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就是圈子里的原则,谁定下的不清楚,或许是老三届。
2.由于刚刚粉碎“四人帮”,各地考生中30岁左右的“老三届”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中,回忆类、记叙体的题目比较多且有雷同。
3.进入考场前的那一刻,学校操场站满了考生,那是一幅奇特情景:从年龄上看,有年仅十七八岁的应届高中生,也有年过三十的“老三届”高中生。
4.雷颖奇是一名“老三届”,年轻时曾响应毛*席的号召上山下乡,那时,知识青年去农村叫“插队”。
5.可就在那恢复高考的第一时间里,我收到了汤老师托人代转来的厚厚一份高考复习资料,并要我每个星期六下午去他那儿,参加一些老三届同学组成的高考复习班。
6.临近*席台的一张桌子旁,10多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红光满面,每人胸前都戴了一朵红花,他们都是老三届的老师。
7.老三届插队知青,务农三年,曾当过普工、瓦工,木工,电工和以工代干。
8.”(我的问题好象起勾了他的回忆)“我是六八届的初中生,就是所说的老三届,当年我十七岁,我们的口号是:‘接受贫下中农教育’我们冬修水利,夏种地,不停地干。
9.这是一部以揭示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人生命运为主线,以表现他们相互间感情纠葛和矛盾冲突为中心内容的长篇小说。
10.月6日下午,在“春华秋实乐趣园”网站的“老三届论坛”上,出现一篇名为“沉痛悼念圆周先生”的帖子。
11.然而在我们这些老三届眼里,上高中、上大学可是相当神圣的一件事儿。
12.偷渡来的“老三届”。
13.郑岩的爸爸是正宗的老三届,在那个红色的年代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去了农村的广阔天地,那里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