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③要学会听取他人的正确意见。
2、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
3、书单:人大附中推荐阅读书目
4、此文讲述,因地理环境不同,北方和南方生长的食材会有所不同,所以北人不认得菱角本不是什么大事,只要虚心向席间的人请教,就不会犯将菱角连壳都吞进嘴里的错误,可惜北人没有请教。
5、电子课本: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共15种)
6、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7、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这样尴尬的瞬间。毕竟,世上恐怕没人是百世通的。作为当事人,适时地承认错误并改正,并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比如,在这个故事中,那位仁兄轻松地自嘲一句“看到菱角这么诱人,忍不住想吞下去”,大家一笑,也就了之了。这样做,比故事中北人的做法,显然高明了不止一点点。当然,从那位的旁观者来说,这样给别人提建议,可能会让别人当场尴尬的。如何才能智慧地做到善意提醒而又不给人尴尬呢?
8、小学时期很多课文要求背诵,文言文比较难记忆,如果孩子知道了课文的意思才会更加便于记忆。所以,从今天起,中小学微课资料发起文言文阅读训练营,孩子们跟着学起来吧。
9、菱被国人寓意“棱角分明”、“锋芒毕露”。
10、解释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保护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要用来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菱角生长在水(他)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1、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2、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13、英文名:Waterchestnut,Watercaltrop,Singharanut
14、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答案写在在留言区。
15、啖:吃。苏轼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6、A.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17、其实我们笑他,并非因为他不识菱角,而是因为他强行挽尊失败。
18、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19、想法丨发现丨习惯丨积累
20、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杨氏之子》
21、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22、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23、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不要去掩盖自己的短处,应实事求是。
24、故事中得到的道理:做人不要不懂装懂,否则只会闹笑话。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实事求是,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北人食菱”的故事出自明代文学家江盈科《雪涛小说》。讲述了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客,不识菱角却又装作很懂的样子,最后闹出了笑话的故事。
25、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6、北人不识菱”是出自文言文短文《北人食菱》,选自明代江盈科所著《缘箩山人集》,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
27、(重磅)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汇总112篇
28、【北人食菱】2020年12月推文汇总
29、入群可领取名师讲解音频!
30、可到了初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目会突然大量增加,语文学习在原来的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写作三大块内容上增加了很大一块文言文内容!在考试中文言文的分数更是占有重要比例。到后来的中考、高考文言文这块的考核便成了拉开语文分数的重要模块。
31、课文朗读┃小学语文1—6年级下册课文朗读
32、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33、小学时期很多课文要求背诵,文言文比较难记忆,如果孩子知道了课文的意思才会更加便于记忆。
34、春天来了,花儿开了。想一想这周的你是否虚度光阴了。
35、北人食菱告诉人们的道理: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比喻护其短处,强词夺理。寓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在多数时间里,我们不懂就要问。千万不要闹北人食菱的笑话,每天多学一点知识、无论是涉猎哪个行业的不懂的我们都要不耻下问,做一个有知识内涵的文化人。《北人食菱》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36、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东西当做知道的东西。
37、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5《世无良猫》
38、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比喻护其短处,强词夺理。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
39、去:去除,去掉。
40、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袒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41、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42、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43、①席上食菱()②啖菱须去壳()
44、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4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46、江盈科,字进之,号绿萝山人。湖南桃源人,是明朝晚期文坛“公安派”的重要成员之诗文理论主张为文应抒发当时代个人的真性情,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法,极力赞成灵性说。著有作品《雪涛阁集》、《雪涛诗评》等。
47、北人食菱中“或”的意思是:有的人。《北人食菱》出自明代江盈科的《雪涛小说》,原文译文如下: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4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9、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每个人的学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50、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51、最新部编版语文电子课本汇总
52、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何必如此“护短”呢?
53、【北人食菱】下面句子中“去”的意思是:
54、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55、北人食菱出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雪涛小说》主要讲述了作者在长洲知县任上和求仕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想。
56、在席间人提醒时,他怕被人看轻,却给自己找借口说这样吃是为了败火,于是南人又问他北方是否有菱角,结果又因虚荣心,北方人得出了一个有悖于事实的结论,令人无奈。
57、武汉外国语学校:假期阅读推荐书目
58、(2)其人自护所短(短处、缺点)
59、《北人食菱》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知识是无穷尽的,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贻笑大方。就像孔子曾经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0、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61、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4《精卫填海》
62、有一个生来就不认识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他连着菱角的壳一起吃了下去。旁边有一个宾客告诉他:“吃菱角要把壳剥掉再吃。”那个北方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短处(错误),就说:“我并不是不知道,之所以连壳一起的原因,就是想用来清热解毒。”那个宾客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那个北方人说:“山前山后,哪里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要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63、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但你永远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林肯自我自嘲,总意味着心有不甘。——莫洛亚真实的暗疾是渺小,而伟大的暗疾则是虚伪。——雨果
64、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
6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66、并壳:连同皮壳。
67、菱肉含淀粉24%、蛋白质6%、脂肪0.5%,幼嫩时可当水果生食,老熟果可熟食或加工制成菱粉,风干制成风菱可贮藏以延长供应,菱叶可做青饲料或绿肥。
68、2020高考语文真题汇总(14篇推文)
69、(重磅)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汇总170篇
70、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地把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71、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的话)”,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
72、 běi rén shēng ér bù shí líng zhě,shì yú nán fāng,xí shàng dàn líng,bìng ké rù kǒu。huò yuē:" shí líng xū qù ké。" qí rén zì hù suǒ duǎn,yuē:" wǒ fēi bù zhī,bìng ké zhě,yù yǐ qù rè yě。" wèn zhě yuē:" běi tǔ yì yǒu cǐ wù fǒu?" dá yuē:" qián shān hòu shān,hé dì bù yǒu?"
73、坐:因为,由于。
74、②知识是无穷尽的,遇到不懂的时候,要学会虚心求教。
75、各位同学,这样做是不是更好呢。希望这个故事能帮助大家,在生活中多思考多观察,多汲取生活的智慧,做一个有心人噢!
76、欢迎各位读者留言交流学习心得或学习困惑!
77、C.这是因为他强迫自己把不了解事物看作是一种知识。
78、 fū líng shēng yú shuǐ ér fēi tǔ chǎn,cǐ zuò qiáng bù zhī yǐ wéi zhī yě。
79、北人食菱的道理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说不定这个你不会的问题也因此弄清楚了呢。
80、北人食菱断句如下:
81、北人:北方人。识:知道。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仕于:(仕途)在……做官。于,在。席:酒席。啖:吃。并壳:连同皮壳。或:有人。9曰:说。食:食用,在这里可以指吃。去:去除,去掉。护:掩饰。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并:一起。欲:想要。以:用来。答:回答。何:哪里。而:表示转折,此指却坐:因为,由于。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82、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83、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袒护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84、1动词清热2因为3译文:有个北方人,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后来到南方作官,(一次大家)坐在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去壳。”他却想掩盖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是想用来清热呀!”人家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有。”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85、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1《文侯与虞人期猎》
86、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欲:想要。
87、我之所以连着壳一起吃,是想用它来驱除身上的热气。
88、对文中画线句“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89、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2《画蛇添足》
90、北方什么都“大”,南方什么都“小”,北方人大得“爽”,南方人小得“精”。比如唱歌,北方人爱唱燕赵悲歌,苍凉激越、气吞山河;南方人则唱吴越小曲,晶莹剔透、凄婉隽永。再比如南方女子说话都香甜婉转,北方女人说话有棱有角。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甜,北方人吃咸。米的清淡,面的温厚;甜的润柔,咸的干硬。这就是形成南北人性格迥异的源泉。
91、当别人指出他吃饭时的窘态后,那位来自北方的仁兄是怎么做的呢。他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一再为自己辩解。他说自己连壳吃菱角的原因就是想清热解毒。好吧,算是个“清新脱俗”的理由。当别人接着问他“北方是否也出产菱角”时,他夸下海口。毕竟在公开场合出丑,是非常没有面子的。好像为自己辩解几句,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
92、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3《陈元方候袁》
93、《北人食菱》中,北方人把“北土亦有此物否”一句中的“北土”这一词语的意思,理解为“山北的地”了。这一点表现出他学识短浅、孤陋寡闻、强不知为知的性格特征。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其中的“北土”,意思是“北方”,是地域划分上的常识,他却理解为山前山后的土地,这表现了他的学识短浅和孤陋寡闻。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地里生长的,这表现了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当作自己熟悉知道的事情的性格特征。古人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像北方人那样,把自己本来不知道的事情故意表现自己知道的,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北人食菱
94、鳗鱼用酒、水煨烂,加甜酱代秋油,入锅收汤煨干,加茴香、大料起锅。有三病宜戒者:一皮有皱纹,皮便不酥;一肉散碗中,箸夹不起;一早下盐豉,入口不化。扬州朱分司家,制之最精。大抵红煨者以干为贵,使卤味收入鳗肉中。意思是将鳗鱼用酒、水煨至软烂,加入甜酱用来代替酱油,待锅中汤汁煨干,加适量茴香、大料起锅。此菜制作时有三个问题应避免:一是鳗皮起皱纹,皮就不会酥;二是鳗鱼肉散落在碗中,筷子夹不起来;三是放入盐豉太早,则鱼肉入口不化。扬州朱分司家烹制这道菜最为精妙。一般而言,红煨鳗鱼以无汤为好,使卤味全部收入鳗鱼肉中。收起
95、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96、(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97、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98、1:北方有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他在南方做官。2:都是以小见大,通过人物对话来达到讽刺效果。3:另类:特殊,与众不同的。菜鸟:新手。迷你:小巧,袖珍。草根:平民,普通百姓。热卖:畅销。4:我从不情愿和父亲在一起,到对父亲有愧疚之情,最后是由衷地敬佩父亲。:不能,因为“一度”指一阵,表明这种情况曾经发生过,但现在已经过去。父亲崇高的精神品质给我确定了人生行为的准则,我也要以父亲为榜样,做个友好、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
99、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
100、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17《读书要三到》
101、北方有个自从出生就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有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的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短处),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