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经典言论
1、孔子经典言论作文800
(1)、(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2)、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孔子在古时被世人尊称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最为博学的人之被后世的统治者称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6)、·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乐在其中啊。
(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处)《论语·述而篇第七》(译文)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9)、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10)、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1)、译文: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百姓都能得到好处。
(12)、·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出处)《论语·泰伯篇第八》(译文)天下有道就出来做事;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
(1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出处)《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译文)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14)、出自《庄子·则阳》。易:变化。生:产生。安全和危险都是相互转化的,祸患与幸福也是相互产生的。
(1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6)、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7)、(注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边的浮云。
(18)、译文: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支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1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20)、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孔子的经典言论及对我的启迪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2)、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的知识,新的想法和体会。
(3)、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8)、译文: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9)、(注释)不担心财产少,只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担心人口少,只担心境内不安定。
(10)、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11)、译文: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12)、译文: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1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4)、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年),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15)、·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出处)《论语·泰伯篇第八》(译文)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担心被甩掉。
(16)、·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君子可以献身,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糊里糊涂地被愚弄。
(17)、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18)、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9)、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关心合不合道义。跟小人谈事情,他们只关心是否有利可图。
(20)、(注释)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3、孔子的经典言论有哪些
(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4)、zǐyuēsuìhánránhòuzhīsōnɡbǎizhīhòudiāoyě
(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论语》(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6)、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是不知礼
(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
(8)、(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9)、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年)春天,齐国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岁。
(10)、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1)、今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让我们一起重温《论语》60句经典,致敬先哲,领悟智慧:
(12)、(注释)君子成就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与此相反。
(13)、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名言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16)、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7)、鲁哀公四年(公元前年),孔子离开陈国,来到了蔡国。
(18)、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19)、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20)、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4、孔子的经典言论和感悟
(1)、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yúdǐng,意为头顶凹陷),而又因其母曾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译文)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有所建树;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越规矩。
(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曰:“《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曰:“《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孔子语录
(5)、·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爱别人、恨别人。
(6)、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7)、这场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青浦分校、上海市写作学会及上海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共同举办的研讨会延续“君子养成”的核心议题,聚焦于教师素养这个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教育工作者汇聚一堂,依古向今,在嘉宾们各自专业的分享中,体验了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
(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处)《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译文)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9)、有杀身以成仁。——摘孔子《论语》(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1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摘孔子《论语》(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1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2)、译文: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沉迷安逸享乐可以使人或国家消灭。
(13)、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4)、(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1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6)、译文:五光十色,有时会令人眼花瞭乱,看不清丑恶;优美的顺音,有时会令人听不到忠言;美味佳肴十分爽口,有时会令人品尝不了疾苦;骑马游猎,有时会让人性情放纵;有时一些稀有珍贵的物品会让人图谋不轨。
(17)、·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出处)《论语·泰伯篇第八》(译文)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
(18)、“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