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2、“双层的悲哀”指旧年将逝,叶圣陶先生去世。文中有许多类似的含义丰富的句子,如“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一句中用了两个“悲伤”,其含义不一样,前面一个“悲伤”是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活处境感到伤感,后一个“悲伤”是指“我”为这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3、(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4、从思辨的角度解读人物纪实性散文
5、④“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先举叶圣陶先生在文风方面重视“简洁”的事例,在段尾用此议论作结,显得自然。
6、《叶圣陶二三事》的“思考探究题二”是这样设计:
7、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8、(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9、译文是:孔子说:“就书本上的学问来说,大概我同别人差不多。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个君子,那我还没有达到。”
10、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
11、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12、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13、尤其在课本中“做”和“作”用字体例不统一的问题上,叶圣陶从发现问题,到提出解决办法,再到监督执行,不吝心力去推进,其重视语言使用的规范性,表现出一名语文教育家的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细细揣思和学习。
14、第一问“我”和老余:投宿,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瑶族老人:专门给小茅屋送粮食并与“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解放军战士:盖小茅屋。梨花:照料小茅屋。
15、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16、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名人名言
17、(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18、统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素养目标是“学习略读”。在单元提示语中,编者对“略读”的解释: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编者又对“略读”做了说明:略读就是有重点地阅读,目的性阅读,阅读的目标是“粗知文章大意”,不必咬文嚼字,“不必开掘许多‘微言大义’”。
19、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20、语句示例: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21、有几句是描述叶圣陶先生的为人的,我再101教育PPT上有看到: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22、不仅在用语方面,凡写作的方方面面,叶圣陶都认真至极,求妥帖和完美,文中也都予以列举,也正是这些小事才细致入微地表现出叶圣陶的学术态度和风范。
23、这句话,将叶圣陶先生与孔老夫子对比,表达叶圣陶先生做到了孔老夫子“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尤其是“偏偏”这一副词,修饰“做到了”,不可能中却有可能,这就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钦佩与景仰之情。
24、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以及“我”悲痛的心情。
25、第1段的“罩”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6、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27、明确: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28、【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含义丰富的句子】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9、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论语》上的话,用孔夫子自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和叶圣陶先生“偏偏做到了”进行对比,强调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30、第二部分(②):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31、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前一个“悲伤”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活处境感到伤感,后一个“悲伤”指“我”为这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32、文章中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以下几件事:
33、目标导学一:探究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法
34、明确:在写作时不仅要注意句段,也应该重视字的删改,使语言更简洁。
35、行文沉稳平和,质朴蕴藉,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评说随叙述自然生发,援引议论精要庄重,之间承合自如,这是大家的境界。
36、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37、【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含义丰富的句子】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所忆的内容多且杂,既写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因主旨统摄,并不觉得散乱,人物形象因这些片段和细节真切丰厚起来。
38、叶圣陶先生逝世后,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由,一则表达自己敬仰、怀念的心情,二则作为对叶圣陶先生的纪念。文章主要说叶圣陶先生是对人平等的人,他尊敬任何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优秀品质。
39、叶圣陶先生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及出版人。他是五四运动首个文学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他的座右铭“文学为人生”很有名。
40、“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41、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42、第一问: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梨花,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②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梨花,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③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43、小说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44、文章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当“我”和老余见到瑶族老人时,误认为他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一次误会;后来见到一群哈尼小姑娘时,误认为她们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二次误会。三个悬念:“我”和老余一看见小茅屋出现在梨树林边时,心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是第一个悬念。“我”和老余碰见前来送粮的瑶族老人,老人也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使“我们”对“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产生疑问,这是第二个悬念。当哈尼小姑娘告诉“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建造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解放军为什么要建造这房子呢?这是第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的设置,使文章收到了回环往复、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45、这之前对叶圣陶的认识是通过读新文学作品,及前辈对他立德为高的评价,联想《论语》对君子的定义,作者切实感到“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总论。
46、采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复信表达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之情。这一段中写到叶圣陶给我的来信,心中提到我去拜访,他因与朋友有约不在家而他非常悔恨,以为朋友住旅店而悲伤。并从叶圣陶拖着虚弱的身躯送别的事情中,写出了他日常生活方面宽以待人的品格。
47、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48、郭跃辉,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原中山纪念中学语文教师,现为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第三届中山市市级骨干教师,中山市语文中心教研组成员,中山市高中语文教师发展工作室成员。主持中山市重点课题1项,参与省市级课题3项。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教学月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发表文章80余篇。
49、作者记叙叶圣陶先生要求出版社统一“做”和“作”用法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50、感受“小事件”中的“大品格”,学习叶老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51、作者引用叶圣陶多次说过的用语主张:“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叶圣陶在写作方面追求明白如话,写出来要让人看得明白,他心里装着的是读者。
52、动作描写,通过送客来表现叶先生待人宽厚。
53、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54、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5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课文用几件小事,表现出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
56、不妥tuǒ:不好,不合适。
57、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8、明确:两方面:待人宽;律己严。
59、“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60、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2017年本文入选人教社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3课,课文由杨波朗读。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作品名称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创作年代1994作品出处谈文论语集
61、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62、第一部分(①):写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后感到悲哀。
63、(4)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64、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方面的内容?请理清文章的思路。
65、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66、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为人。
67、叶圣陶先生要求出版社统一“做”和“作”用法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68、一方面是“粗知文章大意”,不必咬文嚼字,“不必开掘许多‘微言大义’”。一方面又要学生分析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似乎这是教材设计的矛盾,其实不然,这是由此文的文体特点决定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写人叙事的纪念性文章。纪念性文章主要是通过写人叙事来表达作者对纪念人物的感情。因此,人、事、感情是阅读此类文章的关键要点。人是写作对象,事是表达感情的载体,感情则是纪念文章的灵魂。因此,不读出纪念文章的感情,那么就枉读了此类文章。而字里行间的感情,略读是读不出的,必须通过咬文嚼字、咂摸品味,才能品出语言意蕴。
69、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70、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71、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72、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73、第二问:“驿路梨花”这个标题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74、文章可以划分为四个段落层次:
75、(1)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语文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本文发表于《新校园》2021年第6期,欢迎订阅,鸣谢!)
76、内容上,点明了作者对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结构上,总结全文。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对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赞扬与敬佩之情。
77、③“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先记叙叶圣陶先生真诚地给“我”回信的事例,然后在段尾用议论句总结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
78、目标导学二:把握主要内容
79、日本的道元禅师曾到中国访师求学,并于浙江天童寺内修行。一日午后,他在经过走廊的时候,看到有个老和尚正在骄阳之下晒香菇。
80、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81、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82、“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83、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郭跃辉
84、叶圣陶先生则不搀合,而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是承上启下的中心句,不管是上文还是下文,将的都是叶圣陶的知行合一
85、作者用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86、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87、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待人厚修改文章
88、文章开篇言简情挚,写听到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是在除夕夜,那“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在作者的感受里,是悲上加悲的,接着回忆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在他领导下编写课本。
89、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90、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91、③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92、1951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叶圣陶不久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他意识到出版社来了个人才,他发现张中行对文字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不喜欢多余的词语和无趣的话,把握文体也有一套本领。所以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看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1988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93、关注文本的“文体特征”
94、叶圣陶的这种“写话”的主张,是我们每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写话”就是启示我们在平时的说话和写作中,做到“平易自然,鲜明简洁”“念,顺口,听,悦耳”“可简就绝不该繁”。本文的写作风格和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是一致的。本文在写作上叙述平实,语言简明而有条理,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意转换处,下笔就极其简明。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文意转换的地方,作者都以一句话完成了转换,简洁有力。
95、从“坚决”两个字中可以看出,叶先生在“写作”上的要求是严格的,不可妥协的。
96、从“坚决”两个字中可以看出,叶先生在“写作”上的要求是严格的,不可妥协的。
97、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98、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我们从文中所写的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学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希望通过本文,同学们能像叶先生一样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99、(3)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100、两个“悲伤”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101、“凡是……无不……”,内容上,表明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德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的。结构上,引起下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起过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