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风名言
1、曾国藩家风名言警句
(1)、我们今天也常讲,孩子有一个青春叛逆期。叛逆是怎么形成的?有时和父母的挑剔、拘束过甚脱不了关系。可见,父母在严格管理孩子的同时,一定要给他一个自由的空间。否则,孩子被过分管束,他的天性就被完全遏制。所以,治家贵严,但不要走极端,要学会宽严并施,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会觉得宽松、不拘束。
(2)、耐:人生六耐,缺一不可;临危应耐,耐以生存;
(3)、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4)、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5)、出处:宋代朱熹《朱子家训》释义:对品德高尚的人,虽然年纪比我小,我也应当尊敬他;对那些素行不端者,虽年纪比我大,我们也该离他远点。
(6)、曾国藩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文化教育,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曾提到如果一个人能够“发奋自立”,即便不能考取功名,“亦是男的大帮手”。
(7)、俗话说:“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曾国藩治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秉持的也不过是“勤俭”二字,他在《曾国藩家书》中曾提到过这样的治家之道。他有一个“十六字箴言”,曰:“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8)、他做了大官之后,他的家族中有很多人出门都坐“四抬大轿”,于是曾国藩告诫诸人说:“凡事当存谨慎简朴之见。”这不仅是其勤俭惯了,更是行事的一份谨慎和不张扬。
(9)、慎:三思而行,谨始慎终;深思熟虑,慎者受益;
(10)、在俭朴上,曾国藩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按理来说,曾国藩作为清朝大臣,位居高官,财富应该是十分优渥,可曾国藩却是“穷的叮当响”。
(11)、“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12)、开宴香蔼华堂,金杯休诉,喜欢喝醉酒蟠桃成熟。子子孙孙同祝寿,有一个人人同祝。两鬓春风,一个钗香雾,长和瑶池绿。再祈求长寿,希望像南山松竹。有关家风家训的诗句
(13)、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14)、俗话说:“邻居好,无价宝。”曾国藩的祖父一直重视与邻居保持和谐的关系,正所谓:“荷花虽好,还需绿叶相扶。”一家虽好,还需左邻右舍都好,这样生活才会相安无事,彼此和睦。曾国藩的祖父曾说,他经常看见有些人好酒好肉招待远方的亲戚,对邻居从来都不理睬,一旦发生火灾或强盗抢劫的事情,又喊邻居来帮忙,邻居同样也不会理睬。所以说,与邻居和睦相处十分重要。
(15)、释义:居家过日子,禁止争斗诉讼,一旦争斗诉讼,无论胜败,结果都不吉祥。处世不可多说话,言多必失。
(16)、曾国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人,对兄弟竭力地以德去爱护,而不是姑息纵容,在日常生活中他常常是以身作则,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而是以家族为重。他常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17)、所谓“家和万事兴”,曾国藩对于“和顺齐家”之道,也有一番独到的认知,他说:“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18)、曾国藩一生宦海沉浮,深知“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为了家族的长盛不衰,他把祖父的“治家八诀”进行了扩展,逐渐形成了更为丰富的“八本三致祥”的曾氏家规体系。
(19)、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元·无名氏《渔樵记》
(20)、考的本意是去世的父亲,但曾国藩将它的意思扩展为祭祀祖先、孝敬父母。中国人历来信奉儒、道、释三家思想,为国尽忠,在家重孝,这已经是一种传统美德。如今,清明扫墓,也成为法定假日。中国人历来重视祖先的祭祀活动,因为追念远祖先贤,后人必不敢违法乱纪、为非作歹,这样民风自然会归于淳厚,这与尽忠祖国、孝顺父母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祭祀活动是一种民族文化,而不应该被归为封建迷信。即便革命年代的领袖,如毛泽东、孙中山,他们也要到祖坟前拜祭。
2、曾国藩的家风家规
(1)、展:化大为小,一展了之;诱其松懈,自我发展;
(2)、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幸福富裕的家,最好是名门望族,坐享祖辈创下的富裕基业,更希望有传家宝让自己一举成名,一夜暴富。
(3)、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不要当众点明别人的缺点而隐藏自己的不足,夸奖自己的优点却去嫉妒别人的长处。此所谓浅陋之人,众人皆不愿与之共伍!如汉高祖刘邦问韩信:“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答道:“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士兵而已。”刘邦又问:“那么对于你来说呢?”韩信回答道:“越多越好。”后来韩信被杀,并不是不无道理。
(4)、释义:修身养性做人做学问的道路,最难的就是养心,养心中最难的,就是做到在一个人独处时思想、言语、行为谨慎。有关家风家训古诗词有哪些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更著一杯酒,梦觉大槐宫。
(5)、开宴香蔼华堂,金杯休诉,好醉蟠桃熟。子子孙孙同上寿,有个人人同祝。两鬓春风,一钗香雾,长与瑶池绿。更祈眉寿,愿如南山松竹。
(6)、(5)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7)、曾家是一个大家族,曾国潢没有做官,在家主持家务。曾国藩嘱咐这个弟弟,要好好读《父子宰相家训》,说,“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认为这是修身齐家的典范。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家风和家训的重视。
(8)、这两条名言一对比,我们就可以发现,曾国藩对“有恒”两字的深刻认识与高度认可,并且他一生的品德修为以及事业成功也都和这两字秘诀有关,即“有恒”才能成事,而“无恒”将一事无成。
(9)、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10)、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礼让邻里,他的回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这个故事所讲的就是清朝父子双宰相的张英和张廷玉家。
(11)、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2)、洒扫指的是做家务,作为家庭的主妇,一般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洒扫,家家户户,都不应该例外。曾国藩家族遵照《朱子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认为只要讲究清洁的家庭,必具有勤俭孝友的品德。
(13)、曾国藩在日记中这么写道:“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由此可见,曾国藩认为端庄厚重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贵相,这才要求儿子们好好培养这种品质。曾国藩教育子孙“厚重”,最终曾氏后人无一败家子,这也是应验古人的说法——“忠厚传家远”。
(14)、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15)、一个家族绵延兴盛两三代可以依靠祖父辈的积累荫护,可若想靠祖产兴旺数代则是不可能的,曾国藩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事实,他曾经对家人说,“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因此,“绝不留银钱与后人”。
(16)、这属于中道的思想,既不放纵,也不太严。可见,父亲在家里一定要有尊严,父亲没有尊严,父子之间毫无规矩,嘻嘻哈哈,到关键时候管不了子女,就说明你没有威严,你说的话,子女不相信,他们没有把你当成家长一样尊重。
(17)、谨慎,是曾国藩一贯强调的治家思想,而且在他官位越来越高、名声越来越盛的时候,就越是注重谨慎收敛。
(18)、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19)、醉墨虽欹斜,是为子孙贻。有关家风家训的诗句有哪些《送张惟俭秀才入举》
(20)、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 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
3、曾国藩的家风家训
(1)、和“早起”一样,曾国藩也是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努力戒掉身上“无恒”的习惯,尽量做到事事有恒,比如他“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继而很好地感染子女,教育子女。所以说,父母教育子女的时候,不能光说不做,最好能够以身作则!
(2)、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3)、大家真应该好好思量一下曾国藩这句话: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4)、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5)、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
(6)、潘岳(公元247年~公元300年)即潘安,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汉族,河南荥阳中牟(今河南郑州中牟大潘庄)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
(7)、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8)、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9)、曾国藩对于“扫”有两层定义,首先是洒扫庭院,干净整洁即卫生;另一层意思是扫除内心贪念,即净化心灵。
(10)、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11)、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12)、曾国藩重视家教,立下家风家训作为传家宝,他的后代正是凭着勤俭的传家宝,经过几番改朝换代,其家族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家风。如今有成就的人多达240多位,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在化学界、教育界、文学界、艺术界、考古界、交通界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近两百年,曾国藩的后代可谓无一废人。在曾国藩的身上,我们看到家风家训才是真正的传家宝!
(13)、在曾国藩的府邸中,会客室被别出心裁地命名为“无慢室”。这个名字原本是曾国藩的书斋名,后被其子曾继泽命名为曾家藏书楼一楼会客室的名字。
(14)、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陶行知《怎样选书》
(15)、曾国藩对子女家教甚严,虽身居高位,从不以权谋私。同治三年(1864)8月,曾国藩16岁的儿子曾纪鸿去长沙参加乡试。当时的科举考试,递条子、打招呼、走后门的现象较多。此时已是一等侯爵的曾国藩,不仅没有给儿子递条子,反而担心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意写信给儿子说:“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考完发榜之前,曾国藩又写信告诫儿子:“断不可送条子。”
(16)、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既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17)、辣:激浊扬清,赏罚严明;恩威并重,治病救人;
(18)、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19)、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则身强之强健,又何疑乎?
(20)、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4、曾国藩说过的关于家风的名言
(1)、又“早起”可以戒惰,“厚重”可以戒傲,“有恒”则可以保证全过程进行,更可以脚踏实地,实干兴业。所以,我们如果按照曾国藩的以上三条教训来教育子女,既可以立德又可以立业,何愁子女不优秀?曾国藩教育子女的3个方法——早起、有恒、厚重,既简明又靠谱,值得当今所有父母们好好学习!
(2)、(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3)、在穿着上,曾国藩和他的家人穿着平常老百姓一样的粗布衣服,只有一件天青缎马褂在新年和重大庆典上穿上;在饮食上,曾国藩不像其他当官的那样,满桌子山珍海味,而是每顿饭只有一个菜,这怕是搁在寻常百姓家也十分难得;在居住上,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出钱让曾国藩把旧宅翻修一下,被曾国藩霸气拒绝。
(4)、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5)、在给自己儿子的家书中就写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在之后不久的家书中,又告知儿子:“余在军中,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其教子的苦心,可见一斑。
(6)、(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7)、古人云:“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一个人的外在形态都是内心世界的映射:浮躁之人,多有轻狂之举;稳重厚道之人,涵养和修炼功夫都不会差,继而福报也会深厚。所以说,中国父母们也要学习曾国藩“厚重”的家训。
(8)、待人贵真诚,为人须谦和,孝道当竭力,亲情互相助。
(9)、旧时读书人希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为农民子弟提供了一个读书做官的途径。隋唐时期科举取士,农民子弟就有考中进士的,曾国藩也是如此,祖辈务农为生,虽是地主,但也是农人出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
(10)、《家风》-作者:陆游朝代:南宋-春耕秋钓旧家风,门巷荒
(11)、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范仲淹: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12)、缓:事缓乃圆,好从慢得;从缓待变,应对自如;
(13)、“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曾国藩为明心志而写下的一副对联。一生以圣贤为榜样,时刻用慎独来反省自律,坚持笃实做事、坚忍做人的为人处世准则。他还经常在家书中告诫弟弟们:“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须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
(14)、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 三曰求仁则人悦; 四曰习劳则神钦。
(15)、懒散家风,清虚活计,与君说破。淡酒三杯,浓茶一碗,静处乾坤大。倚藤临水,步_登山,白日只随缘过。自归来,曲肱隐几,但只恁和衣卧。
(16)、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17)、遵从父母教导,孝顺双方父母,感恩对方付出,珍惜幸福生活。
(18)、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
(19)、《小宅》-作者:白居易朝代:唐-小宅里闾接,疏篱鸡犬通
(20)、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5、曾国藩家风家训家规名言
(1)、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小心谨慎的人,他认为,谨慎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2)、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曾国藩给9岁的小儿子曾纪鸿写信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
(3)、曾氏家族是典型的耕读传家。在曾氏家族历史中。五六百年都是寂寂无闻,虽有读书人,却无人考取过功名,连秀才都没有。但是,这个家族能够长期延续,自然有一种家族传统在维系,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有一副对联就是答案——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耕宜读。
(4)、《左传·昭公十八年》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意思是说,天道远离人间,人道则存在于身边的社会人事之中,可以就近掌握。对于人所难及的事物,那就难料了。所以还是敬祖宗靠谱些。“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敬祖宗的时候就好像祖宗就在那里一样,要怀有恭敬之心。
(5)、“八本”,即指:“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曾国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道理。
(6)、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湖南娄底)人。晚清中兴名臣,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谥“文正”。论学主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遗稿经后人编为《曾文正公文集》。
(7)、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8)、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9)、--元·无名氏《渔樵记》儿童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遗产的人。--陶行知《怎样选书》凡是不爱已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
(10)、凡是不爱已的人,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11)、硬:刚正不阿,铁骨正之;迎难勇进,雄壮豪迈;
(12)、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13)、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
(14)、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15)、他还有一个“十六字箴言”,曰:“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读曾国藩家书,随处可见其对其兄弟、孩子这方面的谆谆教诲。如咸丰四年七月廿一日给诸弟的信中就说到:“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也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采。”实在至理之言。
(16)、对国家来说,他是一个大忠臣,平定太平天国,挽救了清朝,维护了儒家正统,居功至伟。而这种忠孝精神,可以说自始至终都贯穿在其的家书之中,也贯穿在其家族教育之中。这也正是曾氏家族二百年来兴旺发达的奥秘所在。
(17)、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18)、人待人,无价之宝。强调了善待亲族邻里。中华民族讲求以和为贵。“乡间无朋友,实在是第一恨事”。“古来无与宗族乡d为仇之圣贤”。行下春风好下雨。善待亲族邻里,“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是曾国藩对“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