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六国论【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7-12 16:08:51

1、但北宋王朝毕竟不是象六国那样外于分裂状态,它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并非表现在牺牲“韩魏”自毁屏障这一方面。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3、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4、省略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5、一词多义非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②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不能)得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获得)②此言得之(适宜)③诚不得已(能够)势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优势)②其势弱于秦(势力)以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②秦以攻取之外凭借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才④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来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用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⑦洎牧以谗诛因为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用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凭借

6、向使三国各爱其(代词,自己的)地

7、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按照《六国论》的说法,贿赂秦国土地的是韩国、魏国和楚国。原文有:齐人未尝赂秦……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可见齐国、燕国、赵国没有给秦国以土地贿赂。除此之外,战国的大国还剩下韩国、魏国、楚国等,这些国家都曾做过贿赂秦国的举动。

9、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10、礼:礼待。名作动。

11、天下,十面埋伏:韩信

12、【苏洵六国论】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证明观点。

13、果不其然,苏洵去世后六十多年,便发生了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俘,王室宗亲在塞外受尽凌辱,北方大片土地尽丧,百姓流离失所。而就在此之前,朝廷对金国卑躬屈膝,多次割地赔款求和。

14、惜其用武而不终(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15、投稿qwwx001@1com

16、是深切惋惜。这样,文章就显得分外有条理,有层次,畅达透辟,严密完整,使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

1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18、古文名篇|韩愈《祭十二郎文》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体会韩愈丧失爱侄的悲痛之心!

19、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代词,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20、可知“一寸山河一寸血”?

21、《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篇政论名作,收录于中学语文课本中,当初为了背诵全篇,也是难煞我等学子。

22、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理数。皆指命运。

23、在重新讨论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先回顾一下它所描写的历史背景:

24、因此苏辙所选的角度也就缺乏现实的针对性,不可能强烈地震撼人心,迸发出思想光彩和战斗锋芒。当然,苏辙不因袭乃父,勇于提出新的见解,旧题翻新意,其独到精神还是应该肯定的。

25、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26、苏洵对赂秦的韩、魏、楚三国是根本否定,对依附秦国的齐国是严肃批判,而对“用武而不终”的燕、赵两国是深切惋惜。这样,文章就显得分外有条理,有层次,畅达透辟,严密完整,使别人对自己的论点无可怀疑、无可驳斥。

27、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28、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9、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30、三种情况中的第一种属于“赂秦”一类,第二种和第三种属于不“赂秦”一类。苏洵首先把力量集中在“赂秦”问题上,为六国的破灭立论。因为这才是六国破灭的根本要害,不仅“赂秦”的韩、魏、楚三国因此丧亡,不仅幻想保持互不侵犯局面的齐国因此不能保全,而且,即使能够跟秦国较量一下的燕国、赵国也因此失败。

31、这篇政论文所讲,也未必就是真理,历史的诡谲变幻,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但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供人思考。

32、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

33、《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

3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35、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36、苏洵在《六国论》里,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37、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38、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

3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每天,名为状。月,每月,名为状。以,而。

40、除了齐国之外,楚国也很强,齐秦争霸的时候,它总在两国间摇摆,最后倒向了西方。但狼子野心的秦国,表面上跟楚国交好,背地里却觊觎楚国的土地和财富。

41、写于公元1043年,当时苏洵34岁,《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42、秦国军事实力强是一方面,但是在攻城略地之外,从谈判桌上得到了比在战场上更多的东西,诸侯为了求得片刻的安稳,付出了更甚于在战场上所损失的代价。

43、《六国论》是一篇短小精悍、气势恢宏的史论。文章在论点、论证等方面都具有典型的示范性,可以引导学生细加体会,其提出论点直截了当,醒目提神;其以分论点补足分论点,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不容反驳,并再次重申论点,如重锤击鼓。其以对比、引用、假设、寓议论于形象之中等多种论证手段分别论述两个分论点,有如析竹,噼里啪啦,气势酣畅,读来兴会淋漓,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个中滋味。

44、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寝食不安,内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动。咽:吞咽。

45、我们所得的任何一片领土,都是以无数鲜血和尸体铺就的,岂是说拿就拿,说占就占?

46、【苏洵六国论】是这句:‘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47、首先,你要对他们的共同处进行分析,如:《阿房宫赋》和《过秦论》都写出来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但角度不同。《阿房宫赋》中在写秦王滥用人力物力,不懂珍惜。而《过秦论》却写出了秦王的暴力统治。再以《过》和《六》为题可以以大泽乡起义为中心,主要写六国之师兵强马壮,却不及一个没有任何战略的吴广起义成功来写。

48、但是,有些国家,要么是慑于秦国的强大,割地求和,要么置身事外,坐视秦国独大,以致秦国愈来愈强,所以,虽有一力抗秦者,终于还是被猪队友给坑死了。

49、苏洵(公元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年五十八岁。

50、之:子孙视之(代词,代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

51、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5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5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可是)秦兵又至矣。

5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55、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56、(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5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58、与(动词,亲附,亲近)嬴而不助五国也。

59、苟以天下之大,而(转折连词,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60、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61、苏洵六国论的两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学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62、战败而(承接连词)亡,诚不得已

6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64、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

65、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

66、至此,秦国的实力就不可阻挡了,五国联军(除了没有齐)也没能奈何得了秦军,秦国趁势各个击破,终于完成横扫六国的大业。

67、或(代词,有的人)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68、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观点的区别如下:

69、苏洵(公元1009年〜1066年),字允明,号老泉,眉州(今属四川)人。任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主张文章要“言当世之要”,他了解社会现实,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古为鉴。他的散文以政论为主,切中时弊,语言犀利,具有雄辩的说服力。《六国论》《衡论》等都是名篇。

70、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71、《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72、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73、斯用兵(战争,名词)之效也.

74、智力:智谋和力量。

75、谗:小人的坏话。

76、有您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会一如既往地执着前行!

77、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8、古文的论证方法:归纳论证(例证论证);演绎论证;比较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证论);比喻论证。苏洵的《六国论》第三段运用了例证论证的方法,论述了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

7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80、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③”此言得之。

81、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82、10苏洵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狐朋狗友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

83、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

84、其实除了“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之外,令我十分感慨的,则是这一句:

8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86、当与秦相较,或(或许,副词)未易量。

87、其实一开始,秦国并非一枝独秀,它地处西方,远离中原,早期一度被认为是蛮夷之国。但它在与中原各国交手失败后,转而向西扩张,从西戎那里获得大量的土地,加上秦穆公励精图治,吸收各国人才,在其他国家你争我斗的时候,坐收渔利,逐渐强盛起来。

88、到最后,强弱胜负的形势已经明了,此时也就不用再战了,诸侯的覆亡,只在顷刻之间。

89、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相争以用土地贿赂秦国的方式以求自保,但却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国力,同时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国.苏辙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势力,即韩、魏国的国力,他认为若韩魏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变不会至于此地.

90、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91、易量:容易判断。

92、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93、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94、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些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点。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特别是四字句占了一定比例,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节奏感。文章史实论据典型、充分,分析、对比、比喻等论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句式多变,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95、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同

96、苏洵《六国论》的主旨在于批评秦的过失,揭示秦王朝覆灭的原因,总结历史教训,希望汉文帝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以仁义治天下。

97、古文名篇|韩愈《进学解》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感受一千年前韩愈对国子监学子的谆谆教诲!

98、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99、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100、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101、六国论里的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用,例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事”,名词作动词用,侍奉。与嬴而不助五国。“与”,介词用作动词,帮助。意思是,帮助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