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将兵歇后语下一句
1、韩信将兵出处
(1)、2顾头不顾尾——形容做事或考虑事不仔细周到。
(2)、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3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积蓄财产,不如学点技术。
(4)、7一不做,二不休——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兴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兴做到底。
(5)、2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碧云天》
(6)、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7)、6身在江湖,心悬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
(8)、5擒贼先擒王——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关键。
(9)、40来世不可待——对于未来的事,不可期望等待。
(10)、10朝里无人莫做官——旧时俗语。意思是,没有靠山,事办不成。
(11)、4雷声大,雨点小——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
(12)、2狗猪不食其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13)、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旧谚。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14)、6树欲静而风不止——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15)、不自由,毋宁死——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
(16)、3见之不取,思之千里——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
(17)、7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指不拘题材形式,任意发挥,皆成妙文。
(18)、7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
(19)、 晏曾用手指着村前说:“你们看,南面有一溜高崖,只要我们再筑高点,然后顺崖向东再挖一条沟,水到这里,便会顺沟东流,复归淄河,我们的村子不就保住了吗?”人们听说,都纷纷点头,觉得是个办法。于是不分男女老少,连夜行动,一起下手,筑崖的筑崖,挖沟的挖沟。
(20)、8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2、韩信将兵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千军易得
(1)、3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
(2)、5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3)、厦门——明代筑厦门城,意为“国家大厦之门”;
(4)、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5)、不费吹灰之力——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
(6)、3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阴。《包待制智斩鲁斋郎》
(7)、不看僧面看佛面——比喻请看第三者的情面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
(8)、4驽马恋栈豆——劣马惦着的只是马棚里的饲料。比喻无能的人只贪图安逸,无远大志向。
(9)、4临时抱佛脚——原意为年老信佛,以求保佑,有临渴掘井之意。后因称平时无准备而事急时仓猝张罗为“临时抱佛脚”。
(10)、1当面锣,对面鼓——比喻面对面地商量、对证或争论。
(11)、不足为外人道——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12)、2蝮蛇螫(shì)手,壮士解腕——手腕被腹蛇咬伤,便立即截断,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紧要关头,必须下决心当机立断。也比喻牺牲局部,照顾全局。
(13)、10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不能把事情办好,反而把事情弄坏。多用来指斥办事拙劣或故意不让事情办成的人。
(14)、兵败如山倒——兵:军队。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
(15)、7兄弟阋(xì)于墙,外御其侮——阋:争吵;墙:门屏。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16)、3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17)、2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
(18)、90走过场——形容办事只在形式上过一下,却不实干。
(19)、1大旱望云霓——云霓:下雨的征兆。好象大旱的时候盼望寸水一样。比喻渴望解除困境。
(20)、1重足而立,侧目而视——重足:双脚并拢;侧目:斜着眼睛。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
3、韩信将兵歇后语下一句成语
(1)、 韩信幼时家贫。在古代,官场的门第观念非常严重。韩信虽自幼习武,熟读兵书,深通韬略,但由于出身在平民家庭,因而为官场所轻视。他初时先投项梁,不为重用,项梁死后,又投楚霸王项羽,项羽也只封他为执戟郎中(管理车、骑、门户,并内充侍卫,外从作战)。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轻韩信出身低贱而不采用。韩信愤而投汉,汉王刘邦也有门第观念,只封他为治粟都尉(比将军低的官)。汉丞相萧何知道韩信的才能,再三向刘邦举荐,刘邦仍不肯重用。韩信无可奈何,只好弃官逃走。萧何得知消息,怕韩信被他人所用,对汉军不利,因此连夜追赶,这才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他为兴汉灭楚立了大功。
(2)、1船到江心补漏迟——船到江心才补漏洞。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
(3)、兵营里操练————拿腔作势;拿枪作势;拿腔做势
(4)、1得饶人处且饶人——指做事不要做绝,须留有余地。
(5)、8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没法用话具体地表达出来。指道理奥妙,难以说明。有时也指情况微妙,不便说明。
(6)、2焚林而田,竭泽而渔——竭:使……干涸;渔:打鱼。烧毁森林捕捉野兽,排干湖水去捕捉鱼。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7)、2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8)、2风马牛不相及——风:走失;及:到。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9)、4漏瓮沃焦釜——用漏瓮里的余水倒在烧焦的锅里。比喻情势危急,亟待挽救。
(10)、良言一句三冬暖,__________六月寒——《增广贤文》;
(11)、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12)、饱暖思淫欲——食饱衣暖之时,则生淫欲之心。
(13)、8冤有头,债有主——冤有冤头,债有债主。比喻要了解事情,必须找为主的人。
(14)、三国时期经常出现的城池,也是梁祝故事的发源地;
(15)、7一朝天子一朝臣——指一个人上台,下面的工作人员就另外换一批。
(16)、曹冲称象——典故,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17)、8一退六二五——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比喻推卸干净。
(18)、6贪多嚼不烂——贪图多吃,消化不了。比喻工作或学习,图多而做不好或吸收不了。
(19)、7无毒不丈夫——要成就大事业必须手段毒辣,技高一筹。
(20)、8一人善射,百夫决拾——古谚语,意思是为将者善战,其士卒亦必勇敢无前。比喻凡事为首者倡导于前,则其众必起而效之。
4、韩信将兵歇后语下一句
(1)、3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2)、7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3)、50清一色——原指打麻将时由一种花色组成的一副牌。后比喻全部由同一种成分构成。
(4)、碑阴有坚石,镌我庐州诗;——张祁——《庐州诗》
(5)、1强龙不压地头蛇:比喻外来的豪强也斗不过当地的恶势力。
(6)、2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7)、2海水不可斗量——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量的。比喻不可根据某人的现状就低估他的未来。
(8)、3九折臂——九:泛指多次;折:断。多次折断胳膊,经过反复治疗而熟知医理。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
(9)、20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
(10)、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11)、卓文君:一别之后,两地相悬,说是四月,却谁知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12)、1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13)、20耳闻是虚,眼观为实——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
(14)、4老死不相往来——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15)、4鹿死不择音(荫)——指庇荫的地方。音,通“荫”。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16)、1得饶人处且饶人——指做事不要做绝,须留有余地。
(17)、4雷声大,雨点小——比喻做起事来声势造得很大,实际行动却很少。
(18)、3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饮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
(19)、5三思而后行——三:再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20)、4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5、韩信将兵打一成语
(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2)、1蠹啄剖梁柱 dù zhuó pōu liáng zhù 比喻事故或灾害刚一发生就立刻防止。
(3)、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走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子提鞋;经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4)、1重足而立,侧目而视——重足:双脚并拢;侧目:斜着眼睛。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
(5)、8银样蜡枪头——样子像银子实际是焊锡做的枪头。比喻外表很好看,实际上不中用。
(6)、400、口惠而实不至——惠:恩惠。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得不到别人身上。
(7)、3强龙不压地头蛇——比喻有能耐的人也难对付盘踞当地的恶势力。
(8)、5前怕狼,后怕虎——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9)、1-6年级语文素材集锦:谚语、俗语及歇后语!
(10)、7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11)、毕其功于一役——把应该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1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14)、1多行不义必自毙——坏事干多了,结果是自己找死。
(15)、20恶事行千里——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含有劝告的意思)。
(16)、3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比喻一言为定,决不翻诲。
(17)、3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18)、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
(19)、1杵臼交 chǔ jiù jiāo 指不计贫贱的交谊。
(20)、7一床锦被遮盖——比喻请求别人通融、庇护。
(1)、2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2)、3脚踏两只船——比喻对事物的认识不清而拿不定主意,或为了投机取巧而跟不同的两个方面都保持关系。
(3)、___________________,李广难封;
(4)、4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谚语。原比喻平时不往来,遇有急难才去恳求。后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5)、6说一是说二是二——说怎样就怎样,不能更改。
(6)、2猢狲入布袋——猢狲:猴子。猴子进了口袋。比喻行动失去约束。
(7)、稳扎稳打,____________________;
(8)、4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9)、2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指幸运事不会连续到来,祸事却会接踵而至。
(10)、2虎而冠——冠:把帽子戴在头上。比喻生性残虐的人。
(11)、8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多指坏事)。
(12)、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13)、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14)、8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15)、8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16)、拆东墙补西墙——拆倒东边的墙,以修补西边的墙。比喻临时勉强应付。亦比喻临时救急,不是根本办法。
(17)、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8)、90自以为得计——得计:计谋得逞。自以为计谋很对很好了(含贬义)。
(19)、8知子莫若父——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
(20)、1貂不足,狗尾续——①指授官太滥。②指美中不足或以次充好。
(1)、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
(2)、表壮不如里壮——外表好看,不如里面结实。比喻妻子能够治家,就是丈夫的好帮手。
(3)、5三寸鸟,七寸嘴——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4)、2敢怒而不敢言——心里愤怒而嘴上不敢说。指慑于威胁,胸中愤怒不敢吐露。
(5)、80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吠:狗叫;形:影子。一只狗看到影子叫起来,很多狗也跟着乱叫。比喻不了解事情真相,随声附和。
(6)、2更上一层楼——原意是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绩再提高一步。
(7)、7一刀切——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8)、不以辞害志——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原意是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后也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9)、不知有汉,何论魏晋——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10)、4贫无立锥之地——穷得连可以插下锥子那样小的地方都没有。形容穷困之极。
(11)、3疾风扫秋叶——疾:猛烈。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