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7-12 17:05:08

1、【诗圣杜甫】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2、安史之乱的爆发,长安很快沦陷,杜甫不得已开始了流离失所的流亡生活。

3、杜甫时常勉励严武恪尽职守、爱护人民。那段时间,杜甫出游期间和农夫们一块喝酒,酒酣耳热之际,大家都对严武赞叹有加,诉说自己发自内心的感激。

4、既然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要想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就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可以说是最真实的写照。在这过程中,曾经写下《饮中八仙歌》时的狂放不羁早、历来文人所看重的气节也不得不放到一边。可即便如此,也仍然难谋一官半职。直到天宝末期,才终于因《三大礼赋》而被授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从八品的小官,不过也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可“月明”的时间很短,因为安史之乱来了;逃跑的途中,连自己都成了叛军的俘虏。同样是俘虏,王维被严加看管,而杜甫却连被囚禁的资格都没有。后来逃了出来,唐肃宗念其忠心耿耿,给了一个左拾遗的官。可同样的,这个官做得也很短,因为为房琯上疏触怒天子,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5、杜甫为什么来泰山呢?王伟介绍,当时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担任司马,杜甫来山东是为了省亲。唐代的诗人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甫青年时期曾游吴越、齐赵,可以认为是他增加阅历开阔眼界必不可少的行为。此外,天宝三年秋,杜甫和李白、高适在河南洛阳相识,随后,结伴到河南东部和山东游历,而杜甫的另一个好友苏源明也在泰山读书(相传苏源明读书处在泰山山顶)到山东来是为了和好友相聚。

6、这样的转变,让杜诗的内涵有了质的飞跃,成为唐诗的代表人物。

7、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59岁。

8、春天已经来了,正是“还乡”的好时节,杜甫要“纵酒”还乡了,与妻儿们相伴。他虽身在梓州,但是心早就回到了故乡。尾联的“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四个地名既是自对偶,又是前后对偶,通过“即从”和“便下”将它们巧妙的串联起来,一“穿”一“向”,将他心中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

9、然而上任不到三个月,杜甫就因为刚正不阿,替宰相房琯上疏申辩而惹怒皇上,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上任途中,杜甫再一次近距离接触了战乱中的人民,对时代的苦难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写出了扬名后世的“三吏”“三别”。

10、《旧唐书.杜甫传》载: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四月,杜甫从湖南长沙举家南往郴州,行至耒阳时,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县令得知后,亲自驾船将杜甫接到了耒阳。耒阳县令为杜甫一家送来了美酒佳肴,杜甫大吃了一顿之后,第二天便去世了,终年五十九岁。随后,家人将杜甫埋葬在了耒阳。

11、杜甫之所以成为中国的“诗圣”,原因很多,解释起来,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杜甫作为伟大的诗人具有三个特质,这三大特质也是使杜甫被后代尊为诗圣的重要因素。

12、再美的梦也改变不了现实,眼前所见的种种让他的内心无比悲凉。

13、接受,是因为生活过于窘迫。他在诗中说,“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驱走,率府且逍遥”,再不参加工作,大概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14、泰山学院文学院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王伟告诉记者,《望岳》这首诗是现存杜集中最早的诗作之一。虽然这首诗是杜甫年轻时所作,但构思奇妙,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宏大中藏秀美,开拓中蕴朝气,初步显露了杜甫诗歌的品藻和才调,是他“诗圣”生涯的发端,也预示了这位伟人此后的创作成就和诗坛地位。

15、博文|通识|知古|鉴今|有品有趣

16、杜甫的深情在他的诗句中透露无疑,他渴望与妻子相守,然而在他四十岁之后却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17、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8、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19、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8月

2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2、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23、从以上的说明可以看得出来,杜甫所以能够在中国诗史上发挥承先启后的作用,主要归功于:他对诗歌的表现形式不断的加以试验,他对诗歌内容不停的求新求变,也就是说,他对艺术的完美具有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24、作者:吕正惠,摘自《诗圣杜甫》

25、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26、杜甫用“健如黄犊”来形容少年人健康的体格,他们有着用不完的精力,仿佛从不觉得累。他回想起小时候爬树摘梨枣的情景。那个时候,一天能上树上千回。而现在,一转眼就五十了,只能“坐卧”,很少直立而行,“四壁空”的生活让他无比忧愁。

27、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28、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9、李白活在盛唐,所以他可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30、正当杜甫带着满腔热血来到京都,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却意外遭到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

31、他已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人民诗人了。

32、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就能看出,在那时战乱的年代,百姓大都流离失所,衣不蔽体,食不饱腹。但对于百姓的税收,差役却并没有因此减轻,反而加重了对基层的剥削。

33、提起杜甫,大家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他唐代诗歌史上的“李杜”的称谓——总逃不开李白。

34、从安史之乱发生之前的危机四伏,到安史之乱爆发八年期间百姓民不聊生,再到安史之乱刚平定后的异族入侵。

35、这里十年就是指八年安史之乱和之后两年内发生的吐蕃入侵,蜀中大乱等战事。

36、诗圣杜甫,诗仙李白。与李白的飘逸仙气不同,杜甫多写家国天下之作,诗风沉郁,诗有“诗史”之美誉。在中国的传统中,认为是正道之诗,大道之诗。而孩童启蒙,不可用李白(怕学浮躁了),可以学杜甫。个人认为,在诗歌上,李白更近天才天成之气,而杜甫集历代之大成,勤修苦练,终成民族的大诗人。用武侠小说中的人物比喻,则像郭靖。一隅之见,实在浅薄。

37、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

38、你的贫穷在闪铄发光,像一件圣者的烂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39、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

40、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41、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瘦马行》以及著名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43、就他个人来说,这样的经历是痛苦的;但是对后人来说,他的经历却是伟大的。他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没有在命运的苛难下迷茫。

44、有一次,和好友骑着马在原野游猎的时候,忽然看见远远飞来忽然看见远远飞来一只鹙鸧,杜甫把马放开,向天空射出一箭,这只鸟儿便应声落在了马前。

45、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46、杜甫共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47、八年的战乱,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曾经写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48、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

49、“攻必克,守必坚,踏敌尸骨唱凯旋。”

50、前半生的诗圣杜甫,与诗仙李白及其相似。却在命运的推动下一步步变成了少陵野老。

51、这个瘦弱的中年男人,呆坐在门口,深埋着脑袋,无声地啜泣。然而,奈何!悲愤中,他写出了杜甫史诗中最长篇之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52、李白与杜甫在兖州,互赠诗。

53、如果《望岳》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绝顶之巅大谈理想抱负,那《登高》则是一个古稀之年的老者眺望山河发出的声声长叹。

54、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55、《庆余年》中诗会范闲醉酒吟诗是在第27集。本集中,庄墨韩当众点明范闲所作的《登高》后四句乃是多年前他的师父所作。范闲为证自己并非抄袭庄墨韩师父作品,而是梦中世界中的文化诗作。为此此事,范闲借着酒意,在宴会厅吟诗百篇,让庆帝等众人吃惊不已。

56、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57、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58、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59、真实质朴,彼此没有猜忌的人际关系,给思念亲人、激愤多病的杜甫,带来了不少精神上的慰藉。然而纵情山水的隐士生活,终究无法慰藉杜甫那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他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

60、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61、【诗圣杜甫】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62、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63、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64、两百年里四人登岱分别留下《望岳》诗刻

65、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6、美国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和哲学家,被誉为“垮掉派教父”。

67、而经历过盛世的杜甫,看到这样的景象,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不愿看到国家四分五裂,他渴望和平,因此他写下千古佳唱:

68、“杜甫的《望岳》,虽然只有一首,却已经把目光由阴森鬼府转入了对神秀山川的自然审美,促成了泰山诗创作主题的转向。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甫的《望岳》诗是把泰山从鬼魂、神仙、封禅的迷雾中解放出来的―一个标志,是泰山风景诗的开创性的作品。只有他第一次洗去了固有的偏狭观念,还剩泰山自然美的本色。”王伟说。

69、李杜等人造就了一个诗歌极度繁盛的时代,可人造时势,时势却也造人——没有盛唐的繁盛,也许就没有那么潇洒的李白;倘若没有安史之乱,诗圣杜甫可能也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诗人。

70、偷来的,送给你。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诗豪,刘禹锡;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囚,孟郊。

71、有《望岳》,《兵车行》,《春夜喜雨》,《前出塞》,《绝句》,《悲陈陶》,《春望》,《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月夜忆舍弟》,《江南逢李龟年》,《登岳阳楼》,《八阵图》,《月夜》,《梦李白》。

72、杜甫在的一生中,即使遭遇社会动荡,生活流离失所,也不自怨自艾,始终抱着崇高的信仰。想必这也是被童年滋养了一生的精神财富。

73、在安史之乱中,他一方面极为关心乱事的发展,热切的盼望官军能够早日平乱,但另一方面,在他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中,他又看到人民在战乱之中如何挣扎着生存下去。这就使得,他在安史之乱期间的作品充满了国事的关怀和人民痛苦的描写。在前一方面,产生了像《哀江头》、《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塞芦子》一类的名作;在后一方面,则有尽人皆知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一组作品。可以说,就在安史之乱的最高潮,杜甫把自己发展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写实诗人。

74、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75、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来到了成都,他在诸葛武侯祠感受到诸葛武侯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伟大功绩,不禁肃然起敬,挥笔写下:

76、泰山学院文学院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王伟告诉记者,《望岳》这首诗是现存杜集中最早的诗作之一。虽然这首诗是杜甫年轻时所作,但构思奇妙,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宏大中藏秀美,开拓中蕴朝气,初步显露了杜甫诗歌的品藻和才调,是诗人“诗圣”生涯的发端,也预示了这位伟人此后的创作成就和诗坛地位。

77、所以对这世间那些不得志的人都有着很强烈的同情心,这就造成了他那一颗非常伟大的心,即使牺牲自己的一切和所有都无所谓,只要能让天下和自己一样的文人志士都得到重用。

78、在回忆李白时,杜甫对李白的诗作表现出极高的钦佩,认为没有人比得上他:

7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80、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81、然而,四川生活虽然较为安定,但总是“他乡”,不是久居之地。于是,杜甫终于决定离开四川,顺着长江东下,目标是回到他的故乡洛阳。不幸,由于种种的因素,他不得不在长江三峡的夔州停留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这两年可能是他一生最为寂寞的时期,因为蛰居在偏僻的山城之中,极少有朋友可以来往。就在这样的环境底下,杜甫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并且,也开始思索大唐帝国的前途。他把自己的回顾、沉思的结果,利用他在四川时期已经可以充分掌握的七律这种形式,写成了三组伟大的作品,即:《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这几组作品的艺术性与沈思性成了他一生作品的另一个高峰,证明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艺术敏感力与创作力还是丝毫没有衰退。

82、但是即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也从来没有改变自己对这个国家的热爱和担忧,甚至还拥有着一种非常豁达的心思,因为自己拥有着这样的人生。

83、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84、或许一切早已注定,当历史的车轮走到转折点上,任谁也无法改变,但同时也造就了伟大的人物!

85、喜欢的朋友一定要点在看哦!

86、6岁时,杜甫偶然在街上观看到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公孙大娘是洛阳城享有盛名的宫廷舞蹈家,有着鲜卑民族的血统,跳舞时,她戎装打扮,起舞铿锵有力,一改唐朝以往娇弱无力的舞蹈风格。在杜甫眼里,公孙大娘的舞姿,正如凤凰的飞翔。

87、引颈嗔船逼,无行乱眼多。

88、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89、杜甫随着唐王朝一同成长,他聪明好学,在祖父杜审言的影响下,七岁就能作诗,九岁就会写字。他曾这样写道:

90、无疑这是他坚守的起点,不信你听他的豪情之言:

91、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92、我非常喜欢杜甫的这首《绝句》,各人有各人的喜好吧,但首首经典。耐人阅读。

93、杜甫作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佳作,也因此被人们尊为诗圣。

94、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95、约1282年前(唐开元二十四年),25岁的杜甫在齐鲁大地游历,创作了一首咏泰山的诗歌《望岳》,成为人们最为熟悉的写泰山的诗。

96、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97、泰山景区&泰安传媒集团联合打造

98、第一步:首先画出杜甫戴着的平式幞头,往下画出面部轮廓后,将鬓角、耳朵画出来,再来画出裹幞头扎在脑后的两角

99、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100、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01、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