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如“传道受业解惑”6个字,极其准确而又深刻地阐明了教师的三大职责及其相互关系;“传道”是核心,“受业”是目的,“解惑”是手段。任凭时代怎么变,“道”的内容有变,而“受业解惑”则是不变的。
2、【劝学师说说课稿】生:“说”。“说”的意思是“陈述和解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初中曾经学过《马说》也是同样的文体。
3、新高考湖南省衡阳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4、北京市丰台区2020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解案析)
5、设计意图:对新入学的高一学生来说,“学习”既新鲜又是热门的话题,“学习”新说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课题巧妙融入到学校文学社征稿活动中,符合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境。
6、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是忙碌的一世,结果有的人收获甚微,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功成名就。这些都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前者或如不能一跃十步的骐骥,或如六跪二螯的螃蟹;后者则似十驾的驽马,似一心一意的蚯蚓。究其原因,如是而已。
7、《静女》教学设计(公开课版)
8、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9、(2)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0、(课件展示:活动任务:尝试从两篇文章中概括,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
11、(课件展示:探究:韩愈是如何看待那些不从师学习的人?请在文中找到相应语句,并说明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12、山东省泰安市2020届高考二模试题
13、师:表格中的各种“过程”是针对物来说的,对我们来说,这些“过程”意味着什么呢?
14、生:相比物品的原始状态,“结果”时的物品都得到了提升,颜色更深了,温度更低。
15、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是不对的,啰嗦。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16、将论证语句拆解填入表格。
17、(检测“輮”“就”与特殊句式)
18、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9、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湖南省长郡中学2020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昆明市2020届“三诊一模”质量检测安徽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决战高考最后一卷
21、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2、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火就燥也,平地若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23、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②他不拘于时,学于余;③能行古道。
24、为此,《师说》强调了“人无常师”,“不耻相师”的道理。要求人们向德行高尚,学有专长的人学习,提倡了师生之间相互为师,互相学习的理念。这里不仅仅包含了“能者为师,授业也,解惑也”,又有着“教学相长”的含义。从侧面,也不难看出“教学相长”内在所蕴含的意义,它也提出了“师生平等”这一重要理念。师生之间相互促进教学热情,也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更体现了我国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5、生:《劝学》的第四段中交代了学习的方法。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求我们要积累。
26、来稿文体不限,立意自定,要求原创,字数600字左右。
27、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宏达高级中学谢昌霖
28、教师助力:点评学生发言,指出优点与不足。《劝学》中讲的“学习”侧重礼数、道德层面;《师说》中讲的“学道”,指儒家思想。学生思考讨论并分享观点。
29、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试题
30、(我爱馨馨我馨拿我课件上完课居然还有回馈和补充我真的泪目了┭┮﹏┭┮拿这个讲比喻论证真的好通透)
31、统编新版必修下册课件:《逍遥游》
32、考前一个月,如何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冲刺?
33、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
34、新高考:河北张家口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35、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36、[环节三]探究“学习”内容变化
37、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到《礼记》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丢弃了学习,又与禽兽何异。
38、ppps:再加上期末考改卷暑假啥的,我觉得我就躺在那里……啥也不干……时光如流水……哗啦啦啦啦啦……
39、原创2021年1月《高中语文教和学》汇编
40、《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41、高中语文未来应有的打开方式
42、作者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地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也向读者阐述了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彼年相若,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的不良风俗。文末以孔子的言行作证,表明了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也不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了。
43、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44、福建省漳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45、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第一个“思辨类阅读与表达”单元,围绕“学习之道”选择六篇课文。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初中阶段的论述类文本学习并不系统,特别是在“思辨类阅读与表达”上更缺乏深度的认知,所以,本单元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
46、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47、《中国通史》第六十五集:完颜阿骨打
48、【劝学师说说课稿】生: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9、元济高级中学涵芬文学社
50、纪录片《世界历史》第六十集:列强瓜分非洲
51、河北省石家庄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52、建党100周年写作例谈4:发言稿《勇于担当,青春无悔》
53、求同存异省吾身两篇文章都跟“学习”有关,结合自己的 学习经历,以及今天的社会生活,说说荀。
54、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凿壁偷光”、“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股”的动人场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
55、北京顺义区2020届高三第二次统练
56、《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意指求学不可以让它停止,即学习是无止境的。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师说的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7、2020年5月滨州高三模拟考试
58、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59、原创2021年1月2月3月4月《中学语文在线》汇编
60、山东省济南市2021年5月高考针对性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61、孔子曾师从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62、栏目设置:(□□□□)
63、生: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要向各种人学习。
64、《中国通史》第六十六集:金朝兴亡
65、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
66、你认为《师说》中阐明了哪些重要的观点?大家是否可以背得出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段,讨论明确)
67、纪录片《世界历史》第六十三集:三次早期帝国主义战争
68、绵阳市高中2018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69、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外拓展阅读目录
70、《中国通史》第七十二集:大元帝师八思巴
71、《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
72、生:无常师。老师可以是很多人,不一定要只跟着一个人学。(师:为什么不能只跟着一个人学呢?)
73、生5:《师说》中提到的观点要求我们从师学习,而且“无常师”地学习。生6:从《师说》最后一段可以看出,韩愈十分赞赏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要求我们全面学习。
74、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75、部编版下册第一单元5篇文言文字词梳理
76、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77、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78、(课件展示: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由内容强调“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是表递进。)
79、2020年高考北京一线教师考前押题
80、栏目一:学海拾贝、名言荟萃
81、成都石室中学高2021届三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82、生2:课文第三段也提到学习方法可以是“善假于物”。
83、语言运用八大题型之词语辨析
84、纪录片《世界历史》第六十八集:英帝国的兴衰
85、纪录片《世界历史》第五十五集:美国西进运动
86、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起始课:《生命的诗意》教学设计
87、《劝学》后文的比喻放在今天似乎并不显得“正当恰好”。(当然,这仅仅只是我自己的看法而已。)例如“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而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怎么能够说明蚯蚓“用心”?又怎么能说明螃蟹很“浮躁”?从自然科学和生物概论上讲这不过是蚯蚓和螃蟹的本性,它们在自然界中本就是这样的,不能说蚯蚓用心,而是它没有选择,它就是这样活着的;螃蟹到了繁衍的时候,就是要到蛇鳝之穴,这是自然的法则,不是因为它有思想。
88、统编本高一语文《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89、师:物品经历上述过程,有什么改变呢?
90、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91、明确:对比论证的作用:造成强烈反差,增强说服力,突出观点。
92、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
9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目录:
94、用金石比喻来对比,说明学习贵在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5、师:既然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那么这一段给出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
96、山东省临沂市2021届高三5月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97、小说的叙述艺术(技巧)突破
98、论点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提点重点字词“博学”“日”“知”“而”)
99、建党100周年写作例谈9:邀请函,共谱青年与祖国、青春与时代之华章
100、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101、选择性必修上第八课《复活(节选)》群文阅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