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经典名句赏析
1、金刚经佳句
(1)、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2)、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众生本具的如来本性,不停住于任何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离一切分别妄念,即是如来清净本性。
(4)、《六祖坛经》上记载,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到这句《金刚经》经文开悟的。以下是《六祖坛经》中的这段记载:
(5)、《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靓云)问道:‘《金刚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福德多不如以四句偈语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请问那四句偈本经到底没有说破--有人猜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6)、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7)、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著、对众生的执著、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8)、不要著相,尽管在说佛法,始终没有一点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静;尽管在讲金刚经,没有一点金刚钻的味道,如如不动。什么是如如不动呢?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9)、佛言持經之人,如得一切天人恭敬供養,為前生有重業障故,今生雖得受持諸佛如來甚深經典,常被人輕賤,不得人恭敬供養。自以受持經典故,不起人我等相,不問冤親,常行恭敬,心無惱恨,蕩然無所計較,念念常行般若波羅蜜行,曾無退轉。以能如是修行故,得無量劫以至今生,所有極惡罪障,並能消滅。又約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後念覺心,以後念覺心,輕賤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云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妄念既滅,罪業不成。即得菩提也。
(10)、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1)、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12)、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3)、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
(14)、若欲禮佛者,及諸最勝者,陰持入諸種,皆悉觀無常。
(15)、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16)、然后修炼成道。般若为梵文音译,这个的意思在汉语与大智慧一样,但是有与大智慧是不一样的。
(17)、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8)、众生往还六道,随业逐流,遗失了本心,反被六尘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种种虚妄之念,这种种心皆不是真实不变的心性,只是一时假名为心而已。这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无非皆由六尘缘影而生,念念相续,事过则灭,这种种无常虚妄之心,是不可得的。
(19)、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
(20)、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为了众生修行及开悟众生而假设的方便之法,不可以执取,般若的实相,是无法以语言诠释的。执着实有的菩提可得,也不可执着没有菩提正觉,落于有和空,都是错误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没有一定的法名为菩提,一切贤圣,也都是依寂灭的无为法而修,因证悟的深浅不同,才产生有三贤十圣等阶位的差别。
2、金刚经著名经典语录
(1)、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2)、注意,本神是气态,所谓的灵。那么外邪灵也能附上本神气,干扰我们的判断。邪灵也是有执才附上来的,《金刚经》破执所以能除邪气,保本神之明。《金刚经》能破执、破妄所以也破魔,威力很大。
(3)、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著、对众生的执著、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4)、金刚经是属于大乘佛法中的一本经书,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是一种很是坚硬的金属,这段意思是非常的坚固勇猛的突破每个困难。
(5)、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
(6)、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7)、这是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品中的一个偈子。为了更好理解这个偈子,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品全文。
(8)、我今译文,不依文字,佛经大义,全凭内见常恒金刚经,以一经解万经。我话如此,但一经百译,是非曲直,后人评说。
(9)、咱们平时看别人说《金刚经》读了感应到啥啥佛,那是胡说。《金刚经》破执破妄,是去妄、存己真。什么叫己真?真我、真性、元神、本性天真,显本神之明。这些人的所有感应都是自己本神之明给,不是外来的。这里需要《三皇内经》解释了:人以气形质成一体,九臟九腑成神志气在脑部运转;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志气由心主。
(10)、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11)、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2)、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3)、从现代物理学可知,物质向下分解最终是能量。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物质世界实际是“能量态”。所谓的物质是能量在震荡(能量“弦”在振动)。人的眼睛被骗了。物质世界是一种幻影。
(14)、世间一切诸相,种种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没有真实不变的自性,而众生常常执着于“常”相,不明白事物的成住坏空是一个必然过程,故而产生种种烦恼。
(15)、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影,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16)、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7)、在中国,从东晋到民初,各家撰述不绝,主要有后秦僧肇《金刚经注》、隋吉藏《金刚经义疏》、隋智顗《金刚经疏》、唐慧净《金刚经注疏》、唐智俨《金刚经略疏》、唐窥基《金刚经赞述》、慧能《金刚经解义》《金刚经口诀》、唐宗密《金刚经疏论纂要》等书。
(18)、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19)、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20)、你所需要的是从他人回到自己,最终找回自己。
3、金刚经经典语段
(1)、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无生法忍: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2)、应该无任何执着的升起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缘来则应,去则不留。
(3)、学佛的人发心度一切众生,救了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心中一概不留,认为是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菩萨道,是菩萨发心。
(4)、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5)、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6)、如果我们做到修布施时不执着于任何外相,这样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有无量的福德。
(7)、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8)、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9)、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众生的心还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小昆虫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叫它是心。
(10)、我们平常可能也去布施,也去烧香拜佛,也去做义工,但我们的心不清净,还有所求。我们布施是为了求财富,做义工是为了求快乐,烧香拜佛是为了求福报,所以所得的福报也很有限,很少。
(1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2)、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3)、“涅盘和道境就像是活着的人处于死亡的一种状态”,只有在活着的时候死过的人才会明白这句话。
(14)、佛说的“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实际是说,这个世界的现象是这样的,即“有”。但,物质世界的“本源”,“自性”。不是这样的。物质世界是一种镜像,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能量”。
(15)、(佛又说):“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不可量,不可数那么多的大世界七宝,用来布施,另外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发悟得无上智慧之心的,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自己接受经义并坚持依经义而做,并为别人讲解,这个人的福德比前者(布施者)的福德多。应当如何为别人讲解呢?不被任何相所束,随动而动,随静而静,动静自如,随遇而安。佛就象这样外动心不动(动不主动动)。
(16)、在世间的如来,只不过是如来的方便示现,并非真的如来。所以才说他“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既然没有来到,哪里有什么去哪里呢?
(17)、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9)、“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20)、“有为法”是因缘合和而生。既然是因缘的结合。缺少一个因素这事物就不存在了。如,汽车是有多个部件组合而成的。如果把四个轮子取走。就失去了汽车的功能。那就不叫汽车了。
4、金刚经经典句子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2)、到了将来,你就会真正认识到这一步。才会真正发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3)、鴦掘摩羅因受到佛陀的教化,成為一位修善的比丘。但是鴦掘摩羅每日同其他比丘,入城乞食,民眾仍忘不了他做過的惡行,因此向他擲土投石,瞋罵羞辱……日復一日,乞食畢的鴦掘摩羅總是衣形污穢破碎,臉上殘留著斑斑血跡。有一天,佛陀把他喚來,慈悲的安慰他:「鴦掘摩羅!你必須安忍不動,要歡喜信受。先前造下的惡業,仗著今日勤修的善法,就像原本鹹苦的水注入清水,日後必成甘美解渴之水;就像突破雲層覆蓋的月光,將照亮你的心,使你走向正道。以前種下的罪業,要以潔淨的善業償還,就像烏雲散盡,將看到光芒四射的月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
(4)、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5)、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
(6)、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7)、不要对布施出去的东西有执着。不要因为布施出去的东西很好,事后又反悔;也不要因为觉得有失身份,不好意思布施一些“小东西”,只要是众生需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欢喜地把它布施出去。
(8)、可以写下这样一条生死的公式:我执→贪嗔痴→烦恼→造业→生死
(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能观到什么呢?“致虚极,守静笃,吾以观复”。复,本宗。人以神魂立道,神魂为本宗。心不清静,人的本神不稳,“神无以灵”。《道德经》告诉你怎么用道,《金刚经》护你显道,“太初有道,道就是神”。说来说去都是人道,人以神魂立道。
(10)、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1)、“虚妄”不是没有,而是不长久,有生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世间的一切,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是“虚妄”的,因为我们的生命,最多也不过百年之久,就跟演了一部电视剧差不多嘛!那什么是真实的呢?就是佛教常讲的如来本性、佛性,就是我们的真心,这是永远都存在的,所以佛教教学的目标,就是让我们找回自己的真心,凡事向内心去求,一切现象乃至虚空,都不必执着。
(12)、即使你得到了世上的一切,想用来换得佛果,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些东西,在如来看来,皆是虚妄。
(13)、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4)、所以在修行中,我们不但要“断恶修善”,更要“自净其意”。虽断恶而不执着于恶相,则嗔心熄灭;虽修善而不执着于善相,则贪心熄灭;虽修种种功德,而不执着于一切自修功德,常以智慧平等观照诸法,则痴心熄灭。三毒消除,菩提现前。
(15)、如来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法,是让人不执著于自己所得到的任何东西。在修行的时候,也不能执著于任何东西,始终让自己,保持在一种清净状态。
(16)、六祖的著名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说明了宇宙的真相。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的思想。《金刚经》主要就是说明了“离相无住”的道理。
(17)、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并不是说一切事物都不存在,而是要认识到它们只存在于因缘聚散的过程中,是缘起性空的。如果我们能看透“万法恒常实有”的假象,破除法我二执,就能证得实相,即见如来。
(18)、世界是无常的、无我的,没有固定的本体,而我们总是执有、执固定、执暂时的现象为真、为永恒。我们的认识与客观真理不相应,所以我们就有很多烦恼。
(19)、佛偈:是佛歌颂的词,这个词条也误导了我一下,望改正。即偈颂。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叔微未第时,其父梦人以偈语赠之,云:‘药饵阴功,楼陈间许。殿上呼卢,喝六得五。’”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此二首绝似《法华经》、《楞严经》偈语,简浄老横,可备一则也。”
(20)、对于所做的福报功德,不应因贪求而升起执取之心。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并不需要。
5、金刚经经典句子解析
(1)、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一切因缘和合而生所产生的现象;就像梦境的非真,幻化的无实,水泡的易灭,影子的难存,又如早晨遇日而失的露珠,天空将雨时的闪电,瞬间即灭。有情世界皆为无常,人生百年,弹指即过,荣华富贵,更是过眼云烟。
(3)、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4)、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5)、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