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翻译106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28 09:12:41

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

1、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原文及拼音

(1)、为啥说君子要做事时勤劳敏捷,言语上小心谨慎呢?

(2)、不亦乐乎:原意指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常表示到达极点。

(3)、试译:孔子说:“君子心量广大,不跟人攀比;小人跟人攀比,心量狭窄。”

(4)、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5)、 读书之于品行,如读书之于博学。读书,不仅是为理,也是为了德,二者缺一不可。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若朴素大过才华,则难免显得粗俗鄙陋;若才华横溢的外表下内部却没有美德支持,又会变得虚饰浮夸。现代社会,附庸文雅的斯文败类不是少数,“质”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不光要进行知识的积累,还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6)、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7)、(2)提问:根据本章说说具体要如何做才能践行仁德?

(8)、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9)、 论语本是孔子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其中言论言简意赅,既不会长篇大论,又句句在理。通过《(论语)十二章》的学习后,对于仁又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既要保持内心的朴质淳朴,又得在行为上合理表达,不能仅仅注重内心的想法而忽视了表达,这样就显得很野蛮粗鲁,却又不能只注重浮于表面的礼节,应该从内心深处有仁的想法。所以内心的仁和实际中的行为应兼备,这样以后才是君子。生活中,既要自发地敬重仁,内心有仁的想法,并且在对外的行为中也不能表现轻浮,要与心中仁之情结合。这样之后,就算得上仁了。

(10)、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形容谦虚好学。

(11)、 要求:“朝闻道,夕死可矣。”要学会发现与总结,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培养自己追求真理的思想理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当优秀的人出现在身边时,应大胆学习其优点与长处,看见自己不好的地方应该及时反省。“克己复礼以为仁”。要主动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克己复礼。

(12)、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3)、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虽用“食”“饱”“居”“安”此类口语,但语言酣畅,似行云流

(14)、(解析)敏:古义,勤勉;今义,敏捷请事斯语矣

(15)、《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16)、2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这种严格要求可以具体化为某些标准。

(17)、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8)、而且孔子不止一次说过,在《先进篇第十一六》章,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季康子问说:“你的学生里面,谁是爱好学习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爱好学习。遗憾的是,他年岁不大,已经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学生了。”

(19)、 雄鹰拒绝了安逸的畏缩,飞翔出“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洒脱;青竹拒绝了恬逸的退却,写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小草拒绝了沃土的安眠,长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刚强。只有抵抗住了外界的诱惑,才能坚定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前行,而不是住在虚假乌托邦中自我欺骗。

(20)、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翻译

(1)、(3)提问:这句话体现了《论语》怎样的语言特点?

(2)、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3)、(1)答案:本章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君子与小人在义利方面的态度区别。君子追求利的前提是必须符合义,以义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小人则不考虑是否违背大义,他们唯利是图,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这里的义利并不存在绝对的对比关系,所比较的是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截然不同。

(4)、政治: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他的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5)、试译:孔子说:“周朝取舍了夏商两代的制度,集礼仪文化之大成啊!我遵从周礼。”

(6)、(1)答案:本章提到“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践行礼的要求就能实行仁德。所以“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的具体内容要由礼来规定,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7)、“所守者道义”与“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是对称结构,各自断开,排除CD;

(8)、试译:孔子说:“做人却没有诚信,真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好比大车辕没有活销,小车辕没有销钉,这车子怎么走啊?”

(9)、子曰:“小子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指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 (指讽刺时政)。迩 (近)之事 (事:侍奉)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10)、①《论语》首创“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11)、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学而》)

(12)、 仁非生而得之,得而知之。所谓“仁者爱仁”同君子之风气。若要成“仁”,应当树立榜样,见贤思齐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曰其仁义,习其礼乐。不耻下问。见不贤不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仁则持之,不在则省。仁礼之间,克己复礼,一在见念思齐,二在自省,其全在己乎。

(13)、天道酬勤这个词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上天会公平地回报付出辛劳的人。那么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只要辛勤地劳作,就会有所收获。所以,真正的君子做事也要勤劳敏捷,这样才会有收获。

(14)、解析:跳过“子日”两字,取“学而”两字为篇名。

(15)、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6)、子曰:“譬如为山(为山:堆积土山),未成一篑(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17)、试译: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叹道:“唉,难道说泰山的神灵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18)、“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是孔子自述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19)、(1)提问:从这一章可以看出曾子认为士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承担怎样的责任?

(20)、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3、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原文及翻译高二

(1)、试译:孔子说:“有些鬼神不是保佑自己的,你也硬去祭拜求福,那是谄媚。眼见公义受损而不挺身而出,是没勇气。”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3)、(1)应以孝当先,从孝亲敬老开始,中华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孝敬长辈就是践行“仁”了。

(4)、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

(5)、1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6)、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7)、②与后文二十世纪末战史编写小组到太行山根据地重访的内容相呼应,突出了汪可逾演奏古琴曲的意义,这次演奏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乐观与自信的体现。

(8)、1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从修炼内心的道德修养发展到规范外在的行为。

(9)、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           ,           。

(10)、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出自战国孔子的《论语·学而篇》。

(11)、 启发:向有德行的人去学习,多和有德行的人相处,看见有缺点的人就思考自己身上是否有这个人的缺点,是可谓君子心态。而且君子要文采和仁德兼备,弘毅而有道远。

(12)、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13)、《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孔子弟子有关言论的记实性语录体散文,它不是官方语言,也不是有关文献资料的编撰,而是孔子和弟子之间教学,谈论的片断。因此,书中多使用生活化语言,让说理更直白易懂。读来颇感亲切自然,令人感到古人并不遥远,圣人并不神秘。

(14)、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5)、           ,           。

(16)、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           ,           ,           。

(17)、(4) 子曰:“君子喻(               )于义(                    ),小人喻于利。”(《里仁》)

(18)、(3)答案:首先,在物质条件上应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学习的对象应该是“有道”的人,选择正确的学习对象后,还要不断反思“正”己,纠正自己的缺点,才能说是“好学”。

(19)、(1)答案:这一章表明孔子注重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提升道德修养。见到贤人,要反省自己自己是否还有不足之外,要向贤人学习以完善道德修养: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一样的过错,从而改正。

(20)、《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经》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诗经》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     ,     。     。”

4、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古今异义

(1)、(8)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止(         ),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         )一篑,进(           ),吾往(            )也。”(《子罕》)

(2)、(2) 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如……何,把……怎么样呢,对……怎么办呢)?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3)、C.汉献帝禁绝好人结为朋d,导致了国家的混乱,好在后来他知错就改,任人不疑,国家才得以挽救。

(4)、孔子提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十二章》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    ,    。”

(5)、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称得上好学了。

(6)、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7)、(1)提问:本章主要使用了什么手法?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8)、《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9)、而由人乎哉:而,句中语气词,表示反问,难道。

(10)、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试译:子夏说:“尊敬贤人,连自己平时待人接物的态度也变好了;服侍父母,能竭尽全力;辅佐君长,能不惜身命;与朋友结交,说话算数。做到了这几点,即使说没读过书,我却敢断定他有学问。”

(12)、食不求饱,汉语成语,拼音是shíbùqiúbǎo,意思是指吃饭不要求吃得很饱。

(13)、人不知(之)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指代自己。)

(14)、试译:孔子说:“先看看一个人做什么,再考查他怎么做,然后细细体察他最乐意什么。这样一来,他怎么藏得住呢?他怎么藏得住呢?”

(15)、(12)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多学诗,因为学诗可以激发热情,可以提高观察力,还“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还可以团结群众,抒发不满。

(16)、试译:孟懿子问怎么行孝。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在车上告诉樊迟说:“孟孙问我怎么行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说:“父母在世,如礼服侍;父母过世,如礼安葬,如礼祭祀。”

(17)、试译:王孙贾问道:“俗话说‘与其讨好奥神,不如巴结灶神’,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那个说法。违背了天理,就没法祈求上天保佑了。”

(1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好像是孔子对自己的得意门生子路说的,我也记不太清了,毕竟距离我高中学习论语已经过去太久了。

(19)、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2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5、论语十二章君子食无求饱拼音版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2)、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           。

(3)、“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4)、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6)、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尊称“复圣”颜子,儒客大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7)、(8)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       ”,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            ”。

(8)、①《阳货第十七》: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解析:取开篇前两个字为篇名。

(9)、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 (恕:推己及人)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10)、2三家者以《雍》彻撤。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11)、(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              )复礼(            )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      )斯语矣。”(《颜渊》)

(12)、试译:子张问:“今后十代的情况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说:“殷代承袭夏代的礼仪制度,废除了哪些,添加了哪些,是看得出来的;周代沿袭殷代的礼制,废掉什么,增加什么,是看得出来的。这以后要是有继承周代当政的,就是传承百个世代,也可以预先知道它。”

(13)、10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途径是什么。”孔子说:“违反礼的事不看,违反礼的事不听,违反礼的事不说,违反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14)、(2)提问:孔子在这一章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15)、为什么孔子认为真的君子是不求吃饱穿暖的呢?

(16)、(12) 子曰:“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学夫(那)《诗》?《诗》可以兴(指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指讽刺时政)。迩(近)之事(侍奉)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7)、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独立做事情。指人开始走向成熟。

(18)、《论语》全书共20章,492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19)、试译:曾子说:“慎重料理父母丧事,诚心追祭历代祖宗,人心就复归忠厚了。”

(20)、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1)、(2) 子曰:“人而(                 )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2)、试译:孔子说:“由啊,告诉你什么叫做‘知道’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叫做知道。”

(3)、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4)、在《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           。

(5)、8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

(6)、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