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的前半是叙事,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起句先写离去者,展示了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2、(注释)渭川: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田家:农家。墟落:村庄。穷巷:深巷。野老:村野老人。倚杖:靠着拐杖。荆扉:柴门。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荷(hè):肩负的意思。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3、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4、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5、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6、“荡”,实写。具体描绘出嬉戏场面的欢娱,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7、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8、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点出境界特点;
9、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1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2、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13、“静”的内涵:诗人的身心俱静。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14、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15、综上所述,“闹”,“热闹,繁盛”之义,一方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真景物真感情”,把春光表现得生动蓬勃,色彩鲜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欢愉。另一方面,点题,与开头对梨花、杏花、垂柳的生动描写相呼应。
16、(注)南山,即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17、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18、B(不超过40字)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19、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20、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21、“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这两句是说,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的吟起《式微》。
22、“日暖风香正落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3、B.“农务各自归”上承四句招饮之事,展现了与邻居交往的无拘无束;又下启后句相思之情,“辄”字展现了与邻居情意的真挚淳朴。
24、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25、(3)展开联想或想象,描述该词所在诗句的内容或景象。
26、【诗句赏析】本词叙写词人春天载酒湖上的所见所感,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人游春的欢娱,
27、“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8、(解析)“山当日午回峰影”,写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的动态,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
29、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30、②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
31、(4)分析各部分间的关系。
32、形容“秋兰”的诗词:元·余同麓《咏兰》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宋·史弥宁《秋兰三绝》叶叶低垂翠带长,花清干瘦吐微香。西风劣相添寒色,簇立晴蜓冻欲僵。宋·向子諲《点绛唇》春蕙秋兰,断岩空谷终难近。何如逸韵。十里香成阵。倾盖论交,白首情无尽。因君问。新声玉振。更觉花清润。明末清初·静诺《咏秋兰》长林众草入秋荒,独有幽姿逗晚香。每向风前堪寄傲,几因霜后欲留芳。名流赏鉴还堪佩,空谷知音品自扬。一种孤怀千古在,湘江词赋奏清商。宋·高似孙《秋兰辞》秋兰兮青青,得道兮如素。娟娟兮好修,行隐隐兮不渝。夫人兮孰怀,美兰何为兮睹处。秋
33、这首诗是诗人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简析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4、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3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羁鸟”指被束缚的鸟,“池鱼”指水池里养的鱼。“故渊”指鱼儿原先生活的水潭。“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诗人虽“误入尘网”,却情性未移。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对黑暗官场的厌倦,以及对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36、如《诗经•秦风•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37、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38、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曾说,这首诗通篇充满了“寒意”,句句使用迭字的艺术显示了威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3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40、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41、答:落叶、悲鸿、衰草、枯木
42、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43、答:"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44、幽林讵知暑,环舟似不穷。
45、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46、答: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47、读完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4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49、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50、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51、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52、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53、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54、答: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55、苏轼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诗情与画意兼具,向来为诗家所追求;而将山水景色比作画幅,更是宋代诗人常用的观照方式与表现技巧。此诗前两句写近景,同时扣题交待过湖的时令,渲染香暖和悦的氛围。四句写远景,为妙处所在。远处黛青的山峦一片迷蒙,色彩淡雅,境界幽眇,正是文人画的典型风格。在这青灰迷蒙的背景上,一只白鸥由远处飞来,为画面平添了一抹亮色与几分生气。诗人用笔极简。“山色蒙蒙”,只是一笔;“白鸥飞处”,亦是小小点缀,却使画面层次分明,动静相宜。二句说诗说画,却并不伤于平直,而是调动读者对诗、画艺术的审美积淀,用想象去补充山色、白鸥之外的画面空间,这种手法也是比较高明的。
56、次句继写送行者。此句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踏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57、这是首写农家生活的五律,重点描绘秋收前的片段。
58、B.诗人寻友不遇,借典故表达了未见到吕逸人的无限懊恼,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
59、“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最后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龙鳞”给“多岁月”作补充,并照应开头的“一向绝风尘”,全诗结构严谨完整。
60、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61、【诗句赏析】(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62、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63、中间四句以动衬静。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共话桑麻,也不是杂言”。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64、这首诗前三句连用“灯”字,创设出“灯前读诗”、“诗尽灯残”“灭灯暗坐”三个意象。这样写创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65、人文价值:诗词的第一魅力
66、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67、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68、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69、到门不敢题凡鸟②,看竹何须问主人。
70、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内亲近大自然的乐趣。问
71、这首诗中()是叠音词。这个词的意思是(),描绘了()画面,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情感,妙用叠音词,富有韵律感(音律美),增强表达效果。
72、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73、①简答: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74、“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75、然后结合诗句所在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这两句在诗歌的开头,一般是统领下文。开头两句提到“归”,先是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接着描述了几幅与归相关的画面: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麦地里的野鸡呼唤自己的配偶归来;蚕儿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农夫荷锄归家。
76、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7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78、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
79、梨花白雪飘,杏艳紫霞消。柳丝舞困小蛮腰。显得东风恶。野桥,路迢,一弄儿春光闹。夜来微雨洒芳郊,绿遍江南草。蹇驴山翁①,轻衫乌帽,醉模糊归去好。杖藜头酒铫②,花梢上月高,任拍手儿童笑。
80、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81、(注释)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穷巷:偏僻的里巷。鞅(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霰(xiàn):小雪粒。莽:草。
82、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83、(译文)青青的枥树林的深处也住着人,一条小溪由几户人家共享同分。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蒸煮茶叶的香气从茅屋里冒出,缫丝的声响隔着竹篱也能听闻。在路上遇见了卖药归来的山客,心甘情愿随他进入如岛的白云。
8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85、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
86、“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这两句是说,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依依不舍。
87、而烘托主要通过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外在的侧面描写来实现。即《艺概》中所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88、表达的效果就是: 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 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
89、(2)点明该词运用叠音的手法。
90、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91、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这一“虚”一“实”,两相映衬,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92、(南宋)范成大《田舍》
93、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94、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95、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6、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97、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仰止。全诗直抒胸臆,情深词显,自然古朴,格调高雅。
98、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99、C.“倚杖候荆扉”虚实结合,实写“野老”斜倚柴门迎候的情态,虚写了他们等待归家的牧童。第三联描写野鸡在麦田自由自在,蚕儿吐丝作茧,充满了生活气息。
100、一喜一忧,反映出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
101、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