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
1、句句珠玑 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
(1)、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五回:大家此时恍然大悟。(白话文:大家这时候都突然明白、突然醒悟。)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和“其身正,不令而行”都有“自身端正,对别人产生好的影响”的意思。但是二者的区别在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侧重人只要品德高尚,就能感动别人,而“其身正,不令而行”侧重以身作则,会带动下级主动去做事情。
(3)、茅塞顿开: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4)、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印度酥油」跟西藏、蒙古等地区做酥油茶和酥油灯用的「酥油」不是同一种东西。后者实际上就是黄油。
(5)、①这个前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此书的内容。
(6)、唐朝的杜甫在《大云寺赞公房》诗中提及的醍醐,指的正是这种佛性:“醍醐长发性,饮食过扶衰。”
(7)、佛教常用“醍醐”比喻“无上法味”(最高教义)、“大涅盘”、“佛性”等。至于“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统治权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阇黎(规范师)时,“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见《大日经疏》卷十五)后来,诗文中多以“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如唐·白居易《嗟落发》诗:“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又如《西游记》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闻孙悟空三个字,便好似醍醐灌顶,甘露滋心。”醍醐灌顶的意思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比喻听了精辟高明的意见,受到很大启发。
(8)、一是在做事之前,事情未发生之前不去攀缘,不动念去想,不去想尚未发生的事;
(9)、其实,它本来就没有生死,只是永不停息地运动在水、气、冰、雪雾的变化之中。
(10)、其中,牛奶上层的部分就是今天所说的「奶油(cream)」。奶油仍然含有很多水分,一粒粒油脂液滴被水分包裹着,是「水包油」的结构。
(11)、在店里快速地翻看过一本同志漫画后,他顿时觉得醍醐灌顶。
(12)、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知道了自己犯这样的错误是不应该的。
(13)、醍醐灌顶: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纯酥油浇到头上。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14)、释义:比喻立刻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
(15)、你还能直视「醍醐灌顶」这四个字吗?想象一下,有人用一大盆印度酥油浇你的头?
(16)、醍醐灌顶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íhúguàndǐng,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出自《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17)、元·王祯《农书》卷八:宋其宿酲未解,病暍未苏,得此而食,世俗所谓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正谓此也。
(18)、但是,众生毕竟都有佛性,灵魂的深处储存着过去的佛种,因此,万事万物都具有宇宙的真我本性。
(19)、大彻大悟: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出处元·郑德辉《立成汤伊尹耕萃》:“盖凡升天之时,先参贫道,授与仙诀,大彻大悟以后,方得升九天朝真而观元始。”醍醐灌顶的反义词执迷不悟:意思是坚持错误而不觉悟。出自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军一临,刑兹罔郝,所谓火烈高原,芝兰同泯。”
(20)、元·王祯《农书》卷八:宋其宿酲未解,病暍未苏,得此而食,世俗所谓醍醐灌顶,甘露洒心,正谓此也。
2、女人说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
(1)、众生也是如此,所谓生死,只是表象的一次阴(灵体)阳(肉体)分离、组合的变化过程而已。
(2)、因为醍醐的珍贵和美味,文人也会用它来比喻美酒。比如,唐朝的白居易《将归一绝》中有“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再如,明朝徐复祚《投梭记·救女》中“但愿杯行无数,开怀畅饮醍醐。”
(3)、“醍醐灌顶”出于《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4)、“醍醐灌顶”最常见的用法是佛教中用来比喻通过灌输佛性智慧使人产生灵感,大彻大悟,从而除却烦恼、身心清爽的感觉。那么佛教又是怎么跟“奶油”扯上关系的呢?这就要从“醍醐”二字讲起。
(5)、同样是借醍醐难得、精粹的特点,古人又用醍醐来代指高洁之士。《新唐书》中有称赞穆宁四子穆赞、穆质、穆员、穆赏之言说道:“兄弟皆和粹,世以珍味目之,赞少俗,然有格,为酪;质为酥;员为醍醐;赏为乳腐。”
(6)、出处: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7)、(解析)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扶摇直上九万里”可知,该空应体现“高”的含义。A项和B项“登高望远”指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符合文意。C项和D项“谋篇布局”指对做一件事进行规划安排所想出的计谋,不能体现“高”的含义,不符合文意,排除C项和D项。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寻梦的旅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知,文段要表达的意思是要踏实认真地走好每一步。A项“脚踏实地”形容做事踏实认真,符合文意。B项“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文段并无“隐藏才能”的意思,不符合文意,排除B项。因此,选择A选项。
(8)、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9)、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醍醐灌顶,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
(10)、特立独行: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11)、《涅槃经圣行品》上有写醍醐的详细制作过程:「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12)、这样的东西用来做成饼吃,和西餐用Brownbutter做面包的吃法惊人的一致。这一定是欧亚大陆两端的不谋而合。李时珍爷爷很会享受啊。
(13)、“体无完肤”和“面目全非”均与身体相关。但是二者区别在于:“体无完肤”侧重浑身上下都是伤,也可以强调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而“面目全非”侧重面孔变化大,也可以强调事物变化大。
(14)、 目前产品先后荣获2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已经取得专利证书的有27项,正在申报的专利有16项,正在研发的专利项目有20项。熥络宝在业内率先通过欧盟CE认证、CMD认证、ISO134ISO9001和YY/T0287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15)、父亲的一席话让我感觉醍醐灌顶,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16)、● 真正的高手,都在悄悄吸收高维能量!(深度好文)
(17)、《水浒传》第四二回:宋江觉道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词语辨析(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18)、 产品遍布全国各级医疗单位,并已出口到欧洲、非洲、澳洲、中东及东南亚等国家。
(19)、因为醍醐的特性,在佛教中它就被用来比喻佛性,如《大般涅槃经·圣行品》所言:“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
(20)、(出自):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3、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
(1)、受到她的一言启发,我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2)、因此,真正的修行者在修行路上丝毫不会懈怠,决不把精进推到明天,成功的希望就在于觉悟今生,把握当下。
(3)、醍醐是从乳制品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中解释了醍醐的来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4)、说到「醍醐」的来源,不得不提到我国古代的乳制品加工……对,你没看错,我国古代已经有很成熟乳制品加工工艺了。
(5)、好简要的`一句话,却如醍醐灌顶一般,我的灵识开始清凉起来,心中一开:对呀!
(6)、陈顶天醍醐灌顶般,决议留在这座幻想的城市。
(7)、出处:《礼记·仲尼燕居》:“三子者既者的闻此言也于天子;昭然若发蒙矣。”汉·枚乘《七发》:“虽有淹病滞疾;犹将伸伛起躄;发瞽、披聋而观望之也。”
(8)、● 灵性法则|宇宙最深的秘密全在这里了!(珍藏版)
(9)、 熥络宝主要产品涵盖:熥络宝腰部康复器、熥络宝颈部康复器、熥络宝股骨头坏死康复器、熥络宝红外胃肠治疗仪、熥络宝红外盆腔治疗仪、熥络宝红外前列腺治疗仪、熥络宝红外哮喘治疗仪等产品。
(10)、如果向特里问起他和主教练的关系,他会告诉你,约翰逊的醍醐灌顶,与约翰逊对他的控卫工作所给予的指导,两者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11)、参考资料:《说“醍醐”》、《佛经中有关乳制品的词语考探》
(1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13)、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二回:宋江觉道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14)、释义: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15)、也就是说醍醐是乳制品酥酪最精华的部分,非常珍贵。
(16)、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7)、释义: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聩:天生耳聋,引伸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
(18)、受到她的一言启发,我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19)、法文称之为「Beurrenoisette」
(20)、②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4、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读音
(1)、据说爱情令人盲目,而友谊却能让人醍醐灌顶。
(2)、好简要的`一句话,却如醍醐灌顶一般,我的灵识开始清凉起来,心中一开:对呀!
(3)、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醍醐灌顶的近义词一语中的:一句话就说中要害。一句话就说清了事情的重点。出自马南邨《燕山夜话·交友待客之道》:“这是把虚心看做交友待客的根本态度,真可谓一语中的,抓住了要害。”
(4)、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5)、(解析)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开场白”和“点明……主题”可知,第一空应具有“概括整部纪录片主要内容”的意思。A项“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B项“提纲挈领”比喻抓住重点纲要,简明且扼要。二者均符合文意。C项“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D项“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二者均不符合文意,排除C项和D项。第二步,分析第二空。由文段“海洋生物互相追逐捕食”和“生物链”可知,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B项“环环相扣”形容连接紧密,符合文意。A项“延绵不绝”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不符合文意,排除A项。因此,选择B选项。
(6)、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为闲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白话文:为了空着不使用,那茅草堵住了。现在茅草阻塞你的心了。)
(7)、唐朝的裴铏在《传奇·江叟》中提及了醍醐:“龙既出,必衔明月之珠而赠。子得之,当用醍醐煎之三日,凡小龙已脑疼矣。”
(8)、唐·顾况《行路难》:“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9)、茅塞顿开、一语中的、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大彻大悟、 如饮醍醐、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如梦初醒、振聋发聩
(10)、“醍醐灌顶”是一个意会词,它绝不是指用一桶“醍醐”从脑袋上直接浇下来,实际上在古代“醍醐”很难得,可不是一般人能“浇”得起的。那么“醍醐”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它就是从酥酪中精炼出来的奶油。
(11)、(近义词)一语中的、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茅塞顿开、大彻大悟、如饮醍醐、恍然大悟、豁然开朗、如梦初醒、振聋发聩
(12)、唐·顾况《行路难》——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13)、印度把这种东西称为「Ghee」,现代中文翻译应该是「印度酥油」。比起黄油来说,「印度酥油」由于水分更少,保存时间更长,不容易腐坏。所以比起「生酥」(黄油)更具有实用价值。
(14)、啥???所以「醍醐灌顶」就是pia黄油???
(15)、醍醐是从乳制品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中解释了醍醐的来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16)、①在那黑暗的年代里,他特立独行,从不随波逐流。
(17)、一切众生,都正在寻找它。然而什么是我们都一直在寻找的呢?没有悲伤的幸福!一种持续的不受任何悲伤所侵扰的幸福状态。
(18)、释义:山坡间的小径,经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条路;过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它,又会被茅草堵塞了。
(19)、近代的苏曼殊在《遁迹记》中也说道:“是时又有自然地味,出凝地面,犹如醍醐。”
(20)、卧薪尝胆: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5、犹如醍醐灌顶是什么意思
(1)、“特立独行”和“标新立异”都有“与众不同”的意思。但是二者的区别在于:“特立独行”常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品行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偏重在“新”,呈现出独特风格。
(2)、出自: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3)、因为醍醐的特性,在佛教中它就被用来比喻佛性,如《大般涅槃经·圣行品》所言:“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
(4)、“醍醐灌顶”最常见的用法是佛教中用来比喻通过灌输佛性智慧使人产生灵感,大彻大悟,从而除却烦恼、身心清爽的感觉。那么佛教又是怎么跟“奶油”扯上关系的呢?这就要从“醍醐”二字讲起。
(5)、不要以为“醍醐”就只是奶油,它在古代印度被视为牛乳中的美味极品,“佛书称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色黄白作饼,甚甘肥,是也”。醍醐难得就难得在“精炼”上,它需要经过重重工序的提炼才能制作出来。《大般涅盘经·圣行品》说:“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稣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连佛经都忍不住称赞这人间美味。
(6)、清朝的金农《送性原上座还青浦》诗中也指此意:“梦醒槐根日未晡,愿闻妙法阐醍醐。”
(7)、如同水,水可以证明宇宙和生命的本性。每当水分子表象灭亡的时候,其实它自然地、自动地蒸发(回归)到天上,
(8)、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9)、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知道了自己犯这样的错误是不应该的。
(10)、(出自):唐·顾况《行路难》诗:“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11)、由于长期在红尘这个舞台上游戏人生,也忘记了自己原是为了发挥佛的力量,加持这个世界的使命,甚至否认佛的存在。
(12)、(出自):现代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出了匕首、投枪,也还有振聋发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13)、却一直向着外界的方向,追求外面物质世界的东西,来填补内在永不满足的空虚。
(14)、①陈先生的学识和为人,深受全校师生的爱戴,这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5)、《水浒传》第四二回:宋江觉道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词语辨析(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16)、释义:原意为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忽然想通了。
(17)、「醍醐」的颜色是黄白色的,用来做饼很好吃。形态是油状半固体。
(18)、原创转载注明《恒书斋》ID:HSZ88198
(19)、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醍醐」可能就是「印度酥油」中水分含量比较多的那一部分。
(20)、(押韵词)半梦半醒、天光云影、扪参历井、爬山越岭、高人一等、孤身只影、杳无踪影、缩头缩颈、大煞风景、俛首系颈、翻山越岭、一碧万顷、如梦初醒、吾日三省、伸头缩颈、昏迷不醒、平平整整、崇山峻岭、齐齐整整、授人以柄、振裘持领、沤浮泡影、温凊定省、清浄白省、汲汲顾影、晨参暮省、晏开之警、一日三省、重山复岭成语造句你和参与了国外援助服务的人交谈时给予和接受的目的顿似醍醐灌顶。
(1)、将「生酥」在锅里加热,黄油中剩余的水分就会被蒸发,持续加热一段时间,黄油中的蛋白质会发生变性,沉淀,并渐渐变成棕色。这时候,把这些沉淀滤去,剩下的就是较为澄清透明的深黄色油状物质——古代称之为「熟酥」。
(2)、释义: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比喻听了精辟高明的意见,受到很大启发。是指人们传播知识,教育智慧,从而让人彻底的觉悟。比喻听了某些精辟的意见,从而受到很多的启发。
(3)、②她就是爱标新立异,只要新潮服饰一上市,她是必买来穿戴在身,也不管是否合适。
(4)、为了详细了解「醍醐」是什么,我们需要把「醍醐」的加工过程再详细说明一下。
(5)、《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相公闻语,由于(犹如)甘露入心,夫人闻之,也似醍醐灌顶。”
(6)、为了寻找这个真我本性,所以众生在找不到自己的本性之前,永远不会满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永远不会满足的原因。
(7)、别不信,你看了下面对于「醍醐」的解释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