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关于亲情的故事
1、有关亲情的历史故事
(1)、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2)、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3)、在我的散文式游记中第一次用了主标题+副标题,这看上去有些小题大做。
(4)、17岁那年,吕倩容被皇帝赐婚给张氏,可还没过门,新郎就在迎娶途中病故,于是她便无可选择地成了旁人眼里“命硬”“克夫”的“望门寡”。几年后,为照顾被贬官岭南的祖父,倩容与父亲吕景山一同南下。
(5)、消息传来,当时已经105岁的宋美龄行动不便,专门交代辜振甫和其夫人严倬云代表她,赴夏威夷参加张学良的追思礼拜与公祭。
(6)、“小人物”的故事可能不如伟人拥有传奇色彩,但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吕瑾老师想让学生用文字,为这些“小人物”作传,通过他们的视角窥探岁月变迁。
(7)、改革开放后,为了传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永济人在这茫茫滩涂,又复建了这一千古名楼。复建后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外观四檐三层,内设六层,楼体总高9米,尽显盛唐风韵。鹳雀楼以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为根基,以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形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远意境。时隔数百年,“更上一层楼”终于得以实现!
(8)、韩坤业,韩氏是本地望族,原居滦县九百户,万历初迁至榛子镇。韩坤业的爷爷在万历年间做过御使大夫。明崇祯庚午之变,后金部队从遵化入境,围困北京城,后大军向东杀向永平府,在榛子镇遇到当地军民抵抗。韩氏一家是本地巨富,在滦州各地都有产业,后金兵到榛子镇,韩式一族自发组织反抗,但终因寡不敌众,榛子镇城被攻破,韩氏家族有记载的九个人死于这场战役,其中就有韩坤业的父亲韩源洁和伯父韩源洞,当时韩坤业的母亲在城头扶尸大哭,打算以死殉夫,但因为当时韩坤业还小,腹中又有遗腹子,被人劝住。王氏苦志守节,带着两个儿子游泮乡里。王氏死后,韩坤业庐墓三年,每天用手捧土添坟,后来其母坟头成为当地最大。
(9)、第一次游览了快雪堂的几天后,翻阅曾祖父《江庸诗选》时偶然在目录中看《快雪堂》一诗,我甚是惊讶。一来,曾祖父在民国初年赋诗的所在,恰是我刚刚参观游览的快雪堂,祖孙隔代同在“初夏”饱览快雪堂让我颇为激动。再有,曾祖父与快雪堂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和纪事?
(10)、从这个角度上说,宋美龄最终选择领袖蒋介石,很难说没受到二姐宋庆龄的影响。
(11)、在追悼会上,辜夫人将一束十字架鲜花放到了张学良的灵前。
(12)、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13)、宋美龄与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结为姐妹,蒋介石和张学良结为兄弟
(14)、“骨肉虽亲,大道为重,我等做人做事须对得起上帝、国家、民族及总理主义、父亲在天灵,其他均无论矣。”
(15)、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将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 ,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孟子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16)、宋美龄只比蒋经国大13岁,所以蒋经国这声“母亲”总是叫不太出口。事实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宋美龄称呼蒋经国为“经国”,而蒋经国呢?在宋美龄嫁给蒋介石之后,蒋经国给宋美龄的38封函电中,只有一封称过一次“母亲大人”,其余的,都是“蒋夫人”。
(17)、不经意间,几步之遥的墙面上陈列的一张孙毓堂、凤子与闻一多等四人合照跳进我的眼眸,思绪穿越到上世纪80年代初,家中收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关于参加八宝山孙先生葬礼的唁电,母亲讲述了国家一级研究员的孙毓堂姑爹前尘往事......。遥想70年前在长云漫卷的昆明街头,学子的父亲和身为教授的姑爹,还有那奔走呼号的一一街头宣传队员的母亲,或许他们有过迎面相遇,互致问候的人生际遇,之后又各自匆匆前行在人生路上,70年后的今天,窗外阳光普照,鸟语花香,馆内空气凝滞、静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流逝,我们这些血脉子孙竟与远去的血脉亲情不期而遇在这浓情厚重的历史展览馆的天空下。
(18)、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蒋介石不停地疏导,蒋经国还是慢慢有了转变。
(19)、 几年后,奶奶不幸去世,大哥林乌净随姑姑一家东奔西跑,靠打零工养活自己,弟妹则留在村里由叔叔抚养。无奈叔叔一家也十分穷困,为了不让这对苦命的姐弟饿死,只得忍痛将他们先后卖掉。当时,大哥林乌净虽然知道此事,但因自己年少,自顾尚且不暇,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一事实。
(20)、书生刘理顺,明朝人,少年时家贫,欲赴京应考,莫奈无路费,于是在一富翁家中任教,赚取路费。员外见刘理顺博学多才,教学有方,故此甚是器重,特地选一名聪明伶俐的侍女,照顾刘理顺的饮食起居,晚上齐宿一房,其意是赠送与刘理顺为妻。
2、有关亲情的古代故事真实
(1)、《江庸诗选》分为:攻错集、汗漫集、入蜀集和旋沪集四个部分,《快雪堂》是攻错集中的最后一首诗。至于《快雪堂》一诗的确切年份,只能从诗选“攻错集”的注释“丙寅(注:1926年)以前,诗百余首,曾就正于黄晦闻先生。”中略知梗要了。
(2)、张学良贵为“少帅”,从小就接受过西方化的教育,会说英语,会跳舞,会打高尔夫,会讲笑话,比当时那个土里土气的蒋介石,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所以,张学良和宋美龄自然谈笑风生,两人在上海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以至于张学良后来自己回忆:
(3)、1916年,徐悲鸿考进震旦学院,攻读法文。他是穿着死了父亲的丧服,噙着眼泪踏进了这个学校的。
(4)、穿越时光去了解亲人的过去,一直是我们好奇的事。
(5)、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
(6)、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
(7)、爷爷说他走过了八十几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身不由己。出生于1935年的他一生坎坷,在战争中度过了童年。战争结束,因为爷爷的地主身份成了他在求学路上的掣肘,千辛万苦考上了南京大学却还是被迫中断了学业。回到家乡几年后又遇上了特殊的年代,“爷爷在失业和就业中挣扎,但并没有在困苦中屈服,在逆境中寻找生活的意义。”现在安然顺遂。“爷爷说生活苦,但活着要甜,更何况是生活在当下的青年呢?”
(8)、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9)、但张学良最终却没有被处死。对此,张学良自己的分析是:
(10)、这是与宋美龄同一个时代,陪宋美龄时间最长的最后一个朋友了。
(11)、总之,1975年的下半年,宋美龄离开了台湾,定居到了美国。不过,宋美龄和蒋经国一直保持电函往来,比如1981年宋庆龄逝世时,蒋经国非常担心宋美龄会出于姐妹情谊,回大陆参加葬礼。而宋美龄则向蒋经国明确表态不会去:
(12)、在此之前要声明的是,在这三个人里,并没有蒋介石。
(13)、有时候,人活得久了,未必是一种享受,因为必须还要承受寂寞。
(14)、 这几日,家住上杭县南阳镇日新村的黄天来老人特别高兴。不久前,他与两个儿子一起回到了阔别60多年的家乡——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西胪镇青山村,见到失散60多年的哥哥林乌净,解开了一直埋藏在自己心中的身世之谜。
(15)、《白蛇传》由“许仙与白娘子游湖借伞”、“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原形”、“盗仙草救许仙”、“水漫金山斗法海”、“断桥相会”、“法海将白娘子罩于金钵压在雷峰塔下”、“小青迫法海进蟹腹”等脍炙人口的情节组成。
(16)、从这个角度看,宋美龄嫁给蒋介石,可以说是看中一支“潜力股”,但同时,也是希望能籍这个舞台,能做事。
(17)、但也正是姐妹俩对夫君的选择,让“政治”成为了姐妹俩亲情中间唯一的,却也是不可打破的障碍。
(18)、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
(19)、 6月19日,黄天来与两个儿子踏上了赴汕头寻亲的路途。到了青山村,年过七旬的林乌净早就等候在门口。一见面,两位老人激动万分,都老泪纵横地盯着对方。
(20)、欢迎转发朋友圈。公号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3、历史亲情人物故事
(1)、导语:亲情是这个世界上不可分割的东西,那么关于感人亲情小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名人亲情的小故事,欢迎借鉴!
(2)、随着抗日战争结束和解放战争开始,国共双方已经从台下较劲直接发展到兵戎相见,而宋家的两个姐妹,别说牵手,见面都已不可能了。但面对一直对宋庆龄恼羞成怒甚至决定除掉她的蒋介石,宋美龄始终坚持一条原则:不许动我姐姐!为此,她甚至专门让宋子文传话给戴笠:
(3)、但因为大家相对对他们的故事已经比较了解,这里篇幅有限,就不再赘述。
(4)、今天爸爸在家自己染头。我就问他:爸,你都快60了还染头发干嘛啊,还想有桃花运啊?
(5)、近代法学家(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社会活动家、文化名人。
(6)、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
(7)、经过很长时间的调查、勘探。2008年6月13日考古人员在初步清理后发现,吕氏家族墓中墓葬群处于墓园正中偏北的位置。中轴线上自南而北纵向排列着长子长孙的墓葬,以南端为长;横向按辈分分排布置;同一排则仍以中轴线为准,年长者靠近中线,年幼者依次向两边排列。
(8)、1988年1月13日,78岁的蒋经国在自己的寓所”七海官邸“进入弥留之际,各方面的亲属都纷纷赶来。根据蒋经国的侍卫后来回忆,宋美龄是最后一个到的,而且只是在蒋经国房间的门口张望了一眼,就去了媳妇蒋方良那里。
(9)、《中国审判》对江庸的评价:在中国近代史上,江庸是一个“立功、立言、立德”的法律人物。
(10)、蒋经国的房间里,有一副巨大的照片,是一张肖像照。
(11)、湖南之于我们是一个遗失了的故乡,常德更是一个亲情散失,无法找寻深埋心底时时隐隐作响的“故乡老家”。但历史和血脉之源却在冥冥之中执着地牵拉着,不肯停歇,源远流长……
(12)、“其实刚开始的时候也会有很多担心”,吕瑾老师说。找不到合适的口述者或者有些老人年纪较大,记忆不清,所以想要采集到具体的材料是非常困难的。同时把握好文章的内容与结构,抓住细节,梳理清脉络,也是有难度的。多种问题摆在了同学们的眼前,但最后呈现出来的作业,令人惊艳。尽管同学们都是第一次写超过5000字的长文章,对内容与结构也都不甚了解,但是经过初稿、修改、定稿等多次写作训练,还有很多学生都进行了第二次补充采访,最后上交的作业令吕瑾老师感到惊喜。
(13)、郭巨是东汉隆虑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14)、第二句是:“我是应该被处死刑的。我是个军人,我懂得。”
(15)、张学良逝世后,留下来有500多封信件,装满四大箱。那些信件,记录的都是他与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陈立夫、蒋经国等多人的往来。而其中,大约有1/5的信件,是与宋美龄的通信。
(16)、1915年,在日本的东京,22岁的宋庆龄不顾全家人的反对,与当时已经50岁且处于流亡状态的孙中山结婚。那次婚姻,宋庆龄得罪了全家人,除了宋美龄——宋美龄是家族里唯一支持二姐决定的人。
(17)、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18)、1927年,蒋介石和宋美龄在上海结婚,成为一时盛事,贺喜者络绎不绝。而由衷对这件婚事感到不高兴的,恐怕也没有几人,第一个故事中的宋庆龄算一个,这个故事里,蒋经国也算一个。
(1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让宋美龄和宋庆龄又站到了一起。1938年,宋庆龄在香港发起“保卫中国同盟”,不久后,宋美龄也飞抵香港。那一次,在香港饭店,宋庆龄和宋美龄姐妹俩手牵手出现在记者面前,轰动一时。
(20)、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大话题,自然历史悠久。而可以成为历史文化承传中又有亲情的追怀,且当其与快雪堂这座悠久而经典的清代园林艺术极品、与我国晋代至元代书法家的墨迹石刻等文化瑰宝有了相关联时,我以为再庄重都不为过。
4、亲情历史故事5篇20字
(1)、鹳雀楼名声最盛,当数盛唐。当时的蒲州古城被誉为天下六大雄城之一。然而,由于古蒲州乃三省交界之地,扼黄河之要,地理位置显著,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古鹳雀楼从建成后便常与战争和血腥相伴,命途多舛。元朝初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鹳雀楼同时被焚毁于战火之中。黄河第一楼盛景不再,成群结队的鹳雀再无栖息之所。至此后,无数文人雅士只能望着滚滚而去的黄河水,空留无数遗憾。
(2)、宋美龄一生未育。从蒋介石逝世,到蒋经国逝世,再到孙子蒋孝文、蒋孝武、蒋孝勇先后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离世,蒋家在台湾的势力,随风凋零。
(3)、“我没什么好回忆的。我最好的时光,是年轻时候上学的那段日子。”
(4)、但同样也是因为“政治”,宋庆龄在1936年却感动了宋美龄。
(5)、 上个世纪40年代初,适逢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潮阳西胪一带陷入了兵荒马乱之中,此时又恰逢当地闹饥荒,一对贫病交加的夫妇撇下一对幼小的儿子和一个养女撒手人寰。三个孩子中,大的只有10岁,名叫林乌净,小的只有2岁,名叫林有庭,养女也只有6岁。从此,这3个可怜的孩子只能与年迈失明的奶奶相依为命。
(6)、蒋经国的回答是:“儿当谨遵父命,过去如此,今日如此,日后亦永远如此。”
(7)、后来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学问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说:那天父亲来送生活费,父亲舍不得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
(8)、宋庆龄晚年病重的时候,有一件事一直魂牵梦绕。而她的亲属也知道宋庆龄的心愿,于是,拍了一封电报到美国,把宋庆龄病重的消息告诉了宋美龄,希望她能回国看看姐姐。
(9)、第二天,儿子看到光头的爸爸,高兴地说:爸爸加油,一定要练成高手。
(10)、出生于1897年,逝世于2003年,生命跨越二十一三个世纪,历经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中国历史时期,定居过大陆、台湾和美国,身份从“宋家小妹”到“第一夫人”再到“总统遗孀”……
(11)、我们曾随同母亲回云南省亲,曾氏传人的小舅舅带领我们穿过西山龙门,来到“小石林”曾氏家族墓地,拜谒了创造白药神话的伟大先人曾泽生外公,不远处并立着殒命在日寇炮火中的哥、嫂们的墓碑,暮然回首,漫云飞渡下的滇池烟波浩渺,绵延宛转的海埂堤岸隐隐可见,经历百年风云沧桑的家园——望云岛与这里正演绎着一场绵绵无绝期的相互深情嘱望……
(12)、可惜,在台湾呆了5年之后,1991年,宋美龄又飞回了美国,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13)、1948年11月28日,宋美龄在上海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为已经在国内战争中陷入颓势的蒋介石争取美国援助。但宋美龄没想到的是,这是她与中国大陆的诀别——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14)、三个班级94个学生完成了52万字的作品,挖掘感动人心的细节,梳理亲人的个体成长史,记录平凡但不平淡的人生故事,链接亲情,通过口述,了解历史,感悟新中国70周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社会变化,从而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吕瑾老师说。
(15)、根据随后挖掘出来的墓志铭介绍,原来吕倩容是一名聪慧乖巧、知书达礼的女孩。她的祖父吕大防时常把她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16)、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他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17)、古时候,有一个叫王祥的小孩子,他的生母去世了,父亲再娶了一个妻子,就是王祥的后母。后母不喜欢王祥,可是,王祥很听后母的话,后母叫他做的事,他都尽力做好。
(18)、据说张学良曾说过一句话:“我为夫人保守秘密,只要夫人在,我这个秘密永远不会说。”
(19)、咆哮、激越、澎湃。这是黄河的性格,也是“黄河交响曲”的最强音。黄水奔流向东方,它积蓄了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洪荒伟力,冲开绝壁夺隘而出,象征着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被这激流汹涌的黄河水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前进的步伐势不可挡。
(20)、四季仕女图 临行时,刘理顺请员外替侍女选配一位好丈夫,员外甚为不解,以为刘理顺有意欲抛弃她,于是无奈地说:『她巳陪伴你三年了,感情深厚。若是此去金榜高中,将来她可作为妾侍。』刘理顺微笑着说:『东翁!您以为我是无情无义之小人吗?虽然同宿三年,却未曾有任何儿女私情。』员外闻言其感诧异,特地请家中老妇向侍女查问,果然仍是处女。员外对刘理顺三年来见色不乱的高尚人格钦佩万分,实是古今罕见的正人君子,征得刘理顺同意,收为义子,厚赠金银衣物,助他上京赴考。
5、描写亲情的历史故事
(1)、如果说鹳雀楼上极目远眺温柔的黄河是安静的,那么这里的黄河就是在发出“咆哮”!
(2)、 当晚,黄天来的儿子黄盛宁又突然想起父亲及后代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征,就是在右手拇指的指甲上有一个人字形的凸起。于是,他将林乌净的右手也仔细看了又看,发现他也有此特征!至此,彼此间再无悬念:黄天来就是林有庭!
(3)、上期《一位充满争议的发明家》文中,留了个彩蛋,输入关键词“椅子”可以得到回复。
(4)、结果还是被追上,结结实实挨了一棍子。事后他微笑的说:“要不是怕我妈摔倒,她是追不到我的……”
(5)、及到第二次、第三次观赏快雪堂,已是在我读过《江庸诗选-快雪堂》之后了。“古树、新荷、燕雀”,这些在我首次快雪堂之旅没有深刻体会到的真实细节,让我没有理由不趁着“初夏”时节再次造访快雪堂。
(6)、曾参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7)、不仅如此,诗云“白日房栊静,青云燕雀多。”也足以为快雪堂平添了太多的自然魅力和人文意境。
(8)、不过,无论是出于何种考虑,蒋经国还是慢慢不动声色地,换掉了台湾各个重要岗位上“属于宋美龄的人”,比如代表台湾向美国购买军火的孔令侃,这种事情,不可能不让宋美龄产生想法。而另一方面,宋美龄也无法接受蒋介石身后的台湾的种种变化,比如严家淦当时以“副总统”之位接任“总统”,而他的夫人开始被称为“第一夫人”——宋美龄有一次曾对自己的媳妇,蒋经国的太太蒋方良抱怨:“那个小脚女人,怎么可以坐我的位子?”
(9)、在即将结束整座墓的勘探时,突然一个小墓穴进入了考古人员的眼帘,这个墓穴出土了10多件精美瓷器,与家里主人的墓室挨得很近。此墓的主人名叫吕倩容,她为何能葬在家主旁边呢?
(10)、本转载属于政府公益宣传,对于文字或者图片有异议的,请联系删除!
(11)、被祖奶奶听到了,拄着拐棍出来就要揍他,他起身就跑。
(12)、有史实记载:“民国十二年(1923年),为纪念讨袁护国运动著名将领蔡锷(字松坡)将军,由梁启超倡议经总统黎元洪批准,将澄观堂(本文作者注:快雪堂第一进院)全院拨作“松坡图书馆”第一馆。经梁启超、周大烈、任何澄、徐佛苏、江庸、梁启勋、蒋方震、何澄一等人的筹备,于1923年11月4日在澄观堂召开松坡图书馆成立大会,松坡图书馆正式成立,梁启超任馆长。”
(13)、日寇铁蹄踏破朗朗乾坤、隆隆炮响,炸碎了母亲风清云白的童话世界,炮火狼烟的昆明,是母亲记忆链条中最黑暗的生命段落,抗战时期,昆明做为抗战的大后方,集聚了大量后撤的机关院校和军队,开辟了二战史上闻名于世的东南亚抗战物质运输生命线,为中国抗击日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赫赫有名飞虎队与日寇长空鏖战,将碧波万顷的滇池上空染成无数个血色黄昏,日寇轰炸过后,整个昆明城,狼烟四起,尸横遍野,生灵涂炭,母亲新婚的二婶和时任抗战军队将领的二哥青春浪漫的如花生命陨灭在了日寇的炮火中,就读于“武汉大学”的三哥,在日本鬼子对武汉军民的狂轰滥炸中,亦不幸殒命。国仇家恨激起了曾泽生老人用“白药”为抗战贡献力量的决心,母亲说:“轰炸中负伤的军民急剧增加,而对硬伤的治疗,云南白药有着神奇疗效,需求量极大。海埂制药基地的灯火日夜不停,紧急生产出5万瓶白药,送到了出征的抗日将士手中,慰伤疗痛,鼓舞士气”。曾祖的抗日壮举,轰动云南各界,受到抗日军民交口称赞。蒋介石和薛岳派了陈姓秘书长带着一个军乐队,敲锣打鼓,给公生大药房赠送两块彩缎装饰的金色黑字大牌匾,挂在公生大药房,上书“良药功深”蒋中正赠、“军中至宝”薛岳赠,用以奖掖曾祖的抗日壮举,被载入了抗战的历史史册。
(14)、1975年4月5日,清明节,蒋介石在台北病逝。蒋介石刚去世,宋美龄的侄子,也就是孔祥熙的长子孔令侃从美国赶回台湾,打算与“夫人派”官员一起拥立宋美龄继任“国民d总裁”。但是,却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4月28日,国民d全体中央委员举行临时会议,修改了国民dd章,规定“d总裁”名义为蒋介石保留,今后国民d最高领导人称谓改成“主席”——由蒋经国担任。
(15)、从前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