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比喻什么
1、画龙点睛比喻什么动物
(1)、画龙点睛出处: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在。
(2)、例: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莲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3)、已无真迹流传,仅有唐代梁令瓒临摹他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还流传在世(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不过从画面上看。张僧繇的画貌并不明显,张氏绘画的很多精妙技艺,像点曳斫拂、简笔、凹凸法都无从辨识。
(4)、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5)、近义词:点石成金、点睛之笔、破壁飞去、锦上添花。
(6)、例: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7)、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没有画眼睛,他常常说:“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人们都认为很荒唐,(张)就点了其中一条龙的眼睛。一会儿,雷电打破墙壁,那一条龙乘云飞上了天,没有被点上眼睛的龙都在。
(8)、张彦远古人治学,有两种情况,一是虽然出身富裕,但依靠个人的发奋用功,终于有成;二是凭借着家庭传统的深厚积累和有利条件,加上自己的勤勉用心,由此获得了新的业绩。《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9)、点睛之笔是否一定是在篇末呢?也不尽然。冰心老人的《小橘灯》,其中“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的光明”的点睛之笔就出现在篇中。而《任弼时同志二三事》、《背影》的点睛之笔就冠于篇首。由此可见,点睛之处并无定法,可因文而异,只要能成为“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即可。
(10)、“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在。
(11)、在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叫张僧繇(yáo)。一天,梁武帝要张僧繇在寺庙的墙上画四条金龙。
(12)、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记载他在金陵一乘寺用讲求明暗、烘托的“退晕法”画“凸凹花”,有立体感,可知他已接受了外来的绘画技法。文献里说他作画,“笔才一像已应焉”,很象现代的速写,被称为“疏体”。
(13)、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应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
(14)、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15)、如此精美的诗原来是经过作者和大家的意见写出来的,不愧是画龙点睛呀!
(16)、鲁迅的《一件小事》的点睛之笔是在篇中。文章前半部是把“我”和车夫放在鲜明的对比之中:车夫见撞了人便立住脚,而“我”则怕误了路催他“走你的吧”;车夫细心询问老人的伤势,而“我”则觉得“自讨苦吃”;车夫毫不踌躇地搀着老人向巡警分驻所走去,而“我”却感到诧异。行文至此,“我”的渺小,车夫的崇高直注“点睛”之处,于是,作者写道:
(17)、写文章时画龙点睛之笔通常有两大要素:位置,语言。什么位置最好?如何用语言去凝练?希望本文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18)、相传有一年梁武帝要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张僧繇领命前去,只用了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一个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像真的一样。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看,发现墙壁上画的龙身和龙头虽然很威猛气派,龙爪也像能伸出墙外一样,但是却有个缺陷——这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
(19)、发动你们的小脑瓜好好想想这是形容什么呢?可以在评论区把猜出的答案写出来哦,我们会在第二天公布答案哦!
(20)、这简直是诗一样的警句。它既抨击了造成故乡贫困、萧条、落后的黑暗社会,又给人以极大的启示:要用自己的努力和斗争,去开辟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路。
2、画龙点睛比喻什么简单的句子
(1)、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
(2)、①他轻手轻脚地拉开门,眯着眼,透过门缝看我做什么。
(3)、例:飞飞扬扬的雪飘了一夜,刺骨的寒风丝毫不给人们驻足的机会,折断的枯枝插进雪中咯吱咯吱作响。乡村的早晨,是如此的冷清、静寂。
(4)、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5)、B、我坐在椅子上,双脚发抖,手也冰凉冰凉的,这使我感到很不舒服,不停地在椅子上挪动……又有两位同学上去改答案了,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到底上不上去呢?我心里像揣了只小兔,怦怦地跳着。我又把脚伸直了压了压,几次想冲上去,可我能对班里权威人物的答案提出异议吗?我再一次在草稿纸上认真地计算了一遍,似乎真的找不出什么错误了。于是,心一横,“呼”地站起来,跺跺脚,对着手哈了几口气,迈离了座位……——摘自《脱下自卑的外衣》
(6)、这项工程本来很好了,经过他画龙点睛的修改后,变得更完美了。
(7)、释义: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二警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传神有力。
(8)、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成语“画龙点睛”比喻说话或做事关键部位处理得好,使整体效果更加传神。
(9)、齐白石的虾画镶嵌在这博物馆里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10)、听读《弟子规》等经典内容,孩子可以从中汲取更多的养分,中国语言文字之根在文化经典当中。
(11)、但点睛之笔无论在何处,都必须与全文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这里的“顾”、“注”即前后的照应。这句话告诉我们,点睛之笔是万军之统帅,全文都需环绕着它。
(12)、优越的家庭环境给张彦远创造了一个常人无法比拟的学习条件,但他认为不能在书法创作上有所发明,为此曾“夙夜自责”,甚至引为“终身之痛”。
(13)、黄老师这一笔,犹如画龙点睛,使画中的人物的形象跟家传神了。
(14)、人们很疑惑,问张僧繇:“您画的龙怎么都没有眼睛啊?”张僧繇笑了笑,说:“诸位有所不知,我要是给这几条龙点上眼睛,它们就会破壁飞走了。”这种说法太荒谬了,大家谁都不相信,都觉得他在说谎。
(15)、房间里变幻的灯光对那本已十分华丽的布置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6)、张彦远高祖张嘉贞、曾祖张延赏和祖父张弘靖,都官至宰相,他们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士大夫一样,都雅好书法。对张彦远产生直接影响的,则主要是他的祖父张弘靖和父亲张文规。
(17)、A、《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艰难地穿过铁道。
(18)、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9)、既整堂课里起到画龙点睛的绝佳效果,也积极关注了对学生的个人素养的培养。
(20)、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
3、画龙点睛比喻什么道理
(1)、还是写母亲端详孩子睡觉,上例是从母亲的眼神这一角度来写的,我们还可以变换角度,从“我”的角度来写,如:
(2)、不一定要像工笔画一样,面面俱到,对人物的神态描写也要着眼于某一细小的特点,这样才能鲜明地展现人物形象。
(3)、浩然爸爸根据《弟子规》的经典要义,结合当下国际流行的STEAM教育理念,加入更多新鲜话题和知识,用孩子听得懂的话讲述经典,不说教,不枯燥,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形成优秀的教养。
(4)、你带上这白色的耳机对你听歌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5)、杨朔散文《香山红叶》的点睛之笔又置于篇末。文章从开始就层层铺垫,不断暗示老向导与红叶的相似点,文势直注而下,最后终于揭示出主旨:
(6)、把握心理描写的方法心理描写常犯的毛病就是用抽象概述代替具体描写
(7)、细节描写中,要选择恰当的词语,精心锤炼,做到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8)、张僧繇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其中两条龙加上了眼睛。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两条被画上眼睛的龙,一下子就飞上了天。
(9)、如《任弼时同志二三事》,篇首的点睛之笔是任弼时同志的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下文的带病工作、关心群众、坚持原则、生活朴素等事迹的叙述,无不与篇首的“睛”相顾。
(10)、既能收束全文,又不失文采,余音不绝,给人画龙点睛的感觉,这样的结尾一定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11)、作者对昙花作了详尽的描写,花开的环境、花的质地、气味、色彩、纹路、花蕾开放的整个过程写得细腻生动,让人如临其境。
(12)、今天,老师为大家送上一篇关于写作技巧的小细节,专治作文写不长写不好的毛病,快看看吧。
(13)、作家池莉曾说过:“我偏爱生活的细节。我觉得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大的故事怎么也逃不出兴衰存亡,生老病死,只有细节是崭新的,不同的时空,不同的人群,拥有绝对不同的细节。”
(14)、这种直抒感慨,或令人振奋、或叫人警戒、或引人深思,常有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之效。
(15)、张僧繇用三天的时间就画好了,并且画得非常像真龙。大家听说后,都去观看,发出阵阵赞叹声。
(16)、到了张彦远懂事的时候,家藏书画已经在各种名义的“进奉”和历次战乱中散失,“传家所有”,已是“十无一二”了。张彦远的父亲张文规,官至桂州、管州观察使,张彦远从小受到家庭影响,在书法方面很有长进,擅长隶书,尤其喜做八分书。
(17)、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霎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18)、比如有些同学在不自然的时候会反复地搓手,或者搔头皮,写文章时如能将这些运用进去,就是很好的细节描写。
(19)、出处:《晋书·顾恺之传》:“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20)、在一些小的平凡的问题上,往往能够看出一个伟大人物优良的本质。
4、画龙点睛比喻什么数
(1)、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了解到,但在制作时,你不可能凡事都能亲自演示一番,实际状态只能联想和想像,使其合情合理,这个过程我们又给它取名为想像延伸法。
(2)、图画的好,还要有画龙点晴的文字搭配,才能相得益彰。
(3)、这是由衷的感慨,这是人民的赞歌,正是这点睛之笔,使全文顿时生辉。
(4)、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根据《论语》等经典编写而成,其中蕴含了大量的风俗礼仪、人文智慧、成语典故、伦理道德等中国文化精髓,是儿童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5)、变换不同角度还可以通过环境来写细节。因为人物活动、情节的展开必然是在一定环境下,必要时的环境描写,也是细节。如:
(6)、如:“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我们就可以问“是怎样的银元?”“谁的银元?”“银元是谁弄掉的?”“银元怎样掉到地上?”“掉下地以后发生什么事情?”
(7)、我们将以上三点归纳为:具体形象=步步追问+想像延伸+局部细写。
(8)、一个好的作文开头对你这篇文章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9)、张僧繇解释说:“如果我给龙加上眼睛,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都不信,坚持要他加上眼睛。
(10)、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唉”,可怜的“48”,我瘫在了桌上。
(11)、大头爸爸想要告诉孩子的话:小朋友们,“画龙点睛”这一成语常被用来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一两句重要的话,好比给龙“点睛”,使文章或语言一下子生动起来,并且一语中的,或变得深刻传神。
(12)、B、《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13)、所幸的是,家藏书画虽已“十无一二”,但鉴赏收藏的学问却不会随着这些书画的流散而消失。张彦远从小耳濡目染,在这方面学到了不少知识,日积月累,练就了一双“法眼”。他自称对于“收藏鉴识,有一日之长”。
(14)、A、我坐在椅子上,想了又想,心里很紧张,犹豫了很久,终于走上了讲台……
(15)、范句: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16)、点睛除了位置必须恰当外,还有必要研究“睛”的语言表达方式。“睛”的语言应以简、精、深为总原则。简则简要明白,精则浓缩精练,深则深邃含蓄。具体地说,“睛”的语言表达可以有这样几种方式:
(17)、B、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几缕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樱桃小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唇角的余油。(改文)
(18)、拼音: (huàlóngdiǎn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