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唐杜甫133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15 08:26:47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杜甫翻译

1、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杜甫拼音

(1)、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杜甫《野望》

(2)、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3)、B.虞丘子德才兼备足以胜任令尹之职,但为了楚国强大,他举荐孙叔敖代替自己,并为孙叔敖的公而忘私倍感高兴。

(4)、诚知亦有来年会,保得晴明强健无。赞美中秋节的古诗篇《十五夜望月》

(5)、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6)、(2)(5分)疏奏没有受到重视,皇帝反而更加爱重他。起初,赐给他信陵坊的住宅,觉得不宽敞,又迁到金顺坊的豪华宅第。

(7)、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8)、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

(9)、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

(10)、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11)、这首诗是诗人1989年写的,接近80岁了。一般人到这个岁数,对亲情看得很重。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可能中秋节家人不在身边,主题才会选择“我的思念是圆的”,以此表达对家人“团圆”的期望。

(12)、苏轼这首诗中的句子非常适合送给远方的亲友,在中秋节表达再合适不过了。不仅因为是名篇,更主要的是很容易懂。宋朝知名的中秋诗词还有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

(13)、   参考答案:小麦产量  粮食安全  杂种优势  基因互作

(14)、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15)、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

(16)、(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17)、点钟才休息。强健的身体来自于读书期间的艰苦锻炼——长途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④在被捕期间,尽管受尽各种刑罚,他也没有招供屈服。

(18)、问题(2)              ▲                

(19)、文征明作为明代一代才子,诗文书画都是一流,这首诗也符合他出尘脱俗的气质。

(20)、〖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唐杜甫

(1)、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2)、(3分)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层级为B级和C级。

(3)、①翻天覆地 ②不可企及 ③身临其境 ④一览无余

(4)、    B.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

(5)、作文命题要求写“发言稿”,写作时要有对象意识,面对的是老师和同学;还要有交流意识,最好回应与自己对立的观点及其可能的理由。同时,“引用材料二中的两句名句”的要求,帮助考生加深对材料一的内容与含意的理解,引导考生结合自己对材料一的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选择两句,古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试题规定的名句“引用”,可以是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可以是哲理的深度化用;可正引,也可反用。

(6)、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7)、   D.小说用简练而朴实的语言,叙写了寒云湖的候鸟斑头雁和两位专职护鸟员之间的故事,感人肺腑,同时引发人们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8)、A.首句点题,将八月十五夜的满月比作“明镜”;“飞”写出了月亮升起的动态感。

(9)、母亲的生活艰难,突出母亲坚强、勤劳的品质。

(10)、“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11)、D.颈联宕开一笔,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和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12)、含意:我身如飞蓬,辗转飘零在遥远的异地;想要攀折月中桂枝,无奈天空如此高远。(2分)表达了诗人饱受战乱、漂泊无依的悲伤(2分),以及远离朝廷、怀才不遇的苦闷(2分)。

(1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14)、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15)、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16)、(5分)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17)、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18)、❸元明清中秋作品也不少,主要集中在词上。比如吴中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那首《念奴娇·中秋对月》:

(19)、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20)、C.第四部分中引用茨威格和高尔基对托尔斯泰的描述,从不同侧面突显出托尔斯泰善于观察并能够看透事物本质的特点。

3、八月十五夜月其一唐杜甫

(1)、B(“意在表明托尔斯泰不应该属于自己,而不想总是纠缠在人世间的各种责任中”分析错误,第三部分中写人们对托尔斯泰出走的阻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不应该属于自己,不应该为自己的平静而抛弃他的人民。这些突出托尔斯泰的意义之重。)

(2)、B(没有再现打斗场景;打斗场景采用口述,有亲历性,所以有现场感,但口述有叙述者个人的情感,所以真实性有待考究。)

(3)、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5)、C(“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错误,结合诗歌背景来看,此时作者处于被贬谪的状态,这里只是表达了下雨时的喜悦。)

(6)、男人跛着腿,背更弯了。他们的头发也更白了,我仿佛听见男人说:“哎,阿宝,来——”

(7)、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

(8)、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9)、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唐李白《秋浦歌其十三》

(10)、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欧阳修《晚泊岳阳》

(11)、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中秋节的古诗八月十五夜月

(12)、(译文及注释)夜深了,月儿向西落下,院子里只有一半还映照在月光中;横斜的北斗星和倾斜的南斗星挂在天际,快要隐落了。就在这更深人静、夜寒袭人的时候,忽然感到了春天温暖的气息;你听,冬眠后小虫的叫声,第一次透过绿色纱窗传进了屋里。这首诗写的是月夜中透露出的春意,构思新颖别致。诗人选取了静寂的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夜寒中显示出春天的暖意,从静寂中显示出生命的萌动,从几声虫叫引起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月色半人家:月光照到人家庭院的一半。北斗、南斗:星宿名。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偏:偏偏,表示出乎意料。新透:第一次透过。(赏析)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恬谧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入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入。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描写黑夜的诗句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李商隐《霜月》

(13)、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14)、(6分)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级。“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两句诗的准确理解各1分)。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愁情,(手法和解释2分)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情感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的程度,酌情给分。)

(15)、B.人工智能未必能毁灭人类文明,但人类确实无法改变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的决策。

(16)、诗的最后两句赞美了“浮云”的美德:给人们带来喜雨,给人间带来生机,功成后却归隐山间。作者想像云一样,希望通过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然后功成身退,不再留恋官场。(答出“浮云的美德”2分,答出“希望通过变法带来好处”2分,答出“功成身退”2分,意对即可)

(17)、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8)、尾联写诸葛亮的《出师表》万古流芳,自己夜半难眠,起身挑灯细细品读。(2分)借用《出师表》的典故,表达对诸葛亮忠义之心的仰慕,(2分)暗含忧国之情(报国之志),也暗含壮志难酬的心理。(2分)

(19)、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20)、这类秋月怀人的中秋诗作还有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它的情感基调相对来说比较伤感。

4、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唐杜甫

(1)、(1)顾诸僚无可仗信者,执中一见合意,事无纤钜,悉委以判决。(5分)

(2)、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宋琬《蝶恋花旅月怀人》

(3)、中秋之夜,与友人喝到酩酊大醉的苏东坡端起酒杯问苍天:“为什么月亮总在人分离的时候才圆呢?”月亮有阴晴圆缺,人们也总在不断地遇见、分离、重逢。人生不可能永远一路高歌着向前,与所爱之人也不可能永远没有分离。月满则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思念着自己的弟弟,苏轼发自内心地送出了这句流传千古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⑥马海方自幼生长在京郊农村,对老北京民俗风情比较熟悉,加上他有较好的速写基础,描绘人物就颇为得心应手了。

(5)、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中秋月》

(6)、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7)、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

(8)、(每答出一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9)、去年秋,楚雁飞应聘当了寒云湖专职的护鸟员。

(10)、B.文章两次运用引证法,论述加强伦理道德与法律的约束以遏制人工智能“崛起”的观点。

(11)、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12)、C.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字都是自身民族语言的符号,都和本民族语言相辅相成。

(13)、〖乙〗黄州定惠院①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⑥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

(14)、小艾说:“我关注到了文中两个画波浪线的句子,岁月变迁,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但有些东西在这对夫妻身上却始终没变。”请你说说这对夫妻身上“始终没变”的有哪些?(写出两点)(3分)

(15)、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赏析中秋佳节的那些优秀古诗。

(16)、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17)、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18)、买馄饨的人很多,这条街以及附近几条街的大人和小孩子们,每天早上宁可多走十几分钟的路,也愿意拐到这里来。

(19)、❶中秋这个节日是北宋开始的,而中秋赏月写诗,是从唐朝开始兴起的。所以中秋节要是送祝福最好是选一些宋朝的诗词,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如果是思念远方的亲友,可以选唐朝的诗词,比如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20)、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5、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杜甫表达情感

(1)、水亭凝望久,期不至、拟还差。隔翠幌银屏,新眉初画,半面犹遮。须臾淡烟薄霭,被西风扫尽不留些。失了白衣苍狗,夺回雪兔金蟆。

(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3)、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4)、赏析参考: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而是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使砍树的大刀折断了。“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蓬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全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5)、D.文章运用类比论证,论述了人工智能存在的两面性,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应对的方法。

(6)、三则材料的语言看似平常,实则富有表现力。阿联自己做了一处批注,请你对其它三处画线句中加点词进行批注。(6分)

(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8)、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9)、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10)、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6分)

(11)、bāyuèshíwǔyèyuèèrshǒu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mǎnyuèfēimíngjìng,guīxīnshédàdāo。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zhuǎnpénghángdìyuǎn,pānguìyǎngtiāngāo。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shuǐlùyíshuāngxuě,línqījiànyǔmáo。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cǐshízhānbáitù,zhíyùshùqiūháo。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12)、   ①尊重为先,“以人为本”,尊重村民意愿及文化生态;②政府扶持,重视并给予资金支持,提升村民基础生活质量;③提高意识,加强文化普及宣传,提高保护村落的文化自觉;④商业开发,可以适当引入民间商业基金;⑤法律规范,出台法律法规,使传统村落保护规范化。

(13)、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14)、C.“伯牙子鼓琴”与“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15)、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16)、本试题根据本届高三语文教学的实际,按照《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参考“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乙卷试题”试卷的结构,全卷共四大题22小题,考查学生的识记(A)、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表达应用(E)、探究(F)语文六大层级能力。本试题与2018年2月的普通高考测试、2018年4月的普通高考测试相结合,构成我市高三语文复习考试系列,为我市高三学生全面备考提供服务。

(17)、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月夜》。

(18)、楚雁飞真没想到工作这么单调。每天吃过早饭,他跟着五十岁的班长吴远征,来到湖边伪装好的监测室,对斑头雁等各种水鸟进行动态追踪,不时地作记录,看得眼睛发涩,站得双脚发麻。

(19)、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杜甫《曲江对雨》

(20)、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1)、C.人工智能的替代性会导致社会发展不平衡,机器通过影响人的决策而使人类的行为机械化。

(2)、D(证明的是“文字的产生已经有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3)、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

(4)、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5)、 (望月有怀)李白 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

(6)、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7)、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佳节(中秋)快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8)、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9)、开头两句主要是环境,写的是诗人站在院子里,院子里有一轮月光,有点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还有树,树上有鸦鹊。接着第二句说冷露打湿了院子里的桂花,整个环境很容易让人感觉寂寞孤独冷。

(10)、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1)、你所在的班级将以材料一为话题召开讨论会,请你写篇发言稿。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与含意,恰当引用材料二中的两句名句写作;不少于800字。

(12)、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甲文以竹柏之影与月光映衬,借以表达作者闲适豁达的心境。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又是如何表达心境的?(4分)闻坐客崔成老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

(13)、全诗:其一: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此时月光如水,明亮如昼,好似那月中的兔儿,也秋毫可见!

(14)、A.有人认为齐桓公不仁义、不恭俭、不清洁,所作所为如亡国的平庸国君,但因管种、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由此可见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

(15)、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欲磨还缺。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16)、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17)、意为世俗之人满眼看到的只是艳丽的桃杏,却不识凌寒独放色香俱佳的梅花。(2分)诗人把世俗之人对桃杏和梅花的态度作对比,讥讽世俗之人的浅薄与庸俗。(2分)借梅花自喻,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复杂心情。(2分)

(18)、杜甫诗《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言从意顺,抒写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19)、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

(20)、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1)、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4)、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5)、(3)博士也要脚踏实地,找准自己的职业方向。

(6)、大约上午10点半钟的时候,他们收摊,男人挑着担子,女人一手端着盆碗,另一手挂着男人的胳膊,跟着他往回走。

(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

(8)、C.颈联写梅花触发作者诗兴,笔走龙蛇;唤酒畅饮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袖。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闻王昌龄》

(10)、A.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d/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11)、A.有文字学专家对文字内涵缺乏正确的认定,把各种刻记或纹记看作正式的文字。

(12)、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13)、论述类文本阅读(王永峰《用未来眼光与理性约束去开发人工智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