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112字爱国古诗作品118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0-18 08:52:16

112字爱国古诗作品

1、112字的爱国古诗

(1)、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2)、1诗人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蝶、鸠和东风的得意来衬托自己因落职闲居的愁绪。

(3)、这些属于旧韵常识的东西,今人即便不按古音来读,至少心里要明白是怎么回事。

(4)、1考查对诗歌鉴赏。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以虚写实,故设一问,第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第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第四句“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5)、C.颔联中“笼”字,有笼罩或萦绕之意,写出远山在晨雾萦绕之中若隐若现的朦胧之美。

(6)、注:①兜鍪:头盔;古代士兵所戴。②胛:肩胛。③渠:他。④朝餐:吃早饭。⑤半霎:极言时间的短暂。⑥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7)、教育部最新版1-12年级必背208篇古诗文

(8)、“人间多少闲狐兔”,交代了词人发愤图强的原因。“闲狐兔”其实是奸佞小、恶人的代称。因为人间尚有很多的恶人、小人,在侵凌着正义和善良;“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所以“我”寝食难安,特别想你(鹰),立志要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去惩奸除弊,还人间以公道。这就是词人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9)、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李清照

(1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11)、A.首联用“早雾浓”“黍稻低”写雾浓,露重,黍稻缀满露珠,突出时间早。

(12)、(14)老师和家长常说我们是9点钟的太阳,我觉得我们更像古诗中说的郁郁葱葱的葵菜,等待着阳光雨露的滋润:“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13)、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14)、“请结合全诗分析‘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的作用”,先理解诗句内容,然后结合全诗,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

(15)、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16)、(2)阅读全诗,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丰富的情感。

(17)、“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旧年”意思是:曾经与我一同来此赏景观月的人现在在哪里呀?这儿的风景一如去年,没有变化。“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眼前的景与记忆中的景相结合。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侣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非常欢快的。曾几何时,人事蹉跎,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何方,而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表达了诗人怅惘、怀念、孤独寂寞之情。

(18)、(2)有人评价诗的尾句“桃溪浅处不胜舟”与李清照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异曲同工,请品味尾句的妙处。

(19)、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0)、☞2020年最新版:7-9年级重点必背古诗文全汇总!(可下载打印版)

2、112字爱国古诗作品

(1)、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2)、 “斜”、“蛇”、“奢”、“邪”、“耶”、“遮”普通话韵母为“e”,古时为“a”或“ia”,

(3)、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称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4)、这首诗前三联的意思是:我想向庐山隐居,宫亭湖云气迷濛。太阳照在千山和鄱阳湖上,鹅和鸭游在寒冷的鄱阳湖中。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写出了鄱阳湖深秋苍茫雄浑的景象。而尾联“东南岁晚仍鼙鼓,莫遣孤舟逐客闻”的意思是东南沿海地区战鼓仍然咚咚作响,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流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句中的“孤”字是唯独一个的意思,表现了作者被贬谪的孤独寂寞心情。所以此诗的情感基调我认为是忧伤的。

(5)、北上缘太行(复:将登太行雪满山,义:太行山,很难攀登)……

(6)、A.首联用比喻来感叹人情淡薄,用反问来感叹客居生活的寂寞与无聊。

(7)、华语晨读|1-6年级学生的寒假超级阅读大餐(72本童书+72部电影)

(8)、《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这五首诗写作者游览杭州西湖,描述作者乘船在湖中巡游时所看到的情景,展示了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第一首诗写坐船时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第二首诗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表现在船上泛游的情趣;第三首诗以野生植物自况,隐含希望再受朝廷重用之意;第四首诗写越女的无忧无虑,对比自己的多愁失意。第五首诗反用古诗句意,体现了一种淡然与豁达之情。这组诗构思巧妙又不着痕迹,作者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六年级上册选了其一。

(9)、1一“吹”一“逐”的运用,让人联想到春风好像理解了诗人的心情,特意吹来乡梦。在春风的熏染下,原本带有伤感惆怅情调的乡梦,似乎也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而无沉重悲伤之感。

(10)、☛世界名著《哈利·波特》在线观看(1~8部全)

(11)、全诗采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答反衬手法亦可)。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12)、1《春日》《夏词》都赋予动物以人性,分别借鹅鸭追逐桃花、蜂蝶衔来花瓣,表达对春天的留恋。前者表达作者的惜春之情、田园之趣,后者更多表现诗人在炎炎夏日中独处幽室、自得其乐的雅趣。

(13)、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这两句的意思是: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碧山”之中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这“别有天地非人间”,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14)、诗人以庞公自况,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士形象。

(15)、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一日中________时刻的景象,均以荷与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16)、A.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儿子一回家,母亲就高兴得睡不着,直到第二天天明。

(17)、(1)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   )

(18)、1徐诗借“子规”抒发对故人的思念以及自己被贬后的迷惘、愤恨,李诗借“子规”曲折地传达出对友人“左迁”的深切同情。

(19)、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20)、(1)画面示例:雪堂前,我当年亲手栽下的桃树、李树到如今已经枝繁叶茂,绿荫丛中,掩映着青青硕果。天刚蒙蒙亮,帘外百舌儿婉转的叫声就把我从梦中惊醒。

3、112字的爱国古诗词

(1)、这首诗是杜牧的一次出行经历,他说自己走在寒冷山坡上的石路上,读,这个“斜”说明什么?山很陡,“人家”很高。这个人家可不一般啊,它是在“云端”里的。

(2)、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②芳客,未信我庐③别有春。

(3)、示例2:寒冷的秋夜里,月光下的江面和河岸好似与天际成为一个整体,显现出一片银白之色;夜色中的小船鼓起雪白的风帆,深秋时节凉意袭人,船上已覆盖了许多白霜。

(4)、?《破阵子》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5)、请简要赏析“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字妙在何处。

(6)、?《满江红》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7)、语文1-6年级(上)教师用书+学生用书+课堂笔记

(8)、此诗的上联写边塞的苍茫旷阔,层层云雾迷漫着远方的雪山,这幅远景正是从孤城玉门关上登高望见,这是一个倒装句,在写景中透露出边塞的壮观景象和艰苦的战斗环境。

(9)、(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描绘画面的能力。

(10)、“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它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也决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所以由此得出“寒菊”象征着诗人像菊花一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贞不屈的高洁品质;“北风”本意指菊花经历的苦难,也象征着入侵国家的外来者,菊花不曾被北风吹落,而诗人自己不屈不移、忠于故国。

(11)、语言:“人自伤心水自流”,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12)、同窗:同学           烽烟:战争

(13)、17列宁赞高尔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14)、考查赏析词句。要结合语境,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羞”意思是羞怯,运用拟人手法,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前一句中的“羞”说人,这里的“羞”说花,相映成趣。

(15)、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②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③生。

(16)、“单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

(18)、(2)此诗与《钱塘湖春行》都写的是早春之景,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19)、该诗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20)、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天安门举行了隆重的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4、112字的爱国诗

(1)、黄沙百战穿金甲,(转)不破楼兰终不还。(合)

(2)、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④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3)、杜牧                   杨万里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联所表现的画面。

(6)、(注)珪(guī):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拿的一种玉器,上圆(或剑头形)下方。

(7)、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第二问,因为听得入神,不知不觉天就暗下来了,感觉时间过得真快。这是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从侧面表现了乐曲的引人入胜,琴声之高妙诱人,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

(9)、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10)、C.有误,儿子心中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不敢向母亲诉说那一路的风尘,这里通过直抒诗人的惭愧心情表达出母子之间的深情。在慈爱的母亲面前,诗人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出门在外未能在母亲膝下承欢尽孝,深感未尽到人子的责任,从而辜负了母亲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诉说自己旅途的艰辛。除了惭愧之外,此处也含有担心直言远行的劳顿,会使母亲更加心疼的含义。儿子并没有为了不让母亲担忧而向母亲撒谎,之后又承认了错误;

(11)、(3)(复)“折柳”就是《折杨柳》曲,还在什么古诗中出现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的是思念之情。

(12)、此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抚今追昔,揭示革命战争的重大意义,热情讴歌人民革命战争,流露出一种胜利后的宽慰和乐观情绪。全词动态描写景物、巧妙运用联想,主观的情志美与客观的自然美、社会美统情景交融,富有韵味。

(13)、☞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汇总(206整理)

(14)、诗中是怎么描写太行山地势的?(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能不能用个词语概括?险峻。

(15)、(3)站在东渡日本的船头,吹着萧瑟的寒风,我的脑中不禁浮现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句话,思念起家乡来。

(16)、文博找到下面两幅图,你认为哪幅图更适合作为朗诵时的背景?请说明理由。

(17)、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18)、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水浒传》写得荡气回肠轰轰,全书的高潮部分是梁山英雄排座次;全书的低潮部分是魂聚蓼儿洼。

(19)、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说明。

(2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112字爱国古诗作品欣赏

(1)、建德②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③。

(2)、08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七言绝句〉

(3)、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情感。本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尾联“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诗人直抒胸臆,既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也隐含了自己对“山公”,即山简政绩突出的歌颂之意。

(4)、象故侯流落为民路旁卖瓜,学陶令门前种上绿杨垂柳。

(5)、“桑柘影斜春社散”意为:西斜的太阳将桑柘树林拉出长长影子。可见农人为农村生活的美景而醉。

(6)、1邵诗中“乐无涯”与刘诗中的“_____”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刘诗中的“芙蕖”,从诗句意思推测应该指的是_____。

(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____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8)、(2)关于此诗的情感基调,小嘉说是欢快的,小舟说是忧伤的。你的看法呢?请简述理由。

(9)、(2)对美好春光的留恋与怜惜(惜春)和热爱自然之情。

(10)、②尾联写诗人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意思是: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朝朝”“岁岁”写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暗示时间持续之久,可诗人仍然保持心情的守执着,充分地体现了诗人淡然的心境。

(1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2)、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13)、本题考查朗读重音的处理能力。重音是朗读时,为了传情达意的需要,对某些词或短语进行重读,加以强调。要结合语境分析,做到言之有理。

(14)、⑧“草船借箭”是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5)、前两句的景色描写中,不难让人不联想到,不感受到,那种边塞雄浑,那种战云笼罩,那种苍茫,那种激荡的情怀。

(16)、(注)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流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这首诗作于这期间。

(17)、D.首联“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意思是:野外的客舍傍晚时更加冷清,我倚窗面对竹门。先由近景写起,展现夜晚客舍周边的景色凄清;颈联“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意思是;远处的山峰从云中穿出更显葱翠,烧过草木的田野雨后更加肥沃。后写写远处的山景;可见本诗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写景的;而非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

(18)、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19)、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20)、自被摈弃不用便开始衰朽,世事随时光流逝人成白首。

(1)、闰年,以阴历年除以4或100(年号00除以100),能整除的那年,就是闰年。

(2)、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千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虏,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3)、(注释)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4)、当年十五二十岁青春之时,徒步就能夺得胡人战马骑。

(5)、考查词句赏析。第二联大意为:台阶前的竹林迸发出竹笋,侵占了阶前的小路。细雨过后,竹子垂下绿阴,想要覆盖住邻家。“侵”“覆”运用拟人的说法,把竹笋长到小径上和绿阴覆盖了邻家说成是竹子有意识的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的繁茂。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屋边竹林的喜爱之情,传达出作者恬静淡雅的生活志趣。

(6)、“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水茫茫。“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首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呢。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路途遥远的担忧和恋恋不舍的深情。

(7)、①“智取生辰纲”的是晁盖:晁天王 ;陆云龙:公孙胜;吴用:智多星;阮小二:立地太岁;阮小五:短命三郎;阮小七:话阎罗;刘塘:赤发鬼;白胜:白日暑。

(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

(9)、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

(10)、本题考查诗歌字词赏析。“卧”表示躺或趴,“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这两句大意是:躺着阅读陶渊明的诗没有完卷,又乘着细雨去田里锄瓜。一个“卧”字,更显出他悠然自得的情态。当时作者五十七岁,正罢官家居。这两句写的是当时的生活情景。“卧读陶诗”,“卧”写出诗人生活的闲适,悠闲地躺着读着陶渊明的诗作,这是作者心情闲适的表现。陶渊明的许多田园诗颇能引起陆游的共鸣,因此他闲居期间特别爱读陶渊明的诗。一个“卧”字更显出他闲适惬意,一副乐在田园的况味。

(11)、七律的起承转合,起为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兴、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

(12)、1悠悠飘荡的小船    波光粼粼的溪水掩着的柴门

(13)、C.末两句由画面引出声音,诗人描写的视角由近处转向远方。

(14)、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15)、《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6)、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7)、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赏析:林则徐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下此诗。即使是遭逢厄运,他却依然心怀国家。他剖白心迹: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1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D.“暗示了自己报效朝廷的决心”表达错误。这首诗歌大意是:离群的孤雁既不饮水也不进食又不啄食,边飞边叫的声音里饱含对同群伙伴的思念;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这天际孤雁?孤雁望断天涯,仿佛依稀看见伙伴们就在眼前;哀鸣不绝,好像愈发听到了同伴们的呼唤;野鸦完全不解孤雁的念群之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这是一篇念群孤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因此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