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7-12 16:26:49

1、【杨业】众所周知,杨家将杨业是死于北伐战场上的。当时的背景是北宋初期,赵匡胤登位后想做出一番成就巩固自己的地位。雍熙三年,辽国正经历了换帝,此时辽国战力下降,赵匡胤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命令手下大臣开始谋划进攻辽国的事宜。

2、杨业的军事行动,具有相当冒险性,如果失败,后果不堪设想,这似乎为他的死埋下了伏笔。

3、原创烧脑,期待您的支持

4、混战中,六郎杨延昭认为辽兵剧增不能挡,便派七郎延嗣冲出重围,找主帅潘仁美搬请救兵。但奸臣潘仁美不但不救,反而将杨延嗣乱箭射死。杨业且战且退到午时到了两狼山,手下将士只剩百余人。此时救兵不到,望子不归,辽兵又再次发起进攻,最后宋军全军覆没。杨令公不想被俘受辱,撞死在李陵墓前。

5、外戚刘文裕被除名,配隶登州,但“岁余,上知业之陷由王侁,召文裕还”。最后,杨业牺牲的主要责任都被推给王侁,王侁被除名,配隶金州,后死于召还途中。

6、降将的日子是最为难过的,在正统方看来,你既然可以弃城降我,在危急关头也可以降他。实际上,杨业并没有可值得怀疑的前科,与他的兄弟不同,杨业自跟随刘崇之后,30多年间,不管北汉发生什么样的变动,他一直忠心耿耿,从无二志。但是,光自己觉得忠心耿耿还远远不够,对于降将而言,检验和考验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个过程可能足够漫长。降将很难被重用,这也是历朝历代的通例。看看《三国演义》赤壁大战中蔡、张二将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身为降将的难处。

7、杨业曾经多次劝告过北汉皇帝刘继元,千万不要太信任契丹人。因为杨业心里很明白,契丹已经占领了燕云十六州,他们的胃口很大,他们要夺取的是中原地区。

8、于武将来说却是一个最憋屈的时代,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千年,被历代艺人口口相传,演绎出了各种版本,在老百姓眼中,忠臣的死一定是奸臣陷害的,非黑即白,非忠即奸,坑杀岳飞的有秦桧,

9、公元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主将,蔚州刺史王侁,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护军。

10、杨业死后,赵光义非常痛心。给监军王侁以“除名,隶金州”的处罚,另一名监军刘文裕同样是“除名,隶登州”。这是把他们开除官籍者为废官,永远不得叙用,并且发配,已经是相当重的处理。

11、杨业的父亲是杨信。杨业,本名重贵,又名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宋朝名将。其祖父杨麟曾从湖南奉调太原,其父杨信,“麟州土豪”,麟州,即今陕西神木北人,后汉时,“自为刺史”,臣附于后汉、后周。

12、清初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里,也讲到杨信起兵火山地区。还说他亲自去过这个地方,看到杨信屯兵的一座城堡遗址,当地居民称之为“杨家城”。至今,河曲旧城东数十里仍有“杨家城”“杨家寨”等村寨多处。又据清朝初年山西人康基田讲,在河曲附近的岢岚州(今山西岢岚县),出土了杨氏墓碣,上面写着杨业夫人折太君的事。还有,晚清人李慈铭的《荀爽斋日志》说:“今山西保德州折窝村,有大中祥符三年折太君碑,即杨业妻也。”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是宋真宗统治的年代。所以,说杨业是保德人,不仅有文字记载,而且有出土文物可以为证。

13、杨志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坐镇前军寨,居第五位。《水浒传》记载,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因脸上生有一大块青记,人称青面兽。他自幼流落关西,早年曾应武举,官至殿司制使官。后押送花石纲,却在黄河里翻船失陷,不敢回京赴命,只得避难江湖。

14、这就是国力的差距。早在后周时代,武守琦就曾经在两淮争夺战中建立功勋。北宋代周后,武守琦驻守晋州多年,北汉根本不能越雷池一步。从综合实力来说,在宋初诸将中,武守琦只能算一个二三流的将领。可是,在军队士气高涨装备精良、国运上升的时期,武守琦这个二三流将领,照样可以击败杨业这样的北汉第一流名将。

15、四郎杨贵,字延辉,善使一杆菊花点金枪;也在阵前立功,封明威将军、代州团练使,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长寿的人。

16、因此杨业早就对契丹产生嫌隙了,再加上故主刘继元都选择了北宋,那么杨业也不可能再坚持什么了。

17、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在宋太宗的亲征下终于投降,杨业也因此归宋,得到赵光义重用,将他任命为右领军卫大将军,仍旧在边关驻扎,防御辽国入侵。

18、此后杨业深受赵光义信任,成为了北宋的一名骁勇善战的猛将。当时北方的军务,宋太宗基本上都交给了杨业,毕竟人家这方面业务成熟。

19、杨业,原本是北汉的将领,在北汉遭受宋王朝围攻时,英勇作战的杨业得到了敌方统帅宋太宗赵光义的青睐。公元979年,北汉在宋太宗的的亲征下终于投降,杨业也因此归降北宋。

20、朝廷只是让我们护送这几个州的百姓,只需带领部队从大石路出发,先派人秘密告诉云州、朔州的守将,等到大军离开代州的那天,

21、然而王侁反驳他的建议说:"带领好几万精兵却如此畏惧怯懦。只需直奔雁门北川,大张旗鼓的前进。

22、潘美为大宋南征北战20多年,几乎没有败绩,在官场上也是平步青云,被封为韩国公。这么一个“上马治军,下马安民”的全能型人才,在民间文学《杨家将》中,却成了一个背锅侠!

23、辽景宗一死,辽国内部人心不稳,当时刚刚即位的辽圣宗仅仅十二岁,年轻的萧太后初遇大变,对于辽国的未来和政权能否稳定,心中也是七上八下,甚至向大臣哭泣:

24、杨业无端被人猜疑,显得十分气恼,言道“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临行前杨业指着陈家谷说道:“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

25、造成杨业之死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多数认为潘美应负主要责任,因为他是西路军的统兵主帅。他不采纳杨业的正确建议,而听从王侁的错误主张,以致造成杨业兵败至陈家谷口;而潘、王又没有按事先的约定在那儿接应,却违约撤兵,这自然就导致杨业被俘。少数人认为,王侁和刘文裕应负主要责任,当时监军权力很大,潘美不敢不听他的。不过,持这种见解的人,也不否认潘美对杨业的死负有责任。即他没有坚决反对王侁的主张,又在关键时刻违约撤兵。总之,杨业的死是王侁、潘美等人造成的。

26、八郎杨顺,字延顺,善使一杆荷包滚金枪,官封殿前虎旗飞猛军指挥使。据《下河东》:八郎是令公后来收的螟蛉义子,乃是他王令公的遗腹子,本名王顺。

27、杨延昭自幼随父亲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时年二十九岁的延昭为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

28、杨业本就是一个热血男儿。他的字典中从来没有“后退”这个词。杨业下令副将坚守城池,自己率领数千部队从西山小道绕道雁门关北口埋伏下来。同时,杨业派人传信给北疆主帅潘美,相约合击契丹。三月十五日,契丹大军进入雁门关北口。杨业和潘美从两边山道上合力攻下,契丹军队大败,死伤数万人。契丹主帅萧咄李被杀,副帅李重诲被抓。(杨业领麾下数百骑自西陉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与美合击之,敌众大败,杀其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

29、杨业本就是中原汉人,北汉也想要恢复中原江山。杨业本名杨重贵,本就是中原汉人。他自幼跟着北汉开国皇帝刘崇,所以对北汉的忠诚度是没的说的。

30、监军王侁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西路军很强大,还能跟契丹人拼一拼,取得更大的战果。潘美是主将、杨业是副将,但他们都大不过监军王侁。杨业建议分兵应州,以诱辽军主力,再以千名强弩手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附近),

31、众所周知,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为了加强中央对军队的直接控制,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首领的军权,后来又罢免了掌握重兵的节度使之权。

32、可见虽然皇帝仍旧信任于他,他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军队内部的勾心斗角之中。这也为他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33、"诸将对杨业冷嘲热讽,杨业没有办法,只好和潘美约定,自己前去攻击辽军,到时潘美等人在谷口布阵,埋伏辽军,

34、黄巢虽然残暴,但他却为我国拔掉了一个,危害近600年的“毒瘤”

35、对于北汉降将杨业来说,缺乏皇帝的信任当然是危险的事,但没有同僚们的信任,危机更会进一步加深,而且很可能加重皇帝的猜忌。杨业归宋后不久,因熟悉边防情况被派往前线,立了战功,受到提拔和封赏,由此受到一些人的嫉妒和非议,有的人甚至向皇帝告状,揭他的短。宋太宗的处理方式是,原封不动地将那些斥其短的奏折转给杨业。

36、可惜,杨业在历史上的第一次亮相很难堪。并非杨业不骁勇,实在是国主刘继元太坑爹。刘继元刚刚登基,对时任侍卫都虞侯的杨业不大放心,就让自己的老丈人马峰出任监军。马峰本是小小的将作监(负责修建工程建造),哪里懂得带兵。可是,马峰仗着自己是国丈,对杨业呼来喝去,还擅自带领军队离开城寨,想要埋伏宋军。结果在铜锅河附近,马峰遭遇宋军大将李继勋。两军交战,北汉军大败,马峰侥幸逃脱。杨业又派遣侍卫长率领几百骑兵巡查,一旦有情况,不必交战,即刻回报。不料那个侍卫长又遭遇宋军李继勋主力。几百北汉军弃械投降。

37、自此之后,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千年、口口相传,“大奸臣”潘仁美也被骂了千年。回看我们的很多历史故事,百姓们向来推崇悲情英雄,有悲情英雄必然会有反面典型,这样才有衬托性。

38、潘美开国重臣为排第曹玮是曹彬的第四子,当初曹彬临死前向真宗推荐的两个儿子,一个是曹玮一个是曹璨,真宗问两个儿子谁更出色,曹彬回答曹玮,之后曹玮也屡立战功,三都谷战役大破吐蕃李立遵,被封为威国公,死后被追封武穆!狄青,北宋第一猛将,武曲星下凡,大破西夏,最高官至枢密院副使,因为跟范仲淹等革新派交好,被文官集团孤立,死后谥号襄武,排第李继隆是明德皇后的哥哥,算是国舅爷,最大的功绩是平定南唐,死后追封忠武,排第杨业是北汉降将,雁门关大破契丹,死的太早,杨家更多还是靠长子杨延昭和孙子杨文广,排名最后!

39、不过,辽国的实际掌握统治权的却是小皇帝的母亲,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萧太后萧绰。日趋稳定的宋朝蠢蠢欲动,公元986年,宋太宗便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四路兵马北伐,史称“雍熙北伐”。

40、一败可怜非战罪,大刚嗟独畏人言。

41、杨业当然不会知道,这些举动成为他在北宋官场的重大污点,间接导致了日后的死亡。

42、在民间文学作品《杨家将演义》中,杨业与辽兵作战失利被围,但潘仁美拒不发援兵,杨业最后撞死李陵碑前。艺术作品往往来自现实生活,历史上的杨业是北宋大将,被誉为“杨无敌”。那么历史上的杨业有着怎样的人生结局,到底是谁害死了这位无敌将军?

43、此时的王侁分不清局势,他只看到了先前西路军队的勇猛,只想到西路军队取得的巨大战果,而看不到此时西线战场的凶险,没有想到敌我之间的战力差距。他命令杨业必须去孤军奋战,引诱敌军,然后王侁自己和潘仁美在后面支援。王侁想夺取此次的战果,他的野心人人可见。

44、雍熙三年,潘美参加北伐,担任西路军主帅。

45、杨业之所以不被重用,更为重要的根源还在于宋朝的军事制度。宋朝非常注意限制武将权力,从宋太祖开始,就对武将处处防范,决不会任由任何一员武将决定着朝廷的七分事务,更何况是能征惯战的降将。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国策,后来慢慢形成一种制度,演变为一种文化。

46、他儿子杨延玉在这场战争中战死了,杨业被俘虏后,选择绝食而死。不过杨业的死,为整个杨家带来了荣誉。

47、那么给潘美的处罚呢,仅仅是削秩三级,责授为检校太保,也就是降职了事。

48、杨业最后一战。金沙滩之败,原因有四:

49、晚清时,评书中称作七郎八虎:

50、当时的北汉岌岌可危,在外,北宋大兵压境,太原城外包围匆匆;在内,以宰相郭无为为首的官员肆意散布北汉必败的亡国论调。杨业和郭无为不同:郭无为是一个政客,想的是如何投机,谋取最大的利益;杨业是一个军人,服从命令是第一职责。只要君王不投降,杨业必然死战到底。

51、杨业被任命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他的对手从北宋换成了辽军。

52、【杨业】从北汉归降的杨业在刚刚投降之初,便因“善自为谋”而救宋太宗于危难,以其御边之能力,本可以在北宋较有作为,但他未能深刻领悟北宋皇帝牢牢控制军事指挥权的做法。

53、杨业在历史上第一次亮相是在开宝元年。这一年,北汉睿宗刘钧去世,其子刘继恩即位。刘继恩为人刻薄寡恩,滥杀功臣,即位不足两月就被部下杀死。刘钧的另一个儿子刘继元即位。听闻这个消息,宋太祖大喜,调集大军攻打北汉。北汉新君大为惊恐,一方面派出轻骑向契丹求援,一方面派遣将领率领北汉精锐到边境抵御。这个领命出征的北汉将领就是杨业。

54、在山西省代县城,有一座古老的钟鼓楼上悬挂著“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传说这是人们为纪念杨家将不朽功勋,流传至今的一处珍贵遗迹。

55、潘仁美和杨业尽管心存不满,但不得不服从王侁的安排。孤军奋战的杨业,尽管遭受了辽军的埋伏,但他还是冷静应对,杨业按照王侁先前的计划将敌人引诱到指定位置。无耻的小人王侁在看到凶猛的敌军之后,吓得逃跑了,完全不顾杨业的生死。而潘仁美身上还带着其他的任务,根本无力支援杨业,只能含着泪看着自己的战友孤军奋战。

56、开元八年(975年),北宋调集精锐,在主帅曹彬的率领下攻打南唐。北汉皇帝刘继元以为宋朝北疆防御必然松懈,命杨业率领大军进攻晋州(约今河北石家庄)。不料晋州守将武守琦在洪洞地区大败杨业。(是月,北汉主命刘继业、马峰攻晋州,武守琦败之洪洞。)

57、杨业的死,不是宋太宗和潘美等朝臣的蓄意杀害,是没有正确领悟当朝政治制度的结果,是时代发展必经的历史悲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58、对杨业之死的惨剧内因,宋太宗其实是心知肚明的。所以,论处战败责任时,潘美只是被贬官三级,而王侁和刘文裕则被除名发配。不过很快,身为皇帝亲信的王侁便被赦免回京了,杨业白白搭送了性命。

59、宋太祖经历了皇位频繁更替的五代乱世,由陈桥兵变起家的他,对武将左右朝局的历史认识得非常深刻,为了确保大宋江山的长治久安,防治武将拥兵自立便是头等大事。于是他精心策划设计了限制武将权力的种种措施,杯酒释兵权之后,许多开国大将都被解除了兵权。

60、比如:不费一兵一卒劝降节度使袁彦;平定南汉,统一两广;作为副帅,平定南唐;跟随赵光义平定北汉,统一中原:带领副将杨业,两次击溃南下的辽军,取得雁门关大捷……

61、契丹援兵到来以后,杨业反倒是觉得不自在了,他曾经建议刘继元,不要过分依赖契丹人,因为契丹人野心很大,早晚会夺取北汉的江山。可惜刘继元却不愿采纳。

62、他担心自己的风头不保,最后得不到皇帝的重用,于是他改变了自己原先的计划。曹彬为了夺取更多的功劳,不顾自己军队的当前情况。在曹彬的草率行动下,辽军找到了破绽,并切断了曹彬军队的粮草。

63、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杨业之死的问题上,潘美的责任并不大,直接责任人是监军王侁。杨业死后,宋太宗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处罚,潘美削秩三等,监军王侁削职为民,发配金州,刘文裕又被免官、发配登州。同时,宋太宗还对杨业进行了褒奖,“赠检校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

64、宋军兵败的消息传到东京,宋太宗急忙下令其他各路宋军撤兵。宋太宗为了挽回一丝颜面,向世人表明此次北伐并非一无是处,也为了削弱辽国在燕云一带的实力,下令潘美的西路军护云、朔、寰、应四州民南迁徙。宋太宗的错误决定,为杨业兵败埋下伏笔。

65、潘美跟杨业比,是真正的根正苗红。

66、杨业征战沙场数十年,战斗经验丰富,多次抗击辽军,深知辽军的作战特点,应该说他的建议是合情合理的。可是却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那个人不是主将潘美,而是监军王侁。王侁反对杨业的建议,他认为“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王侁的建议得到了另一位监军刘文裕的赞同。

67、杨信去世之后,杨业的弟弟杨重勋继承了麟州刺史的职位,因为杨业效命北汉与后周为敌,当然不可能返回后周继承父业。麟州地处北汉与后周边境,杨氏的武装力量有限,没有强大到足够自保或自立,为了保全自己、保存实力,杨重勋在北汉与后周之间不停地摇摆,他以麟州刺史的身份几次投降北汉又数次回归后周。

68、七郎杨希,字延嗣,善使一杆虎头乌金枪;在铜台关箭射辽将救驾,官封敏烈侯、殿前司东西招箭班指挥使。

69、而曹彬更加慌张,他知道如此行事后,功劳肯定都会被潘仁美、杨业夺去,自己的风头肯定没有了,更严重的话,自己还可能会被问责。于是曹彬本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态度,拒绝听从上级的安排,他带着一批成名许久的老将,携带着仅有的全部粮草继续作战。可惜曹彬他们太高估了自己,也低看了敌人。

70、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带兵出征。

71、武将的地位一直不高,不仅在朝堂上备受猜忌,也不被皇帝所信任,所以宋朝成了武将冤案最多的朝代。北宋害死过杨家将,南宋害死过岳飞,宋朝于文人来说是天堂,

72、宿将潘美成知名“背锅侠”

73、刘继业从此事北汉刘崇、刘钧、刘继恩、刘继元四位皇亲,由于家世从武,自幼骁勇,先后担任保卫指挥使,建雄军节度使,号称无敌。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北汉归宋后,刘继业复姓杨,止名业,改名杨业。

74、北汉的实力实在是太弱小了,地盘不大,兵马不多,战斗力还不怎么样。为此杨业是敢怒不敢言,只能跟着主子镇守太原。

75、于是,这场夺走杨业生命的北伐战争开始了。这次北伐规模宏大,主要有三个方向,有北宋名将曹彬带领的东路军队,有正统帅潘仁美、副统帅杨业镇守的西线战场,还有田重进等人出征的飞狐战场。

76、所以说,连一起的武将们都看不起他,杨业又如何能够融入到北宋朝廷,又如何能够创功立业呢?而所谓的杨家将的故事只是戏说而已,当不得真。

77、宋朝敢直接对北汉皇室成员杨业委以重任,因为杨业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硬抗宋军三次,直到北汉皇帝投降后亲自到城下劝降杨业,所以宋太宗认为杨业忠义,宋朝有严密的调兵程序,宋朝不像是晚唐五代的武将,可以自由调兵,宋朝有严密的调兵程序,调兵需要有政事堂草拟皇帝签署用印的圣旨、枢密院的调兵文书、三衙的调兵令,三者缺一不可,没有完整的文书,武将也无法擅自用兵,所以宋朝不怕武将造反,宋军中有完善的权力制衡措施,宋军的粮草、后勤不归武将,而是文官的转运使负责,而且军中有文官担任的监军。权力分散制衡。也就避免了晚唐五代,武将成为土皇帝的情况。

78、为什么,因为东路军一撤,潘美和杨业的西路军就成了一支孤军,深入辽国境内,必将被包围歼灭。

79、应当说明,杨业的死地是在雁门陈家谷,而不是“杨无敌庙”的所在地古北口。这两个地方相距数百里。

80、这一招算得上高明,但并不是宋太宗原创,而是向唐太宗取的经。当年唐太宗曾用类似的手法处理过类似的事情。有人认为宋太宗这么做,表达了他对杨业的信任。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起码不是全部。宋太宗对杨业是不放心的,把告状信给杨业看,一方面表现自己的坦荡,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在警告杨业,你的一举一动我都是知道的,全在我的掌控之中,你要小心行事了。

81、杨业一生都在边关,对边事相当熟悉。太平兴国五年,辽景宗发兵十万攻雁门,杨业以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以数千精兵绕道辽军背后发动突袭,大败辽军,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从此威震边境,成为契丹人的眼中钉。

82、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

83、北宋建国之初,赵匡胤就曾经秘密立下一条规矩: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也正是这条祖训让宋王朝养成了重文抑武的风气,在此后三百年的时间里,

84、再者,以杨业在北汉军中的地位论,他也很难再受重用。他与北宋征战多年,积怨应该不浅。他在抗宋过程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现在又转过来依宋抗辽,难免会受到歧视或嘲弄。这一招算得上高明,但并不是宋太宗原创,而是向唐太宗取的经。当年唐太宗曾用类似的手法处理过类似的事情。

85、说杨家是麟州新秦人,见于欧阳修的《杨琪墓志》。墓志中说:“杨君琪,字宝臣,麟州新秦人也。”杨琪是杨信的重孙,杨业的侄孙。所以,后人根据这个墓志,就说杨家是麟州新秦人。还有,北宋曾巩著的《隆平集·杨业传》以及《资治通鉴》上也都说杨业是麟州人,那是因为杨信在后汉时担任过麟州刺史,当时全家迁居麟州。杨信后来死于麟州,由于长子杨业不在身边,麟州刺史一职就由次子杨崇训继承。杨琪是杨崇训的孙子,欧阳修称杨琪为麟州新秦人,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杨琪的曾祖父就已移居麟州了。当然如果论原籍,杨琪还应当说是保德人。

86、历史上北宋末年,西军有将领杨志,曾随童贯伐辽,隶属种师道麾下,统领选锋军。据说是招安的贼寇出身,这便是小说里杨志的原型了。

87、杨业少时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而收获往往多于常人。他虽读书不多,却也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弱冠之年,杨业即跟随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名北汉。由于屡立战功,所向披靡,不久便迁升建雄军节度使,被众人称为“杨无敌”。

88、公元980年,辽军南下以后,杨业带着数千人马,绕道到了雁门关北边,向南突袭正在攻打雁门关的辽军。而北宋这边的大将潘美,也出城迎战,将大辽的人马杀了个片甲不留。

89、杨业和他的儿子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杨家将”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杨业、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

90、在第二次辽宋幽燕之战中,宋兵中路兵溃,辽国主力扑向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杨业提出避敌锋芒、诱敌设伏的正确意见。却被王侁讥讽为“领数万精兵,而怯懦如此!”逼得杨业不得不铤而走险。在这个决定杨业生死、宋军安危的危急关口,深知兵略的潘美不得已,选择了“沉默不语”。

91、其实,怪事也不怪,理由很简单:当地的人民敬仰他。包括汉人,契丹人,深深地仰慕他的英雄事迹,所以冒死也要建庙纪念。

92、杨业不知书,忠烈勇猛,有智谋。练习打仗,和士卒同甘共苦。代州北部艰苦寒冷,人人都穿毛毡衣服,只有杨业露天坐着谋划军事,身傍不生火,侍卫几乎都冻僵了,而杨业很从容,没有怕冷的表情。他处理政事简单明了,对部下宽容,所以士卒都乐于为他效力。朔州兵败的时候,他的部下还有一百多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儿女,和我一起死在这里,没有什么好处,赶快跑回去,报告给皇上。”众人都感动哭泣不肯离去。淄州刺史王贵杀了几十个敌人,弓箭用光了才死,其余的人也都死了,没有一个生还的。听说的人都痛苦流涕。

93、杨业在与耶律奚交锋时中了埋伏。耶律奚守着斜谷口,并用箭雨封路,杨业苦战而不能出。

94、看看赵光义事后对两人的处罚就知道了,王侁“除名,隶金州”,而潘美呢,则是“削秩三级,责授为检校太保”。要真是他故意陷害的杨业,还能只是降职了事吗?

95、同时,宋太宗命令潘美杨业护送四州百姓撤离,但遭到了监军王侁的反对。杨业无奈率兵前去击退辽军,待引诱辽军至谷口,却不见约定好的伏兵杀出,绝望至极、拼死一战,最终死在战场上。

96、而是兵分三路,以曹彬为东路军攻取涿州,牵制辽军主力,而西路军潘美和东路的田重负责攻击辽军后方,此次战役按理来说宋太宗谋划充分,在大战开始时也是连战连捷,

97、他们让寇准审判了潘美,并设计让杨家将们完成了复仇。他们用自己的笔践行了属于他们心目之中的正义,另外还在古北口建下了“杨无敌庙”来永远地纪念这位英雄。

98、可惜的是,千年之后,人们只知潘仁美而不知潘美。杨业的好搭档潘美就这样被黑化了...

99、宋太宗对于辽军的部署虽然一无所知,但是他听到宋军连战连胜的消息,不喜反忧,由于战线拉得过长,宋太宗生怕辽军会切断自己的补给线,然而果然如宋太宗所料,

100、《杨家府演义》:渊平、延广、延庆、延朗、延德、延昭(因犯武功郡王赵德昭之名讳,改名杨景)、延嗣。

101、杨业坚决反对王侁的建议,“此必败之势也”,却遭到了王侁的讥讽,“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杨业非常生气,为表明自己的忠心,主动请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