起起伏伏,多少曲折尽在其中。在这样简短的回答中,所包含的层次竟是如此丰富。

42、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43、《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此诗首句写寻者问童子,后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话,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44、注释①寻:寻访。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③不遇:没有见到。 ④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回答,说。 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⑦处:地方

45、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但是山上云雾迷蒙,那个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

46、其实,有时候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因为风景总是在路上。

47、原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8、来时迫不及待,回时心满意足,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这就访友的最高境界

49、yán shī cǎi yào qù 。

50、意思是:去寻找贤士,但找不到他在哪里。

51、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29《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赏析

52、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53、诗人久久地伫立于此,不忍离去,此刻,香风不动,松花自落,白云满地,空山高远,哪里望得见隐者的身影?!

54、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55、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遂州长江县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有诗文集《长江集》。

56、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24《春夜喜雨》赏析

57、诗人暗自揣测,他到底去了哪里呢,怎么现在还没有回来呢。

58、出自《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僧贾岛的作品。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59、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60、《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的诗意: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赏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61、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62、尾联其实已经省略了诗人的第二句问话:“那你师父到哪里采药去了?”

63、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11《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64、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65、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

66、♬点击上方绿标听主播朗诵诗词

67、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语意真率,无复人间烟火气。

68、sōng xià wèn tóng zǐ ,

69、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评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70、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71、红楼院里秋色如画,到访的友人胸怀坦荡磊落,这一切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

72、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73、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74、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1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75、这首诗的特点是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即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76、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77、《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释:云深:指山深云雾浓。译文: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赏析:这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78、我寻仙问道,不小心来到了蓬莱仙岛,(可是却没碰着仙人,仙人应该去采灵芝仙草了吧),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采灵芝仙草的仙人到底在哪里呢,怎么到现在还不回来,这满地的白云也没人打扫.“白云遍地无人扫”,画龙点睛之笔,谐趣脱俗,同时也写出了作者想领略一下仙人风采的心情!从全诗来看,作者是在写“寻隐”,倒不如说是作者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79、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1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80、童子:指没有成年的小孩,这里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81、童子指着那座山说到:“巍峨的大山,云雾缠绕,我也不知道我的师傅在哪里。体现了隐者来去无踪自由自在高逸的生活情致和诗人的向往(如有帮助请设为对我有用哦谢谢)

82、《寻隐者不遇》是宋代诗人魏野去拜访一位隐居蓬莱岛的饮食,可是没有遇到而写下的.魏野去拜访一位隐居在蓬莱岛的隐士.他发现这里非常的美,高山环绕,松涛阵阵.诗人岛隐居者的居处时隐居者去采药了.诗人有些失望,可看到像天上一样的风景时,心情又开朗了.

8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84、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85、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86、明代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

87、东晋书法家王徽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乘小船去拜访好友戴安。

88、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宋.魏野《寻隐者不遇》

89、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注解):云深:指山深云雾浓。(韵译):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评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90、诗歌后三句是诗人与童子的对话。乍一看,好像是一问一答,实际上是藏问于答。从童子简明的回答中,我们可以逆推诗人的三次问话。第一问,问的当然是隐者的去向。所以童子的回答是:“采药去。”既然有了大致方向,诗人自然想进一步探寻,由此我们可以想象第二问:“往哪里采药去?”童子又回答:“在此山之中。”既然就在山中,那么说不定还有可能相遇呢。于是诗人又进一步有第三问:“究竟在山中何处?”然而童子答道:“云深不知处。”最终仍是无法知其所在,无处可寻。

91、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92、新家的篱笆下种满了菊花,可能是新栽的缘故,秋天来了它们还没有开花。

93、古诗词学习方法:读诗文、解诗题、明诗意、知诗人、悟诗情,这五个方法也是学习古诗词的5个阶段,层层递进。

94、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95、所以,见与不见,彼此都是心有灵犀的故交挚友,根本也就没有纠结。

96、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扩展资料:此诗是中唐时期诗僧贾岛到山中寻访一位隐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隐者不详何人,有人认为是贾岛的山友长孙霞。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难以考证。

97、他懂得你的一言一行,你明白他的举手投足。

98、在这首诗中,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取了以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99、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100、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101、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18《赠汪伦》赏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