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翻译【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7-12 16:20:36

1、57岁:公元前495年(鲁定公十五年)

2、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3、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祝,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4、(译文)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5、(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6、(译文)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7、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8、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貌似善良,缺德啊!”

9、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10、(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1、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2、翻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4、(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15、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16、受崔述的影响,以后学者继续从《论语》前后十篇用语、称谓的差异对其成书作出判断,有学者甚至认为《论语》最初只有单独的篇,其编定成书,要在汉代以后。

17、又如,前十篇中孔子一般称“子”不称“孔子”,门人问学也不作“问于孔子”。而后十篇中的《季氏》《微子》多称孔子,《阳货》篇子张问仁,《尧曰》篇子张问政,皆称“问于孔子”,与《论语》其他篇不同,“其非孔氏遗书明甚,盖皆后人采之他书者”。

1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9、《论语·学而第一》原文、注释、翻译:

20、(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21、忠:旧注曰:近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22、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23、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2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5、【论语全文翻译】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

26、蔡国人:虔字子析,鲁国人;高字子骄,鲁国人:会字子期。鲁国人。

27、(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28、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29、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0、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31、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32、译文:孔子说:“治理国政用道德,就好比北极星安住本位,群星围着它转。”

33、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34、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

35、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36、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37、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

38、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39、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40、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41、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没什么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耳根顺了;七十岁随心所欲,没有不合情合理的。”

42、(译文)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43、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44、(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45、(译文)(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46、 在孔子的学说里,“仁’是核心思想和终极的追求,其核心要义是“仁者爱人”。而要得到这个仁。达到”仁”的境界,不仅需要内心的体验,更需要投身现实。当然,不论是思想还是在行动,都必须有个出发点,而有子的这段话,则明确指出,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换句话说,就是从孝悌这个根本点出发,推而广之,就能成为仁人君子。

4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8、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4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50、【论语全文翻译】(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51、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

52、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在《十三经注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他各本多沿袭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记》,可以参考,基本文文字出现于《校勘记》的,便在那文字句右侧用小圈作标识,便于查考,非今人之注疏可比。

53、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54、《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55、(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5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7、(译文)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国君已经来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样子,但又仪态适中。

58、译文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59、(译文)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60、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美也。”

61、(译文)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62、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6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64、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6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66、在训解《论语》的诸多著作之中,《论语集解》居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从皇侃的《论语义疏》到邢昺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再到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这些“论语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经典注本,无一不是在《论语集解》的基础上成就。

67、孔子居鲁,吴国使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68、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

69、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70、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

71、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72、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73、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74、(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75、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76、孔子去卫居鲁。夏五月鲁定公卒,鲁哀公立。

77、《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78、(注释)(1)此章重出。译文参见《八佾》篇第三之第15章。

7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80、12岁:公元前540年(鲁昭公二年)

81、(译文)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8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8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84、(译文)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85、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86、(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87、(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88、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至於说“小人同而不和”,是因为小人都干坏事,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

89、(译文)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90、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1、云:“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

92、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93、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94、(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95、(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96、孔子说:“定期学习复习不是一种乐趣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认识)我,但我不怨恨(生气),也不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97、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98、(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99、(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00、(译文)孔子说:“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为这是诌媚呢。”

101、(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