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篇
1、千古名篇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什么作品
(1)、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随后,1912年元旦节,中华民国成立,出现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此时的李叔同心血来潮,写下了这首能够和岳飞《满江红》一较高下的千古名篇。词的上半阕写革命志士为救国难,雪国耻,月夜看刀,闻鸡起舞,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决心报效祖国的豪壮气势。词的下半阕引荆轲、聂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故事来暗喻革命d人徐锡麟暗杀安徽巡抚恩铭、黄兴暗杀广州水师提督李准,以及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武昌起义中壮烈牺牲的义士,歌颂其牺牲精神。最终对中国的未来展示了美好的憧憬。
(2)、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以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3)、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任二北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辞意涉及临江;明董逢元辑《唐词纪》谓此调“多赋水媛江妃”故名。原曲常用于咏水仙。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庭院深深》、《采莲回》、《想娉婷》、《瑞鹤仙令》、《鸳鸯梦》、《玉连环》。
(4)、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5)、此诗前半部分以写景为主,而景中亦喻其情。开头两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这是在写近处之景。岸上吹着微风,微风吹着小草。寂静的夜晚,一叶孤舟,高高的船帆,诗人在这船中独自栖息。“细草”,隐喻诗人自己渺小,“危樯”,隐喻仕途的艰险。细草即使在微风中,也只能风左则左风右则右,是弱者之象征。危樯耸立着,在寂静之夜亭亭而立,是强者之象征。在这细草微风,危樯独立的寂夜里,诗人孤凄地在船上独宿。接下来的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写的是远景。原野非常的平坦广阔,星星低垂着,几乎与水与地相接。大江滚滚东流,一刻不停,月亮在江中不断地涌动。“平野阔”,平野既阔,也说明一个孤独的人十分渺小,何况“星垂”,更有一种压抑之感。“大江流”,给人滚滚向前的冲动,而诗人的政治前途十分暗淡,而“月涌”更造成作者心绪之难以安宁,这情景导致人难以入眠。
(6)、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7)、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8)、④见傅璇琮、陈尚君、徐俊编《唐人选唐诗新编》,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275页。
(9)、诗的后半部分以抒情为主,但情中也藏着景。六两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我这点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写得好吗?而我的官位则真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解除了。这两句都是在说反话。因为他的名声本来就是因为文章写得好才著其名的,但他却说“难道是这样吗”?他的官职本来就是因为论事得罪了上司才被解除的,但他却说“应该是因为年老多病”。两句诗的意思是恢谐的,一是表明自己的反感,一是表现自己的无奈。上句的“岂”字和下句的“应”字,在句中起到关键作用。最后两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自己如此的飘泊无依,象个什么呢?就像是天地之间孤独飞翔孤独栖宿的沙鸥一般。“飘飘”,有飘泊、飘零的意思。“一沙鸥”,一只孤孤单单的沙鸥,又给人凄清冷寂的感受。这两句总体上给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印象。开头两句有个“细草”,表达渺小;后头两句有个“一沙鸥”,表达孤独。
(10)、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千古名篇,《史记》是推动中华文明进程的重要支点。《见字如面》尝试给出了前所未有的精彩演绎,让中国古典的精彩更便于在今天流传。一期节目,有这一篇,已是超值享受。
(1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2)、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历史上不仅是一个繁华所在,更是不可不提的重要场所,三国时期吴国就在此置乌衣营,因士兵身穿乌衣得名。东晋时期更不得了,王谢两家及其他名门望族都在这里居住。王导和谢安,一个为东晋打下半壁江山,一个为东晋守住了半壁江山,可谓是历史上最牛的两大家族,东晋之后的文人政客也都把这两人视为偶像。如今呢?作者大笔一挥,说这里是夕阳残辉斜照,暗示属于乌衣巷的辉煌已经逝去。
(13)、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14)、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5)、其朱佐日。出自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二十二引唐张著《翰林盛事》。
(16)、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17)、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48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8)、因欧阳修有词“鹊迎桥路接天津”一句,取为词名。又有一说,此调因咏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而得名。又名《鹊桥仙令》、《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一韵到底。前后句首两句要求对仗。
(19)、如果你看看这篇文章美丽的程序,这两篇文章是相似的,各有其优点。如果你想用一朵花来形容它,我认为《滕王阁序》的序言是梅花,一朵冷梅花,傲然绽放,惊艳,珍贵,令人信服。岳阳楼像牡丹一样,是所有花中的王者。它优雅而高贵。为什么《岳阳楼记》更好?
(20)、(简析)此词是柳永进士科考落第之后的一纸“牢骚言”,在宋元时代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反响。既表现出作者身世漂零之感,又反映出对妓女们的同情以及蔑视功名、鄙薄卿相的倾向,不仅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且还带有消极反抗的情绪。全词直抒胸臆,语言自然流畅,平白如话,读来朗朗上口。
2、千古名篇《兰亭序》是他的什么作品( )
(1)、首先,从朱斌、朱佐日、王之涣三人生平看,朱斌除了《国秀集》称其“处士”外,其生平籍贯一无所知,历代文献未见任何记载,朱佐日则无论是会稽人还是吴郡人,均离蒲州鹳雀楼甚远,其墓志亦未云其到过蒲州。王之涣的籍贯长期以来被误作“太原人”(《唐诗纪事》)或“蓟门人”(《唐才子传》),直到上世纪初其墓志被发掘出来,才知道他是河中府绛州人,鹳雀楼正在起家附近,加之墓志载他辞官回乡“悠游青山……在家十五年”,所以他登鹳雀楼是必然的。还有,《登鹳雀楼》诗的豪迈风格与墓志介绍他的个性与诗风“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尝或歌从军,吟出塞,皦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亦相合。
(2)、①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第2部第3册,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4669页。
(3)、出自宋代词人周邦彦词中的“一剪梅花万样娇”一句。又名《玉簟秋》、《腊梅香》。六十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4)、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5)、原名《胜胜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据传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亦称《声声慢》、《凤示凰》、《寒松叹》。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
(6)、这是刘禹锡的一组连章诗,共5首,题为《金陵五题》,除去这首《乌衣巷》,其余四首分别是《石头城》、《台城》、《生公讲堂》、《江令宅》,都是怀古诗,《乌衣巷》是刘禹锡本人最得意的一首,白居易曾评“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唐诗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8ZDA248)。
(8)、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登鹳雀楼》在国人心中打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各种经典诗歌选本选它,国家统一教科书也选了它。长期以来,这首诗的作者为王之涣,基本成为国民的常识。然而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特别是诗词热的兴起,一些知名学者撰文或演讲,提出《登鹳雀楼》的作者不是王之涣,给全社会尤其是广大中小学师生造成很大困惑,学界对此诗的归属问题也开始争议。这一争议与学界其他学术争议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为全社会所关注,所以我们有责任尽速厘清真相,对社会有个交代。
(10)、其次,《国秀集》淹没不传,至宋代被发现于旧书摊后又经宋人转抄、明人翻刻,难免讹误。
(11)、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了解18个常见词牌典故及对应千古名篇。
(12)、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与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昂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强加,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正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邪?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而仆又茸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
(1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14)、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词中又创慢词,《采桑子慢》等,九十字。唐代无此词牌,始于晏殊。
(15)、小注:(1)江湖,一说为“江南”;(2)纤细,一说为“肠断”。
(16)、②宋沈括撰,胡道静校注《新校正梦溪笔谈》,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6页。
(17)、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
(18)、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19)、“鹳雀楼”一名“鹳鹊楼”,在唐代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①,唐·殷尧藩《和赵相公登鹳雀楼》诗自注:“楼在河中府,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宋人眼中的鹳雀楼已是名胜,自然受到保护。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载宋真宗曾至河中府登鹳鹊楼。②
(20)、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3、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毛泽东诗词精选:诗风豪放远胜苏辛,堪称近代诗词的巅峰
(4)、 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5)、历代全部诗话类典籍皆支持“王之涣说”,唐诗总集类典籍除了表中这三个半典籍外,亦全部支持“王之涣说”。一般认为,宋人对唐诗的判断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通过检索统计发现,宋代文献中,除了吴地方志文献外的全部文献皆支持“王之涣说”,这一点决不可忽视或小觑。我们知道,清代人多擅长考据,饱学之士甚多,除了《全唐诗》将此诗分属“王之涣”“朱斌”名下外,其他唐诗总集、诗话、笔记等皆支持“王之涣说”。
(6)、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7)、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8)、李定广(1966—),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唐宋诗词。
(9)、唐教坊曲名。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原为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10)、既然《国秀集》朱斌诗张冠李戴的可能性较大,那为何盛、中、晚唐至五代人没有纠正呢?《国秀集》抄本自编订以后,经唐五代直至北宋元祐三年(1088)均不见对其有任何文献提及。宋代官方书目最全面的《新唐书•艺文志》和《崇文总目》均未著录。傅璇琮先生也认为“且终唐之世,是否流传,也不甚清楚,《新唐书•艺文志》未曾著录,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流传不广。”④若不是刘景文于元祐三年(1088)发现于旧书摊,曾彦和“借本录之”(曾彦和跋)即借来转抄,恐怕也难逃亡佚的命运,亡佚就不存在“朱斌说”了。其转抄中剥蚀之讹,鲁鱼亥豕之误,必不能免。且《国秀集》唐宋抄本早佚,目前可见最早版本不过是明初翻刻本,翻刻中难保不会再出讹误。直至明末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和曹学佺《石仓历代诗选》才重又提起则《国秀集》,并提出《登鹳雀楼》作者问题,恐与转抄、翻刻不无关系。若此,则“朱斌说”更加值得怀疑。
(11)、当代学者莫衷一是,判给朱斌的声音最大。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林贞爱《非王之涣诗》①之后,共有近十篇论文论证作者应是朱斌。尤其是陈尚君②、佟培基③、张忠纲④、刘学锴⑤等先生力主“朱斌说”。也有学者认为朱佐日是武则天时人,即初唐人,比朱斌、王之涣时代更早,应该判给朱佐日。有不少学者撰文认为朱斌与朱佐日是同一人。⑥还有学者认为应该判给王文奂。⑦当然,也有学者撰文再次肯定作者就是王之涣。⑧
(12)、韩退之集中《罗池神碑铭》有“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今验石刻,乃“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③
(13)、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6)、最初见《淮海居士长短句》。四十七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三平韵。
(17)、 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2之初,会3于会稽4山阴5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7毕至少长9咸10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8)、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过龙门》、《卖花声》。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五代时开始,衍变为长短句双调小令。双片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激越凄壮。令有别格,名《浪淘沙令》,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
(19)、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20)、⑨余光中著《余光中集(第七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229页。
4、古诗词千古名篇
(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如果按照普通人的思维,紧承前句就应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到底哪里变了呢?但是刘禹锡没有,他视线一转,盯上了乌衣巷上空的燕子。辉煌不在的乌衣巷自然不会再有贵族安家,住在这里的都是寻常百姓。
(2)、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juàn)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3)、③佟培基《全唐诗重出误收考》,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7页。
(4)、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过龙门》、《卖花声》。此词最早创于唐代刘禹锡和白居易。五代时开始,衍变为长短句双调小令。双片五十四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多激越凄壮。令有别格,名《浪淘沙令》,前后片首句各少一字。
(5)、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6)、唐教坊曲。《词谱》引《尊前集》入“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两仄韵。各家平仄颇有出入,与作仄韵五言绝句诗相仿。多抒怨抑之情。
(7)、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8)、《国秀集》是由唐国子生芮挺章初编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国子生楼颖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续补定稿并撰序⑩。该书卷下“处士朱斌”名下选一首《登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重楼。”与今传王之涣《登鹳雀楼》除了题目不同,正文仅一字之差,当是同一首诗。该书在“王之涣”名下也收了的三首七绝。
(9)、自然会给以人美好心境,而美好心境,才能更抒发出对自然的爱和自然美之景致。
(10)、②唐李林甫《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5页。
(11)、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12)、该诗最后以“借问酒家”和“牧童遥指”的动作描写引出来“杏花村”这个能勾起人们无限遐思的名称。也许是在开满杏花的枝头悬挂书有“杏花村”酒帘的酒家,也许前面名为“杏花村”的地方有酒家,也许前村所产之酒名为“杏花村”,也许是作者心中的驿站名为“杏花村”……
(13)、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4)、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是屈原的代表作,它的出现代表了“楚辞”的最高艺术成就,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5)、王国维曾在《古史新证》中提出“二重证据法”,即用文献资料与考古文物相结合的方法,来考证客观的历史实在。这一科学方法数十年来得到很好地贯彻和进一步发挥,解决了许多重大疑难问题。
(16)、④元脱脱《金史》卷一百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671页。
(17)、唐之中叶,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没不传于世者甚众。如河中府鹳雀楼有王之美、畅诸诗。畅诗曰:“迥临飞鸟上,高谢世人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王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彻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人者,皆当时贤士所不数。如后人擅诗名者,岂能及之哉!②
(18)、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19)、(1)柳永在创制新词调方面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词至柳永,形式体制更为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形式、内容上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前提条件,发展了慢词。
(20)、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5、李白的千古名篇
(1)、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沈括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他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许多从亲眼所见的文物中誊录诗文,以及用文物对纸质文献中的诗文进行订正的事,沈括往往亲眼目验方敢去伪存真,体现了沈括对于诗文记录的科学、客观态度。如卷十四“艺文一”这两条记载:
(2)、⑤宋陈思《宝刻丛编》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15页。
(3)、唐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四十二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平韵,过片二句多用对偶。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全同。
(4)、《吟窗杂录》一书是汇集自魏文帝至北宋梅尧臣的诗格类著作,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蔡襄之孙蔡传(1066—1126)所辑,蔡传是北宋人,一本记为南宋初人陈应行所辑。这段话值得注意的是:正文中“留题”二字,说明确实是从鹳雀楼题诗上录下来的。只各录了三人的一联名句,说明他认为在众多题诗中惟有这三人诗有佳句。把“欲穷千里目”一诗的作者记为“王之奠”,又与司马光所记“王之美”、沈括所记“王文奂”不同,三人中必有两人看错,或者三人都不确。
(5)、原为唐教坊曲,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当时乐工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
(6)、陈子龙诗词精选:明末抗清民族英雄,也是明代第一词人
(7)、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8)、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9)、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0)、①据《新唐书》“方镇表”及“地理志”,唐开元时仍名蒲州,至德元载(756)始升河中府。
(11)、《浣溪沙》历来被奉为《人间词》中的上乘之作。全词意境开阔、风格高奇。登高望远,俯瞰茫茫红尘中的芸芸众生,令词人认识到其实自己便是众生中的一员。词人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悲观哲学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佛雏《王国维的诗学研究》:此词应属于作为词的最高格的“无我之境”。
(12)、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3)、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哪堪和梦无。
(14)、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15)、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16)、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7)、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8)、可见,在李翰登楼前至少有四人题诗鹳雀楼:畅诸、王之涣(或朱斌)、李益、耿湋。而李翰序文只提畅诸一人,盖因畅诸是“前辈”,且有功名和时望,畅诸在玄宗开元初即登进士第,九年(721)中拔萃科。而王之涣既无功名亦无时望,李益、耿湋又与李翰是同辈人,当时声望也不大,故皆未提及。如果“白日依山尽”诗是朱斌所题,李翰又为什么没有提朱斌呢?其实,序文只需列举个别榜样,不必全面记录,即使到李翰之后鹳雀楼上唐人题诗更多,北宋司马光专门去抄录,也只录二人,沈括也只录三人。
(19)、③见陈伯海、李定广《唐诗总集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9页。
(20)、那么,鹳雀楼上王之涣等人题诗到宋代李昉、司马光、沈括,历时已220—330年之间,还能否看到墨迹呢?前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他到慈恩寺塔抄录唐人卢宗回题诗事,该题诗已270多年,仍然清晰可辨。再举一例,长安慈恩寺塔(即大雁塔)唐人题名拓本《慈恩雁塔题名卷》也是由宋人拓下的,今藏中国社科院,收有唐贞元二年(786)到咸通四年(863)的雁塔题名,较为清晰。该拓本的来历,宋陈思《宝刻丛编》载《慈恩雁塔唐贤题名十卷序》有详细记载:
(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