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宾客,用作动词,是“以……为宾客”的意思。
2、【师说说课稿课件】请以“论学习”为题写一份提纲。
3、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
4、(例证、引证)李贺、陈胜、孟子豪言壮语
5、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6、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7、医、师、工——士大夫“智不能及”
8、重点: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翻译并理解文章的内容,梳理本文作者说理的行文思路。
9、名校名师《师说》教学设计
10、知识与技能:正确翻译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11、羞,用作动词,是“以……为羞”的意思。
12、论证方法:事例论证、引用论证
13、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的,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4、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适当删减或增加哦~
15、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文章文言基础知识。
16、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17、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18、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1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0、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1、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答:〔〕与〔〕
22、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答:〔〕与〔〕
2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2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25、2020高考语文真题和答案!全国一二三卷全都有!
26、(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27、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文意,积累文言文知识,难点为把握全文的论证方法,树立谦虚好学、尊师重道的思想。
28、对于这三个问题我会让进行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学生如有不当之处,我再进行适当的点拨。最后得出作者是给一个叫李蟠的学生写的,因为李他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他通过介绍不同的对象以及他们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和最后导致的结果,分三组正反对比,来批判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此环节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也为作者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29、你没说明具体哪一课我就用《雪绒花》,课件《雪绒花》音乐课案例分析如果不喜欢你也可以打你喜欢的课名上百度搜索,应该都可以找到的
30、1教学相长,共同提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谦逊明礼,不耻下问~“士大夫和巫医乐师百工的对比”3乐于学习,孜孜不倦~“圣人的学习态度”
31、(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32、(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33、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34、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35、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6、本环节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从文章对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思考问题。学生在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的同时,可以对文章“从师学习的观点”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37、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3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9、①通过点拨、归纳,使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记诵积淀。
40、主要内容论据:交待写作缘由及目的。
4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42、【师说说课稿课件】(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3、①教学重点:品味感知,欣赏积累
44、②归纳法,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4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46、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47、分论点:第二段: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8、(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49、本环节我会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虽然文章结尾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还会这样认为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得出这篇文章既是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也是写给当今社会的人们看的,因为在当今社会不尊重教师、不愿从师学习的现象依然存在。
50、(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51、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52、一段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53、1总结全文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明确本文的写作特色。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54、韩愈的师说教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明白,读懂参考教学用书很重要.其次要备学生、备课文、备自己,有教学思路教案的格式: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五教学策略与设计;六教学过程(重点);七教学评价设计;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
55、《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此作主要阐述了为人师的道理,以及为师和学习的关系。当中提出“圣人无常师”,以孔子师老子为例,说明了不耻下问之道
56、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师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展开,现在开始我的说课。
57、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58、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59、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60、分论点: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
61、(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2、(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63、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64、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65、小,用作动词,是“以……为小”的意思。
66、古:无论今:没有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67、(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68、(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9、(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0、(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71、伐檀、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雨霖铃、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劝学、学记、师说、六国论、古代家训二则(朱子家训和诫子书)
72、(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73、zhuàndòuzhǎngfǒu谀苌、聃
74、耻,用作动词,是“以……为耻”的意思。
75、(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7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不遗,吾未见其明也。
77、(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8、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9、《师说》一文的教材地位:《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80、(3)学生自由朗读(5分钟)
81、(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8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83、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84、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85、提示:中心论点可以是标题,也可以比标题更狭窄。如该文的标题就可以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而且这句话只是“师说”的一个方面。
86、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87、┗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88、《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3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是在当时社会上不重视老师、嘲笑从师学习的风气极为严重的情况下,韩愈赠文给学生李蟠的一篇文章。本文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而独抒己见的精神,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从师的重要性,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89、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90、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91、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92、(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9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94、(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95、(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6、理解作者思想,并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从师的态度的思想。
97、(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9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99、(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100、主要内容论据: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爱其子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
10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