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以后,檄文逐步摆脱汉代官文书模式,专门向后来的军事文书发展。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已逐步摆脱原来汉代的官文书窠臼,演变成后来用于战斗的军事文书。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不久弃官游广陵。
4、近日,崇庆中学一学生写的一篇《檄小卖部文》。是为批判学校小卖部的。
5、不管对方有多强大,我永远选择站在道义的这一面。
6、公等或居汉地,或叶(xié)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7、再往下吟时,却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妙句。
8、纵观其一生,以传奇登场,以传奇谢幕,是初唐诗坛上一位别具一格的猛人。
9、领导一片好心,你统统拿去喂狗,完了还劈头盖脸把领导教训一顿,谁也没让你写假简历啊,你完全可以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来写嘛!
10、著名诗人宋之问被贬越州时路过了杭州灵隐寺,是夜皓月当空,清辉满地,宋同学禁不住诗兴大发,在长廊上漫步低吟,首联脱口而出“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
11、但是在骆宾王的文章之中,丝毫没有提起所谓武则天害亲生女儿无诬陷王皇后的事情,如果故事是真的,骆宾王等人绝不可能放过这么好的一个把柄,定然会拿住不放攻击武则天。
12、对待同组合的好哥们都是这么铁面无私,普通人那就更不用讲什么情面了!
13、别人怎么看我不管,反正武则天当皇帝,我骆宾王第一个不同意!
14、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曾任武功主簿,迁长安主簿,入为侍御史,后,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后人改名为《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徐敬业败亡后,下落不明。
15、时光如梭,转眼间,骆同学已从江南神童成长为一名风度翩翩的齐鲁才俊。
16、《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
17、【讨武氏檄文】第一条评论:好诗!尤其第二联,遒劲壮丽,实为点晴之笔啊!
18、此时,在扬州,开国功勋徐茂功的孙子徐敬业已经举起了反抗武则天的大旗,老骆于是义无返顾地窜到扬州加入了这支造反队伍。
19、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20、史籍保存下来的军事檄文并不多,其中比较经典的要数隗嚣的《讨王莽檄》、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骆宾王的《讨武曌檄》等。
21、文章最后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震人心弦的警语作结,显示出巨大的威摄力量。
22、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23、“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号称书剑传家的他不仅敢想敢说,心直如弦,关键时刻还非常有正义感,喜欢行侠仗义,尤其乐意为痴心女子骂负心汉!
24、此时,他并没有注意到,身后面试官的脸色已慢慢沉了下来。
25、只是不知王勃真是年幼尚稚,还是有意而作,好在并无引来杀身之祸,甚幸。
26、第把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说成是“外夷”的代表者。
27、在交战之初,曾国藩自然不能先输一招,这第一回合,他决定用读书人的方式来解决,一场唇枪舌战就这样上演了。
28、果不其然,走马上任不到半年骆宾王就被构陷入狱,而且受尽折磨!
29、高宗原本就不喜欢王皇后,武则天入宫生子后更是如此,而萧淑妃也连带着被武则天给对付得惨兮兮,小公主夭折以前,武则天的地位已无可撼动,她完全没必要以女儿作为代价。
30、C59DB所以《讨武檄文》除了控诉武则天的暴行,就是站在李唐天下的角度用犀利的文笔大打感情牌。一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直接表现出李唐王室的可怜境地,连武则天本人读到这句都感叹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不能为她所用。文末的一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就是在打那些自诩忠贞的重臣的脸了,口口声声先帝待我有多好,但是如今却毫无作为,以至于天下都是她武则天一个人的了。
31、这首诗,后世之人一直搞不明白骆宾王到底是在送谁,也许,他送别的正是自己。
32、诸位或者世代蒙受国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亲,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或者是接受先帝遗命的大臣。先帝的话音好像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坟上的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该依托谁!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侍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皇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么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暂时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
33、而接下来的内容究竟精彩到什么程度呢?
34、因此,太平军内部有些人就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尤其是后来加入的“新兄弟”,心中的不平和嫉妒越来越强烈:同是天国的兄弟姊妹,为什么自己就没有“老兄弟”的待遇,这为太平军最后的内讧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当一个组织内部出现问题时,是十分危险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洪秀全也许意识到了这一点,也许根本就没在意,此刻的他在深宫有美女相伴,有佳肴供着,根本就无心关心这些事情。
35、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国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亲,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或者是接受先帝遗命的大臣。先帝的话音好像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被贬到哪里去了!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事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么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目前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
36、历史有趣,诗词很美,来吧,一起听故事~
37、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38、想必当时义乌孩子们调皮捣蛋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应该就是“你瞧瞧人家骆宾王”,“你有人家骆宾王一半也行啊”……
39、在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驱动下,骆宾王满怀激情地写出了一篇震古烁今,与王勃的《滕王阁序》堪称“骈文双璧”的大字报——《讨武氏檄文》,对武则天发起了猛烈攻击!
40、无论是编纂《新唐书》的欧阳修等人,还是撰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他们距离唐王朝正式宣告结束,都已经有快两百年的时间。
41、父死后,骆宾王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42、【讨武氏檄文】故引高宗大怒,却也无奈,找个由头赶走罢了。若言夸大虚构,引兄弟相争,生于帝王之家,前有先帝玄武门之变,后有兄弟相互之争,最是无情帝王家,哪怕争斗。
43、好文章可以不点赞,一定要分享给朋友圈!
44、可武则天生下了皇子李弘,其在高宗心中的地位无可动摇,而王皇后与萧淑妃却已落败。
45、可是造反不是打游戏,通关失败可以从头再来。
46、总之,曾国藩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一心要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本来是清政府卖国投降,他在《檄文》中却反诬太平军是外国侵略者的代理人,为太平军的起义号召制造了很大障碍。其实,太平军从本质上讲是一场中国农民起义,只是在表面层次利用、吸收了一些西洋文化。
47、生平最出色的五言律诗《在狱咏蝉》就是狱中所作:
48、骆宾王(640年-684年),字观光,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做。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起草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后,宾王不知所终,一说身殉,一说终身隐居。
49、仪凤三年(公元678年)。
50、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此时的骆宾王可能不会想到这慷慨激昂的一呼正是他人生的最后写照。
51、嗯,万事皆已备,只待金榜题名时!
52、可是生活毕竟不只有吟诗作赋,更有眼前的苟且和柴米油盐。
53、养成于栖息之时,有射二人相识之私,以及感业寺暂避之嫌。
54、同志们啊,先帝坟头的土都还没干透呢,我们的幼主却已无人可托!大家吃的喝的都是老李家给的,如今李唐天下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大家如果还不勇敢的站出来,难道你们的良心就不会痛吗?!
55、一个七岁孩子望着一群翩翩戏水的白鹅,一不小心就吟出了这首唐诗中流传最广,并且长期独霸儿童古典启蒙诗歌排行榜TOP1的个人著名代表作。
56、理论上来说,这种官职好像也很适合骆宾王这种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人。但是,现实不是演电视,骆宾王也不是包青天,所以既没有江湖豪杰来相助,也没有王朝马汉在身边,就他这种分分钟得罪人的性格,放在现实中那就是著名的2集死啊!
57、同时骆宾王还利用骈文的对仗、用典、夸张等表现手烘托文章气势,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强有力的说服力和号召力,不愧为中国散文史上的不朽名篇。
58、很明显,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非造反宣传队队长骆宾王莫属。
59、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60、看到这,如果你以为骆宾王在知天命的年龄终于学会了人情练达,圆融处世,那就错了,很快我们就会发现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骆宾王还是那个孤傲正直的骆宾王。
61、668年,李贤13岁,李显12岁,王勃18岁。在今天看来,都还是孩子。
62、大家想象一下,县衙里每天穿梭往来的办事人员一进门看到的不是“为人民服务”或者“同心共筑中国梦”,而是一个几岁孩子的诗,这对骆宾王来说是多大的认可和荣耀。
63、答题完毕,年轻人轻松步出考场,在阳光下潇洒地打了个响指:“完美!”
64、决疑则荐诸卜,有影射武后干政之嫌。
65、这天,吃完饭后,曾国藩在院子里溜达,突然想到了骆宾王的《讨武氏檄》。当年徐敬业的那场讨伐顷刻间便溃败了,本该无声无息地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可一千多年来,偏偏因为骆宾王的那篇檄文还被人们还议论不息。
66、原来唐初的许多高官,都来自隋朝旧臣,骆宾王碰上的面试官恰好就是旧臣之面试之时骆同学不明就里,对高节之士的滔滔见解对面试官来说简直就是打脸啪啪啪……
67、闻一多先生评价骆宾王说:“他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68、如果高宗发现了小公主的死是武则天做的,他也绝不会册立这样的女子为皇后。
69、武大娘临朝称制,废帝夺权,一边血洗李唐皇室,一边贬黜元老重臣。
70、附刘安之宅以上升,遂成仙种,此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之典故,有射支持武后上位者,或亲近者因而受益之嫌。
71、凭心而论,徐敬业反武拥唐的立场有着天然劣势,讨伐武则天的同时还要维护李世民、李治两任皇帝的名声,俨然是瓷器店里打老鼠,令骆宾王辩词涛涛不得施展,最终只能说些“入门见嫉”、“狐媚惑主”的陈词滥调。至于“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的大不敬指控,又太过匪夷所思,不仅不堪一驳,甚至是不堪一聊。
72、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73、这个问题问的好,很多人都问哪里写错了,却很少有人放在大背景下思考。
74、骆宾王,你有勇气站到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最心狠手辣的女人的对立面吗?
75、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76、骆宾王在文中例数了武则天的种种暴行,这一点在每一篇檄文中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文中并没有写明讨武之后的奖励。陈琳的《讨贼檄文》中就明确了杀掉曹操奖励不仅有金银等物质奖励,还可以加官进爵。两者不同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时代背景的不同,相比东汉末年,唐朝时已经是文化大一统的帝国,礼仪道德对百姓的影响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在于对阵双方的不同,曹操和袁绍都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二者有旗鼓相当的实力,而李敬业和武则天之间的差距则过于悬殊,一方是帝国名义上的掌权者,另一方仅仅是被贬的臣子,檄文本身都是为了获得其他封疆大吏的支持。
77、大致上来说的话,关于武则天杀女这件事,真正从传言变成“事实”还是在宋朝时期,在司马光等人的笔下,尽管这些人拿不出任何证据,更不可能见过。
78、因为此事出自《新唐书》与《资治通鉴》而并非野路子,所以许多人都深信不疑,但武则天杀女嫁祸这种事情,乃是宫廷秘闻,而且其本身存在诸多疑点,未必可信。
79、骆宾王最终用生命践行了他对李唐王朝的忠诚与诺言。
80、人常说,看着秃子不要说和尚。只怕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81、怎么可能?一定是哪里搞错了!
82、太平天国上下都用兄弟姊妹互相相称,曾国藩指出这是违背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伦常秩序。他还指出太平军如果都称呼自己的父母为兄弟姐妹的话,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83、《讨武曌檄文》不是王勃写的,而是骆宾王写的,全文约180个字。
84、由于徐敬业战略失误,这场轰轰烈烈的造反不足3个月就仓皇落幕……
85、先说结论,历史上四大讨贼檄文分别是袁绍手下谋士田丰的讨曹檄文。骆宾王的讨武则天檄文,朱元璋的法援习文,天国的北伐檄文。骆宾王和徐敬业等人在扬州聚兵十万,准备反抗武则天,并且复兴唐朝皇帝的统治,但是他们的行动最终遭到了惨败。
86、比如最出名的就是替川妹子郭姑娘出头写了首《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的长诗,痛斥卢照邻的朝三暮四和移情别恋。
87、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时,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曾为其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
88、骆同学不仅是文学神童,从小还颇具个性,从他9岁时一首描写月亮的诗中就可以一窥其性格棱角:
89、《讨武曌檄》创作历史背景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废掉刚登基的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帝,自己临朝称制,为进一步自己登位称帝作准备。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氏,骆宾王投在徐敬业幕下,任文艺,撰写军中书檄,此文即作于此时。
90、元明之际还谈不上什么民族意识,华夷之辩却早已有之,朱明驱逐蒙元,使华夏对异族的心理优势,从以前的民众潜意识,上升为形而上的信仰,进而绑架了社会舆论成为一种“政治正确”,任何动摇与质疑都将被口诛笔伐。即便是满清重演异族统治之后,这种对周边蛮夷的无视与轻蔑依然根深蒂固。
91、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92、细读全文,摘几句赏析:
93、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94、既能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95、15年前,义乌,乌伤县骆家庄。
96、我李敬业是大唐的老臣下,是王公贵族的长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训示,承受着本朝的优厚恩典。宋微子为故国的覆灭而悲哀,确实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谭为失去爵禄而流泪,难道是毫无道理的吗!因此我愤然而起来干一番事业,目的是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依随着天下的失望情绪,顺应着举国推仰的心愿,于是高举正义之旗,发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远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铁骑成群,战车相连。海陵的粟米多得发酵变红,仓库里的储存真是无穷无尽;大江之滨旌旗飘扬,光复大唐的伟大功业还会是遥远的吗!战马在北风中嘶鸣,宝剑之气直冲向天上的星斗。战士的怒吼使得山岳崩塌,云天变色。拿这来对付敌人,有什么敌人不能打垮;拿这来攻击城市,有什么城市不能占领!
97、分享到朋友圈丨点右上角···分享
98、径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桥。
99、檄xí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此臣之所谓传~而千里定者也”。~文。羽~。~移(文体名,“檄文”与“移文”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檄文呢,就是声讨书,因为古代作战他讲究师出有名,就是你要打谁谁谁你总要有个名目,有了名目以后你这个军队才叫做正义之师
100、骆宾王在文章之中,那把武则天骂得叫一个狠,连武家的祖宗都没放过。
101、柳叶园花处处新,洛阳桃李应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