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难一
1、韩非子难一襄子围于晋阳中
(1)、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
(2)、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
(3)、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
(4)、只有实行法治,以法治国,社会才会安定,人民才能遵法守法。相反,若贪赃卖法,举事不公,阿曲权贵,人民自然不服。
(5)、英文翻译(TheDifficultiesofPersuasion):Onthewhole,thedifficultthingaboutpersuadingothersisnotthatonelackstheknowledgeneededtostatehiscasenortheaudacitytoexercisehisabilitiestothefull.Onthewhole,thedifficultthingaboutpersuasionistoknowthemindofthepersononeistryingtopersuadeandtobeabletofitone’swordstoit.
(6)、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韩非子·备内》
(7)、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其意有下也,然而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其心有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欲内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有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也;自勇其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以其败躬之。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摩,然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如此其污也!今以吾言为宰虏,而可以听用而振世,此非能仕之所耻也。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8)、⊙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d之分。
(9)、说shuì,游说的意思;难nán,困难,说难,即游说的困难。作者韩非子认为,游说的真正困难在于所要游说的对象(即君主)的主观好恶,即“知所说之心”,指出为了游说的成功,一要研究人主对于宣传游说的种种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爱憎厚薄,三是断不可撄人主的“逆鳞”。
(10)、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功名》
(11)、韩非子不仅会画矩阵,而且是案例分析的高手。不亚于HBS的任何大拿。不就是讲故事么?!俯仰皆是。顺手拈来。
(12)、虫有虺者,一身两口,争食相龁遂相杀也,人臣之争事而亡其国者,皆虺类也。——《韩非子·说林下》
(13)、⊙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d用私。
(14)、⊙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15)、作为贵族子弟的韩非从小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振兴家族,富强韩国,因此,小小年纪就单独一人周游列国,一路上努力的学习各家的思想。
(16)、现代汉语翻译和经典英文翻译分别单列。现代汉语翻译取自百度百科(该网页没有给出来源)。英文翻译取自于BurtonWatson的HanFeizi:BasicWritings,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64/200
(17)、⊙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18)、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韩非子·观行》
(19)、(解析)这句话是对自我吹嘘、弄虚作假者的至诚忠告。欺骗性的自我吹嘘,不需要多长的时间就会被识破;掩盖真相、弄虚作假,不要多久就会被揭穿。
(20)、 B.“不当文公之问”与“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2、韩非子难一难应该读几声
(1)、圣人不期循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2)、⊙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3)、 D.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
(4)、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
(5)、⊙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shusu/
(6)、⊙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7)、⊙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8)、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韩非子·大体》
(9)、韩非子的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文字,本是写给韩国国君看的激愤之作,想不到秦王看了也产生了共鸣。在《五蠹》文章中,韩非子还将他反感的学者(主要指儒家),言谈者即纵横家,带创者即游侠,患御者,即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即工商业者等五种人比作国家的蛀虫,认为他们对法治有极大的危害,因而主张予以清除。这篇文章也颇为秦王所欣赏。在韩非子的其它几十篇文章里,还有着韩非子的许多治国精辟见解和思想,其中法、术、势的理论是这些思想的核心。什么是法?什么是术?“法者,编著之国籍,设之于官府,而存之于百姓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于堂;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不得满室。”(《韩非子·难三》)在《定法》篇中,韩非子又写道:“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很显然,韩非子所指的法即是法律条文,术则指“术权”或“权谋”,它们是君主统治的必备手段。有了“法”与“术”,再借助于“权力之势”,则国必能治也。
(10)、⊙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11)、⊙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12)、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韩非子·备内》
(13)、他说:“绕朝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此不可不察。”意思就是,绕朝这个人的言论是有道理的,他在晋国被当做圣人对待,但在秦国却被杀掉了,为什么,是因为“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就是揣测圣意,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尤其是说服对象的特殊情况,而妥当处理。
(14)、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韩非子·爱臣》
(15)、真正的经典,直击人心。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变换,文化的变迁而褪色。不知道这样一篇历史名篇,您读来作何感想?
(16)、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
(17)、树柤梨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18)、侈而堕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子·显学》
(19)、倒言反事以尝所疑。——《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20)、 B.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
3、韩非子难一原文及翻译
(1)、“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
(2)、相反,能够将中文翻译成英文而出版的东西,通常是相对比较靠谱的。一是各自领域的专家在弄翻译。二是英语国家出版界足够专业自律。三是这些国家读者没兴趣读对其它国家文字的垃圾翻译。
(3)、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4)、⊙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韩非子《韩非子》
(5)、(感悟)出自《韩非子·显学》。这两句大意是:有严厉家长的家庭里没有凶悍暴戾的奴仆,而溺爱子女的慈母却惯坏了不肖的败家子。
(6)、韩非子认为,游说的真正困难在于所要游说的对象(即君主)的主观好恶,即“知所说之心”,指出为了游说的成功,一要研究人主对于宣传游说的种种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爱憎厚薄,三是断不可撄人主的“逆鳞”。
(7)、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韩非子·观行》
(8)、⊙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9)、要多说那些丫引以为傲的事儿,别提那些丫拼命要藏着掖着的事儿,要让丫从容真切地感觉那些事儿都不算事儿。
(10)、(解析)如果一个人是因为他人的话才对我友好,那他也一定会因为他人的话来怪罪我。
(11)、“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
(12)、 A.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
(13)、实际上,韩非子的《说难》强调的是游说君王之说。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是故游说君王,当然是有风险的,而且还是生命危险。然而,在平常的说服之中,虽然,我们通常没有生命之忧,却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准确辨别人物心理、场合、时间等等要素。
(14)、子者诸子,古者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乃有诸子争鸣。而以东周失政,诸侯蜂起,士皆以其业游说人主,各崇所习,殊分道涂,摄其要者十家,可观者九家而已。既坏秩序,乃有思想,譬诸呵壁之问,自索其解,故皆能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斯亦泰西雅斯贝尔斯之“轴心时代”也。
(15)、历史上的确不乏“犯颜直谏”的例子,更有魏征这样以敢言著称的“诤臣”,但是“诤臣”的结局大多不好,不信你可以尝试一下看能否说出五个“完美收官”的诤臣的名字。君主一生气,后果很严重,杀你没商量。即使事后后悔了,大不了“慷慨”给一笔抚恤金(有些还不给),然后追赠个“某某尚书”“某某侍郎”“某某公(侯)”之类的荣誉称号,最后史官们再来美化一番,后世之人在史书上看到的就会是“某某帝(主要是皇帝)虽然如何如何,但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明君”的光辉形象。臣子是没错的,君主自然也是没错的,只不过死人是无论如何不能复活的。
(16)、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韩非子·饰邪》
(17)、《自相矛盾》讲的是:楚国有个人到大街上去卖长矛和盾牌。为了招徕顾客,他举起盾牌夸耀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无论什么武器都剌不穿它!他放下盾牌,又举起长矛吹嘘说:我的长矛锋利无比,无论什么东西一剌就穿!这时,有个人问他说:如果用你的长矛来剌你的盾牌,那结果是一个什么样呢?
(18)、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韩非子·难三》
(19)、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韩非子·饰邪》
(20)、但是,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得罪卫国君时,卫国君就责怪他:“是故尝娇驾吾车,又尝啖我余桃。”弥子瑕并没有变,但是之前见贤,之后获罪。是因为卫国君“爱憎之变也”。简单说,就是爱了,怎么看怎么顺眼;不爱了,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4、韩非子难一拼音
(1)、B(A.前者是“重复、再一次”,后者是“重叠”。B.前者是“适应、适合”,后者是“对着”。C.前者是“根据”,后者是“通过、经由”。D.两者都是“满足”。)
(2)、在这篇文章中,韩非子几乎将游说的一切困难细节及利害关系都考虑到了。但是,可悲的是他自己竟然没有能逃脱杀身的厄运。秦王嬴政读了他的文章,觉得欣赏不已,为了见到作者韩非,秦王不惜发动一场战争,动用武力迫使韩王就范,让韩非出使到了秦国。待韩非到秦国之后,秦王却又听凭李斯的毁谤,竟将他投入监狱。李斯虽与他是同学,却认为自己才能比不上韩非,为防韩非得到重用,竟派人下毒手赐毒让韩非自尽了。当秦王事后后悔,派人来赦免韩非时,这一切都已晚了。所以司马迁在韩非子的列传中,感叹地写道:“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非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身。”
(3)、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4)、知子莫若父——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5)、令秦王感叹佩服的韩非子的文章,其内容是什么呢?在《孤愤》一篇中,韩非子将国君身边的一些大臣比作“当涂之士”,他们与远见而明察的“智术之士”势不两立。“当涂之士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法术之士操五不胜之势,以岁数而又不得见;当涂之人乘五胜之资,而且暮独说于前。故法术之士奚道得进,而人主奚时得悟乎?”“大臣挟愚污之人,上与之欺主,下与之收利侵渔,朋d比周,相与一口,惑主败法,以乱士民,使国家危削,主上劳辱,此大罪也。臣有大罪而主弗禁,此大失也。使其主有大失于上。臣有大罪于下,索国之不亡者,不可得也。”
(6)、(解析)善:擅长;贾:做买卖。衣服的袖子长跳起舞来就更好看,本钱多做起买卖就更得心应手。有所凭藉,成功的几率就更大。
(7)、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韩非子·二柄》
(8)、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9)、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0)、昔者弥子瑕有宠於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闻,有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异日,与君游於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啗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啗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啗我以馀桃。”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於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11)、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12)、特别说明:老师、毕业生和外校同学都可以投稿作品,但没有活动证明。礼品需到校领取或请人代领。
(13)、 A.“后必无复”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两句中的“复”字含义不同。
(14)、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5)、⊙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订下心愿,志向是难的,不在胜别人,而在战胜自己的懒怯疑。)
(16)、说(音同税),游说,劝说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难(音同南),困难,“说难”即游说的困难。弥子瑕“智足治千乘,信足以守之”,卫灵公“爱尔信之”时认为其“连逃跑的姿势都那么帅”;后来卫灵公不再宠信他,所以弥子瑕“静默也是错,活着呼吸是错,死了更是错”。
(17)、从前,弥子瑕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乘坐的车,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称赞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因罪获刑。”又有一天,弥子瑕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弥子瑕摘了一个桃子吃觉得很甜,但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也想吃却拿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年纪大了之后,卫君的崇信不再。卫君怪罪弥子瑕,说:“这人原来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先前被称赞、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宠信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加被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加被疏远。所以,劝谏有谁的人,不可不觉察君主的爱憎,然后才能进说。
(18)、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韩非子·解老》
(19)、“为学日新”2021年第90期(总第215期)
(20)、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教哉!为母之故,亡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围,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亡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馀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赠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5、韩非子难一寓言故事
(1)、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2)、或曰:雍季之对(对答,回答),不当(dāng对着;面对。《木兰诗》:“当窗理云鬃,对镜贴花黄。”担当;担任。《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相当;对等。司马迁《报任安书》:“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判决;判罪。《史记·李将军列传》:“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抵敌;抵挡。《赤壁之战》:“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应当;应该。《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dàng合适恰当。适合;适应。《促织》:“将无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抵押。《捕蛇者说》:“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文公之问。凡对问者,有因(依据,根据)问小大缓急而对也。所问高大,而对以卑狭(地下,狭隘),则明主弗受也。今文公问“以少遇众”,而对曰“后必无复(不再)”,此非所以(用来)应也。且文公不知一时之权,又不知万世之利。战而胜,则国安而身定,兵强而威立,虽有后复,莫(没有什么)大于此,万世之利奚患不至?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止息;停止),拔拂(拨除,免除)今日之死不及,安暇(哪里有时间)待万世之利?待万世之利,在今日之胜;今日之胜,在诈于敌;诈敌,万世之利而已。故曰: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且文公又不知咎犯之言。咎犯所谓“不厌诈伪”者,不谓诈其民,谓诈其敌也。敌者,所伐之国也,后虽无复,何伤(有何损伤)哉?文公之所以(的原因)先雍季者,以其功耶?则所以胜楚破军者,咎犯之谋也;以其善言耶?则雍季乃道其“后之无复”也,此未有善言也。咎犯则以兼(兼有)之矣。咎犯曰“繁礼君子,不厌(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忠信”者:忠,所以(用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通“熟”,成熟;深透,仔细。《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谁;哪个。《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孰与)与……相比,哪一个……)善于此?然必曰“出于诈伪”者,军旅之计也。咎犯前有善言,后有战胜,故咎犯有二功而后论,雍季无一焉而先赏。“文公之霸,不亦宜(适宜;合适)乎?”仲尼不知善赏也。
(3)、⊙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4)、⊙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5)、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韩非子·主道》
(6)、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7)、难,即辩难,有论说、争辩之意。韩非对前人的言论以及一些历史故事进行了辩难,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由于内容较多,“难”共分为四篇。“难一”列举了九则故事,主要涉及尧、舜、齐桓公、赵襄子、管仲等。
(8)、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
(9)、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10)、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韩非子·显学》
(11)、这句话也很直白,英文翻译更直白。Theimportantthinginpersuasionistolearnhowtoplayuptheaspectsthatthepersonyouaretalkingtoisproudof,andplaydowntheaspectsheisashamedof.
(12)、说服,最困难的是洞悉被说之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13)、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14)、利莫长乎简,福莫久于安。——《韩非子·大体》
(15)、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16)、⊙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17)、⊙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18)、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主张法制,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军主专制,秦始皇就是采用他的学说,统一了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9)、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宋国有一个富人,有一天下大雨,家里的墙被冲垮了。他的儿子说,要赶紧叫人来修,否则可能晚上就会有人来偷东西,他邻居一个老人家,也这么说。后来,真的有人来东西了,富人就说他儿子聪明,而怀疑是邻居老人家干的。简言之,知道墙倒会被偷这个道理,并不苦难,困难的是,在把这个事情告诉富人时,如何让他愉悦接受并认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