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精选101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2-06-30 09:20:00

1、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

2、(3)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3、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4、薛钰,活泼灵动情趣盎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品赏(J),古典文学知识

5、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6、这句诗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全文为:

7、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8、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9、这首题图诗,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10、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11、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12、图画,是将美好的画面定格在一瞬间,可以让人留住了美好的回忆。不足的是画面是定格的,苏轼通过赋诗,运用他过人的想象力,将无声的、静态的画面转化成有声的、活动的诗境,给画面里的意象赋予了人的感情,将画框内的景物拓展到了画框之外,苏轼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13、【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宋代大诗人苏轼写过一首《惠崇春江晚景》的诗作,在诗中有这样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那么这句诗的下一句是什么?

14、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15、钱钟书.宋诗选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

16、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

17、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

18、“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但唐宋文人诗词对这种手法的运用却更为娴熟、精到与丰富,而此词则又是其中的独出机杼、尤耐寻味者。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专于情的女子。其芳心早以有所属,但心上人却与她天各一方,别多会少。“我住长江头”二句便揭示她们之间的地理距离,言外颇有憾恨之意。接着,“日日思君不见君句则将这种憾恨之意和盘托出,令人想见女主人公徒自伫立江头,翘首企盼的怨望情态。“共饮长江水”句复作自我慰解:两地情思,一水相牵;既然同饮长江之水,自必心息相通。跌宕之间,深情毕见。“。

19、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20、第二首诗其实也写得很好,只是因为第一首太过著名了,盖过了它的锋芒,导致它鲜为人知,不得不说很可惜。在后来,很多文人在评论这组诗的时候关注点也都只是在第一首,比如《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云:“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渔阳诗话》:“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21、(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22、苏轼《惠崇春江晚景》,题在惠崇画的一幅《春江晚景》上,画上画的有几枝桃花,还有水上游的鸭子

23、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24、(7)更待:再等;再过。

25、惠崇春江晚景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轼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26、题惠崇春江晚景作者:苏轼年代: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27、(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28、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29、第一首写的是“鸭戏图”,第二首则是“飞雁图”。冬天的时候,大雁都会飞往南方过冬,晚冬初春,大雁就要飞回北方。苏轼抓住候鸟的这一特性,将大雁比喻成北归人,赋予了人的感情。大雁恋恋不舍飞回北方,差点掉了队,那是因为不舍得温暖的南方。这里依然要佩服苏轼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大雁不舍得温暖的南方,苏轼就想象那是因为北方太过寒冷,那里的沙漠风雪交加。最后还想象大雁内心的期待,希望能在温暖的南方多住几天。

30、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3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32、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33、《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

34、惠崇春江晓景二首赏析:

35、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36、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37、“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从稀疏的竹林望去,见到几枝桃花在春风中摇曳生姿。红绿相衬,很引人注目。初春时分,桃花初放,暗含着无限的春意。“春江水暖鸭先知”,画面从岸上的竹林移动到江面上,鸭子们在江面上嬉戏玩耍,春天还没到来,江水还带有寒意,但鸭子是最先察觉到江水回暖的。

38、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39、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40、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41、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42、(6)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43、(4)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44、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注释)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最先感觉到).蒌蒿(春天的一种野草)满地芦芽(芦苇的嫩芽,又叫芦笋〕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作者简介)苏轼(1073-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豪放,不受格律的约束,想象丰富,形象鲜明,和所作的散文都自成一家.(题解)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在惠崇所画的上的.

45、纵观全诗,诗人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46、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47、诗到了第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这还不止,最后一句诗人进一步写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几日。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48、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49、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流传甚广,为后人所深知。在许多诗词方面的书中,大都有提到这一首,但实际上,苏轼这组诗一共有两首,但另一首就比较少人读过了。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两首诗。

50、这首是题画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

51、(5)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52、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

53、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54、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

55、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将原本退居在常州的苏轼召回,派去登州,很快又召回汴京。在这里,他见到了这两幅《春江晚景》。这两幅画,是惠崇所画。惠崇是宋初九大僧人之是福建建阳僧,他能诗能画。

56、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7、这两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58、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59、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60、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61、【竹外桃花三两枝全诗】竹外桃花三两枝的下一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62、君行四月草萋萋,柳花桃花半委泥。

63、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

64、桃花三十六陂,鲛宫睡起,娇雷乍转。

65、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66、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67、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68、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2)

69、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70、全诗四句两两成偶,以“三”“二”“千”“万”数字对举排列来表现风的强大,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71、“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72、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7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意是:竹林外桃花初开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水,江水的回暖一片初春的美景。

7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作者)苏轼(朝代)宋

75、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76、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77、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78、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更待:再等;再过。

79、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80、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81、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82、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83、题惠崇春江晚景作者:苏轼年代: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84、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85、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竹倾斜。

86、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87、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88、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注释)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最先感觉到)。蒌蒿(春天的一种野草)满地芦芽(芦苇的嫩芽,又叫芦笋〕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作者简介)苏轼(1073-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豪放,不受格律的约束,想象丰富,形象鲜明,和所作的散文都自成一家。(题解)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在惠崇所画的>上的。

89、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90、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

91、“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这一句大体写惠崇所绘的“飞雁图”,大雁北飞,有几只雁不舍这春天美景,差点脱离了队伍。并且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依依不舍的几只归雁比作了“北归人”,使画中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92、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

93、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94、题惠崇春江晚景作者:苏轼年代: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95、春江暖涨桃花水。画舫珠帘,载酒东风里。

96、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97、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

9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99、玄都观里桃千树,花落水空流。

100、“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101、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