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名言以史为镜
1、魏征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1)、(解析)用尽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这还不是罪大恶极吗?
(2)、我选择明镜来照亮自己,让它变成一个过滤器,让我不停地完善,不断刷新自己。
(3)、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4)、2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5)、但他的长兄李建成,以“长幼有序”为由想继承帝位,便勾结三弟李元吉竭力排挤李世民。
(6)、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
(7)、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军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统一天下。
(8)、这次李渊又答应了李建成的要求,要削去李世民的兵权,同时李世民又得到密报,探知了李建成要谋杀他的计划,眼看情势十分危急。
(9)、《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0)、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1)、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东巡洛阳,住在显仁宫,因州县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谴责。魏徵告诉李世民当初隋炀帝杨广曾在此让附近的百姓上贡,贡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费。
(12)、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收获——这就告诉我们,为人切不可自诩聪明,也没有资格轻言他人“弱智”。
(13)、懂得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聪明的人可以避开生活的暗礁,而无须重蹈美人鱼的覆辙。
(14)、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是家中第二个孩子,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
(15)、时下,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美国民众人命尚且危浅,可一个个政坛高手似乎抱定“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至理名言,妄图以“蚍蜉”之力向中国狂泼脏水,以“螃蟹横行”之姿向中国拼命“甩锅”,自认为种种说辞是“智者千虑”完美无瑕,岂不知他们的“司马昭之心”“旁观者”怎会不清?醒醒吧!收手吧!要知道“人至察则无徒”,有时间污蔑他人,制造“浮云”,还不如花点心思,俯下身子去救一救自己的百姓。
(16)、尉迟敬德告知他:“李建成、李元吉反叛,已被秦王李世民诛杀,”并进谏道:“请陛下下诏,令秦王主政,以收拾局面。”
(17)、(解析)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凡事都要从根本来分析。
(18)、译文:以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19)、这个时候,如果还是一再忍让,就只能对自身不利。
(20)、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
2、魏征名言以史为镜的句子
(1)、(解析)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2)、眼光远大的人在事情发生的初始阶段就看出了其发展趋势,智慧的人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考虑到其可能性。此言明智的人虑事在先,能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到事情发生了再寻求解决之道。
(3)、第二天,李世民就在宫城的正门玄武门布下伏兵。
(4)、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魏征
(5)、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6)、于是长孙皇后去换了套端庄华丽的衣服,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来诚挚地恭贺: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见长孙皇后这番举动,莫名其妙。长孙皇后道:皇上,惟有明主出现,臣子才敢直言不讳。
(7)、不久,李渊借口年老体衰,退位当了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当了皇帝。
(8)、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魏征
(9)、一代名君李世民,以史为镜,购镜图治,使大唐在纷乱的战火后能够得以休养生息,繁荣经济。重用魏征,终创“贞观之治”。继后用史实写出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千古名言。而同为君王,有的却沉溺于声色犬马,花天酒地,一掷千金,醉生梦死,最终只得拱手让出大好江山,空唱“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之歌,以史为镜,富国强民,方为社稷之大计。
(10)、有志之士不会喝盗泉中的水,廉洁的人不会吃嗟来之食。
(11)、唐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徵随李密归降李唐。而李密部将李勣尚且占据着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 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据这么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从。魏徵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到黎阳,魏徵作书与李勣,劝李勣投降。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长安,将献城的功劳都归给李密,然后押运粮草到李神通那里。
(12)、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如此,吾明主耳!所以,一个太太对先生可以有很大的影响,假如这个时候皇后进几句谗言,“贞观之治”可能就会改写。
(13)、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14)、春风得意马蹄疾,两位才华横溢的新科状元在踏马游街之时,各自购得明镜一面。前者敌不过荣华富贵、高官厚禄而卖国求荣,一代忠臣屈死他手。由明镜裁决,他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遭人唾骂。而后者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竭忠尽智,鞠躬尽瘁却惨遭杀害的民族英雄,那风波亭里的长叹,牵动了多少爱国志士的泪水;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气概又穿透了多少人的灵魂。历史永远反射着他那傲然挺立的脊梁,国难当头,方显英雄本色。明镜亦因丹心而更亮。“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以史为镜,足以凸现人格之高尚与卑劣。
(15)、(解析)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16)、后来他们又想出了一条毒计,趁着边境突厥来犯,由李建成出面奏请李渊,让李元吉出兵征讨,要把李世民麾下之大将和军队交由李元吉指挥。然后在军队临行之时,派人暗杀李世民。
(17)、贞观五年(631年),李世民与魏徵谈及了选人为官一事,魏徵说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审核他的品德,以及爱好这些。
(18)、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19)、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2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3、魏征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李世民在房玄龄、杜如晦等文士和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大将的功谏下,决定先发制人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2)、魏徵,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3)、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4)、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5)、这句话同学们可以应用到与人相处和有关唐朝历史的作文中。
(6)、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7)、是的,为自己选购一面镜子吧!要明亮得能射出光线的那种,让它照射在自己洁白的心灵。
(8)、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9)、“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征死了,也就坏了一面。
(10)、站在水边想得到鱼,不如回家去结网。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而不将希望付诸行动。
(11)、捻词连缀法效果:从中拈出对论证表达有用的词语连缀成句,是不是让论证过程节奏更快,容量更丰富,语言也俏皮辛辣了?
(12)、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
(13)、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葬于昭陵,谥号文德皇后。 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对她思念无法停止,为了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起了层观,终日眺望妻子的陵墓,还让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让魏徵陪同,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装作没看见,李世民顿时着急,问“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徵闻言回答说“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李世民听后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便哭着下令拆掉了层观。尽管李世民这样追思妻子的行为是违背礼教传统的,却是一个天子的真情流露。
(1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征
(15)、李白,逍遥的仙人,将精神寄托于诗行,将生命融注于酒壶,远离官场,不贪恋仕途,却仍活得那么潇洒,那么豪迈,也活出了精神,成就了文化。
(16)、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17)、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18)、译文: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19)、贞观十二年(638),礼部尚书王珪上奏说:“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到亲王,都下车,违反法度来表示恭敬,这违背了礼仪的标准。”李世民说“:你们自己的地位都尊贵,就轻视我的儿子吗?”魏徵进言说“:从古至今,亲王列在三公之下。现在三品都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长,为亲王下车,不是亲王所应当受的礼。求之于旧例,又没有可以作为凭证的依据;施行于现在,又违背了国法。”李世民说:“国家所以立太子,是准备他做国君。然而人的长短,不在老少,假如没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太子同母的弟弟。这样说来,怎么能轻视我的儿子呢?”魏徵说:“殷代崇尚质朴,有兄长去世其弟即位的礼义;自周以来,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长子,以这杜绝各个兄弟的私念,堵塞祸乱的根源,这是国君应当十分慎重的事。”于是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20)、这时李世民一声呐喊,伏兵四出,李建成和李元吉被射杀。
4、魏征说的以史为镜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
(2)、李渊见事已至此,就顺水推舟地说:“朕也有此意。”
(3)、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像鹰鹘一样凶猛。
(4)、(解析)治理国家的道理就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也正是如此,要先讲诚信,再学其他的。
(5)、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6)、贞观八年(634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这是毁谤。魏徵进言说:“从前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曾说到‘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为帝王长叹息的事有六件’。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陛下你应该仔细想一下这样的事对还是不对。”李世民觉得魏徵说的有道理,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
(7)、2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8)、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带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徵,并用魏徵为詹事主簿。
(9)、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10)、短短三寸之舌,可骂死周瑜,可退秦师,堪谓有千斤之重也。
(11)、(解析)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的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1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3)、——我看见镜中有花在开放,镜外却花谢。丑陋的心灵企图用模糊视线的方法掩盖自己的卑鄙,但他却永远不知,面对自己的,永远是虚假的繁荣和真实的丑陋,因为当面对他人时,一张真实的面容显得更加扭曲和肮脏。
(14)、除此之外,李世民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胸襟和气度。
(15)、这一对君臣,一个从谏如流,一个刚正不阿,这份难得的君臣之情千百年来始终为人们所赞美,也为后世君臣所效仿。
(16)、出处: 《旧唐书·魏徵传》,唐贞观十七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17)、(思国 一作:望国)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18)、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19)、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钟会传》
(20)、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5、魏征的名言以史为鉴
(1)、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2)、明镜宛如一个修理器,当人们说自己哪里有瑕疵时,可以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等待镜子里的,将是一个全新的面孔。
(3)、智者行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4)、 时间的磨盘轰然作响,惊雷破空,历史的镜面于蒙蒙烟尘中骤然清晰,现出许多高大亦或委琐的身影。以史为镜,似水流年浩瀚烟波照出的是人格,反射的是精神。
(5)、不久之后,侯君集以谋反罪被处死,杜正伦被罢免,魏徵曾经向李世民推荐这两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魏徵又拿自己前后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李世民知道开始怀疑魏徵是不是侯君集一d的。于是手诏取消衡山公主(后来被封为新城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
(6)、贞观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为秘书监,开始参预朝政。魏徵上奏李世民带领学者将古籍分为四部,并对其进行校定。
(7)、人已寻不见,名字却被留下来,在唐诗里,在酒壶里。大江东去,逝不尽的千古风流。苍茫人世,孤零零地留下一个字——酒。杜康,酿造了一种文化,一传就是五千年。酒楼里仍飘荡着饮者的诗。万盏、千杯,饮出了精神,饮出了文化。
(8)、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9)、论功劳、实力,凭才智,李世民首当其冲,理应由他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