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名言
1、老子道德经名言名句
(1)、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为人己愈多。——老子
(2)、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3)、(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4)、 译:福依偎在祸枕边,祸潜伏在福床下。福与祸并不是绝对的,它们相互依存。
(5)、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6)、译文:直线的极端似曲线,巧妙的极致似笨拙,最善辩者却似笨嘴。
(7)、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8)、《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9)、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10)、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
(11)、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
(12)、(感悟)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13)、那些轻易承诺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个在我们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真的很实用。真正想要帮你的人,会问清楚你现在面临的是哪些困难,需要帮到什么程度,会认真考虑自己能帮到哪些,而不是张口就说行行行,好好好,你尽管说,这种人往往是不靠谱的。
(1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经》
(15)、(感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16)、出自于《老子》第七十四章,字面意思为: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偏偏还要用死来吓唬他们呢?要用合适百姓的方式来治理天下,不能总是以刑法恐吓百姓,而要以真正让百姓爱戴的方式来治理天下,此之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17)、大意:我们能了解、认识别人,这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这样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是真正的强者。其实,人这辈子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比如早上起床的时候,我们多少次被困意给打到。
(18)、注:这句话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19)、信不足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一十七章
(20)、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历史上多少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最终不得善终,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功成名就之后,就该是时候隐退,将自己的位置让给年轻人,让给其他有能力的人了,否则只会遭到别人的猜忌不满,没有好结局。
2、老子道德经名言:不失其所者,久。才是炒股成功的根本
(1)、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2)、老子名言: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4)、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5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 译:普天之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
(8)、出自《道德经·第九章》。咎:灾祸。遂:成功。金玉财宝堆满堂室,没有谁能守藏得住;富贵了就骄横,是给自己留下了祸根;功成身退,才是顺应天道。这些话指出事物发展达到顶点、极端后,就会转化到自身的反面,所以适可而止才是符合天道的。
(9)、译文:正由于得“道”的人不自居为大,所以它才是真正的至大。
(10)、老子名言: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1)、(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1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摘自《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13)、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14)、4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5)、老子名言: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7)、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
(19)、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20)、大意:真正善良的人好像水一样,因为水擅长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当我们也能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的话,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3、老子道德经名言及解释
(1)、老子名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道德经》这本书。《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道德经》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下面我们来一起赏析《道德经》中的50句经典名言。
(3)、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4)、(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5)、(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6)、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7)、(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0)、老子名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11)、老子名言: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3)、老子名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4)、0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15)、0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16)、老子——《道德经》中的七句名言,道尽人生真谛!
(17)、释义: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18)、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9)、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0)、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 第三十四章》
4、道德经25个金句
(1)、(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3)、老子名言: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4)、(翻译讲解):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5)、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6)、“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做人当朴实无华,虚怀若谷,低调谦逊。谦虚的人总是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能体贴尊重他人,不会盛气凌人。当你怀有谦卑之心低调生活时,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
(7)、(感悟)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8)、1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9)、3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0)、道生于安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11)、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12)、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3)、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14)、(感悟)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15)、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6)、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
(17)、 译: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18)、这种“无为”、“无欲”、“无私”、“无争”,救治生命本能的盲目冲动,平衡由于人的自然性和外物追逐引起的精神散乱,也是道家哲学的基本内容。。
(19)、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老子·五十八章》
(20)、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5、老子道德经名言警句的浅析
(1)、49)、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释义:与文化学问断绝,才能免于忧患。应诺与斥阿,都是一种声音,起初只有恭慢之分,能有多少差别?
(3)、老子名言: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4)、5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老子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7)、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
(8)、4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9)、天”的大道,是利用万事万物,但是不要伤害它们的根基,跟如今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道理。圣人的行为准则是,要把事情做好,但是不要跟人争名夺利,这样才能真正的长久。
(10)、3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1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12)、(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13)、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道德经》
(14)、大意: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如果我们很轻易的像别人许下诺言,那么我们能够兑现的诺言肯定很少。而如果我们将事情看得太容易的话,那么没有准备之下的我们肯定会受到很多挫折。
(1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
(16)、老子在哲学上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的理论,在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而在人生观上表现出一定的消极态度,使他对外界物质生活的接触持否定态度。他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就是说过多地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各种颜色、声音等,会使人眼瞎耳聋,口味败坏。这种情况反映在老子的认识论思想上就是排斥感性认识。老子认为对事物的认识不应到客观世界中求去,认识不是从实践中来的。他说“不出户知天下。”这是属于闭目塞听的神秘主义的认识论。老子把这种神秘主义的内心直观比喻一面最深的镜子,他称之为“玄览”。通过“致虚”、“守静”人们达到与万物同体融合,平等观照的大智慧,即与“道”合一的境界。故,致虚,守静,观复等,是修养功夫,亦是人生境界。
(17)、译文: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
(18)、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19)、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20)、(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2)、5)、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3)、译文:善良的人不文过饰非无理狡辩,文过饰非无理狡辩的人不良善。
(4)、(感悟)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5)、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6)、轻浮,是不懂得自重是根本;浮躁,是不懂得安定才是王道。所以君子每日的行为,都展现稳重、安定的样子,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急躁不安。
(7)、译文:光明之道恰似黑暗,进取之道恰似退守,直达之径反而似曲折。
(8)、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9)、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1)、(感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12)、出自先秦《老子》第五十四章。善于栽培树木就不会使其根本动摇,善于维护就不会使既有的东西脱落。此以植树、护物为喻,说明道德的培养与维护的道理:善于修身修德的人,别人是难以摇动其心的;善于维护道德善行的人,别人是无法改变其心志的。
(13)、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5)、道具有形而上的品格,道是宇宙的本源《老子》中的“道”是真实存在的浑然休的东西,没有具体形象,也没有名字: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确,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日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共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6)、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
(17)、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1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下面是我整理的道德经职场励志名言,欢迎阅读!
(1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0)、老子名言: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译文: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足知止而心无贪求,才能经常适可而满足。
(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
(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6)、老子名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7)、老子名言: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8)、(翻译讲解):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9)、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0)、老子名言: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1)、3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2)、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1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摘自《老子·道经·第五章》
(1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