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现实的社会建构pdf网盘60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10 09:06:35

现实的社会建构

1、现实的社会建构

(1)、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本著作让原具德国风味的思想涂染上了美国实用主义与以塔尔科特•帕森斯为代表之主流社会学的色彩,深具反思性。译者文笔流畅、平实且中肯,可读性强。

(2)、该书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于1998年被国际社会学协会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百部著作的第5名。

(3)、①个人品德(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4)、制度世界的传递需要合法化。这是因为,社会世界的现实对新一代来说只是一个传统而非其生命中的记忆。制度的最初意义是他们的记忆所不能得的。因此,制度世界需要合法化(legitimation),即一种“解释”和证明“制度何以如此”的方式。作者称之为一个“次级秩序”(second-order)的意义客观化过程。作者分析了合法化的大厦是如何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并将语言作为其主要工具。首先,我们知道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一种符号体系,能够将将共享的体验客观化,使它们能够为所有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所理解,并进而成为集体知识储存的基础和工具。而且,语言能够为将新的体验进行客观化提供方法,使它们整合进入已经存在的知识库中。语言成为大量集体沉积的一个储存,它可以作为一个具有强制性的整体,无需重新建构其最初形成的过程。由于沉积的实际起源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传统就可以创造出一个相当不同的起源,而不会危及已经客观化的起源。换句话说,合法化可以随时出现,赋予集体沉积的体验新的意义。例如,将“屠杀一头公牛”逐渐合法化为神圣人物的一种事迹,那么之后任何重复这样一种行为的人都是在对神话人物进行模仿。

(5)、读书札记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6)、只有在社会组织方式能让特定个人集中关注自己专业的时候,角色专属知识才能积累起来。专家都掌控着社会分配给自己的知识库内容并成为它的管理者。

(7)、“现实”与“知识”是我们所使用的两个关键概念,它们不仅见于日常用语中,也长时间为哲学所关注,其语义复杂多样。而本书没有必要参与复杂的语义辨析,而是给它们做出简明的界定:“现实”是某种现象的属性,这些现象都是独立于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知识”则是一种确定性,它确证了某些现象是真的并且包含一些具体特征。

(8)、上述技术目的都是加强社会化过程的情感注入。通常来说,它包括一种精心的启蒙过程的制度化。此过程是一个见习期,在此期间,个人逐渐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这个正在被内化的现实。次级社会化需要情感注入,以使人们在新现实中的沉浸和对新现实的承诺至少达到制度所定义的程度。个人和社会化人员之间的关系相应地被赋予重要性。让社会人员成为被社会化的个体的“重要他人”。于是个人就会全面地忠于新的现实,他“献身”于音乐、革命、信仰。这些事物不再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是主观意义上的全部生活。到了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时候,这种社会化就发展到了它的终极形态。

(9)、按照前面所说的论证逻辑,本书的写作便难免重复,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现象:在第一章,我们以现象学的“加括号”的方法探讨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在第二章又出现了,这时它们的现象学括号被移除,我们关心的是它们的经验起源(empiricalgenesis);在第三章,我们转而在主观意识层面继续讨论这些问题。在不影响本书内在逻辑的前提下,我们已设法让它尽量易读。对于那些不可避免的重复,还希望读者能够理解。

(10)、在维护现实的社会过程中,人们可以区分出两类人:重要他人和非重要他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或至少绝大部分人,都会以一种重要的方式来确认自己的主观现实。不是只有重要他人才能帮助维护主观现实。但重要他人确实占据了现实维护事务的中心地位。对于“身份”这一现实的决定性因素来说,要使它能不断地被确认,重要他人的作用尤为关键。要让某人一直相信他就是自己所设想的那个人,那就需要富有情感的显性确认,这来自重要他人,比如妻子、孩子、秘书。无论是喜欢的身份还是不喜欢的身份,从客观的现实定义到主观的现实维护的过程都是一样的。

(11)、不遵守技术规范,灯泡拧不进灯头里,产品就是废品。不但没有奖金,工资可能一无所有。

(12)、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由于群婚,人们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血统以母系计算。那时人们主要用简单的石器作为生产工具,以采集植物和捕捉动物为生。获取的食物除了维持生命,没有剩余,生活极为艰苦,妇女从事采集和家务劳动,在氏族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氏族的首领多由年长的妇女担任。

(13)、作者对理论专家的社会组织化类型进行了梳理。在人类历史中早起阶段,存在着共同体专家控制着有效地垄断社会中所有终极现实定义的可能。单一的符号/象征性意义传统在维持着共同体。潜在的具有竞争性的共同体概念一旦出现就会被清除、整合或者是隔离。例如,基督教王国摧毁公开的异端分子或异端群体。社会结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多数这样的垄断都是宗教性的。

(14)、托马斯•卢克曼(ThomasLuckmann,1927—2016)

(15)、制度化的历史变异还能引发最后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制度秩序被客观化的方式:制度秩序或它的某个部分会在何种程度上被理解为非人的实在事物呢?这就是社会现实的物化问题。

(16)、(2)留言只要与本文相关即可予以显示出来,所有留言中点赞数排在前20位者获得抽奖资格,被抽中的3位读者朋友每人可获赠《现实的社会建构》一本。点赞数统计时间为2019年05月26日0时整。

(17)、制度化的历史变异还能引发最后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制度秩序被客观化的方式:制度秩序或它的某个部分会在何种程度上被人理解为非人的实在事物呢?这就是社会现实的物化问题。

(18)、关键词:现实(reality)、知识(knowledge)、最高实在(paramountreality)

(19)、关于知识社会学的性质和范围,人们一直有着不同的界定。但人们大都同意,知识社会学大体是要研究人类思想与作为其源头的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其直接的思想源头归属于19世纪德国思想的三大发展: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和历史主义。

(20)、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2、现实的社会建构pdf网盘

(1)、托马斯·卢克曼(ThomasLuckmann,1927—2016)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斯洛文尼亚文理科学院院士,著有《无形的宗教》《生活世界的结构》(与阿尔弗雷德•舒茨合著)等作品。卢克曼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现象学社会学、宗教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卢克曼是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重要继承人。

(2)、在完成了上述知识的客体化、沉积和积累等过程后,象征世界的结晶化也就完成了。那么象征世界是如何作用于个人生命和制度秩序并将它们正当化的呢?答案是象征世界具有规范性和秩序性。

(3)、伯格和卢克曼将社会理解为一个“由外化、客体化和内化三个步骤所组成的持续辩证过程”,而这三个过程也对应了“三阶”客体化:一阶是制度化,二阶是正当化,三阶是社会化。其中一二阶是客观现实的建构,第三阶是主观现实的建构,社会正是同时以主客观现实的形式共同存在。这个过程也可以被描述为:“社会是人的产物,社会是客观现实,人是社会的产物。”(p.79)在作者看来,任何对社会的分析,脱离了这个前提,都是有缺陷的。

(4)、现实的社会何以被建构?人从接受社会现实是不证自明的实在到反思社会现实的物化,社会与人的辩证思考问题也逐渐被聚焦。身体的“共现”和语言的共同理解意向对传播产生着多大的影响?身体在场的呈现与否对意义的建构探讨可以进一步研究发掘。本期读书分享将与大家共同聚焦于《现实的社会建构》。

(5)、在德国,知识社会学在创立后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美国社会学界对于知识社会学的了解主要归功于曼海姆。曼海姆关于意识形态一般类型的讨论指出,任何人类思想都不能免于其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化的影响。曼海姆创造了“关系论”(relationism)这一术语(以有别于“相对论”)来代表他的认识论立场,他认为任何知识终归属于某种角度的知识。曼海姆相信,意识形态化的影响虽然无法完全消除,但却可以通过尽可能多的不同社会角度的分析,使其得到减轻和缓和,并且寄希望于“能免于与社会现实利益挂钩的知识分子”。

(6)、大学毕业生要原原本本地研读和职业相关的法律条文,同时别忘了看看《刑法》,避免坠入违法的误区、走上犯罪的道路。

(7)、同其他高级哺乳动物相比,人类的本能组织可以说是发展不完全的。人当然具有内驱力,但这些内驱力是高度未分化和高度无导向的undirected。成长中的人不仅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相联系,也与一种特殊的文化和社会秩序相联系,后者是由照管他的重要他人中转给他的。

(8)、如果子意义世界的数量不断增长,复杂性不断增强,那么圈外人就会越来越难接触它们。它们成为一块块“玄奥”飞地,除了那些知晓秘密的人之外,它们对其他人都是密封的。

(9)、读者将会在后文的阅读过程中多次看到,我们的理论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益于已故的阿尔弗雷德·舒茨(两位作者伯格、卢克曼共同的老师),这里需要感谢他的教学和写作对我们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卡尔·梅耶(CarlMayer)(社会研究新学院研究生院)的教学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韦伯的理解,他的同事阿尔伯特·萨洛曼对涂尔干及其学派的解读同样令我们受益良多。

(10)、本书的核心论证位于第二章(“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和第三章(“作为主观现实的社会”)。第二章阐明了我们对知识社会学问题的基本理解,第三章则将其应用于个人的主观意识层面,由此搭建了一座通往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桥梁。

(11)、社会知识库包含着与我的处境有关的知识,也透露出我可能遭遇的限制。比如我知道自己很穷,因此不指望住在高档的郊区。对于这种知识,穷人和富人当然都懂。当个人进入社会知识库时,就能为自己在社会中找到“定位”,并有可能以适当的方式来应对。那些没有共享社会知识库的人就不可能这么做。一个外国人有可能根本不把我当成一个穷人,因为在他的社会里,贫穷的标准有可能完全不同:我穿着鞋子,看上去也不饿,这种人怎么会是穷人呢?

(12)、两个关键概念:现实(reality)与知识(knowledge)。前者是某些现象的属性,这些现象是独立于人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者则是一种确定性,它确证某些现象为真且包含一些具体特征。

(13)、伟大的伊斯兰神秘主义者伊本·阿拉比曾在诗中呐喊:“真主啊,请把我们从这名字的海洋中解救出来吧!”我们在阅读社会学理论时也常有此感叹,因此决定把这本书中的名字统统删掉,这样它读起来就像是我们自己观点的持续呈现,而不是屡屡出现“涂尔干这么说”“韦伯那么说”“这里我们赞同涂尔干而不赞同韦伯”“我们认为在这一点上涂尔干被误解了”等不断插进来的句子。

(14)、(PeterL.Berger,1929-2017)

(15)、(2)唐海江.“正在构成”的新闻史:社会建构论与中国新闻史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32(07):96-10

(16)、对于这问题最笼统的回答是:社会秩序是人类的产品,是一种持续生成的人类产品。人类在持续的外化过程中将其制造出来。社会秩序并不是由人的生物性给定的,也不是从任何生物代码的经验展现中推导出来的。社会秩序并不属于“事物的本性”(natutreofthings),它也不能由“自然规律”(lawsofnature)推导出来。

(17)、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神学家,被誉为继韦伯之后最重要的宗教社会学家,曾任波士顿大学文化、宗教与世界事务研究所所长,荣休教授。

(18)、道德规范在中国已经系统化、精炼化,熟记这些规范,不但有助于应对一些重要的考试(考核),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立身做人。

(19)、按照前面所说的论证逻辑,本书的写作便难免重复,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现象:在第一章,我们以现象学的“加括号”的方法探讨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在第二章又出现了,这时它们的现象学括号被移除,我们关心的是它们的经验起源(empiricalgenesis);在第三章,我们转而在主观意识层面继续讨论这些问题。在不影响本书内在逻辑的前提下,我们已设法让它尽量易读。对于那些不可避免的重复,还希望读者能够理解。

(20)、读者将会在后文的阅读过程中多次看到,我们的理论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益于已故的阿尔弗雷德·舒茨(两位作者伯格、卢克曼共同的老师),这里需要感谢他的教学和写作对我们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卡尔·梅耶(CarlMayer)(社会研究新学院研究生院)的教学极大地加深了我们对韦伯的理解,他的同事阿尔伯特·萨洛曼对涂尔干及其学派的解读同样令我们受益良多。

3、现实的社会建构读书报告

(1)、第二个部分,作者对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追溯和梳理,交代了知识社会学诞生的背景:“知识社会学”(Wissenssoziologie)这一术语是由马克斯·舍勒(MaxScheler)所创造的。指出其直接的近代源头是19世纪德国思想史上的三大发展: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和历史主义。首先,知识社会学从马克思那里获得了它的基本观点——意识形态理论:人的意识是由他的社会存在决定的。其次,知识社会学从尼采那里获得了一种相对主义传统。历史主义,用书中的原话来说,可以说是知识社会学的前身。因为历史主义”重在强调所有关于人类事物不同看法的相对性,即人类思想本身所具有的不可避免的历史性。”在历史主义的相对主义视角下,思想与其所产生的社会情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ThomasLuckmann(1927-2016)

(3)、四是要建立信用记录广泛使用制度,增强社会成员的诚信意识。人们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行,不光是道德教育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更是社会生活教育的结果。我国需要推行信用记录的广泛使用制度,建立过去、现在与将来诚信记录与利益联动的一线贯通机制,使自然人、企业、社会组织涉及诚信的行为留有痕迹,让失信记录见阳光,使失信者无处躲藏,真正建立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惩戒防范机制,形成守信联奖、失信联惩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4)、伯格和卢克曼将知识社会学的论域转向日常生活的知识,受到了他们的老师——阿尔弗雷德·舒茨的影响。舒茨是有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他发展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形成了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人们之间的互动过程进行分析。因此,伯格和卢克曼的知识社会学也是围绕日常生活展开的。而日常生活的根基,就是“主观过程(与意义)的客体化。正是通过这一环节,主体间的常识世界才得以建构而成。”(p.30)

(5)、不同类型的行动者之间惯例活动的交互类型化(reciprocaltypification)——制度化

(6)、不难看到,物化既能发生在理论层次,也能发生在前理论层次。于是神秘的宗教启示就可以编造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所涉问题从最具体的人类事务延展到神圣宇宙最偏远的角落。通过物化,制度世界看上去与自然世界融合了,制度世界变成了必需的和命定的。人们就这样生活在制度世界中,至于他快乐还是不快乐,那是另外一码事。

(7)、(1)外化:社会是人的产物。一方面,人之为人是由社会文化形式决定的,与其巨大的变量相关。与其说是人有天性,不如说是人自己建构了自身的本性,或者说得更直白点就是,人自己创造了自己。另一方面,人的人性及其社会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类的自我生产总是并且必须是一种社会事业。孤立的人类个体处在动物层面。人类聚集到一起创造出一个拥有自己社会文化和心理形式整体的人类环境。人类总是并由此才成其为人。换句话说,既存的社会秩序先于任何个体的有机体发展。——那么,社会秩序自身是通过什么方式出现的呢?——作者回答:社会秩序是人类的产物,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人类产物。

(8)、(4)抽奖采用抽奖小程序进行,确保完全公正透明。

(9)、作者: (美)彼得·伯格 / (美)托马斯·卢克曼

(10)、赵万里(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在那些被奉为学术经典的作品中,《现实的社会建构》并非系统缜密的鸿篇巨制,但其影响自出版以来持续增长。它将舒茨关于生活世界的现象学思想融入社会学的话语体系,使现象学社会学摆脱了现象学哲学的印记,成为“人文社会学派”的宣言式文献。

(11)、《现实的社会建构》是社会建构论的扛鼎之作,更是社会学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之将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范围从少数人关心的科学理论知识拓展到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融汇了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关怀,对知识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12)、比尔·盖茨:我的2020夏季推荐书单 |羊村书单推荐

(13)、虽然社会知识库将日常生活世界作为一种整体来共现,并依熟悉程度和距离远近来划分现实,但日常生活世界在总体上仍是不透明的。即日常生活现实总是以一种清澈的方式呈现自己,在其背后确是一片黑暗。当现实的某些区域被点亮时,其他区域也就被遮蔽了。总会有些事情发生在“我的背后”。

(14)、初级社会化在孩子的意识中创造出一个渐进的抽象过程。在此过程中,特定他人的角色和态度逐渐被抽象为一般化的角色和态度。当其他重要他人支持母亲在洒汤问题上的负面态度时,这一规范的普遍性就又得到了主观扩展。当孩子认识到所有人都会反对洒汤时,决定性的一步就到来了,此时规范就被普遍化为“一个人不应该洒汤。”作为一个人的自己隶属于更普遍的范畴,它原则上包括社会中所有对孩子来说重要的人。从重要他人的具体角色和具体态度出发所形成的这种抽象就被称为概化他人generalizedother。概化他人一旦在意识中得以形成,就意味着个体认同了社会。

(15)、彼得·L.伯格(PeterL.Berger,1917—2027)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神学家,被誉为继韦伯之后最重要的宗教社会学家,曾任波士顿大学文化、宗教与世界事务研究所所长,荣休教授。著有《神圣的帷幕》《与社会学同游》等作品。伯格始终坚持一种人文主义的学科视角,主张打通社会学与哲学、宗教和文学等人文学科的边界。

(16)、人是秩序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的建构者,对人的思考始终贯穿社会分析的始终,正如文末所说:“社会学的事业必须保持与历史学和哲学的持续对话,否则它将失去恰当的研究对象。这个对象就是作为人类世界一部分的社会。它由人创造、由人栖居,并反过来在一个持续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人。而人文主义社会学的一大贡献,就在于它重新唤起了我们对于这一蹊跷现象的好奇心。”

(17)、所有人类活动都可能被惯例化(Habitualization)。任何一种行动在被不断重复后都会被铸成一种模式,人们可以不费力的进行复制。惯例活动的意义被嵌入了他的日常库存知识,惯例化带来的好处是它能在心理层面缩小人们的选择范围。从理论上讲,用木头造独木舟有上百种方法,但是惯例化将其减少为一种,这便将人们从“那么多决策”(allthosedecisions)的负担中解放出来,为人们无导向的本能结构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宽慰。(弥补了人们生物机能的缺陷,使人们活动变得导向化和专门化,从而缓解了由无导向内驱力的不断积累所带来的紧张,即不必对每一个情境一步步重新定义,大量情境可以根据预先定义被归类)

(18)、先说客观现实的建构。在原始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的生物机能与动物相比并不够突出。人类没有利爪,更没有强壮的身体和极快的奔跑速度,甚至也不够灵活,然而却还是爬到了食物链顶端,发展出了有秩序的文明。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类活动的“惯例化”,或称为“模式”。以取火为例,人类也许尝试了上万种方式来获得火源,但当发现钻木可以取火的时候,就将这一经验保存了下来,下次直接使用,这一过程就是惯例化。又比如过去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一生活方式也是惯例化的体现。惯例化不等于制度化,它是制度化的前提。所有人类活动都有可能惯例化,形成模式。如此一来,成功的惯例化被保存下来,当累积到越来越多的时候,便进行分类。“当不同类型的行动者之间的惯例活动呈现为交互类型化(reciprocaltypification)时,制度化就出现了。”(p.71)或者说,类型化就是制度。我们可以将早期的制度化理解为将无序变为有序的某种规则,根据这种规则,事物从混乱变得有序。有了制度,就意味着有了历史和控制力,同时也说明制度化是集体行为的结果,假使有人不遵守制度,便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19)、如果关于认同的理论总是被嵌入更宏大的现实理论,那我们就必须以现实理论的逻辑来理解认同理论。心理学是以一定的宇宙论为前提的。心理学的出现带来了认同与社会之间的又一层辩证关系,即心理学理论与它所要界定和解释的主观现实元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心理学理论既是在社会意义上被定义的也是在主观上被接纳的,它在认同与世界之间建立了理论联结。只要心理学理论属于现实的社会定义之中的元素,它们就会像其他正当化理论一样,具有创造现实的能力。心理学生成一个现实,现实反过来又成为理论验证的基础。

(20)、问题:制度化究竟能覆盖多大的范围呢,制度化的行动究竟占据多大的比例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