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6-27 08:55:03

1、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2、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你们知道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吗?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3、(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县人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人不再来往。(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告辞离去。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4、豁然开朗:眼前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6、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7、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8、村里人叮嘱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呀。”

9、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10、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12、《桃花园记》虽然只有短短五百字,但文字优美,易读易背。其中许多金句流传千年,成了人们书写文字的成语。例如:怡然自乐。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乃不知汉,无论魏晉。无问津者。等等。

13、③(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14、朋友,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有: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黄发垂髫无人问津鸡犬相闻

15、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渔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17、作者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桃花源写的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试举例说明,作者写了哪些现实?有什么作用?

18、①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问”“要”后省略宾语“渔人”)

1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v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22、总结并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23、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24、【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5、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

26、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27、刘熙载《艺概·书概》:“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28、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29、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后省略宾语“渔人”)

30、(解释):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31、(解释):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32、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33、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

34、(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理想世界

35、【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渔人甚异之。

36、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作铺垫。

37、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

38、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9、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

40、管鲍之交鲍子遗风视死如归管鲍分金各为其主阵前对垒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有帮助请给好评,谢谢

41、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2、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43、寻病终(随即,不久)

44、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叹惋”?

45、豁然开朗(huó)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

46、(出自)晋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7、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8、本文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是▁▁▁,现在用来比喻▁▁▁▁▁▁▁▁▁▁▁▁▁▁▁。

49、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50、b.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51、(用法)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

5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53、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

54、“鼎足而立”这个成语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其中,记载谋士蒯通去游说韩信,他想说服韩信在楚汉之间保持中立,三分天下,于是说道:“莫若两利而倶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韩信念及与刘邦的感情,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结果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鼎”是古代的一种器物,也是很重要的礼器,一般用青铜制成,三足两耳,虽然也有四足的鼎,但数量不如三足的多。在“鼎足而立”这个成语中似乎只考虑了三足的鼎。所以,“鼎足而立”是用鼎的三只足来比喻三方分立的局势。与“鼎足而立”近似的有“三足鼎立”、“鼎足之势”等。

55、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想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56、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

57、向:寻向所志(以前)眈眈相向(对着)

58、自然环境美好,社会生活宁静,物产丰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过着美好宁静、幸福的生活。

59、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60、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计划)往。未果(实现),寻(不久)病终,。后遂(就)无问津(探访、探求)者。

61、(拼音)yíránzìlè

62、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3、(解释):不必跟外面的人说。现多用于要求别人不要把有关的事告诉其他的人。

64、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有什么作用?

65、⑥.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6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67、v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68、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69、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课件,学生跟读,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领会语气节奏。

70、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1、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

72、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73、便扶向路(沿着、顺着)(先前的)

74、(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二回:“那新摆出来的烧饼,更是陈旧不堪,暗想这种烧饼,还有什么人要买呢

75、您好!落英缤纷阡陌交通怡然自乐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黄发垂髫无人问津鸡犬相闻解释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同。怡然自乐: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豁然开朗:眼前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无人问津:形容事物已被人冷淡,无人过问。鸡犬相闻:鸡叫声和狗叫声可以相互听到。

76、《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于是他用笔构想出了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77、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78、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79、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寻访、探求”的意思。

80、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

81、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

82、桃花源记中综合视觉和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的句子是

83、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84、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让我们为建设自己心目中和谐的、理想的桃花源而努力吧!

85、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86、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87、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88、董老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讲台,为了教育事业,她椎心泣血、鞠躬尽瘁,终于收获桃李满天下的硕果。例句的作者明显将“椎心泣血”与“呕心沥血”混为一谈了。“椎心泣血”出自汉代李陵《答苏武书》:“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椎心泣血”的意思是用力捶打胸膛、眼中哭出血来,形容悲痛万分。这一成语表达的是人的哀痛心情,与“呕心沥血”、“鞠躬尽痒”之类的词并无关联。例句可将“椎心泣血”改成“呕心沥血”等相似含义的词语。“椎心泣血”的“椎”音、义均同“捶”,注意不能写错念错。

89、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

90、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91、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92、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93、详解:落英缤纷 :落花繁多的样子。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同。怡然自乐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世外桃源 :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豁然开朗 :眼前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无人问津 :形容事物已被人冷淡,无人过问。鸡犬相闻 :鸡叫声和狗叫声可以相互听到。

94、鸡犬相闻:鸡叫声和狗叫声可以相互听到。扩展资料:《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9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6、我来到桃花源;今日桃花源;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97、v1了解作者,必读此文,请欣赏作者的自传,听过以后说说作者的三大爱好.

98、无人问津:形容事物已被人冷淡,无人过问。

99、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总意):从狭隘幽暗一转而为开阔明亮。今指一下子就明白了或指眼界一下子变开阔。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

100、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101、(出处):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何论魏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