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不趁火打劫,日本老板把酒跪谢曹德旺
2、(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3、(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4、《孙子兵法·始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一次产生四个成语典故的伟大战役
6、(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7、一切都靠战果说话,不管你口气有多大,创造了成语“余勇可贾”和“灭此朝食”的齐国军队,最终还是被晋国打败了。说大话的齐顷公,紧接着就尝到失败的苦果了,他一路狂奔,后面敌军正在追赶,偏偏不讨巧,齐顷公的马车被大树给挂住了,偏偏前一天晚上,丑父的胳膊在睡觉的时候被蛇咬了,推车的时候使不上劲,于是就被敌人追上了。
8、首先是齐国的国君齐顷公,他叫姜无野。齐顷公的母亲叫萧同叔子,是齐惠公的小妾,怀孕生了齐顷公,生下来之后又怕大家耻笑,因此就将齐顷公用草捆起来放在田野里。偏偏齐顷公命大,居然有野猫来为他哺乳,还有鹯鹰展开翅膀来保护他,整个就一童话故事。后来有好心的齐国老百姓抚养了齐顷公。
9、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10、春秋初期,晋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取虢国,但虞国为必经之地。晋献公害怕两国联合抗晋,遂采用大夫旬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司机灭虞。虞公贪利,受晋国贿赂,不仅答应借道,还自愿作晋军先锋攻打虢国。
11、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使晋控制了虢虞的交通要道。二十二年,晋又故技重演,又一次向虞借道。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虞公不要借道,但虞公仍不听建议。后晋占领了虢国都城上阳,稍事休整后,趁虞不备,突然发动袭击,俘获虞公,灭了虞国。
12、《孙子兵法》所说的“焚舟破釜”虽然也表示誓死决战的意义,但尚未形成后世常谈的典故故事。至《史记》所载“项羽破釜沉舟”事,才具备了典型性:项羽前锋军救巨鹿,初战少利,项羽便率大军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激厉士气。终于杀苏角,虏王离,大败秦军于巨鹿之野。
13、国学成语故事番外篇(9)春秋四大美女(下)
14、晋国那边呢?郤克更拼,他的马车一路冲锋在前,结果他中了一箭,血都流到鞋子上了,他对助手说:我挂彩了。助手张侯鼓励他说:你这点伤势算个啥,从早上打到现在,我的手和肘被箭射穿了,为了胜利,您就忍忍吧,“吾子忍之”。连主帅都流血了,可见这场战役打得有多惨,双方有多拼。
15、(势如破竹)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16、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17、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18、《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19、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凭借强大的实力,违背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自立为西楚霸王,把偏远的汉中和巴蜀一带封给刘邦。刘邦听从谋士张良的建议,先到巴蜀养精蓄锐,以等待时机。刘邦到汉中后,烧毁沿途栈道,以示自己不再回关中。项羽从此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
20、(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21、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庞然大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22、项羽战败秦军后,又来到繁阳。帮助人民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项羽的功绩,就在离破釜沉舟不远的繁水之阳的繁阳街中心,立了项羽雕像,建立了项羽庙。并把繁阳改名为楚王。项羽庙原在北门外卫水岸边,明朝天启年间,重修楚王庙时,把它移到楚王南街,目前庙碑仍在。
23、huòjiébīnglián成语典故:
24、本来很严肃的一件事,却被这几声笑给搅黄了,诸侯与诸侯之间变成了意气相争。这晋国使节团,脸都气黄了,发誓说:“所不此报,无能涉河。”要是不能报今日之恨,我们就过不了河回不了晋国。
25、音频版国学成语故事(26)与寒食清明有关的“贪天之功”
26、国学成语故事(127)洛阳纸贵:《三都赋》揭示出书为何要找名人作序
27、公元383年,前秦皇帝符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弦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28、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我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对老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会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不会保佑您的。”
29、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30、WMGuangDong
31、【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32、造化弄人,大慈善家曹德旺眼中的俄罗斯
33、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34、韩厥对着假齐顷公拜了两拜,而且还磕头了,极其客气地对假齐顷公说:真是很不好意思,让我在战场上遇见您,想避都避不开,“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但这是我们国君赋予我的本职,还请您理解。丑父被当成齐顷公带到了晋国军营,一问发现是个冒牌货,但是晋国没有杀他,因为丑父争辩说:我这是忠于职守,你们表扬还不及,怎么还杀我呢?丑父捡回来一条命。
35、曹刿没有理会乡亲和家人的劝阻与嘲笑,毅然上路了。此时,鲁庄公正忙着制订作战计划,听说有高人求见,不禁大喜,连忙召见。
36、不过,战争的发展并不一定以最初的态势延续下去。第二天,双方正式交战。齐顷公对自己很有信心,当天早餐的时候,他就雄心万丈地说:将士们,我们今天先把敌人灭了再来吃早餐,都还是来得及的,“馀姑翦灭此而朝食”,又一个伟大成语诞生了,“灭此朝食”。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有没有吃早餐,反正是骑着马就奔出去了。当时,一个叫丑父的助手跟着。
37、(成语):飞将数奇(拼音):fēijiàngshùjī(解释):飞将:汉朝名将李广;数奇:命运不好。泛指人不走运。(成语故事):
38、出处: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39、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40、定义: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41、楚王镇地处内黄县、安阳县、河北魏县三县交界的地方,是内黄县最大的集镇,濒临卫河,自古是水旱码头。卫河也叫御河,水运十分繁忙。清朝在这里设有漕运官,专管水运。楚旺民间流传民谣说:金彭城,银水冶,赶不上楚旺一斜街。乾隆皇帝在南巡途中,经过楚王镇,看到这里车船攘来熙往,商贸兴隆,田园一派繁忙景象,就把楚王镇改为楚旺镇了。
42、bīnghuāngmǎluàn成语典故:
43、事态紧急,会见仪式一切从简,曹刿也没有客气,张口就问鲁庄公靠什么打仗。庄公说:“宫里的好吃好穿的,我不会自己独享,会拿出来和大臣们分享。”曹刿说:“这些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大伙是不会跟从您的。”
44、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45、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
46、【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47、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并采用其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修复原来烧毁的栈道,佯装要从栈道出击进攻关中,实际上却带领主力部队抄小道袭击了陈仓。刘邦以其精锐部队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了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从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48、风声鹤唳: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极度慌张,到了自惊自扰的地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弦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49、过程:灭此朝食却反而被敌人所灭
50、黄金百战千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账下犹歌舞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千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1、qióngbīngdúwǔ成语典故:
52、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53、消息传来,鲁国上下人心惶惶,不少人表面上慷慨激昂,声称要与鲁国共存亡,背地里却慌忙收拾细软,翻出“绿卡”,以备随时跑路。关键时刻,一个叫曹刿的乡民站了出来说:“齐国没什么可怕的,我找国君去。”老乡们笑得直打跌说:“军国大事,自有那些吃肉的(当年肉是特供)去操心,你一个平头百姓瞎掺和什么?”
54、“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55、曹刿说:“这还差不多,能大大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事态紧急,就加紧准备吧。对了,出征时一定叫上我。”
56、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57、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58、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59、有趣:彬彬有礼地俘虏齐军“主帅”
60、项羽听从范增的意见,不计前嫌封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上将军。项羽扩大了队伍,浩浩荡荡向西进军。
61、bīngróngxiāngjiàn成语典故:
62、稀有视频:自在娇莺恰恰啼
63、说大话的齐顷公战败了,接下来就要和晋国和谈。晋国的口气很大,居然要齐国的太后萧同叔子当人质,而且齐国的田野一律要东西向,以方便晋国的马车进入齐国。幸亏齐国还是有能人的,这个能人就是谈判代表宾媚人,他说:不尊重萧同叔子,就是不尊重你们的母亲。而且田亩的走向是由先王定下来的,你现在无理要求我们改变耕地的走向,就是违背先王的教诲。如果你们一定要这样胡闹,我们齐国只有集合全国的力量和你在城下决一死战,“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64、huàgāngēwéiyùbó成语典故: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65、成语出处: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例句:
66、而谢弦为了以少胜多,使出计策,派使者到秦营,建议秦军后退。符坚求胜心切,违背众将意愿,执意后退。但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听到要后退,都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弦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迅速渡河杀敌。
67、还有一点,可能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曹刿单单看重鲁庄公对大小案件的审理?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68、眼看着一国之君要成为战俘,齐国可丢不起这脸,丑父马上和齐顷公换了一个位置,自己冒充齐国国君。这时候,很有仪式感的一幕出现了。
69、“灭此朝食”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被《左传》写得如此精炼却又栩栩如生,惊心动魄,古典文化的魅力,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70、国学成语故事番外篇(8)春秋四大美女(上)
71、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72、郤克一回到晋国,就要求对齐国用兵,晋景公考虑到不能因小失大,当时没有答应,然而,郤克心里一直惦记着。
73、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74、往期回顾,欢迎点击观赏:
75、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76、当时的晋国,大败齐国还行,灭掉齐国那就远远不能,于是放弃了无理要求,接受齐国的赔偿,和谈了事。
77、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78、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79、一去故乡音耗绝,祸结兵连,娇凤雏鸾没信传。(元·无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80、fēnghuòliánnián成语典故:
81、话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六世纪早期,齐国、晋国这两个诸侯大国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最后终于发生了鞌之战,这是大势所趋,然而,关于鞌之战的前前后后,却有很多真实的趣闻。
82、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中国”。
83、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莎士比亚的原剧本,现在部分英国人是看不懂的。而中国的一些成语,其意义或所指也有变化,例如“逃之夭夭”,其来源是“桃之夭夭”,是指桃花开得很鲜艳,然而到后来居然演变成狼狈逃跑的意思。再如“灭此朝食”,意思是指要消灭敌人之后再吃早饭,听起来很有英雄气魄,然而,史上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却成了一个大笑柄。这句成语的背后,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一次波谲云诡的外交危机。让我们透过这个成语,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那场诸侯国大战。
84、(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85、定义:暗度陈仓是一种战术,是三十六计中的其中一计。意思是,军事上采取正面佯攻、佯动以误导敌方,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向另一方面进行掩袭。
86、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庞然大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87、“要不这样,人们都痛恨司法腐败,大大小小的案子,我虽然不能一一审查,但是我会要求官员们认真审判,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88、《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89、郤克惦记了三年,终于等来了齐国、晋国开战。公元前589年,齐国先是攻打鲁国,鲁国于是向晋国求援。一听说要和齐国干仗,郤克就来劲了。于是,由战马拉着八百辆战车,轰隆轰隆地来到了前线。
90、鲁国化险为夷,消息传来,人人喜不自胜。在战争总结奖励大会上,曹刿说出了取胜的秘诀:“作战,是靠勇气的。只有一鼓作气,在军队处于最佳状态时发动攻击,才能克敌。花架子做多了,士气就消散了,很难取胜。”
91、例子:叹~,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92、公元前592年,晋景公派遣正卿郤克去访问齐国,本来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两个大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结果却适得其反,把事情搅浑了。这一切似乎是源于一个细节,我们来看这个细节。
93、古代战争中所包含的成语故事有很多很多,诸如暗度陈仓、风声鹤唳、假途灭虢、围魏救赵、四面楚歌……
94、《孙子兵法·九地》:“焚舟破釜,若驱群羊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95、符坚集兵于淝水边,仗着兵多将广,有些轻敌,认为自己非常有把握战胜晋军。
96、原来,是齐顷公请自己的母亲萧同叔子在幕后观摩这次外交大会,没想到老人家见到郤克的驼背瘸腿,实在忍不住了,就在帘子后面哈哈大笑起来,《左传》是这么记载的:“春,晋侯使郤克徵会于齐。齐顷公帷妇人使观之。郤子登,妇人笑于房。”
97、公元前684年,在今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与淄博市博山区交界处,发生了一场规模不大,但足以载入史册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这场战争和2000多年后的另一场在莱芜大地上发生的兄弟阋于墙的战争——国共莱芜战役一样,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且它们的结局都与其中的某一关键人物有关。
98、其实道理也简单,当一个国家的法律能真正发挥惩恶扬善的作用,而非当权者的肆意揉捏、打击异己的工具时,民众的安全感和依附感才大大增强,在国家遭遇危险时,才敢于牺牲,心甘情愿为国奉献。我想,这些才是内因,是鲁庄公克敌制胜的关键所在。
99、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100、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1、当然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的战斗比较守规则,比如,敌人败逃五十步后就不再追杀,所以那些跑百步的才被五十步的笑话。再就是,当时两军作战讲究有来有往的回合式战法。以长勺之战为例,齐军击鼓进军,鲁军保持不动,齐军就立刻停下脚步,这要放在战国或者后来的王朝,早就短兵相接,打得难解难分了,鹿死谁手,还真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