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7-15 16:04:00

1、当时的浙江,外有王国清兵变,内部府库一贫如洗。面对这种局面,李德裕从自身做起:每天不吃肉、穿粗布衣服,把所有的钱财都给军队用。

2、李德裕虽然在海南生活仅一年时间

3、不仅如此,更加坚定了唐武宗信念,还需要当时宦官的支持,至少需要他们的力量不阻挠讨伐。在当时朋党之争严重的情况下,何以让宦官支持唐武宗君臣讨伐泽潞呢?由于当时掌权的宦官同泽潞有着尖锐的矛盾。

4、对海南岛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5、李德裕身为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党魁,曾两任宰相,尤其在武宗朝主掌朝政,外御回纥、内抑藩镇、打压佛教,是极具争议又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本书包括《正集》20卷、《别集》10卷、《外集》4卷,整理中校勘多本,旁参群籍,兼采陈寅恪、岑仲勉等近人成果,力求对所有作品系年考订,以便读者阅读、利用。

6、李德裕——五公之首,字文饶

7、(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

8、元和十一年(816年),张弘靖出镇太原,担任河东节度使。李德裕被辟为掌**,历授大理评事、殿中侍御史。元和十四年(819年),张弘靖卸任回朝。李德裕则实授监察御史,回到台省任职。

9、唐宪宗年间,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科考时批评朝政。考官认为二人符合选择条件,便把他们推荐给宪宗。宰相李吉甫得知,认为牛李二人揭露他的短处,便在宪宗面前哭诉,称二人与考官有私人关系。宪宗遂将考官降职,牛李二人也未得到提拔。不料朝野哗然,争相为牛僧孺等人叫屈,谴责李吉甫嫉贤妒能。宪宗只得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另任宰相。朝臣从此分为两个对立派,这就是牛李党争的开端。但当时李德裕、牛僧孺尚未进入朝廷供职,所以派系斗争色彩尚不浓厚。

10、正当进讨刘稹节节胜利之际,会昌三年十二月,太原又发生杨弁叛乱,杨、刘叛军,互相呼应,形势骤然变得恶劣起来。武宗以刘稹之叛未平,太原之乱又起,也很担心。所遣使者马元贯受杨弁贿赂,谎报军情,言扬弁兵强马壮,遭到李德裕严辞斥责。李德裕冷静分析形势,力排罢兵之议,并当机立断,决定先平太原之乱,令王逢、王元逵所部进讨杨弁。戍守榆社的河东节度使军队得知朝廷将派外地军队进讨太原,怕自己在太原的家眷遭误杀,河东监军吕义忠急忙率兵攻取太原,诛杀杨弁。太原之乱很快平息。

11、期间选拔武将、征调部队、调剂粮草、起草诏书、甚至军队的总司令,都由李德裕一人担任。

12、李德裕又掉转枪口,加紧讨伐刘稹。刘稹既失河北三镇的倚靠,又遭成德、魏博两镇的协力进攻,势孤力单,加上内部众叛亲离,部将高文端、裴向、崔嘏(gǔ)先后投降,邢州、冏(jiǒng)州、磁州相继失陷,刘镇最后走投无路,为其部将郭谊、王协所杀,朝廷收复昭义镇,平镇的战役历时一年,取得全面、彻底的胜利。

13、而在唐朝后期,节度使对朝廷的统治起到了一个威胁的作用。由于节度使拥有地方征兵权,所以一定程度上节度使可以号令其管理地方的军队,而当其兵权扩大,若其有谋反的心理便会危机中央的统治。正是由于此,在唐武宗统治之前,刘悟在元和十五年被任命为昭义军节度使,正是这个契机开始了刘氏对于泽潞镇的统治。

14、李德裕其实是反对科举制度的。一方面,他鼓吹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具有熟悉政治传统和制度的优势,反对贫寒子弟入仕;另一方面,否定贫寒子弟担任职务后的能力。

15、哼,现在受你欺负,将来老子欺负你儿子。

16、李德裕其实很早就有当宰相的希望。

17、后世对李德裕的评价很高

18、禁毁佛教:在会昌灭佛中,李德裕的态度坚定而严厉。当时五台山僧徒多拒绝还俗,逃奔幽州。李德裕向幽州节度使张仲武施压,张仲武只得严禁“游僧入境”。主客郎中韦博认为毁佛太过,也被外放为灵州道节度副使。

19、宰相大人动用手中的权利,扎扎实实的整治了这两个书生。

20、在李德裕看来,武元衡身为一国宰辅,应当关心那些调理阴阳处理国政的大事情,怎么能够问一些读什么书的小问题呢。像询问读书的事情,是成均馆和礼部负责的事情啦。

21、洪迈:①若唐宰相三百余人,自房、杜、姚、宋之外,如魏徵、王珪、褚遂良、狄仁杰、魏元忠、韩休、张九龄、杨绾、崔祐甫、陆贽、杜黄裳、裴垍、李绛、李藩、裴度、崔群、韦处厚、李德裕、郑畋,皆为一时名宰,考其行事,非汉诸人可比也。

22、他的上任节度使叫刘悟,原本就是安禄山派系的成员,他的爷爷是安禄山时期的小队长,刘悟成年后偷了叔叔的几百万家产跑到了山东。

23、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24、李氏,李烨之女,嫁宰相刘瞻。其子刘赞,后梁时任崇政院学士。

25、唐敬宗看李德裕很强硬嘛,那就打个折——一千匹丝绸吧。

26、【李德裕】泰山石(兖州从事所寄)拼音版:

27、中晚唐时期,刘禹锡出生于772年,李德裕出生于787年,作为同时代的两位名臣、诗人,尽管年龄相差15岁,但因为意气相投,喜好相近,在镇江曾有过一段酬诗唱和的历史佳话。

28、他从小就是“五道杠”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9、《罢献箴》,规劝敬宗禁止各地奉献,不要向地方征求珍宝古玩。

30、在唐朝,想要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只有两条路:

31、李德裕扎扎实实的被老爹坑了一把,被外放为浙江观察使。

32、李德裕早年担任翰林学士时,与同院的李绅、元稹交情深厚。三人都以文才著称,被时人称为“三俊”。

33、唐武宗对着几十年的党争真是烦透了:“游戏结束吧,我要放大招啦。”

34、李湛:卿文雅大臣,方隅重寄。表率诸部,肃清全吴。化洽行春,风澄坐啸,眷言善政,想叹在怀。卿之宗门,累著声绩,冠内廷者两代,袭侯伯者六朝。果能激爱君之诚,喻诗人之旨。在远而不忘忠告,讽上而常深虑微。博我以端躬,约予以循礼。三复规谏,累夕称嗟。置之座隅,用比韦弘之益;铭诸心腑,何啻药石之功?

35、唐武宗臣的坚持和宦官的支持

36、王世贞:余尝怪唐中兴以后,称贤相者独举裴晋公,不及李文饶,以为不可解。后得文饶《一品集》读之,无论其文辞剀凿瑰丽而已,即揣摩悬断,曲中利害,虽晁陆不及也。文饶佐武宗,通颉戛斯,破回鹘,平太原,定泽潞,若振枯千里之外,披胆待烛,百万之众,俯首而听,一言之指麾,国势威,主威震,既不啻屣裴公而上之。

37、藩镇割据是唐朝政治腐败的一大特征,早在玄宗时,就曾酿成“安史之乱”,至唐后期,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破坏国家统范害更是巨大。李德裕执掌宰权,力主削藩,军事讨伐。

38、科举制虽说后来有所变质,但其初衷实际上是一种以学问而不是出身来选拔人才的制度。从你所引这番话来看李德裕的态度自然是不赞同科举制了。至于道理则是见仁见智了,站在底层的百姓来看,科举制给他们晋身上层,报效国家的机会,至少是一个希望。而对于上层的既得利益者,当然希望自己的富贵能千秋万代,而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后代要与平民竞争了。

39、消息传到朝廷,政事堂的几个宰相就商量着拿个主意。

40、《金松赋》(怀禅微刻)根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李德裕著有《次柳氏旧闻》一卷、《文武两朝献替记》三卷、《会昌伐叛记》一卷、《上党纪叛》一卷、《异域归忠传》二卷、《西蕃会盟记》三卷、《西戎记》二卷、《英雄录》一卷、《御臣要略》、《西南备边录》十三卷、《会昌一品集》二十卷、《姑臧集》五卷、《穷愁志》三卷、《杂赋》二卷。

41、会昌三年朝廷里收到消息,说是昭义的节度使刘从谏死了,他的侄子刘稹取得了昭义控制权,希望武宗可以给他一个名分。

42、那么,李德裕为什么要打压白居易呢?

43、李德裕和牛僧孺都有当丞相的希望,但当时朝中宰相李逢吉跟他的父亲李吉甫有私怨,他指使他的党羽排挤李德裕,将他外放当浙西观察使。李德裕在浙西几年就把浙西从一个衙门库银空空,盗贼泛滥、祠庙遍地变成了库银充裕,民众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唐武宗当了皇帝后,李德裕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宰相,他改革弊政、外消藩镇、平定泽潞、北伐回鹘被封为卫国公。

44、但在宣宗继位以后,李德裕连连遭贬。最初李德裕被贬为荆南节度使一职,后来贬到东都,随即又是潮州司马,最后贬为崖州司户参军。李德裕被贬崖州的时候已经年过六旬,但他仍然心系国家,当时内心无限感慨写下了《登崖州城作》这首七绝。

45、刘悟死后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刘从谏。

46、李德裕入朝辅政的历史时期,朋党之争、藩镇之乱以及宦官专权等问题,实际上已经如犬牙般交织在一起。面对如此景象,李德裕仅用了数年的时间,便使唐王朝为之一振,如此作为自然会备受后世推崇。

47、武宗于第二年改元为会昌。李德裕在会昌五年间,一直为首任宰相,也是他在政治上最有作为的时期。如:积极抵御回纥入侵,平定泽潞叛乱,改革朝政,抑制宦官,并提出宰相任职时间不应过长(最多不超过三考)等极有见地的政治见解,在封建社会中是极为难得的,当然这些功绩也与武宗在位期间对他极其信任有关。事实上唐武宗时期的宰相除了李德裕之外还另有几人,但都无实际权力,武宗唯信任李德裕一人而已,时人称呼那些人为“伴食宰相”,就是陪着吃饭不干事的意思。

48、李德裕力主平定昭义镇的片段,可以说是李德裕高超才能的一个展现。以至于,其可以在朝堂上力排众议,并帮助唐朝渡过危机。而当我们今人回首李德裕这位晚唐名相一生的点滴,亦能发现李德裕实为唐代一大能臣。

49、以武宗的财力,同时打赢两场战争,难度有点大。

50、【李德裕】武则天为了拉拢寒门士族,放低了标准,只要你成绩好就可以录取。注意:寒门士族也是士族,不是真的寒门。

51、泽潞镇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52、太和八年(834年),唐文宗患病。郑注通过宦官王守澄向文宗献药,而李训又通过郑注的引荐,入宫讲解《周易》,都受到文宗的器重。李德裕因为人正直,受到李训、郑注的嫉恨与排挤。九月,李宗闵又被召回京师,拜为宰相,而李德裕则罢为兴元节度使。他入宫自陈,表示不愿出居藩镇。李宗闵却表示诏令已经下发,不宜更改。不久,李德裕又改任检校尚书左仆射、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苏常杭润观察等使,再次出镇浙西。

53、对李德裕来说:“考试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

54、武元衡说:“吾儿,所嗜何书?”

55、虽然如此,但是也是成为了刘氏不信任朝廷对抗朝廷的继续。正是由于刘从谏无视朝廷的命令并且刘氏父子控制泽潞镇已经有二十余年,泽潞镇开始渐渐具有河朔藩镇类型的性质,已经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使得唐武宗君臣开始对泽潞镇产生了想要讨伐的念头。

56、梁启超先生则将李德裕列入“中国古代六大政治家”的行列。而在李德裕生活的年代,当时的晚唐诗人李商隐更是赞誉其为“万古良相”可见,中晚唐时期的宰相李德裕,始终都是后世推崇的一个对象。

57、事实上,裴度一直是李德裕的偶像,而且两人的关系很亲密。

58、文宗去世时,宰相李珏支持太子李成美,杨嗣复则支持安王李溶,但宦官仇士良却矫诏拥立武宗。武宗继位后,在仇士良的怂恿下,将李珏、杨嗣复贬出朝外,后又遣使赴贬所,命二人自杀。李德裕认为武宗刚刚即位,诛杀大臣会导致人情不安,李杨二人虽是牛党骨干,他仍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恩怨,连上三状,极力论救。他道:“李珏、杨嗣复如果真有罪恶,就请陛下再加重贬。如陛下实在不能容忍,也应先进行审讯,弄清罪状,再杀不迟。”武宗开延英殿问对,李德裕又极力劝阻,说明利害关系。武宗三次命李德裕就坐,他都推辞道:“我希望陛下赦免杨嗣复和李珏,以免二人死后,百官都认为冤枉。陛下不批准,臣不敢坐。”武宗最终同意赦免杨嗣复、李珏,下令追还使者,只是将二人再次贬官。

59、李德裕以其敏锐的政治眼光指出了要点“朝廷若又因而授之,则四方诸镇谁不思效其所为,天子威令不复行矣!”可见,李德裕在看待泽潞镇意图割据时,其政治眼光要更为独到一些

60、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病逝,由李德裕摄冢宰。宦官拥立皇太叔李忱为帝,是为唐宣宗。唐宣宗素来厌恶李德裕,亲政次日便免去李德裕的宰相之职,将他外放为荆南节度使,加授检校司徒、同平章事。李德裕执政多年,位重功高,时人闻其罢相,无不惊骇。同年九月,李德裕又被免去同平章事的职衔,贬为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

61、咸通元年(860年),右拾遗刘邺上奏唐懿宗,称赞李德裕辅政时的功勋,请求对他加以追赠。唐懿宗遂恢复李德裕太子少保、卫国公的官爵,并追赠他为尚书左仆射。

62、历史上李德裕在会昌辅政期间,所展现出的才干,可以说是李德裕能够备受后世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

63、唐末两位最著名的诗人李商隐、杜牧,都是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64、这里的李崖州指的就是晚唐名相李德裕。

65、唐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

66、833年,唐文宗拜李德裕为宰相。端起来的茶还没喝呢,就因为人正直,被排挤出去。

67、李德裕是唐朝一位非常好的宰相,武宗皇帝在位期间李德裕曾是他最信任的人。李德裕年轻的时候就以门荫进入仕途,后来陆续担任过很多官职。到了武宗年间,武宗皇帝非常喜欢他,李德裕被任朝廷宰相之职。当时朝中有武宗皇帝和李德裕两位执政,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68、除了藩镇割据和泽潞镇本身地理位置优越之外,还与节度使控制地方军权危害统治有关。节度使这一官职名称,并不令人陌生。

69、君臣联手,彻底压服了藩镇想要割据的念头。

70、李德裕感觉自己受到了凌辱,上书朝廷:“浙江也没钱,将士还欠着军费呢。”

71、开成元年(836年),李德裕被授为银青光禄大夫、滁州刺史,后改任太子宾客。十一月,唐文宗又任命李德裕为检校户部尚书、浙西观察使,这是李德裕第三次出镇浙西。开成二年(837年),李德裕又接替牛僧孺,出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

72、(1)答:“霜”,含风霜、风尘之意,不仅与“初冬”暗合,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气氛。(2分)更暗示出诗人心境的孤寒苦闷。(2分)(2)诗人愁思郁积,借酒浇愁,灯下独饮,已孤凄不堪,而茫茫雪夜更加深了他身世之感,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时不知身在何处。(1分)以问句收束,发人深思,凝聚了诗人身世茫茫、流转不定的困苦,客居孤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壮志难酬的隐痛。(一点1分)

73、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7年3个月。

74、李德裕是唐朝的宰相。据说,他被贬崖州后不久,就到黎寨南加纳村定居。他到了黎寨,身穿黎服,口操黎语,人民都把他当作自己人。他天天和父老们一起,砍山种山兰、织鱼网捕鱼,非常勤劳。他还有神奇的本领。有一天,他来到长岗道旁的大榕树底下歇息,找不到可以垫坐的东西,便举手往大榕树一指。那粗大的榕树干一下子便弯了下来,横在大路口。于是他便舒舒服服地坐在树干上。

75、敬宗宝历元年九月,刘悟去世之后,刘从谏最后继承其位,是因为他获得了宦官王守澄的支持,而王守澄当时掌握了禁军实际权力。那么迫于形势,敬宗不得已让刘从谏继袭。因此,李德裕的话无非给了唐武宗决定讨伐泽潞一剂强心剂。

76、唐武宗这个裁判决定:恭喜李德裕获得胜利。

77、也就是说,当初斥责武元衡宰相,不能以国事询问自己的李德裕,多年之后变成了千方百计打压人才伪君子。

78、李德裕接替牛僧孺担任淮南节度使时,牛僧孺将军府事务交给副使张鹭,当即入朝。当时淮南府库有八十万缗钱,李德裕却奏称只有四十万,而被张鹭用去一半。牛僧孺向唐文宗申诉,谏官姚合、魏谟也弹劾李德裕,称他挟怨中伤牛僧孺。唐文宗将奏章压下,命李德裕审察核实。李德裕奏道:“藩镇交接时,按惯例要预留府库的一半储备,用来防备灾害,供给军费,当初王播、段文昌、崔从等人交接时都是这样做的。崔从病死在任上,牛僧孺接任,他所预留的数目在历任节度使中是最多的。”他自劾待罪,唐文宗最终未予追究。

79、唐武宗在位的七年间,能够知人用人,发展经济政治,削弱宦官藩镇等的势力,重用李德裕,使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功伟绩。

80、会昌二年(842年),回纥乌介可汗要求唐朝执送嗢没斯,并索要粮食、牛羊,被拒绝后又提出借取天德城。朝廷不许,乌介可汗便率军越过杷头峰(今包头附近),进犯大同、云州等地。李德裕详细地分析了回纥的情况,建议唐武宗出兵征讨。唐武宗遂征调许州、蔡州、汴州、滑州等六镇兵马,任命刘沔为回纥南面招讨使,张仲武为东面招讨使,李思忠(即嗢没斯)为西南面招讨使,并命三将在太原会师。

81、《登崖州城作》是李德裕晚年流下的一首七言绝句,一直流传至今。李德裕在这首诗当中描绘了被贬的无耐与不能回归朝廷的忧郁之情。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李德裕遭贬后的心境,感慨回京遥遥无期,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得十分精彩。后两句诗人感叹回京无望,借助象征的手法,着实描绘的是人与事。虽然此诗中,李德裕内心充满了惆怅忧伤之情,但是诗中语气平和,并没有半点怒气。从此诗中可以看出李德裕从容淡定的人生观,心胸十分宽广。

82、文宗大和三年(829)八月,李德裕由浙西召入为兵部侍郎,裴度时复居相位,本想荐引之,但李宗闵因得宦官之助,先入相,九月,乃出德裕为义成节度使、滑州(今河南滑县)刺史。这时滑州正处于战乱之后,“物力殚竭,资用凶荒”。德裕抵任后,“下车三日而新政兴,涉旬而旧俗革,周月而风偃三郡,逾时而泽流四境”(贾餗《赞皇公李德裕德政碑》)。大和四年十月,因西川受南诏侵扰,政荒人饥,朝廷就命李德裕入川,为西川节度使。李德裕到任后,即遣人至南诏访查被俘的民人,约得僧道工匠等四千人归成都;巩固关防,训练士卒,修理兵器;招降吐蕃之维州守将,加强川西的边防。

83、出门之后,半路上恰巧遇上了回来的李吉甫,武元衡说,李相,我已经见到你儿子啦。李吉甫说,我儿子应该还可以吧。

84、胡寅:武宗用李德裕为相,唐室几于中兴。

85、祖父:李栖筠,官至御史大夫,封赞皇县公。

86、同年四月,唐文宗患病,宰相王涯召李德裕入京探疾。李德裕却逗留洛阳,没有前往长安。而这时,又有人告发李德裕,称他在西川之时曾征收三十万缗悬钱(指以物抵押的贷款),使得百姓困苦。李德裕因此被贬为袁州长史。后来,李宗闵、李汉因结党被贬,王璠、李训也在甘露之变中被宦官处死。唐文宗这才对前事有所醒悟,知道李德裕是在党争中受到诬陷。

87、李德裕天赋才智出众,宪宗皇帝很喜欢他,将他抱坐在自己的膝盖上,他的父亲李吉甫经常在同事面前夸奖他机敏善辩。宰相武元衡召见李德裕。问李德裕说:“你在家喜欢看什么书?”意思是看他的志向是什么。李德裕不回答。第二天,武元衡告诉了李吉甫。并开玩笑说:“这个孩子是个呆子。”李吉甫回去以后责备李德裕,李德裕说:“武元衡身为皇帝的辅政大臣,不问如何治理国家,而问读什么书,读书有成的人均担任礼部的职务。他的话不合适,所以我不回答。”李吉甫第二天又告诉了武元衡,武元衡非常惭愧。由于这件事,李德裕的声名迅速传播开来。

88、仅凭这些成绩,他让弱势的朝廷重新树立起权威,草原的胡人、遍地的藩镇、跋扈的太监,全都得听皇帝和宰相的命令。

89、六篇箴文都是在讽谏唐敬宗。敬宗虽未完全采纳李德裕的意见,仍命韦处厚草诏,嘉许李德裕。

90、牛李党争是中唐时期牛党、李党两派士大夫进行的朋党之争,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宪宗时期开始,到宣宗时期才结束,前后将近四十年。《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牛党领袖是牛僧孺、李宗闵和李逢吉,而李党的领袖则是李德裕、裴度和李绅。

91、李德裕担任兵部尚书时,京兆尹杜悰曾向李宗闵建议,让他与李德裕修好。杜悰道:“李德裕擅长文学,却不是科举出身,常为此而不快。若让他主持科考,必喜出望外。”李宗闵却不同意。杜悰又道:“那您就推荐他为御史大夫。”李宗闵同意,杜悰便去拜访李德裕,提出这一方案。李德裕大喜,连连请杜悰转达对李宗闵的感谢。但李宗闵却又与给事中杨虞卿商议,终止了这项计划,错过了这个很可能是双方和解的最好机会。

92、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对。沧海似熔金,众山如点黛。

93、“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

94、李德裕在会昌年间担任宰相,辅佐唐武宗,开创会昌中兴。他的政绩主要有:

95、李德裕达到了元和中兴时裴度的地位,成为民族英雄,至少在皇帝眼里是同样重要的中兴大臣。

96、徐盼,润州丹徒人,长庆二年(822年)被李德裕纳为妾室,大和三年(829年)在滑州病逝,时年二十三岁。

97、唐敬宗少年继位,游幸无常,荒废朝政,李德裕特进献《丹扆六箴》。《丹扆六箴》分为:

98、②裴度之相宪宗,李德裕之相武宗,皆有功烈,为唐贤相,大中以后无能继之者。

99、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继位。李德裕被召入翰林院,充任翰林学士。穆宗尚在东宫时,便素闻李吉甫之名,因此对李德裕非常器重,常让他起草朝廷的诏制典册。李德裕还被召到思政殿问对,获赐紫衣、金鱼袋,后改授屯田员外郎。

100、李德裕成为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在地方上掀起了“建设大唐”的新风潮。

101、并且,当时李德裕也看出了当时的昭义镇并没有割据的基础。《资治通鉴》记载昭义镇“常以孤穷寒苦之军,横折河朔强梁之众。以此证验,人心忠赤”可见,当时的李德裕所以力讨伐昭义镇,还是有很大把握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