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巴金的资料简介
1、巴金的个人简介资料
(1)、余思牧与巴金交往近30年,两人的书信往来起自1961年,止于1978年(“文革”前巴金致余思牧最后的信写于1966年1月29日)。之后余思牧虽涉足商界,但他始终惦念巴金,在上世纪80年代,他曾多次前往上海拜访巴金。2005年,已经80岁的余思牧在香港利文出版社的支持下,又对《作家巴金》作了修订并再版,这是《作家巴金》的第22版。
(2)、关于《寒夜》的感情基调,巴金在访谈中坦言:“好像这是一部绝望的书,是一部悲观的书……实际仔细想想,还不是悲观的,是有希望的!”他在《关于〈寒夜〉》也有涉及,“这些年我常说,《寒夜》是一本悲观、绝望的小说。小说在《文艺复兴》上连载的时候,最后的一句是‘夜的确太冷了’。后来出版单行本,我便在后面加上一句:‘她需要温暖’。意义并未改变。其实说悲观绝望只是一个方面”,“我给憋的太难受了,我要讲一句真话:它不是悲观的书,它是一本希望的作品,黑暗消散不正是为了迎接黎明!”
(3)、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4)、今天,再次拜访悟空读书会位于武侯区的读书基地——聚知斋主人,只是弱弱地问了一句:有没有关于巴金的书?主人王二哥排出一摞,居然有近30本,如获至宝。
(5)、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任《救亡日报》编委,与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6)、1984年10月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7)、适逢巴金诞辰115周年,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全新汇编的10卷本《巴金译文集》以飨读者。此次底文为巴金故居授权的权威版本,由巴金故居权威专家审定并做出出版说明。
(8)、孙:广播电台对台部的同志希望您谈谈《寒夜》创作的情况,您是不是能稍微讲一点?
(9)、孙:关于《寒夜》。1961年我写过一篇谈《寒夜》,1981年还是1980年又写过关于《寒夜》的文章,1981年写的是最近的看法。阙文他们拍电影,到医院去看我,我又谈过一次,所以谈不出什么。我觉得这篇小说,我还是喜欢的。主要人物都是很复杂的,性格比较复杂,我觉得都同情,三个主角不能完全是好人,也不能说是坏人,但是我还是同情他们的,我想通过这三个人物的命运来写那个时代,鞭挞那个时代,国民d的统治,就是这一点。解放后,重版几次,我也改过一些,主要是把人物性格写得更复杂一些,更丰富一些。
(10)、■ 根据巴金作品《团圆》改编的《英雄儿女》是许多人心中抗美援朝电影的经典之作
(11)、巴金,男,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附中。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12)、孙:昨天我去看,很多年轻人在那儿都很安静,也是二轮电影院了,挺安静的。说明青年人能理解。
(13)、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14)、本书收录的内容,是《巴金全集》未曾收录的巴金先生1950—1984年的出访日记,这些日记多写于巴金先生随身所带日记本上,是他在此期间社会活动和生活情况的真实记录,记录了巴金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和公务活动,能从中读出巴老的情感遭际和思想演进,借助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友情的珍重、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和平的向往,现根据原稿整理(首次发表),每部分日记之后,编者附录了巴金先生当时所写的文章,以利于读者将之与日记相互参证。
(15)、由此可知,巴金与孙道临谈《寒夜》的时间是1984年12月19日。
(16)、毛烽和武兆堤决意对王成这个人物进行再创造,为王成增设了情节和对话,还为这位英雄壮烈牺牲的场面,一连琢磨了好几天。当毛烽在翻看《志愿军一日》时,无意间看到文中有一句“向我开炮”,顿时灵光一闪,“王成”的英雄形象就在他的笔下站起来了。
(17)、在以后他住院的日子里,我有时候去看他,也只是随意说笑,并没有谁谈起那阵风暴,可是风暴时时压在心头,摆脱不掉,因此连谈笑也带上了勉强的性质。风暴来得很快,去得并不爽利,绝没有自然界雨过天晴那样干脆。
(18)、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扩展资料:主要作品:
(19)、1990年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20)、即使每天只能艰难地写一两百个字,而且字越写越小,可是怎样也不肯放下笔来。
2、作家巴金介绍
(1)、巴:1979年就宣布了,叫《一双美丽的眼睛》写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2)、再谈一谈访谈中提到的《一双美丽的眼睛》。巴金1979年3月6日致信李治华,“我的下一个长篇刚刚开头,写一对知识分子夫妇在‘四害’横行期间的遭遇,名字是《一双美丽的眼睛》”。李治华想把它译成法文,巴金3月27日再次致信李治华,“我这个长篇大约明年年底以前写完。你要翻译,我当然同意。这个小说不一定写得好,不过我要用全力写”。范泉在《访问巴金》中提到,1992年2月21日他与周而复看望了巴金,“因为周兄问他:《一双美丽的眼睛》长篇为何不写了,是不是写萧珊的往事,还问是否已写了几万字。巴金答:已写了开头,没有几万字,内容将涉及萧珊的。他说无力写”。巴金1992年与陈丹晨聊天时提到《一双美丽的眼睛》,“刚写了几千字,由于要集中精力写《随想录》,只能忍痛割爱了”。“他所预言过的《一双美丽的眼睛》尽管没有写成,但在他晚年的生命之火中,这将是一种怎样的理性力量来引导那衰老的心?从老年的巴金身上,能否看到困顿的但丁,垂老的歌德,在幽闭的环境下寂寞地写《伦理学》的克鲁泡特金?”陈思和的这段话让人不无感伤的同时,也为巴金顽强的生命力叹服!
(3)、巴:我也很高兴,上一次说起,我就觉得很好的,难得你有时间。
(4)、这篇访谈虽然不长,但信息量很大,涉及了《寒夜》的修改与版本变迁、翻译与传播、改编史与演出史等等。今年是巴金逝世十三周年,对此略作钩沉,以为纪念。
(5)、客厅里客人来往不断,他有时陪客,有时就躲到三楼上去。有时来了客人,喊他下来,他就披着一件半旧的人字昵夹大衣,手里捧着一本书,眼镜推在额上,从楼梯上走下来。一面招呼,一面嘴里还咿唔地说着什么。
(6)、巴金最终选择放弃了《一双美丽的眼睛》的写作,当然不排除身体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的事实,当然更主要的是为了专心写《随想录》这部大书。由此可知,《随想录》在巴金心中的分量之重。
(7)、巴:大概有八种。也许有十多种文字。除了《家》而外,就是《寒夜》翻译的多。《寒夜》在日本有四个译本。
(8)、简介:《文学写照》收录了高尔基对同时代多位作家的回忆录,包括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普利什文等……在高尔基笔下,这些俄罗斯文学大师复活了,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有力地抓住人物的日常谈吐、生活细节,充分写出他们的内心和思想感情,是后世了解他们的最宝贵的材料。
(9)、“回望巴金”系列丛书的作者大都是巴金的亲友,记忆中储备亲切的细节,多姿多彩的故事,多情多思的文字,给读者多味的阅读享受。让我们得以看到一个在生活中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巴金。让我们有幸能够更加直观地走进巴金这个伟大作家的世界!
(10)、这是巴金与余思牧交往的开始,由此开启了两人长达数十年的友谊。
(11)、1962年12月25日巴金给余思牧的复信。
(12)、巴:因为黑暗已经到了极点,光明就要到来,走到尽头,光明就要到来,前面就是光明了。
(13)、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
(14)、12月24日下午,刘世龙和刘尚娴手捧着巴老喜爱的玫瑰花和新年贺卡来到了华东医院。巴老虽然卧病在床,但听说自己笔下的“王成”、“王芳”要来看他,心中非常高兴,并带上已多时没戴的眼镜要仔细地瞧瞧从银幕上走下来的这对“英雄儿女”。
(15)、究竟有没有这对“英雄兄妹”的生活原型呢?巴老的心里是最清楚不过的了,每当有人问起他时,他总会笑着说:“没有什么生活原型。我这是小说,人物和情节都是创作的。我在朝鲜共生活了一年多,访问过许多战斗英雄,也访问过许多文工团员。没有听说过兄妹在朝鲜战场相见的事,更没有访问过兄妹俩。”从巴老的话中能听出,兄妹俩是无数英雄的集合体,并非特指某一个具体人,它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出来的艺术形象。
(16)、这是一套“小书”,每本图书文字量在10万上下,封面采用大地纸烫金的装帧,雅致便携。同时在编辑中精选了与选目有关的论述文字,作为附录编排于书后,为读者提供延伸阅读。书前附珍贵图片资料。
(17)、新书|澎湃新闻:巴金《出访日记》首次公开出版,这些日记也是一份重要文献
(18)、给巴金印象最深刻的还莫过于志愿军某团六连了,他在这个部队曾生活了两个多月。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主攻任务,副指导员赵先友在连长、指导员负伤后,由他来指挥全连坚守阵地。美军在重型坦克的掩护下,冲上了六连阵地,六连的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战斗,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张振川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团长从望远镜中看到两位英雄退入防空洞后,便命令炮兵向六连阵地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牺牲了。战后,六连荣立了特等功,并被授予“英雄坚强守如泰山钢铁连”光荣称号,赵先友被追认为特等功臣。
(19)、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 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
(20)、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编的内部刊物《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85年第五期的作家访问栏,刊有《巴金和孙道临谈〈寒夜〉》,署名雯佳,不见于已出的巴金研究资料。谢文芬回忆道:
3、著名作家巴金的简介
(1)、不少市民纷纷驻足观看闪烁着精神之光的一份份手札,感受一代人的风华。“巴金先生一生重视友情,爱护朋友,也得到朋友们的爱戴。从他们之间不同时期的通信中,能够看出朋友之间肝胆相照相濡以沫的情谊,能够看到他们意气风发的年月,一言一行总关情,在冷漠的岁月里,友情温暖了人生照亮了生命。纸短情长,欣赏这一封封珍贵的书信,时常让人不禁热泪盈眶感动至深,岁月流逝,它们又是历史的记录,珍贵的文献,让我们窥见历史的背影。”策展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
(2)、近年来,巴老由于患病,已有多时没能完整地看上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了。这次,大家谁都没料到巴老会把这部由他亲手创作后被改编成的电影又完整地看了一遍,这对一位已96岁高龄况且身子又很虚弱的老人来说,能坚持下来真是不容易啊。
(3)、《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85年第五期
(4)、鲁迅细细指导校样的修改方式:“巴金先生:校样已看迄,其中改动之处还不少,改正后请再给我看一看。”
(5)、《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
(6)、1983年任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中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7)、作家巴金,主张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被誉为“世纪良知”,受到广大读者的爱戴。李致,是巴金的大哥李尧枚的儿子。李尧枚去世时,李致只有一岁零四个月。长期报道巴金活动的新华社记者赵兰英在一篇采访中说:“在李致的心里,四爸巴金胜过亲生父亲;时常苦恼不被人理解的巴金,却多次说李致是比较了解他的。”巴金除了创作和翻译外,还写了大量的信件,这些信件同样展示了巴金的内心世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巴金曾表示要用通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巴金说他给两个人写信最多,其中之一就是李致。从一九五五年开始,到一九九四年,巴金写给李致的信件有三百多封,……尚存二百五十多封。李致给巴金的信更多。由巴金保留,并在以后退还给李致的有一百八十多封。巴金说:“我本想留着它们,多么好的资料啊!终于决定请你自己保存。以后你替我整理材料,用得着它们。”本书收录巴金写给李致的信两百封,全部影印并附加印刷体,同时选入李致的部分书信,用印刷体排出,供读者了解巴金信件的背景。
(8)、说来也巧,刚跨入新世纪不久的一天下午,当我来到巴老的病室时,只见午睡刚起的巴老戴着眼镜,坐在被摇高了的病床上一边吸氧,一边收看着电视,神情十分专注、认真。究竟是什么影片这样吸引着他呢?哦,原来电视里正播映着电影《英雄儿女》。在黑白的画面上,飞机、坦克和枪炮声交织在一起,显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大决战场面。此情此景一定会勾起巴老的回想。他在四十多年前远离家门、告别亲人来到了朝鲜,同志愿军官兵一起度过了三百多个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他也不会忘记与众多的英雄促膝交谈和采访中收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回国后,经过提炼和精心刻画,用文学的样式艺术地再现了像王成、王芳、李大海等一批英雄人物的形象。
(9)、简介:《草原故事》是一部与草原有关的小说选集,所选篇目均为高尔基的早期创作阶段的作品,表现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存的显著特点。这些故事充满东方暮色的丰富和神秘,渴望中不时迸发出炽热的预言,它们是高尔基最美妙的幻想。
(10)、本书为日本作家坂井洋史先生所著。作者用缜密的逻辑对巴金的有关生平事迹进行了严谨探讨和合理的想象推理。解析了《随想录》的叙述策略和魅力,论述了围绕巴金的重新评价以及关于日本最早的巴金的作品的翻译及介绍,还有由一张老照片说起的杂考两则等。全书文字洗练流畅,能清晰地展现作者的思路。因此,这也是一部巴金研究的力作。
(11)、不久,在上海的第二次文代会上,他作了那个著名的发言,说了几句自己的心里话。发言后在会场外面的草地上休息时,我曾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担心,随后就为自己感到异常的惭愧。论年龄、论经历,提出这种心有余悸、谨小慎微的意见的应该是他而不是我。正直、勇敢这些美好品质在他身上发出的光闪,不能不使我感到异常的惭愧了。
(12)、简介:《红花集》共收入俄国作家迦尓洵的8个短篇小说:《红花》《信号》《一件意外事》等。巴金1922年就曾翻译过迦尓洵的《信号》,他说:“我这一生很难摆脱迦尔洵的影响,我经常想起他写小说写到一半忽然埋头痛哭的事,我也常常在写作中和人物一同哭笑。”
(13)、一九八四年的一天,我和孙道临一起去上海访问了著名作家巴金同志。因孙道临同志要为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向台湾同胞播送巴金的长篇名著《寒夜》,这次我们就请巴金同志谈谈看了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寒夜》之后的一些感想。
(14)、2014年12月14日,《百年巨匠·文学篇》开机仪式出席嘉宾合影
(15)、记巴金................001思 索................038关于巴金的事情.............048请巴金写字...............062琐记——和巴金在一起的日子.......065伤逝——怀念巴金老人..........074李林先生纪念..............081巴金和李林和书.............086
(16)、巴:主要演员都不错。有许多人,抗战时期在重庆住过的,都还觉得亲切,写那个时候的生活。
(17)、1957年7月,任《收获》主编。同年始编《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编定后出版。
(18)、1927年初23岁的巴金来到巴黎,因为身体不好他7月来到蒂埃里堡继续学习法语,在蒂埃里堡的1年多的时间里,巴金开始写作是因为当时他孤独苦闷不能发散,他的热情无法倾吐,就借文字来表达。他在蒂埃里堡创作完成中篇小说处女作《灭亡》,小说手稿用巴金为笔名从该市寄回上海发表后大获成功,从此李尧棠成为巴金,开始了作家创作生活。
(19)、很多人都只知道巴金是大作家,却不知道他也是大翻译家。1922年,18岁的巴金根据英译本翻译了俄国作家迦尔洵的小说《信号》,由此开始了延续60年的翻译工作。
(20)、所以,这一次,开列好目录,动手编起这本集子的时候,我首先感到的是一种伤感和萧然。关于选文,像《记巴金》这样直接写巴金的篇章之外,我还特意选了一些与巴金相关的其他文章,如谈巴金三哥李尧林的,谈巴金夫人萧珊的书的。还有一部分文字,是黄先生在写别人或其他事情的文章中涉及巴金的,虽非专文,我也选入几篇。我想,这些也都是研究巴金的珍贵资料,巴金也好,黄裳也罢,他们都不是孤立的人,他们的朋友圈、文化圈里的人,相互砥砺,相互影响,这其中也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地方。
4、巴金的作者简历
(1)、一九三五年我在日本东京非常想念祖国,感情激动、坐卧不安的时候,我翻译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俄罗斯语言》。……我写《火》的时候,常常背诵这首诗,它是我当时‘唯一的依靠和支持’。——巴金
(2)、本书是与巴金有六十年友谊的老友黄裳所著,记录了作者与巴金的交往细节,作者对先师的怀念,巴金的写作与生活,以及巴金的家人、朋友等。本书还收录了多封作者给友人的书信,信中多有涉及巴金之处,私人通信中所提供的线索,虽然谈不上系统,但在零星的文字间却有着比公开发表的文字更为直率和真实的细节。本书笔调生动、优美,是研究巴金不可多得的著作。
(3)、作者彭新琪1954年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儿童时代》杂志社当编辑,因其师复旦大学老师章靳以的关系得以认识巴金,并和巴金一家成为朋友,因而对巴金其人其事有着异乎寻常的了解。文章上辑,主要通过巴金关爱青少年成长,关心藏书楼建造,赠书等方面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关心公益,有着家国情怀的巴金;又通过描写巴金与我国动画大师万籁鸣、与花匠花师傅、作家靳以等人的交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热心热情,重情重义的巴金;通过作者与巴金约稿,巴金为其看校样等细节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信守承诺,提携后辈,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巴金。文章下辑,主要写了巴金与萧珊纯粹美好的爱情,以及在困难厄境中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的真情;又通过对巴金的哥哥、弟弟、妹妹等一众亲人的描写,展现了在时代洪流中,众人浮沉的命运,以及巴金对家人的关照和深深的感情。
(4)、战斗胜利结束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巴金对团长张振川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誓死保卫阵地,打得非常漂亮……”接着,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
(5)、从展览所在的徐汇艺术馆出来,不远处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前院,一座巴金先生的铜像同期揭幕——高23米,面向主楼,含笑背手,踱步沉思,如同老人家生前在院子里散步,思考着如何“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
(6)、■ 刊载巴金作品《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的《前线报》 *
(7)、1950年秋,美帝国主义发动的侵朝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开始了。随着战争的延续和扩大,全国的文艺工作者都纷纷下基层体验生活。1952年初,曹禺受中宣部文艺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家住上海的巴金,信中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巴金征求爱妻萧珊的意见后,写信告诉曹禺表示同意去朝鲜。这年春节刚过,巴金来到北京报到参加学习。在一起学习的曹禺劝巴金同他一起到工厂体验生活,但巴金还是要求去了朝鲜。他在给萧珊的信中说:“……我想还是去朝鲜好,可以锻炼一下,对自我改造也有帮助,丁玲也赞成我去朝鲜,所以决定去了……”
(8)、坂井洋史(SakaiHirobumi),1959年生,日本东京人。现任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巴金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著有:《忏悔与越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逸脱と启示——中国现代作家研究》《巴金论集》《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与张新颖合著),译著有张炜《九月寓言》等。
(9)、本书总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记述了巴金与索菲、巴金与“对巴金人格发展有很大帮助的人”卫惠林、巴金与被他称为“耶稣”的叶非英、巴金与吴克刚、巴金与乡土文学作家王鲁彦、巴金与“小老弟”单复、巴金与文学青年苏阿芒等人相知相识相互欣赏,甚至巴金送别他们人生最后一站的过程。表达了巴金对友情的重视,歌颂了巴金与朋友的真挚感情。第二部分记录了巴金的一部分作品和译作。介绍了巴金的创作过程及创作时面对的一些困难和趣事,解析了巴金写作中的修辞美。
(10)、我确实相信,要真正了解一位作家,最好的办法是去读他的作品,尽可能全面完整地读。
(11)、关于英若诚执导的《家》。1982年8月,英若诚应邀到美国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学,校方希望他为该系排练一出中国戏,于是他带领戏剧系的学生排演了巴金原著、曹禺编剧的《家》。1982年10月,英若诚执导的《家》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海伦剧院表演艺术中心演出,“看过这次演出的人觉得,这些演员虽然绝大多数是欧裔的人,但行动举止却很有中国气派”。1984年,央视二套播映了由上译厂译制的英若诚执导的《家》。曹雷回忆,“尽管美国的演员穿着中国的长衫马褂,乍看有点滑稽,但是,他们把握人物很细致到位”。
(12)、■ 1952年,巴金(左)和黄谷柳在朝鲜开城战地*
(13)、品读|新时代的文化种子——坂井洋史:五四时期学生运动的一侧面——《陈范予日记》中的“一师风潮”(节选)
(14)、1952年年初,由全国文联组织、巴金带队的访问团前往朝鲜前线,次年巴金再赴朝鲜。在两次赴朝鲜进行大量采访和实地踏访的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素材。这一阶段,巴金所创作的多个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广为流传,其中中篇小说《团圆》,后被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上映后成为风靡全国、家喻户晓的影片,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至今余韵犹在。电影插曲《英雄赞歌》在新近公映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金刚川》中再度作为主题曲唱响。
(15)、李尧棠在法国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受法国留学生活的深远影响却记录在了巴金的作品中。1928年底巴金回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