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焚膏继晷: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学习。
2、把书挂在牛角上抓紧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3、给你收集了一些:成语:废寝忘食分秒必争焚膏继晷鸡鸣而起磨穿铁砚勤学苦练夙夜匪懈夙兴夜寐无冬无夏宵衣旰食学而不厌圆木警枕名言警句: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出于积累--华罗庚。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天才不是别的,而是辛劳和勤奋--比丰。
4、他的儿子听后,再不敢妄图侥幸走上捷径,经过真正的~,终于也成为书法家。
5、映月读书(yìngyuèdúshū)
6、(分甘绝少)绝:拒绝,引伸为不享受;甘:好吃的。好吃的东西让给人家,不多的东西与人共享。形容自己刻苦,待人优厚。
7、(写于2021年2月15日周一)
8、(17)杨德发:人生的登山理论
9、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10、好学不倦:倦:厌倦。好:爱好。爱好学习,从不厌倦。
11、(解释)笃实:踏实,实在。认真踏实,爱好学问。
12、读音:shǒubùshìjuàn
13、东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14、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学以致用囊荧映雪悬梁刺骨凿壁借光持之以恒程门立雪牛角挂书穿壁引光刺股读书冬寒抱冰夏热握火钝学累功顿学累功攻苦食淡攻苦食俭刮摩淬励积雪囊萤坚苦卓绝艰苦卓绝聚萤积雪聚萤映雪绝甘分少刻苦耐劳刻苦钻研口不绝吟匡衡凿壁临池学书埋头苦干磨砺自强磨砻淬砺驽马十驾勤学苦练深自砥砺十年寒窗十年磨剑孙康映雪铁面枪牙卧薪尝胆衔胆栖冰宵旰攻苦雪天萤席引锥刺股饮胆尝血圆木警枕凿壁借光枕戈尝胆枕戈饮胆志坚行苦孙康映雪铁面枪牙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老骥伏枥敝帚自珍不得要领综述:废寝忘食、分秒必争、鸡鸣而起。
15、朱买臣在路上边走边读书,这个典故还有下文,他的妻子最后忍受不了他的行为,最终还是离开了他,他没能留住自己的妻子。
16、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盖三年不窥园。”
17、【勤奋学习的成语】那些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勤奋努力,你还有什么资格停下自己的脚步呢?
18、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19、勤学苦练 ( qín xué kǔ liàn )
20、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有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他马上就清醒了,又继续读书学习。
21、南朝时期,有一个叫顾欢的孩子,非常好学。因为家中贫穷,所以不能进乡中的学校学习。但他却不放松自己,整天跑到校舍后去听先生讲课,而且听到的知识从不遗忘。晚上则点亮松枝或燃着稻糠,用来取光学习,从不间断。经过多年勤奋自学,顾欢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对社会有用的人。《太平广记》卷一七五《李琪》记载,唐代李琪为母亲守墓期间,点燃稻糠或柴禾取光,在夜间苦读,竟读完了数千卷书。后人因以“燃糠自照”为勤奋学习的典故。
22、(全神贯注)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钱钟书《围城》:“人事太忙,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专怀念一个人。”
23、解释:废,停止。寝,睡觉。忘,忘记,食,吃饭。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很刻苦,专心致志。出处:南北朝·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24、读音:jùāndúshū
25、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 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26、拼音:fèiqǐnwàngshí
27、(解释)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28、废寝忘食(fèi qǐn wàng shí)
29、太多了,就先写这些吧。
30、释义:比喻多年刻苦磨练。
31、出处:《后汉书·侯霸传》:“笃志好学,师事九江太守房元。”
32、(解释)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33、(10)杨德发:做人做事不要空搞灯
34、释义: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35、(程门立雪)宋代杨时在下雪天去拜访著名学者程颐(yí),程颐瞑目而坐,杨时不敢惊动,在旁站立等待。程颐醒来,门前积雪已经一尺深了(见于《宋史·杨时传》)。后来用程门立雪形容尊师重道,恭敬受教。
36、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37、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
38、(悬梁刺股)形容刻苦学习。股:大腿。《战国策·秦策一》记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说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39、把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读书十分刻苦的人。
40、来自他对绘画的喜爱和一心想为国争光的爱国之心。来自他对绘画的喜爱和一心想为国争光的爱国之心
41、时间一点一滴凋谢,犹如蜡烛漫漫燃尽。
42、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因为不断翻阅,导致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十分勤奋。
43、【勤奋学习的成语】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欧阳修以荻画地)
4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业精于勤荒于嬉。程门立雪。废寝忘食。闻鸡起舞。宵衣旰食。凿壁借光等等
45、出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淡)。"
46、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47、朱买臣将他们夫妻二人接到了自己的府中,供应他们饮食。住了一个月,他的前妻就上吊死了。未能与你共苦,羞与你同甘,想来这女子也是个刚烈的性子。
48、释义: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49、(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50、磨穿铁砚: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51、释义:也说废寝忘餐。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52、不是。这是王安石对守旧势力的蔑视。断齑画粥(范仲淹)囊萤映雪(车胤)牛角挂书(隋唐李密)韦编三绝(孔子)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颜真卿)。。。。。。。
53、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54、(出自):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凿壁偷光(záobìtōuguāng)(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55、解释:磨穿了铁铸的砚台。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也形容笔墨功夫之深。出处:宋·陆游《寒夜读书》诗:“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那计年。”
56、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57、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58、出处:《北史·樊深传》:“朝暮还往,常据鞍读书,至马惊坠地,损折支体,终亦不改。”《渊鉴类函·驴三》:“江邻几调蓝山尉,骑驴赴官,第据鞍读书,至迷失道,家人求之乃觉。”
59、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60、然糠照薪:烧糠照明。比喻勤奋学习。
61、据鞍读书: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62、解释:夙,早;兴,起来;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奋。出处:《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63、(拼音)(xuánliángcìgǔ)
64、(解释)谓犯过的错误不再犯。
65、专心致志,意为用心专聚精会神,丝毫不马虎,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致:尽,极。志:意志。致志:一心一意。语出《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66、(释义)虽然没有像疲惫的马匹一样在霜雪下睡觉的痛苦,也没有曾经用萤火虫的光亮照在雪上的劳累。
67、映雪囊(náng)萤
68、成语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69、宋·黄庭坚《跛奚移文》:“持勤补拙,与巧者俦。”
70、唐代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71、铁杵磨成针 雪地夜读 冬练三九 废寝忘食 手不释卷 分秒必争 争分夺秒 通宵达旦 夜以继日 凿壁借光 鸡鸣而起 勤学苦练 学而不厌 幼学不厌 幼学壮行 朝乾夕惕 只争朝夕 孜孜不倦 争分夺秒 手不释卷 苦心孤诣 任劳任怨 埋头苦干 卧薪尝胆 悬梁刺股 仰屋著书 映雪读书 凿壁偷光 折节读书 坐薪悬胆 倾耳而听 倾耳注目 屏气凝神 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 有恒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精卫填海 始终如一 水滴石穿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72、(释义)匡衡小时候很勤奋,好学,可是自己没家里没有出灯,于是听说跟邻居家有灯,但是照不到,然后从墙上挖了一个洞,用这个邻居家里的光来读书。
73、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北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74、卧薪尝胆拼音:(wòxīnchángdǎn)
75、解释: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76、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77、解释: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到不会厌烦的地步。出处:先秦·孔子《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8、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79、学习方法指导丨志愿填报公益讲座丨考前解压
80、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81、(解释)白首:白头;穷经:专心钻研经书。指直到年老还在钻研经籍,形容好学不倦。
82、成语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83、破釜沉舟:砸碎锅,凿沉船。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84、●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被皇帝爷孙三代惦记的诗人
85、出自:元·刘祁《归潜志》卷七:"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天下知。"
86、(14)杨德发:学习中的二八定律
87、“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88、解释:待,等待;旦,天亮。坐着等天亮。多形容勤恳。出处:《尚书·太甲上》:“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
89、江泌,白天打工,晚上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想必他最爱的日子是每个月的十五吧。
90、(示例):对自己,“~”,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悬梁刺股(xuánliángcìgǔ)(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91、(一心一意)心思、意念专一。只有一个心眼,没有别的考虑。《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徒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92、解释:形容勤劳踏实。也形容勤恳的样子。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93、(拼音)(záobìtōuguāng)
94、这个典故里的故事,实际生活中不推荐,因为你可能遇不到这么好的妻子,迎来的可能是一顿毒打。
95、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96、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车胤囊萤夜读)
97、(顿学累功)愚笨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取得成就。
98、(清慎勤)清廉、谨慎、勤勉。后用以为官箴(zhēn),衙署公堂多书“清慎勤”三字作匾额。
99、发愤忘食废寝忘食分秒必争焚膏继晷鸡鸣而起磨穿铁砚勤学苦练夙夜匪懈夙兴夜寐无冬无夏宵衣旰食学而不厌圆木警枕幼学壮行朝乾夕惕只争朝夕孜孜不倦坐以待旦争分夺秒手不释卷刻苦攻苦食淡苦心孤诣囊萤照读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卧薪尝胆悬梁刺股仰屋著书映月读书映雪读书勇猛精进引锥刺股凿壁偷光折节读书坐薪悬胆专心不敢旁鹜不知肉味目不窥园倾耳而听倾耳注目一心一意屏气凝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有恒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精卫填海始终如一始终不渝水滴石穿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死不瞑目其他不远千里不敢告劳兢兢业业默默无闻默默无言驽马十驾勤勤恳恳身体力行事必躬亲手足胼胝手足重茧
100、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亮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顾不得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101、古人云:“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知不觉,又到了一年的高考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