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2、应该是潼关,因为那里经常作为都会的咽喉,一般都布置着重兵把守,而剑阁只是在三国时期,蜀国的一个主要关口,况且蜀国主要以汉中为主要抗敌的城市,剑阁只是在蜀国将灭时,姜维用兵守在那里比较有用,只可惜蜀还是被敌军绕过剑阁,灭了
3、而杜甫的“三吏三别”便是在这一个环境中创作出来的。
4、(7)呼:诉说,叫喊。
5、他开始上下奔波,四处投赠。
6、大城小城:泛指建筑在山上的大小城。
7、三吏三别虽只有六首诗,但却从不同的角度,将百姓的“孤苦无依靠,半点不由人”的命运记录了下来。
8、《垂老别》中,一老翁家中子嗣全部阵亡,独留老命苟延残喘。
9、(5)逾(yú):越过;翻过。
10、本专栏音频资源来源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经非常知名的栏目《阅读与欣赏》。暂时没有与音频对应的文字资源,以下文字,仅为大家欣赏和理解提供参考。
11、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12、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13、【潼关吏】(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14、身陷长安的杜甫,内心满是焦虑。他盼望着朝廷可以打败叛军,重夺长安。
15、人民币/克买入263卖出283如果您觉得正确或者采纳的话,麻烦给我好评哦,谢谢。
16、以上总起,写潼关的士卒和城防概况。
17、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18、一路走来,杜甫风餐露宿,栉风沐雨,见到唐肃宗时,已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19、铁不如:这里指城垒坚固。
20、⑶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21、可杜甫却觉得此官职对百姓不利,于是推脱不去。
22、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23、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24、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25、《潼关吏》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三吏三别”之一。
26、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27、喜欢李白诗歌的人,觉得他的诗永远是那样浪漫飘逸。
28、年代: 宋 作者: 晁补之
29、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30、他只是用朴实的叙述方式,将他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
31、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32、莬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33、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34、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35、其实,杜甫的诗中,虽有战争的残酷,十室九空的凄凉;可它的背后,也深藏着对和平的期待,对家国的眷恋。
36、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37、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38、公元747年,唐玄宗诏告天下,“通一艺者”可到长安应试。
39、尘土长安古道深,潼关依旧接桃林。使君骢马来何后,道士青牛去莫寻。春半河山犹寂莫,日长坑阪正崎嵚。平生冷笑元龙误,老觉求田负寸心。
40、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41、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42、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43、一将成名万骨枯,战争中,无论朝廷军还是叛军,为了战胜对方,都要时刻保证己方的实力。
44、杜甫的诗歌并没有抨击朝廷,也没有单纯同情百姓,他的可贵之处,便在于没有回避内心的矛盾,也没有纠结朝廷与百姓的问题所在。
45、《潼关吏》是杜甫诗集里的一篇经典五言古诗。此诗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以缓急有致、神情毕现、形象鲜明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和神态,是此诗的主要特色。
46、(31)请从吏夜归:请让我和你晚上一起回去。请:请求。从:跟从,跟随。
47、“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48、(跟S姐背诗文)《道德经》第十一章至第二十章
49、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50、【潼关吏】这首诗的对话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
51、连云:连接云天,言其高。
52、潼关吏⑴士卒何草草⑵,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⑶。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⑷?”要我下马行⑸,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⑹,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⑺。丈人视要处⑻,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⑼,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⑽,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⑾!”
53、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54、(年代):唐(作者):杜甫
55、所幸,随着郭子仪的出兵,官军节节胜利,长安收复在即。
56、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57、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58、这些诗篇,是百姓遭受战乱之祸、灾难深重最为真实的见证。
59、当时,杜甫一家已搬至鄜州羌村避难,听得肃宗即位,杜甫急忙安顿好家人,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却在半路,被贼军所截,押往长安。
60、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61、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更是将阶级矛盾、贫富差距,展现得淋漓尽致。
62、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63、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64、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65、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66、杜甫的文章很多都是忧国忧民,这篇也不例外这篇主要表达作者对士卒辛苦修建防御工事的的赞叹,对潼关巍峨险峻地势的赞美,以及对当年哥瀚一役难以消磨的悲愤、对历史教训的痛心。
67、年代: 现代 作者: 老舍
68、桃林战:桃林战役。此战中唐军将领哥舒翰遭遇伏击战,20万大军中数万人被淹死在黄河,这也就是下文中所说“百万化为鱼”。
69、在这段时光里,他尝尽了残杯冷炙,受尽了悲辛苦楚。
70、大唐一败再败,失望的不仅仅是杜甫,还有那些身陷长安对胜利渴望的俘虏百姓。
71、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72、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73、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
74、可人生难免离合悲欢,如今命运又岂是他自己可以掌握。
75、人如诗歌命如国,途遇风雨泪几多。
76、可等到的消息却是“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77、那段时间,可谓是杜甫一生的高光时刻。
78、(4)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79、北京人的霸气,说穿了就是官气……那么,北京的售货员、服务员也是官么?当然不是。可他们是“北京的”售货员、服务员。不但是“官商”,而且那“官”还是“京官”。有句话说:“广东人看外地人,都是北方人;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乡下人;北京人看外地人,都是下级,都是小地方人。”这就叫“长安的和尚潼关的将”。北京人在外地人面前都是官,而且“见官高三级”。
80、可哪怕如此,老翁也要披挂上阵,不能独留己身。
81、“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82、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胡,我国古时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安禄山。
83、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名门世家,他从小便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长大。
84、那时的杜甫,沉浸在郁郁不得志与丧子之痛的感情中。
85、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86、(28)完裙:完整的衣服。
87、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88、战格: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89、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90、安史之乱以后,大唐人口锐减,《旧唐书》中记载的“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便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91、与《新安吏》写征用少年和《石壕吏》写征用老妇不同,《潼关吏》写的是前线士卒修筑城防的情况。诗中的小吏在回答诗人的问题时,显得胸有成竹,充满了自信。
92、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93、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94、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95、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96、“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胡,即指安史叛军。“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这里故意发问,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97、(44)登前途:踏上前行的路。登:踏上。前途:前行的路。
98、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
99、“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一生都要为之奋斗的目标。
100、他寄情诗歌,以诗咏志,虽毫无政绩,却留诗青史。
101、潼关吏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