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
1、活出生命的意义1500字读后感
(1)、如果你暂时没有遇到美好的事情,现在生活中完全没有一点光明,你可以憧憬一下
(2)、老囚徒一脸不屑、嘲讽和侮辱,狠狠地吐出两个字:“狗屁!”
(3)、每个在痛苦和绝望中挣扎的人,都能从他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4)、即使如此,弗兰克尔还是强忍着悲痛,留在了维也纳。
(5)、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前几天我女儿乐乐上幼儿园,孩子家长被召集到一起参加培训,授课的是我们当地高校的教授。他说他们学校里有名大学生,第一次谈恋爱,就因为失恋,从宿舍楼上跳了下去。
(6)、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最近刚刚揭晓,这让我想起了2015年,屠呦呦获得中国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激动时刻。她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曾经一度为了研究,三年与女儿仅有一次见面,甚至不惧危险,亲自试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决心与毅力。最终研制的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这就是屠呦呦活出的生命意义。还有今年“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以及全国千千万万抗疫医护人员,他们以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给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那些生死救援情景至今依然感天动地,他们用行动力挽狂澜,无畏艰险,活出了生命的意义。
(7)、20世纪30年代,整个欧洲都笼罩在纳粹的恐怖之中。
(8)、弗兰克尔始终对自己的余生,抱有极大的热情。
(9)、不再害怕失去、不惧重新开始,生活才会慢慢变好。
(10)、他成功超脱了当时极端的境遇,也帮助更多人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
(11)、我们应该听从书里的建议,对待每一天应该像第二次去选择,我们普通下棋的人,每落一个子,想到后面的N种情况,然后反过来决定该怎么落子。同样,我们应该不停的用80岁的自己,五十岁的自己,三年后的自己,三个月后的自己来观察当下,自己联想个上帝之眼出来,于是便可以从容应对,不虚无,不焦虑,不狭隘,不悔恨,不嫉妒,不贪婪,不沉沦,不鸡毛蒜皮,不得意忘形,不声色犀利,不萎靡不振。
(12)、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处于各种不同的选择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是选择自信的、自尊的、勇敢的往前走,还是胆怯的、退缩的、懦弱的往前走,这都是我们内心最宝贵的选择自由,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剥夺的自由。
(13)、看看弗兰克尔与命运搏斗的坚韧,于险境求生的勇敢。
(14)、从阅读开始,我便也开始思考,我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每个时间段这个意义都是不同的,但每个阶段都会有需要完成的任务。就像书中所言,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事,那么人只会去做两件事,一件是大家都在做的事,也就随大流,一件是别人希望你做的事。想到面临选择的大学毕业时期,真实情况就是如此,大家都考研我也考个研,或者父母希望我能回家工作那我就回家工作啦。我这样说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反驳这有什么错,这样做并没有错,但却有危险让自己陷入存在虚无主义,所谓虚无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觉得没有意义,觉得做这些都没有意义,因为这不是你的选择,你并不能为此担上全部的责任。至于如何选择,从事某项事业,如果上述情况下,你在工作中找到了意义,那么同样是值得可喜的,或者通过爱一个人,真诚地去爱一个人,你能够发觉她未完成的意义,那么对自己而言,也会更加的明朗,再者就是忍受不可避免的痛苦。
(15)、侥幸之三:顺其自然让其逃脱了死神。运送病号去休息营往往是去了焚尸炉,当作者被安排执行这样的任务后,担任主任医生的狱友要帮他换下来,这样做意味着有人替他送命。作者不希望这样做,希望一切都顺其自然,哪怕是赴死。他跟朋友们认真做了告别,给家人留下了遗言。但幸运的是,这次运送真的是去了休息营,而留在原集中营的狱友们却因为饥荒几乎全部丧生。
(16)、“谁也没有权力为非作歹,哪怕别人曾经这样对待你。”
(17)、生命的意义,说起来很虚,但是我认为它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真的很重要。找到并去践行自己生命的意义,可以说是每个个体人生的终极使命。生命的意义,让我们得生命变得充实,而不易陷入空虚和迷茫。
(18)、这意义是你的专属。可以是和谁携手生活共建家园,可以是升职主管大展拳脚,也可以仅仅是一杯清茶一朵花开,一抹暖阳一双走路的足。你需要好好想想的是,未来的你想要什么生活?而你所想象的蓝图里所存在的,就是你生命的意义。
(19)、什么能够让你生活不疲劳,你就靠近什么。但是请记得,让生活不疲劳的能够拥有持久意义的事物,一定不是纸醉金迷的烟酒娱乐,而是能够给你获得感和充盈感的积极点滴。就如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你在将来应当完成的意义。
(20)、难能可贵的是,弗兰克尔并没有否定宗教,他是真正做到中立接受,从他后面自身的生活中也能看出端倪。他能够很好的运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来作为治疗的基石,在一个案例中,父亲因为儿子的死去而痛苦不已,而真实的痛苦原因是他的儿子会在天堂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具体因死因而定,而他老死的话却不高,他担心的是自己死后不能和儿子能够相遇相见,这样的问题放在咨询中恐怕也是一个很难处理的原因,都会尽量绕开宗教的因素而从情绪作为切入口,但弗兰克尔没有,他直接通过宗教中的教义,通过现世中忍受痛苦能够达到同样的高度,这赋予了父亲在生活中的意义,给了他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就这么简单,也有效。
2、活出生命的意义金句
(1)、但天性乐观的弗兰克尔,没有失去求生意志,而是想尽办法保住性命。
(2)、大学毕业之后的刘秀祥,他回到自己的家乡,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家乡的贫困学子,希望他们能够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3)、作者也在本书中也提到了三种找寻生命的意义的途径:工作;爱;痛苦。生活肯定会有许多困难,在寻找并实现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也必定会遇到许多挫折。但是无论外界条件多么恶劣,我们仍然拥有自由,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心态去面对的自由。很多时候,很多困难,都会涉及到心态的问题。而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做一名悲剧性的乐观主义者,能够实现自我的超越。
(4)、我把自己的这种状态称为“生活疲劳”。美学上有个词叫“审美疲劳”,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而生活疲劳就是对生活的激情和兴趣减弱,失去了生命的幸福感和珍惜感。
(5)、痛苦留给的一切,请细加回味。苦难一经过去,苦难就会变为甘美。
(6)、“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所谓自我实现,绝不是指某种可以实现的目标,因为人越是追求这个目标,越是容易失去它。换句话说,自我实现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产品。”
(7)、晚上睡觉时,他们挤在木板床上,9个人合用两条毯子,把沾满泥浆的鞋子当枕头。
(8)、现在有太多人将自己生命的意义全然归结为第一种,而取得自己预期效果的寥寥无几,即使有人取得了在外人眼里的成功,还是会有莫名的空虚与烦躁不安。
(9)、在生产队当社员时就担任过会计,记工员,并和队长一起将生产队办成全公社先进生产队。
(10)、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共产d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繁荣,不惜拋头颅、洒热血,团结和带领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顶住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捍卫了国家安全;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成了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强国,让中华民族再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11)、《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是美国国会评选出的最具影响力的十本著作之一。目前,这本书的销量超过1200万册,被译为24种语言,享誉全球。
(12)、那些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壮。 ——尼采
(13)、在这里,他们唯一的价值只剩下“能干活”,他在这段时间里,看到了很多人在失去活下去的信念之后,变成了麻木行走的动物,当一个人沉沦在对未来无望之中时,便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在这种环境中,几乎每个人都想过自杀。
(14)、在集中营里生存下来的人是二十八分之不足4%!而存活下来的人中,很多是那些掌握一定权力和资源的囚头,就是同为囚徒却被挑选负责看管囚徒的人,这些人的生活甚至比入狱前更好,而这些人的残忍甚至超过了看守。作为一般囚徒,很多人被焚烧炉吞噬,很多人身染恶疾丧命,但也有很多人是因为失去了生命的意义,无力支撑自己活下去,自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5)、后来,弗兰克尔被辗转送到称作“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过了三年暗无天日的囚徒生活。
(16)、后来,他被安排去照顾病人时,还不幸感染了伤寒,险些被送进焚烧炉。
(17)、在阅读此书前已经多次听说过弗兰克尔,我一直很想知道,作者如何能够在集中营里得以侥幸生存?
(18)、只有跌入过从未经历过的谷底,才能登得上从未抵达过的巅峰。
(19)、“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表明人不能丧失内在的自由,忍受痛苦的方式是一种真正的内在升华,这种精神的自由,任谁也无法夺走,使生活变得有目的、有意义。
(20)、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3、活出生命的意义
(1)、除了这种道德出轨以外,从集中营出来后的犯人还可能面临理想的破灭,曾经支撑着他活下来的力量,也就是家人的等待已经不在了,等着他的是亲人已经死去的消息,这时候他们才发现,其实苦难并没有结束。这一关是最难过的,也急需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才能恢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弗兰克走出集中营之后,并没有像大多数犹太心理学家那样移居别国,而是留在了维也纳,治疗战后需要帮助的大批精神病患者。这也是弗兰克的伟大之处。
(2)、人不活着不可怕,可怕的就是行尸走肉般活着,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每天虚度光阴!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5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星期一本来计划星期二准备星期三将要进行的班级讲课,但是星期二早上偶然打开了微信读书改变了这一切。这是我用最短的时间读完的一本书。对于很少读书,拖沓读书的自己,读完这本书已经是对自己的一种超越。
(3)、我想,这个场景应该是曾经发生,让她有着怀念之情的,或者是她希望在经历过那一段被疫情肆虐的日子之后,给家人的一个承诺。
(4)、自由是人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5)、在文中第二部分,弗兰克尔作为一个心理学家通过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结合学术,开创了意义疗法,帮助人们找到生活下去的意义。
(6)、稍有不慎,或赶上d卫军心情不好,他们就会遭受一顿毒打。
(7)、为此,囚头儿格外关照他,安排他做轻松一点的活儿,多分给他一点食物,还在他得罪工头时,挺身而出替他说话。
(8)、朋友送给我这本书之后放置了大概一年的时间,直到前些天才读它。不免觉得应该早点翻看,可现在依然不晚。这本书至今已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达到1200万册。我读的这本已是国内20xx年第1版的第15次印刷,这些足以证明这本书的价值。写此篇文字,也是真的想把它再推荐给更多的朋友。一生中,每个人都有黑暗时刻,愿我们都能在那时找到一点属于自己的光亮。
(9)、小编听说此书是某咨询学习辅导课程的指定读物,此书可读性确实非常之强,翻译语言极其接近中文的阅读习惯,并未有晦涩难懂之处。本书封面上有四个字很值得关注“信仰之作”,这是很高的评价,甚至已经接近于治愈系最高的境地,一开始难免抱有怀疑的态度,“生命的意义”这应该算是生而为人的终极疑问,又岂是一本书能够说得明,道得白?
(10)、之后的几十年里,他还写了30多部著作,到世界各地游历讲学。
(11)、人不是众多事物中的一种。事物相互决定对方,但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最终表现出哪一种,是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12)、因此,工头们都对他印象不错,他在工地上干活时,再也不会被莫名其妙地虐待和毒打。
(13)、不仅囚头对他格外关照,还将弗兰克尔安排到“休息营”,照顾50名高烧病人。
(14)、伊坂幸太郎在《余生皆假期》中说:“一味沉湎于过去是毫无意义的。”
(15)、凡是人所能想到并且相信能够做到的,终究会实现;每一个逆境,每一次挫折,每一回不愉快的经验都会带来相等或更大利益的种子。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3很多东西是没有看懂的,这本书是需要不断的翻阅吧。不过有两点是稍微理解了一些,一是生命的存在是要负责任的,作为子女的责任,作为丈夫或妻子的责任,为人父母的责任等等你在这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所要担当的和在各个角色所享受的乐趣,都应该是你活着的意义。但是,如果是一个智障人士或精神异常(天生或后天的),他们的责任又是什么呢,如果没有责任,难道他们生活就没有意义了吗,还是说讨论的仅限于可以正常思维的人呢?
(16)、作者遭遇的侥幸是能够生存的必要和前提条件,但要想活下来,最重要的自身有爱、保持幽默和生命的意义。
(17)、他们带来的所有财物都被d卫军扣下,还像牲畜一样,被关进了最多只能容纳200人的棚屋里。
(18)、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不是废话么?老板拿的钱多,当然愿意拼命干活,作为员工就拿这么点工资,当然不愿意,他给足够高的加班费试试,我能加到他破产。
(19)、大学以后不像高中那样规划自己的时间。自己大概从初中就有规划和给自己制定规矩的习惯,虽然绝大多数都形同虚设,哈哈,但是确实还是有作用的,并且到后来,规划也越来越实际,行动率也越来越高了。但是到了大学,除非特殊时期,很少再给自己制定段时间短内的规划了,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自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虚无状况。这种情况亟待解决。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6最近在读《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书里讲了一个心理学家在纳粹集中营的故事,我对其中的一些观点很有共鸣。
(20)、我们经常都会听到这样的感叹,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虚无盛行,意义逐渐消失的时代,这也确实是我们的切身感受。
4、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简介
(1)、我们一定需要找到应对它们的办法,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正在经历的一切,如果你对它充满仇恨,它就会用令你痛苦的方式加倍奉还,而如果你赋予它们足够的意义,那它们也会回馈给你相称的存在感与价值感。
(2)、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义、任何目标,因此觉得活着无谓的人是可怜的,这样的人很快就会死掉。一般他们还会说:“我对生活不再抱任何指望了。
(3)、艰难的境地,是生活的必修课,也是人生的修道场。
(4)、长期吃不饱、穿不暖、也睡不好的他,和其他狱友一样,患上了严重的水肿。
(5)、15岁的他成为阿德勒学派的热烈拥护者,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精神病专家,负责照顾那些自杀未遂的病人。
(6)、“人,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而活,甚至为此付出生命。”
(7)、就像他后来说的:“我之所以能幸存下来,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下定决心要把失去的手稿重写一遍。”
(8)、今天在阅读《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一部分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特别打动我:
(9)、“炼狱般的痛苦一经超越,枝头绽放的将是爱与希望的花蕾。”
(10)、在书中作者再现了集中营的种种罪恶和苦难。读完之后,更加感知和平的珍贵和现代生活的幸福,更加感知现实中的荒唐——我们有时在幸福中生活太久,竟也会萌生出烦恼和痛苦来。
(11)、当一个人明白了生命的珍贵以及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们所追求的人生,不再是碌碌无为,而是在内心生长出一股力量,让她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能坦然面对。
(12)、三十七岁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自已考进d校脱产读书两年,获得中专文凭。
(13)、在这本书里面,弗兰克很少谈及集中营里那些令人战栗的残暴与恐怖,而是更多的谈论了那些促使人坚强活下去的勇气。“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够生存”弗兰克很欣赏尼采的这句话。在集中营里,很多人都不是被纳粹杀死的,而是自杀或者是完全放弃了活着信念紧接着便很快就死于疾病。而那些对未来还所期待,还拥有勇气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幸存者。
(14)、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15)、生活如果像这样日复一日的进行下去的话,那想不焦虑也确实挺难的。于是大多数人把自身的意义体现在追求公司领导的认可、追求周围朋友的认同、追求朋友圈和短视频的点赞数。这样向外寻求自身意义,会自然而然的促使他在社交平台上刷存在感,在不如自己的人那里刷优越感,因为这是他体会自身价值的难得机会。
(16)、靠四处开讲座、提供心理咨询,他拯救过因丧子而轻生的父母,开导过放不下亡妻的丈夫,以及成千上万深陷迷茫的陌生人。
(17)、最后,面对死亡如我最重要的是第三个途径:即使是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
(18)、对于自我价值的感知,对自身意义的追寻是我们固有的本能,它是幸福的来源,也同样会是焦虑的来源,这并不奇怪。
(19)、“把人定义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的种群”,比如,失业不等于没用,没用不等于生活没有意义。冷漠、迟钝、对任何事物都不关心,囚徒的状况,失去了感受快乐的能力,只能慢慢培养。”“存在之虚主要表现的是厌倦,这比焦虑带来的问题要来的多,适度的焦虑可以让人更加努力的去改变这种焦虑感,而厌倦就不同了,表现出来的是消极的情绪。”
(20)、豆瓣高分美剧《Thisisus》中有句台词:
5、活出生命的意义论文题目
(1)、一旦这份责任感不够,或者根本就没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很容易在困顿中放弃,放弃坚持,反而去追求短暂的快乐和享受,在书中有描述过那么一段真实的现象,当某个犯人早上不再起来,开始抽珍贵的烟时,那么他将在24小时内死去。从而反观社会性问题,享受短暂的快乐,追求及时的享受,恐怕亦是对生命意义的缺失,只是现今社会并不会如此的残酷,不过就最终结果而言,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2)、“人接受命运和所有苦难、背负起十字架的方式为他提供了赋予其生命更深刻含义的巨大机会,即便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也是如此。他仍然可以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否则,为了活命,他会忘记自己的尊严,变得无异于禽兽。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困苦环境所提供的能使人道德完善的机会,有的人会充分运用它,有的人会放弃它。这也决定了他是否配得上自己所遭受的苦难。”
(3)、有时候生活确实很苦,很残酷,把你打击的体无完肤,可是,我也慢慢意识到生活真的需要幽默,幽默让自己笑笑。然后迎接着苦难,我们继续生活!
(4)、人在登山遇险的关键时刻,只会有一种感觉,即好奇。《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0适合所有人的书,强烈推荐。
(5)、接下来,他们会进入第二阶段,那就是冷漠,就像死人一般没有一丝情感。之前他们不忍目睹别人受罚,现在他们对周围的死亡已经习以为常,只是呆呆地看着别人被鞭打,一个刚刚还在跟自己交谈的人,没过多久可能就变成一具尸体被拖走。在搬运尸体的时候,囚犯只关心这个死人身上的鞋子是不是比自己的完好一些,好换下来自己穿。很可能一觉醒来,你会发现有些人并不听从看守的指挥爬起来干活,只是躺在那里抽仅剩的一根烟,不管看守怎么抽打他们,他们也不会动弹,这说明他们已经进入了死亡状态,结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被送到毒气室。
(6)、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不断地赋予,人只有活着才能拥有更多更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我们应该对生活进行一次又一次地加法运算,而不是总在做减法算式。
(7)、如何打破这种现状?找到你的王国。回溯过往与自己对话,年少的你热爱渴求过什么,如今又是否拥有?将蒙尘的心扫一扫,在柴米油盐的现实之上,赋予自己的生命以意义。
(8)、也有网友说:“报答养育之恩,养育儿女,交给时间,体验人生百态世间冷暖,安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