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又过了十天——我们看这过了多少天,过了得一个多月了——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扁鹊见到蔡桓公,掉头就跑。蔡桓公觉得很奇怪,以往你见着我都说我有病,今天你见着我,你有病啊?你见着我你就跑?你怎么那么奇怪?
2、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3、那医为什么从酉呢?你要知道,因为酒有发散的作用,酒有一种扩散的能力,所以中医很多药方是用酒来做药引子,或者做一些药酒,用酒来帮助药性的扩散。从这个角度来讲,医和酒密不可分。这是古代中医的一个文化传统。
4、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5、扁鹊进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对蔡桓公说:“您的身体已染上了疾病,现在病只在体表,如果不及时医治,恐怕病情要加重了。”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蔡桓公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他的医术高明。”
6、远看红脸好相貌,近看一脸红疙瘩,虽说样儿小又小,为人解渴本领大。
7、文中深刻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也应像对待疾病一样,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要虚心听取别人真诚的建议,及时改正。若一意孤行,则可能陷入泥淖而无法自拔,后果将不堪设想。
8、部分患者患了糖尿病,往往采取一种漠不关心、不检查、听之任之的态度,不了解糖尿病及其危害的严重性,不清楚该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就会发生双目失明、肾衰竭,甚至导致截肢等残废或过早死亡。无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患者对糖尿病产生了消极的看法,不去接受治疗,那么势态一定会越来越严重。患者得知病情后毫不在乎或者惊慌失措,都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是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保持开朗、平静的心情,积极接受治疗,千万不可讳疾忌医。
9、白色的小猫头鹰|儿童故事
10、扁鹊之所以多次劝蔡桓公及早治疗,正是想防患于未然。人食五谷,疾病在所难免,只要及时治疗,就能重获健康,这本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像蔡桓公这样,明明已身染疾患,不及早就医,反而刚愎自用,结果不治而亡。
1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孟琢
12、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13、谜底请文末留言发至我们,随机抽取幸运嘉宾一位,赠送《了不起的中华文明》童书随机一册,免费邮寄到家。
14、我们今天给大家插着讲了两个字,一个是医,一个是药。为什么在这儿讲医呢?我们要知道这里头有古代的一个文化背景,就是古代的中医他的这个药物,他的治疗中和酒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医中有各种各样的药酒,什么虎骨酒、豹骨酒,等等等等。这都是中医的特点,借着酒来让药性走得更快。
15、讳疾忌医的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错误,害怕批评,不愿改正。防微杜渐的意思是:在错误或坏事刚萌发时,就加以制止,不使其发展。讳疾忌医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防微杜渐出自《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则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
16、讳疾忌医(huì jí jì yī)
17、大树上的朋友|儿童故事
18、过了十天,扁鹊对他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和血脉里面了。”
19、有一年扁鹊路过蔡国,蔡国国君蔡桓公听说过扁鹊的名声,于是打算召见扁鹊。扁鹊去见蔡桓公,在蔡桓公旁边立了一会儿便对蔡桓公鹊说道:“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蔡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扁鹊走了以后,蔡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己的本领。”
20、我们每次看病或体检,心里总是忐忑的。特别害怕自己从CT机下来,主任说,“来来来,到我办公室来……”,又或是“下午叫你家属来一次……”哪怕确有指标异常,总也希望医生说一句“不要紧”。这样,仿佛自己又逃过一劫,又能闭起眼睛不理会这个异常指标。
21、【讳疾忌医】(儿童成长故事)互动活动2日一期
22、华佗,字元化,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一生行医全国,声誉颇著,被称为“外科圣手”。曾发明麻沸散,开创了全身麻醉做手术的先河。
23、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就没办法了,现在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
24、(解释):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
25、译为:现在人们如果犯了错,不喜欢别人指出来,这就好像隐瞒疾病,不愿医治一样。宁愿毁灭自身,也不愿意改正错误。
26、华夏文化的精魄、基因与密码
27、讳疾忌医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出自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译为:现在的人有了过错,不喜欢人们定的规矩,比如患病了不看医生,宁愿消灭自己的身体但是还不觉悟。讳疾忌医和“文过饰非”,都有“隐瞒自己的缺点或错误”的意思。但讳疾忌医偏重在“怕人批评,不肯接受帮助”。“文过饰非”偏重指寻找各种理由来掩饰错误、缺点。
28、扁鹊之所以多次劝蔡桓公及早治疗,正是想防患于未然。人食五谷,疾病在所难免,只要及时治疗,就能重获健康,这本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像蔡桓公这样,明明已身染疾患,不及早就医,反而刚愎自用,结果不治而亡。
29、[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30、现如今,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生命的宽度有了。但请别忘记,还要尽可能拉长生命长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能讳疾忌医,有小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另外,现在医疗费昂贵程度,早不是几十年前可比。我还是要劝你,保险赶紧买起来——趁自己还健康。已买过的,也要重新审视一下,别老用一句“买过了”骗自己。我估计,你连买的是啥险种,管的是什么风险,能管到什么程度,都不清楚吧!
31、点击上方绿标开始听故事
32、讳疾忌医的主人公扁鹊,扁鹊在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结拜了名医长桑君,得其真传,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开始行医生涯。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他天资聪颖,善于汲取前代、民间经验,逐步掌握了多种治疗方法,后来医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随之巡诊列国。
33、张机,字仲景,河南邓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被尊称为“医圣”。
34、(出处):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35、是呀,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身体都不重视和爱惜,老天凭啥要追着帮你呢?这就好像我们开车,需要定期到4S店保养。你别看每次解决的好像都是无关痛痒的小问题,但这些小问题积累起来长期不管,那就可能酿成大事故。以前生活水平低,家家户户都穿打补丁的衣服。我们老家有一句民俗: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36、扁鹊扭头就跑,并且说:“你们有所不知,据我观察,齐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没有办法治了。他隐瞒病情,害怕我给他治病,你看看你看看,他就快完蛋啦。”
37、从“醫”到“医”的简化
38、讳疾忌医和“文过饰非”,都有“隐瞒自己的缺点或错误”的意思。但讳疾忌医偏重在“怕人批评,不肯接受帮助”。“文过饰非”偏重指寻找各种理由来掩饰错误、缺点。
39、又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开始疼了,开始不舒服了,发作了,赶紧派人请扁鹊,但扁鹊已经跑了,为什么呢?这个病治不了。
40、解释:现在的人有了过错,不喜欢人们定的规矩,比如患病了不看医生,宁愿消灭自己的身体但是还不觉悟。
41、齐桓侯回应道:“你就喜欢胡说,我哪里有气色不好,不许说,不许说我气色不好!”
42、张仲景,汉代名医,张仲景有一篇非常有名的著作叫做《伤寒论》。我们今天的中医看病,很多药方还是出自《伤寒论》。孙思邈是唐代的“药王”。除了这些人之外,我们知道还有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等等等等。中国历史上还是名医辈出的。
43、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
44、临走,患者吐露真言,“啊,我最近就是要孩子方面有点困难”。
45、有一种说法蔡桓公指的是齐桓侯,是战国时期齐国的第三代国君,本名田午,单字谥号为“桓公”,完整谥号是“田齐桓公”。史书上记载他“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意思是说他杀了兄长田剡而成为了国君。但他做国君还是很有一套的,在位期间曾经创建稷下学宫,大招天下有才之士,让他们聚在一起教授人们知识探讨文化,并且让他们出书扬名,促进了当时的学术发展,使得当时的思想更加百花齐放。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就有称呼他为”齐桓侯“。
46、前面我们给大家讲了酒,我们知道酒是从酉的。酉这个字虽然是一个地支,但是如果你看它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你就知道了,这个字其实就是酒坛子的象形。
47、医生一手搭脉,问:哪里不舒服?
48、五天后,扁鹊发现齐桓侯的病情病情已从皮肤腠理深入到了血脉,但是齐桓侯仍然不相信。又过五天,扁鹊发现齐桓侯的病情已深入到了肠胃,可齐桓侯对扁鹊的良言仍然置之不理。又五天,扁鹊又去拜见齐桓侯,发现齐桓侯的病情已经深入骨髓,于是不再请求为齐桓侯医治,而转身逃走了。
49、可是齐桓侯还是不听:“你不许说我有病,我最讨厌别人说我有病啊,我不治病,就不治。”
50、场景描述:春秋时代服饰,扁鹊望诊,齐桓侯讳病忌医。
51、文过饰非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语出唐朝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社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讳疾忌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解释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出处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52、杏林大观园国药博览园“扁鹊问诊”泥人张彩塑
53、从谏如流激浊扬清闻过则喜
54、[近义词]讳疾忌医、涂脂抹粉
55、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56、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7、我做医生时,有一回管床上收了个车祸导致股骨颈骨折的病人。40多岁,开摩托被汽车撞的。一进病房就两种情绪。首先,抱怨:他们开车的,从不拿我们摩托车当机动车,老是这里别一下,那里挤一下的。然后,就是焦虑:这可怎么办啊!医生,我还站得起来吗?以后会不会长短脚啊?——我能说什么呢?只能安慰他:没事的,隔壁病房一屋子骨癌,你比他们幸运多了。明后天开完刀,下地走回家。其实,我当然知道远没那么轻松。
58、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人都会犯错误,在学习中,在生活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别人给你提出批评,积极接受,主动改正,不能讳疾忌医,脑袋扎在沙子里头,做那个埋头的鸵鸟。
59、哎,小丹,你的错字这么多,还讳疾忌医,不让别人批评,自己也不改正,以后问题会越来越大的。
60、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名医。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所谓的四大名医。这四个人是谁呢?扁鹊,春秋时期的扁鹊;华佗,汉末三国时期的华佗;张仲景,也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伤寒论》的作者;还有就是唐朝的药王孙思邈。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医。
61、【讳疾忌医】对自己的(疾病)症状避之不谈,或有所隐瞒。对医生不相信,或者不去看医生 蔡桓公相传名医扁鹊曾为他看病,在起病由轻到重衍变时连劝了三次,田午因为讳疾忌医而不听,后来扁鹊再来时,现其已病入膏肓,只得转身而退,并连夜逃往秦国去了,结果没多久田午就病发而去世了。(中学课文《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蔡桓公”
62、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早从事焉。”
63、患答:吃了感觉不太消化,胃有点胀。
64、张仲景、孙思邈和李时珍
65、讳疾忌医的典故,告诉我们这样的哲学观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要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因此,我们要想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首先就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典故,就非常生动地说明了掩盖矛盾、回避矛盾的危害。
66、不相信扁鹊良言的齐桓侯过几天后果然病重,这时才想到派人去请扁鹊,但是扁鹊早知这时已经无能为力,逃离了齐国。齐桓侯不治身亡。由此便有了“讳病忌医”这一典故。
67、又过了十天,扁鹊说:“您的病已经进入到肠胃了,再不治疗就完蛋啦。”
68、应该是“蔡桓公”,扁鹊只是医生,是蔡桓公得了病才“讳疾忌医”的。全文的主旨是为了通过蔡桓公的愚蠢来说明不要讳疾忌医的道理
69、历史上有一个很好玩的小故事,叫做扁鹊见蔡桓公。说的是什么呢?扁鹊见到了蔡国的国君蔡桓公。站一会儿扁鹊就说了,报告,说你有毛病,你的毛病在哪呢?在皮肤。你现在要抓紧时间治,不治呢?这个毛病会越来越重。
70、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深入肌肤,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更加深入体内。”桓侯不予理睬。扁鹊走后,桓侯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再去进见,对桓侯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中,不医治的话,将会进一步加深。”桓侯又不理睬。
71、防微杜渐即防范于未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扼杀坏事物,要从微细处着手,不让其有质变的机会,否则就会像齐桓侯那样悔之晚矣。
72、我们看,扁鹊见蔡桓公说明什么呢?说明你要是有不舒服,别人要给你提了意见,抓紧时间治,要及时地解决问题,不要讳疾忌医。什么意思呢?不愿意接受自己有毛病的事实,你就躲着医生,叫讳疾忌医。
73、(辨形)讳:不能写作“诲”。
74、有问题别人给指出来定要虚心接受否则吃亏还自己竭力为您解答,万水千山总是情,给个好评行不行!
75、患答:我也不知道,注意那个干什么。
76、(儿童成长故事)伴随宝宝一路成长的儿童故事屋,每日分享睡前故事,让孩子们在听的世界里遨游,增长知识,哄宝宝安然入睡。
77、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见到蔡桓公:“您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蔡桓公又不理他。扁鹊走了以后,蔡桓公仍旧很不高兴。
78、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
79、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80、后至齐国,扁鹊入朝拜见了齐桓侯后,发现齐桓侯身染疾病而不自知,于是告诉齐桓侯说:“您有病,在皮肉之间,不治疗将会加重。”齐桓侯却很不高兴,坚决否认。待扁鹊出去后,齐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就想通过治疗那些本来没有病的人来当作他们的功劳。”
81、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82、医:给人治病的一种职业
83、这是书生第666篇原创文章
84、[成语解释]文、饰:掩饰;过、非:错误。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85、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86、比喻掩盖缺点和错误,不听批评,不听意见。
87、两者是有区别的讳疾忌医指的是自认为病的很严重,害怕去看医生因噎废食指的是因为做错了一件事情,就不敢再去做这样的事情了
88、章(太炎)黄(侃)学派后继学者
89、孙思邈,陕西耀州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人尊称为“药王”。著有《千金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90、连谓短语。讳:避忌;忌:怕,畏惧。讳疾忌医,即隐瞒疾病,畏惧医治。整个短语是由“讳疾”和“忌医”两个动宾词组构成,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原因和结果,也就是隐瞒疾病的原因是不愿意医治。补充:连谓短语是由两个谓词性成分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彼此并不构成主谓、动宾、偏正、中补、联合等关系,连谓短语里的两个谓词性词语之间也没有语音停顿。希望可以帮到你!
91、 〖示例〗患着浮肿,而~,但愿别人糊涂,误认他为肥胖。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
92、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称他是“总结经验的第一人”。
93、《扁鹊见蔡桓公》这一故事讲的是扁鹊觐见蔡桓公,发现他有病但不严重于是告诉他,但蔡桓公却觉得是扁鹊喜欢给没病的人看病以彰显自己的本领。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觐见蔡桓公发现他的病比之前严重了再次相劝却被蔡桓公无视。到了最后扁鹊发现蔡桓公已经无药可救,于是跑去了秦国,最终蔡桓公病死。从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蔡桓公横自大、不知变通。但文章里的蔡桓公到底是谁,有两个说法。
94、部分患者患了糖尿病,往往采取一种漠不关心、不检查、听之任之的态度,不了解糖尿病及其危害的严重性,不清楚该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血糖长期控制不好,就会发生双目失明、肾功能衰竭,甚至导致截肢等残废或过早死亡。无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患者对糖尿病产生了消极的看法,不去接受治疗,那么势态一定会越来越严重。患者得知病情后毫不在乎或者惊慌失措,都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是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保持开朗、平静的心情,积极接受治疗,千万不可讳疾忌医。
95、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96、请获奖者文末留言,备注: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工作人员核实后,邮寄童书一册。
97、还有些人因为害怕查出问题,索性就不去体检。好像只要没查出来,就等于没问题似的。还要给自己找个像样的理由:太忙了,没时间去体检。其实,你永远不会忙到做不了你认为是最重要的事。说白了,就是讳疾忌医。
98、请看,这个是《说文》小篆中的医。这个字其实是一个形声字,上面那个字念yì,底下这个字是酉,从酉殹声,这是个形声字。
99、书生评:其实这位患者原本的主诉就是不育,可能是他认为自己的问题比较难以开口,纠结到最后才肯吐露,但医生的任务不就是帮助患者解决问题的嘛。通过几分钟的交谈也能感觉出患者属于敏感焦虑的性格,但给医生足够的信任才是愈病的基石。
100、书生评:不可否认,女性爱美是天性,化妆也是展现个人魅力的最佳手段之一。问题在于,向医生提供的信息越准确越有利于疾病治疗。毕竟刮完舌苔的舌头不是你真正的舌头。书生最近印象比较深的患者是30多岁的女性公务员,小有成就。她第一次看病时不施粉黛,第一句话是:医生,我来之前卸妆了,就是想让你看看我日常的气色状态。听完这句话说不感动是假的。对比文中患者,对自己的个人情况的了解像个外人,医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又减少一个。
101、讳疾忌医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