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指什么【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6-14 09:52:14

1、A告诉楚王“橘生准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客观现象。

2、(2)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3、B、选文第①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4、《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

5、(3分)我写下这篇文章(或这篇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为、说、使、俱、补充省略,语意完整)

6、文末作者说“非然也”,这里的“然”是指;本段论述的学习态度:不该“”,应该“”。(4分)

7、全文共5段,分三部分:

8、《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名句流传千古。

9、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10、同学们,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为官以后始终严于律己,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被欧阳修誉为“立朝有本末”,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俗话说,“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范仲淹的代表作《岳阳楼记》,看看他是怎样通过自己的文章来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11、如今我拖着羸弱多病的身体,登上这岳阳楼,就好像漂浮在湖面上的一叶孤舟任由东西。一位孤独且苍颜白发的老者,站在风雨飘摇岁月中的老者,让人感到他的悲苦和凄凉。

12、【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指什么】(有)举起酒杯,面对清风,而喜气洋洋的感觉。(3分)

13、本文作者是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子,“兼爱”与“”是他思想的核心。文中的“公输盘”是传说中的(人名)。(3分)

14、积累“观”“极”“或”“以”“然则”等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15、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16、②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17、C.南极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18、⑾这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

19、☞点击阅读,可能对你有用

20、③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署,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21、(名师密卷)2018中考语文试卷(A卷)

22、《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刘向编订的《》。(2分)

23、皇祐四年(1052),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成就突出,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扩展资料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24、汀兰(tīnɡ)郁郁(yù)神怡(yí)

25、⑨太阳和星星隐藏(去)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体)。

26、D两处划线句都是为了谴责世人的鄙俗浅薄。

27、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8、诗人涉水千里之外,试想与异地友人相会,可是时光流逝,人间沧桑,竟然没有一位亲朋好友与我相伴,哪怕是一封牵挂的来信也好!

29、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媵人持汤沃灌B.朝而往,暮而归朝服衣冠

30、朗读点拨:本文骈散结合,朗读时应注意节奏。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1、(1)阅读第2段,想想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32、A.全文的中心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3、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天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俱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34、D“皆朝于齐”写出纳谏的巨大成效。

35、4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1)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面对,练就一颗坚强的心才能立于竞争前列;(2)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发展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国际强林之中。

36、请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37、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理事长,国家语委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委员。

38、为后文引出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铺垫。以此来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与古仁人作对比,以引出主旨。

39、D登楼者的表现,即下文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0、A“凶强侠气”说周处行侠仗义。B“义兴水中有蛟”说义兴水中游蛟龙。

41、⒄连月不开⒅忧谗畏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2、(品析)这句的主语承上省略,即上句的“古仁人”。从字面上看,是说古代仁人不因为外物的原因而欣喜,也不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悲伤。但是令人欣喜的事只有外物吗?令人悲伤的事只有个人境遇吗?显然不是。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前后文意要贯通起来理解。因此,这句可理解为:古代仁人不会因为风景美好或自己受宠而欣喜,也不会因为风景凄凉或自己受辱而悲伤。

43、(21)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44、(23)是进亦忧,退亦忧。(26)而或长烟一空

45、A.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前句写沙鸥飞翔停歇,后句写鱼儿畅游岁中)

46、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4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48、选文中作者对黄生的勉励是:

49、【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指什么】(1)“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50、⑦我看那(依我看来)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重点词:胜景)

5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52、D、全文结构可以概括为先总后分,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再细致描述核舟各个部分的特点。

53、下列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5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55、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56、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与例(例句:不以物喜)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57、用现代汉语翻译第①段的划线句。(3分)

58、虽然他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成绩肯定)不如那个人了。(3分)

59、C.景: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D.忧:忧谗畏饥生于忧患

60、从诗人所在的位置,往北回望目及所能的也许是顺流而下的洞庭湖水,可是诗人触景生情,延展自己的想象,虽说是远隔一道道山,一道道关,可是关山以北,依然是硝烟弥漫,战火连天。“凭栏涕泪流”一句,恰恰是诗人饱尝了战火磨难,尽管他感怀国家时局的安危,可是又无可奈何的情感流露。

61、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62、在范仲淹的眼里,洞庭湖水流势汹涌澎湃,气贯长虹。远吞长江,近衔山峦。水面开阔,晨兴朝阳四射,华光溢彩;晚间天象昏暗,波涛白练腾空而起。这就是岳阳楼之大观也。其字里行间充盈着高亢洒脱的情绪。

63、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

65、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6、从甲段可以看出作者的高尚品格,从乙段可以看出作者的政治抱负。(4分)

67、下列对文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68、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如用自己的话概括,意对即可。)新课标第一网

69、诗人起笔触水,而接句却在言楼。这似乎是有意摇荡一笔。昔日闻听的是水,而今我却言余登楼。这是何故?联系颔联则不言自明,其实是表面存异,而暗中通幽。

70、C、作者在介绍核舟时,按照从上至下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船头、船舱、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

71、明确: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72、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73、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4、(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75、“古人仁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指的是古仁人不同于原文中的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即"不已物喜,不已己悲"。原句的意思是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两句皆出自于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76、C、选文第②、③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喜”和“悲”的情感。

77、下列对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78、本文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范仲淹这不是在有意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内涵,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79、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80、D.两段文字一悲一喜,一明一暗,一阴一晴,都写得情景交融。

81、A、选文第①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82、偕忘(xié)嗟夫(jiē)朝晖(huī)

83、B第1段抒发了范仲淹登楼远眺洞庭的欣喜之情。

8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85、(名师密卷)2018中考阅读语文试卷(附有答题卷)

86、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87、跟随太守游山之乐(游山之乐、观赏自然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一百姓之乐而乐)。(4分,每空2分)

88、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89、第三部分(第5段):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最后交代了作记的具体时间。

90、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91、一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指的是迁客骚人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而发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指的是古代仁人不同于前文所写的“迁客骚人”,他们为人超然物外,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2、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釆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

9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9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今天我来到这里,没有见到亲朋好友,也没有收到一字的来信。现如今我身体羸弱多病,就好像是湖面上任意东西的一叶扁舟。

95、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96、C.全文体现了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表现了他的博大胸襟。

97、C.文中有的语句相沿已成成语,如“一碧万顷”、“心旷神怡”就是。

9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99、A.斯:登斯楼也微斯人B.极:此乐何极南极潇湘

10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曾激励过成千上万的人,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101、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