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邵仲节先生画白牡丹,就完全可以题上这首现成的咏花诗,或只题三四句也行。
2、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李东阳《柯敬仲墨竹》)
3、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郑燮在山东省先后做了十二年官,从没有积压的公事,也从没有受冤枉的百姓。后来他请求退休回家时,口袋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靠卖字卖画为生,他的文章写得宏博雄丽,诗歌效法范成大、陆游,词尤其写得工巧美好。
4、一天一个成语:四面楚歌
5、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6、真摅血性为文章—读郑板桥的词
7、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8、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终觉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于是,他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
9、题画诗是题在画上,成为画面构成元素的诗。诗之上画,与以下原因有关。自唐以后,水墨画成为主流。自宋以后,文人画成为主流。古人写字画画都用毛笔,在文人眼中书画同源,笔触相通。好的文人画,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反过来,字为心画,字也可以画成。都要毛笔使得好。启功说,什么是笔力?不是万毫齐力,而是行笔轨迹准确。中国诗画讲虚实,画幅须有留白,题诗可以补白,而不破坏透气的感觉。在中国,没有不会写诗的文人,文人画的作者大都有才子之称,如苏轼、徐渭、唐寅、文征明、郑燮、石涛等等,画上题诗也是一种炫技的方式。
10、补苴罅漏,张皇幽眇。语出韩愈《进学解》,意思是补救疏漏,揭示微妙。也可以叫“将错就错,因病至妍。”画出败笔,是常有的事。最简单的办法,是收拾。但也有无法收拾,则只有把纸团了,重头来过。又有一种难处,就是画成的部分,有想不到的好,而且重复不得,舍不得团。还有一种情况,只能一遍过的。有个故事说,某剧团下乡演包公戏。演包公的演员出场时,忘了戴髯口。事已至此,不容他返回后台去戴。遂灵机一动,唱道:“陈州放粮胡子掉,王朝马汉快去找。”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添加噱头,今人或称无厘头,观众皆大欢喜。题画诗也有这种作用。比如有人画蝴蝶,与花近似。题上两句诗:“雨过前庭斜照时,是花是蝶不分明”,让人觉得是画家有意为之。
11、”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
12、直到临终前,他还要让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当小宝把做好的馒头端到床前时,他放心地点了点头,遂即合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临终前,他给儿子留下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这则遗言,是对子女的嘱咐,也是他对子女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13、宋濂《王冕传》载,王冕“尝仿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人寂,则挑灯朗讽,既而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自负如此,这首诗就寄托发抒作者兼善天下之壮志。诗中标举白梅的冰清玉洁,拿桃李作反衬。“混芳尘”,语本老子“和其光,同其尘”,是说把芳香与尘垢混同。三四句是作者的惊人之句。也许只是诗人在灯下画了一枝繁梅而己。却造成这样的意象:忽然在一夜之中,全世界的白梅齐放,清香四溢,玉宇澄清。《白梅》给人以品高而志大,绝俗而入世的矛盾统一的感觉,是王冕人格的写照。
14、潍县人民对他感恩戴德,给他修建了生祠(来奉祀他)。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
15、是同一个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汉族,江苏兴化人别名:郑燮出生地:江苏兴化出生日期:1622逝世日期:17022主要成就:“扬州八怪”之一
16、BAD翻译:职离任候百姓借据都烧(郑燮)山东省先做十二官没积压公事没受冤枉百姓郑燮清廉明戴百姓官满意请采纳
17、李清照妇孺皆知,可她还有一不雅绰号,却少有人知
18、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
19、他的书法具有汉隶的特点,但又能别开生面,富有创造性。在写诗写字之余就画兰花和竹子。他的画虽然是随意挥洒,却能妙趣横生。
20、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陈延斌
21、旋假旋归未得闲,十行俱下片时间。
22、乾隆19年(公元1754年)春,板桥先生去官离任之际,潍县士庶皆念其德,父老遮道相送,后来还建立生祠以祀。板桥先生也依依惜别,并画竹一幅,其上题诗曰:
23、郑燮传第一句: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这里的知字,是担任(何地)的知县的意思。
24、【郑燮传】徐渭以草书笔法作画,藤条纷披错落,向下低垂。以水墨写葡萄,葡萄珠的晶莹透彻之感,显得淋漓酣畅。是文入画中趋于放泼的一种典型。不拘形似,重在遣怀。有一种乱头粗服的美,较之元代文人画的逸笔草草,更具野拙的生命力。这首题画诗喻水墨葡萄打并入作者的身世感慨,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笔底明珠”指葡萄,自喻明珠暗投。明说葡萄画无人赏识,暗指个人怀才不遇。“闲”字的复叠,是对人才的投闲置散,百无聊赖的一种强调。
25、由于板桥与农民接触,使他认识到了农民的作用。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弟的书》中说:“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土为四民之末”,“天下无农民,举世皆饿死矣”。
26、板桥带着家眷,骑着毛驴,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再次回到了扬州,开始了晚年卖画生涯。
27、汪曾祺:这个人间送温暖的老顽童啊!
28、要想学好初中语文,一定要注意课内积累:
29、秋又歉,捐廉代输,去之日,悉取券焚之。
30、一个画展上,萧炬看见一幅四尺对开的立轴,全画不足十笔——画的下部是三尾写意小鱼和两条淡墨水纹,上中部空无一物。粗看以为是半成品,细看题诗,则为之折服。诗云:“细雨鱼儿出,朦胧万象空。江山何所在,尽在幻虚中。”诗句为画面大量的空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使画面的无理成为有理。可谓创意翻新,匠心独运。
31、借题发挥,进行讽刺。齐白石六十多岁时,曾画《不倒翁》三幅,并有题诗:
32、三是吊古摅怀,尤擅胜场。
33、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生,乾隆三十年(1766)卒。乾隆元年进士,历任山东范县、潍县等县县令。乾隆十八年因助农民胜讼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遭罢官。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卖书画为生。擅画蕙兰与竹、石,又以诗文著称。《清史稿》卷五百四中记其“诗词皆别调,而有挚语”。而其家书亦清新可诵,广为流传。于书法则精于隶书与真、行,并将篆、隶、真、行、草五体合而为而以隶法与黄山谷体势相融为主,自称“六分半书”。板桥又兼工篆刻。是“扬州八怪”中以诗、文、书、画、印相生相发,个性独特的大家。
34、上级有什么谴责,由我来承担责任。”于是拿出粮食若干石,让百姓办好领粮的借据,然后把粮食发给他们,救活了上万的人。上级长官也表扬他有办事才干。
35、评选史上最厉害八大诗人,你会选谁?清朝有一人上榜
36、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著有《板桥全集》,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书法,自称为“六分半书”,他以兰草画法入笔,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穷极变化。这幅“两歇杨林东渡头”行书,体现了郑板桥书法艺术独特的形式美,“桃花岸”三字提顿之间尤为明媚动人。郑板桥别县一格的新书体,开创了书法历史的先河。
37、年少轻狂?炫妻狂魔?这样的杜甫你认识吗?
38、(图)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1月22日),"燮"读音xieˋ,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
39、图二中的兰花布局巧妙、独具匠心。画家在画面左下角用浓重的笔墨绘出多组兰花,与右上角的两组淡墨兰花相呼应,使画面整体开合得当。兰花聚散离合间也呈现出错落之势,焕发出勃勃生机。画家在不大的尺幅中巧妙地营造出咫尺天涯之势。他将兰花花朵绘写得犹如墨蝶飞舞,使人如闻其香,陶醉其中。画面左下角有画家题写的七言诗:“东风昨夜发灵芽,一片青葱一片花。盎植盆栽殊可笑,青山是我外婆家。”他通过描绘生于高山深谷之中的兰花赞颂自然,将自己的艺术灵感与自然景致相融合,表现出一种归隐的心志。
40、一是流畅清新,自然率真。
41、傅抱石先生在《郑板桥试论》中评道:“在板桥的文学作品里,无论是诗、词或者别的,最突出的是使人读了感到作者一种‘强烈、丰富’、‘民胞物兴’的感情。”真挚的感情是诗词核心之所在,意境之所得,旨趣之所归。没有真情实意,也就没有了诗境和旨趣,写出来的东西,只有僵硬的形式,没有生动的内容,所以不能称之为诗词。下面两首词,它充沛的感情、深切的渴慕,激碰着我的心灵;它不遮掩的深恨、愤怒的倾述,击打着我的情怀,使我一读即能成诵。
42、其需次春明也,慎郡王极敬礼之。
43、板桥小时一直受到父亲的教育和舅家的影响,他读书刻苦,且善于独立思考,读书广泛,他喜欢读历史、诗词、散文等。“少年游冶学秦柳,十年感慨学辛苏。”他不喜欢死读书,读死书,喜欢走出家门,面向大自然。二十岁时,板桥回到家乡,拜陆种园为师。陆种园品行高洁,文才横溢,书法很有个人风格,尤擅长填词。板桥就跟他学习填词。与此同时,他还结交了许多诗朋画友。由于板桥天分较高,学习勤奋刻苦,再加之名师尽心指点,书法、作诗、填词诸方面都有了名声,很快,他就成为兴化县有名的秀才了。
44、古代的思想家们无不强调仁与爱的统一。仁爱的根本要求是爱人、助人、利人。这一传统在家训文化中可以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和发挥。
45、由于他经常在民间体察民情,不在衙门里,因而就有了“几回大府来相问,陇上闲眠看耦耕。”的诗句,上级来到官府,竟找不到他的人影子。
46、一席茶馀话,十年萤雪功。
47、应物斯感,托物言志。作者心中别有怀抱,托所画之物,而自抒之,是一种题画诗最常见的现象。
48、大致说来,板桥与性灵派相近,他们都强调写真实性情,反对复古、拟古,反对以学问为诗,所以他与袁枚惺惺相惜也就是自然的事了。据《清史列传.郑燮传》记:“与袁枚未识面,或传其死,顿首痛苦不已云。”
49、在官场中,他一心为民、担当道义、浩然正气、铁骨铮铮;在中国古代的艺术殿堂里,他在竹林中徜徉,幽兰丛中微笑,怪石旁边傲立;在滚滚尘世中,他孑然独立,我行我素,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本色不改。他,就是大清王朝的好官怪才奇人郑板桥。
50、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
51、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郑板桥出身贫寒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母,赖后母抚养。少年时从学于乡先辈陆震,20余岁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乡试中举,乾隆元年(1736)中进士。七年出任山东范县知县。一年后调任潍县。十三年,乾隆皇帝弘历东巡至泰山,他为书画史。十八年因请赈得罪大吏而罢官。他书画上常用的印章印文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东封书画史”,“七品官耳”等,可说是其生平的纪实。
52、录文:客舍新晴,晨起看竹,露浮叶上,日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运笔,又是一格,其实手中之竹,又不是意中之竹也。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独画云乎哉?
53、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
54、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皮日休《咏蟹》)
55、课内积累是指如何学习课文并从中获得语文知识。语文课本是一个很好的材料库,它上面的课文多是选自古今中外名家作品,很经典也很新颖,有一定的高度。
56、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徐渭《风鸢图诗》)
57、一天一首古诗词:苏轼《蝶恋花·春景》
58、这首题画诗表达了南宋遗民归隐山林不与异族统治者合作的骨气。“北风”喻元蒙铁蹄甚明。郑思肖,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元军南侵时,曾向南宋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国土沦陷。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59、【郑燮传】板桥板桥的词好在那里?
60、一位刚毅耿介的老者挂冠而去,身后却留下百姓无尽地牵挂;一位慈爱善良的长者,携妻儿老小,一路风尘;一位仙风道骨的先生,边走边看,边看边饮,边饮边歌、边歌边画、边画边吟……
61、有人劝阻他(让他向上级请示),他说:“这是什么时候?等辗转向上级请示报告,老百姓就剩不下一个了。
62、翻译:郑燮,号叫板桥,乾隆元年考中进士。他做山东范县知县时,爱老百姓,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他拒绝别人的馈赠和贿赂,处理政务勤敏,公文案卷不积压。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
63、板桥特别爱画竹。幼年时,他家有两间茅屋,屋旁种了些竹子,日光和月色常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零乱的竹影就是一幅天然图画,板桥常常入迷地欣赏着。有时他又到竹园旁边看竹,一看就是大半天。竹,“劲节可风,潇洒不俗”、“历四时而长茂,值霜雪而不凋”、“高风亮节,正直虚心”。竹的品格引起板桥的共鸣。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升华。板桥的心中有无数幅竹图,他胸有成竹,师承自然,又高于自然。
64、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65、百城深入便便腹,直抵荆州借不还。(李葂《题雅雨师借书图》)
66、郑燮绘画作品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优良传统,取法陈淳、徐渭、石涛诸人而自成家法,尤其擅长画竹、石、兰、蕙,将书法用笔入画,笔意潇洒,与题诗、题字相结合,更加耐人寻味。《竹石图》中竹、石为庭院中之物,痩石壁立,以白描的笔意为主,勾出坚硬挺削的石质。石前新篁三枝,劲拔挺秀,竹竿细挺有韧性,而叶肥如柳、桃叶,具不似之似妙。综观全局,画面简约明快,竹清石秀,气势俊朗萧散,卓尔不群。画上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痩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67、一次,萧炬在一位朋友家作客,朋友展示了自己创作的一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意画。笔墨俱佳,装裱也好,只是因为画家没到过成都,不知杜甫草堂在平原上,把它画在了山脚下,背后是层层大山。他指出这一瑕疵,并代拟题画诗补救。诗云:“情钟少陵屋,还爱蜀山雄。两般难割舍,同写画图中。”为画家的构图,找了一个借口。画家连声说好,如释重负。
68、公元1765年(乾隆三十年),73岁的郑板桥身体孱弱,但他还在画竹,并题诗:“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还愁口说无凭据,暗里赃私遍鲁东。”在诗后,他还特地写上:“板桥老人自赞又自嘲也。”这年冬天,一代书画宗师,郑板桥与世长辞。
69、本期资料均来源于网上,无论文章还是作品的真伪,书画在线平台都没有深入的考证过。如果侵犯到您的权利或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谢谢﹗
70、他在去职离任的时候,把百姓的借据全都烧了。
71、他在京城候补的时候,慎郡王(允禧,字谦斋)十分敬重他。郑燮画的一张绢、一张纸、不仅国内人看得极为宝贵,就是外国人也争相购买。他著有《板桥诗钞》等书。
72、“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起码由视觉沟通了两重的通感:一是作用于听觉的,一幅画居然能产生满堂风雨的感觉。这是耳朵发生错觉,可见画的简而妙;二是作用于肤觉的,一幅画居然又产生了降温的感觉,这是生理上另一错觉,再见画的简而妙。从炼句上看,通常形容“只数叶”,只用“寥寥”,也合律。而诗人却用了“萧萧”,这就不但绘形,而且绘声。这是风吹竹叶,雨打竹叶之声,于是三四两句就浑然一体了。如换着“寥寥”,也能过得去,但过得去并不就佳妙。从语气上看,用了“君看”二字,与首句“莫将”云云,皆属第二人称的写法,像是谈心对话。这就使读者如直接看到作者站在面前大发高言谠论,感觉亲切,只好点头称是,表示佩服了。
73、宋代以前,诗是不上画的。今存晋唐古画上的题跋,是收藏者加的,并非画面构成元素,不能算数。清钱杜《松壶画忆》说:“画之款识,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之中。大约不工书者,多落纸背。”这种署款的目的是标明著作权,与制作(如兵器、石刻、陶瓷等)工匠的署款,情况差不多。与今日油画家的署款,情况也很类似。
74、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75、这幅梅花有漫画性质,诗人自画自题。以梅枝向地,来摅写对世情不容高洁的愤慨。主题句是“从来万事嫌高洁”。
76、尚有跋语云:“大儿以为巧物,语余:‘远游时携至长安,作模样,供诸小儿之需。’不知此物天下无处不有也。”顺便说,齐白石题画诗接近口语,他早年请教名诗人王闿运,王说他的诗是“薛蟠体”,后来长进了,但接近口语这个优点却一直保留着。题画诗的语言,不能晦涩,一定要看画的人心令神会才好。
77、“(郑燮)所绘兰竹石,亦精妙,人争宝之。”(《清史列传•郑燮传》)板桥所绘画的兰竹石,非常精妙,人们视为宝贝,争相购买。
78、出自清代郑燮的《满江红·思家》
79、博施济众、扶危济困、热心公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代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民间士绅、百姓都是这种观念的倡导、力行者。中国传统家训中就有极为丰富的公益教化内容。
80、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81、还有一次,萧炬因收到请柬,自己画了一幅梅花,欲赠主方。但主方是四川福建商会,他的老伴以为不可,说:“生意人讲吉利,应该画寓意富贵的牡丹,梅的谐音是霉,商家最忌讳的。”他认为言之有理,但装裱在即,难以再画,仍用题画诗来解决问题:
82、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8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84、郑燮继承了宋元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以写意花鸟为主要形式,以兰、竹、石为主要内容,把诗文题款作为绘画布局的组成部分,以诗配画,画上题诗,诗从画中取意,画又为诗作解,将诗、书、画、气、意、趣熔于一炉,实现了诗格、书风、画品的结合,成为“扬州八怪”中具有独特风貌的代表性人物。
85、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86、知:担任……的知县案:桌子廉:清代于官吏正俸之外按职务等级另给银钱,称养廉(使官吏不贪污)银。任:承担责任牍:公事,公务。去:离职或:有的人值:正值
87、一时感兴,自道所得。画家作画之余,浮想联翩,常题数语于画。如白石题《群虾图》:“谚云,凡动物有一体似龙者,可以为龙。虾头似龙,可为龙耶?”板桥题《兰竹图》:“画兰之法,三枝五叶。画石之法,丛三聚五。皆起手法,非为兰竹一道仅仅如此,遂了其生平学问也。”题画诗也有此种。
88、公事之余就和文人们一块饮酒咏诗,有人都忘记他是县官了。
89、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无论你刮的是什么风.望采纳
90、提示:点击↑左上角"西北书画艺术网"即刻关注免费订阅!右上角分享收藏
91、在写诗写字之余就画兰花和竹子。
92、郑板桥是文人,是性情中人,是敢为民请命的人,是耿介率性的人,他不适合政治,不适合曲流拐弯、阿臾奉承、尔虞吾诈的封建官场。
93、文宏博雄丽,诗宗范、陆,词尤工妙。
94、渭川千亩入秦关,淇澳青青水一湾。
95、此外,他还画兰、画石。在二十岁左右,他的兰、竹、石已画得十分出色了。
96、到了晚年,板桥的诗书画创作达到极致。72岁时,他在一幅兰花的题画诗中说:“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
97、郑燮天生有奇才性格旷达,不拘小节,但对于老百姓的事情却处理得细微详尽,一定要做得十分周到。曾有一次夜里外出,听见从一所茅屋中传出读书声,一打听,知道这人叫韩梦周,是穷人家子弟,就供给他一些生活费帮助他。韩生中进士后,感念郑燮是自己的知己。
98、有一次,一个豪绅求郑燮题写一个门匾。那个豪绅平日里巴结官府,干尽了很多坏事。郑燮决定要捉弄他一下,便写了”雅闻起敬“四个字。油漆门匾时,郑燮叮嘱漆匠对”雅、起、敬“三个字只漆左半边,对”闻“字只漆”门‘字。过了一段时间,豪绅楼前门匾上的字没上漆的部分模糊不清了,而上漆的部位越发清晰。远远一看,原来的“雅闻起敬”竟成了“牙门走苟”(“衙门走狗”的谐音)
99、五千年来古诗词之美,美到窒息!
100、(郭)尤善画,妙于山水屋木。有求者,必怒而去。意欲画,即自为之。……岐有富人子,喜画,日给醇酒,待之甚厚。久乃以情言,且致匹素,恕先为画小童持线车放风鸢,引线数丈满之。富家子大怒,遂绝。(苏轼《郭忠恕画赞》)
101、郑板桥断案有一天,某盐商将一个私自贩盐的小贩子扭送到县衙门,要求县令郑板桥以走私罪予以重处。郑板桥一见那个小贩,便知是个可怜的穷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他贩盐卖,是生活所逼,不得而已。郑板桥顿生怜悯之心。于是,他想戏弄一下这个盐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