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
2、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3、齐女屏帏失旧容,侍中冠冕有芳踪。翅翻晚鬓寻香露,声引秋丝逐远风。旅馆听时髭欲白,戍楼闻处叶多红。——《新蝉》
4、【关于蝉的诗句】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初秋行圃》
5、郁悒谁语。君子至止,慰我延伫。何斯违斯,倏尔遐举。
6、(唐) 郎士元《闻蝉寄友人(一作李端诗)》
7、楚人方苦热,柱史独闻蝉。晴日暮江上,惊风一叶前。——《和尉迟侍郎夏杪闻蝉》
8、蝉正是因为它身居高枝之上,才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声音依然能传的远。
9、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垂丝钓》
10、《浣溪沙·湖上西风急暮蝉》宋代:晏殊
11、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早蝉白居易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村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闻新蝉赠刘二十八白居易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白发生头速,青云入手迟。无过一杯酒,相劝数开眉
12、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
1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4、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听早蝉歌》
15、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16、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17、白话文释义: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无人知道我像秋蝉般的清廉高洁,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18、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19、在唐宋诗词中,梧桐作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诗人以昔日的盛况和眼前的凄凉作对比,描写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失去了杨贵妃后的凄凉境况。
20、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四卷。
21、物趣时时改,人情忽忽迁。
22、言告离衿。何以叙怀,临水鸣琴。何以赠言,委顺浮沉。蝉(唐)罗邺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蝉噪最堪惊。
23、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
24、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25、《猫》唐珙觅得狸儿太有情,乌蝉一点抱唇生。牡丹架暖眠春昼,薄荷香浓醉晓晴。分唾掌中频洗面,引儿窗下自呼名。溪鱼不惜朝朝买,赢得书斋夜太平。《又判争猫儿状》裴谞猫儿不识主,傍家搦老鼠。两家不须争,将来与裴谞。《得猫於近村以雪儿名之戏为作诗》陆游似虎能缘木,如驹不伏辕。但知空鼠穴,无意为鱼餐。薄荷时时醉,氍毹夜夜温。前生旧童子,伴我老山村。《赠猫》陆游盐裹聘狸奴,常看戏座隅。时时醉薄荷,夜夜占氍毹。鼠穴功方列,鱼餐赏岂无。仍当立名字,唤作小於菟。
26、咏蝉作者: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蝉作者:虞世南垂蕊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7、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
28、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唐·雍裕之《早蝉》
29、 凤凰楼下多欢乐,不觉秋风暮雨天。
30、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诗词中成了意蕴丰富的诗歌意象。
31、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咏蝉》
32、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
33、《蝉》唐代:李商隐
34、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35、永托于风。未见君子,我心忡忡。既见君子,乐且有融。
36、为别莫辞金盏酒。入朝须近玉炉烟。不知重会是何年。
37、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38、蝉鸣蝉鸣,幽畅乎而。肃肃尔庭,远近凉飔。言赴高柳,
39、关于吃蝉的诗句:《秋蝉》袅袅迎来二月天,阡上农夫说丰年。待到清秋白露日,又是秋风送秋蝉。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蝉(唐初)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0、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
41、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
42、细声频断续,审听亦难分。仿佛应移处,从容却不闻。《听新蝉寄张昼》
43、“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是出自唐·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这两句大意是:秋蝉集居在古寺中的树上,发出凄切的哀鸣;寒鸟从池塘上空飞过,水面留下一瞥清冷的鸟影。蝉声鸟影,古寺寒塘,秋意浓重,景物堪伤。描写秋天的村野时,可以借鉴这种寒凉的意境。
44、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早蝉》
45、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46、【关于蝉的诗句】咏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屈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还有诗句中带蝉字的: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47、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8、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49、“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见清·袁枚《所见》。这两句大意是:心里想捉住那树上鸣叫的知了,忽然闭嘴屏息,悄悄地站立起来。《所见》写一牧童骑在牛背上,信口唱着歌经过一片树林,知了的叫声立即诱发出牧童“意欲捕”的念头。为了不致惊飞知了,他立即停住歌声,跳下牛背,闭口静立,准备蹑手蹑脚地走近那可爱的小动物。两句诗把一个天真机灵的小牧童的心理状态,以及他捕知了时专注、神秘的神情、动作,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善于捕捉饶有情趣的生活场面,并且能惟妙惟肖地把它描写出来,很值得学习。
50、新蝉忽发最高枝,不觉立听无限时。正遇友人来告别,一心分作两般悲。——《闻蝉感怀》
51、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52、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53、蝉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54、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55、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56、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余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漫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57、新蝉终夜叫,嘒嘒隔溪濆。杜宇仍相杂,故人闻不闻。——《闻新蝉寄桂雍》
58、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晚蝉》
59、关于蝉的诗有李商隐的《蝉》、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60、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61、A.高洁品格B.忠贞爱情C.孤独忧愁D.离情别绪
62、“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63、若使秦楼美人见,还应一为拔金钗。蝉(唐)雍陶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
64、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65、莫侵残日噪,正在异乡听。——五代楚·刘昭禹《闻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门柳不连野,乍闻为早蝉。游人无定处,入耳更应先。——《早蝉》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只应催我老,兼遣报君知。——《闻新蝉赠刘二十八》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66、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斜阳千万树,无处避螳螂。——《画蝉》
67、(唐) 张籍《和崔驸马闻蝉》
68、袅袅迎来二月天,阡上农夫说丰年.
69、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70、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71、轻鬟犹记动影,翠蛾应妒我,双鬓如雪.枝冷频移,叶疏犹抱,孤负好秋时节.凄凄切切.渐迤逦黄昏,砌蛩相接.露洗馀悲,暮烟声更咽.
72、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蝉》
73、我听到了蝉在鸣叫,鹊扇动着翅膀的声音。我看到了明月高挂在天空,喜鹊在一支枯树上停留又飞走,在月光明亮的深夜里,树上停留着蝉。我感受到了风轻轻地吹过,万籁俱寂。
74、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75、多劳你给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样清寒。
76、亦如早蝉声,先入闲人耳。——早蝉白居易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六月三日夜闻蝉白居易蝉发一声时,槐花带两枝。——闻新蝉赠刘二十八白居易
77、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78、一声初应候,万木已西风。偏感异乡客,先于离塞鸿。《闻蝉》
79、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80、蝉鸣兮夕曛,声和兮夏云。白日兮将短,秋意兮已满。 《听早蝉歌》
81、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病觉离家远,贫知处事难。——《与友人会》
82、彼蝉鸣矣,于林之表。含风饮露,以乐吾道。有怀载迁,
83、应为昨来身暂病,蝉声得到耳傍边。
84、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早蝉》
85、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86、湖上西风急暮蝉,夜来清露湿红莲。
87、《蝉》(作者)虞世南(朝代)唐
88、火云初似灭,晓角欲微清。故国行千里,新蝉忽数声。 《闻蝉》
89、《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90、斜阳挂高柳,落日淡遥城。
91、白话文释义: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92、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早蝉(唐)白居易月出先照山,风生先动水。
93、早蝉孤抱芳槐叶,噪向残阳意度秋。也任一声催我老,堪听两耳畏吟休。得非下第无高韵,须是青山隐白头。 《早蝉》
94、感新犹感旧,更复几多年。闻蝉(宋)宋祁秋风日夕惊,庭树喝蝉声。
95、伴貂金换酒,并雀画成图。
96、鬓蝉似羽。轻纨低映娇妩。凭阑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许。宝筝闲玉柱。东风暮。 《垂丝钓》
97、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早蝉》
98、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范仲淹《江上渔者》绕岸车鸣水欲开,鱼儿相逐尚相欢。——王安石《鱼儿》眼似珍珠鳞似金,时时动浪出还沉。——章孝标《鲤鱼》潭中鱼可数百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柳宗元《小石潭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雎盱。——杜甫《浣溪沙》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江南曲》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白居易《观游鱼》
99、在诗人虞世南的眼里,蝉甚至是值得赞颂的,他写下《蝉》这首诗,用蝉来表达自己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100、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谢,能令万感生。《新蝉》
101、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