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竹村外有盛开的桃花三两枝,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春江水暖戏水的鸭子最先得知。生长茂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正是鲜美的河豚快要上市的时候。
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宋代: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4、2019年2月14日于艾墨轩
5、暮色降临,鸟儿飞回树林,来往的过客已见稀少。轻烟淡霭,从山前渐渐飘起。此时,一个小孩独自划着小船,驱赶着一群鸭子回家。这是诗人晚年所写的一组四季田园杂感诗,共有60首,都是描写乡村生活的。这首诗语言朴实,描绘细腻。短短四句,就把江南的田园景色,写得优雅静谧而情趣盎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6、这里,我还要专门介绍一下野生鸭类中的绿头鸭。它是一种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游禽,数量多而分布广。据野生鸟类学家研究认为:家鸭是由其野生祖先驯化而来,而家鸭公认的祖先则是绿头鸭,它与家鸭的亲缘关系最近。
7、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8、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且蕴含哲理。此诗通过写梨花盛开,抒发春光易逝、人生苦短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
9、春暖花开,诗人沿河散步,见到一只与众不同、黑白相间,羽毛光鲜的花鸭。它独来独往,神态悠闲地慢慢地走着。旁边的鸭子见状,都驻足观看,心中似乎充满了忌妒之情。看到前面的食物,他们便说:“要吃你就吃,可千万不要叫,一叫主人就可能将食物拿走了。那时候,你就是再漂亮又会怎么样呢?”
10、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11、在岭南时,苏轼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对荔枝尤其喜爱。此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精华句,脍炙人口,并入选中学课本。
12、此诗精华句是“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下水如天”,描写鲜明、生动、清新、壮丽,可以在脑海中想象一下此景,壮观而富有情趣,是一首写景名诗。
1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4、这是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坐船游览西湖时写的一首诗。此诗写出了雨中的湖光山色,此诗四句依次写云翻、雨泻、风卷、水天,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煞是精彩。
15、【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送客沙头宿,招僧竹里棋。
1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见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这两句大意是:竹林外边,开放着两三枝桃花;鸭儿最先知道一江春水已经变暖,在那里欢畅地戏游。原作二首是苏轼为画家惠崇所绘《春江晚景》而写的题画诗。画有两幅,第一幅大概是《鸭戏图》,所以诗人有这样的诗句。惠崇的画早已不存,而苏轼的这两首题画诗却千古流传,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特别是这两句,清新浅淡,情趣盎然,尤为人们所赏识,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后世常引用以表述春天到来,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一句还常被借用,表达某种生活体验和生活哲理,说明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17、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洄游到江河里来了。
18、●《思远斋》重视名家,同时大力扶持草根,欢迎各界文友投稿。
19、全诗意思: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作者)苏轼(朝代)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0、此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觉,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1、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22、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23、诗到了第四句,就更进一步给大雁以人的情感。“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诗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大雁恋恋不舍是因为南方比北方温暖,所以诗人就写下了大雁认为北方很冷,而且远远地就知道了沙漠风多雪多。
24、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5、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26、数千年来,野生鸭类乃至被驯化的家鸭,一直不断地为人类提供着蛋、肉和羽毛,人们将它们作为狩猎、娱乐、乃至饲养的对象。而且,在人类文化中,它们的影响范围,早已涉及到了音乐、舞蹈、诗歌、散文等多个领域。
27、从家鸭不会筑巢和孵卵的悲剧,我想到一个问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的改善,野生鸭类在北方城市中见到的也越来越多了。特别是绿头鸭,有的人给它们搭建休憩之处;有的人定时投食,把这些野生鸭类当成家鸭来保护,让它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28、关于第10名,我在《中秋月》、《海棠》和《花影》间选择了很久,最终选择了《海棠》,另外两首遗憾落选苏轼10大名诗。
29、背景:《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30、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31、隔水呼舟,应是怜幽独。
3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33、蝶恋花·过雨春波浮鸭绿
34、“鸭无泥滓”,表明诗人品行的高洁;“阶前缓行”,表明诗人处世的从容;“羽毛独立”,表明诗人的才能足以立世。而“黑白分明”,则表明诗人有着旗帜鲜明的是非观。虽说人世间,特立独行的人,常会遭到俗人的忌恨。对此,诗人依然不屑一顾,当然更不会被那微薄的官俸所诱惑。全诗表面是描写一只花鸭,其实,这不正是杜甫的人生写照吗?从这首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与生俱来的那种刚直不阿的秉性。这种宝贵的品质,着实令人敬佩。
35、如今各千里,无计得相随。
3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7、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38、此诗知名句是“人生看得几清明”。全诗语言清洗自然,蕴含哲理,发人深思。
39、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40、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
41、这是一首状物写景诗,用拟人手法,写出海棠的高洁、美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知名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42、出自:苏轼所作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4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44、这里,诗人并没有只是单纯地去解说画面上的内容,而是以画面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进而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意境。桃花初绽,野鸭戏水,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勾画出一幅阳春三月,江南那秀丽景色。因野鸭耐寒,故江河刚刚解冻,它们便迫不及待地跳进水里,嬉游自如。
45、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是: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喜爱,对春天的赞美,以及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的欣喜。
46、【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47、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48、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49、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50、《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北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1、这些成员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在外形和习性方面,也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它们有些食植物,有些则食鱼类;有些只能飘浮在水面上,有些则擅长潜水;有些是飞行能力最强的野生鸟类之而有些则不善于飞行。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除天鹅、雁类和少数鸭类,如赤麻鸭等,它们雌雄相差不大外,多数的鸭类,雌雄相差悬殊。雄性大多拥有艳丽的羽毛,美丽的外表;而雌性则羽色暗淡,毫不起眼,甚至你会认为,它们根本就不是一类。
52、北宋名僧惠崇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53、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
5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55、●《思远斋》开通了赞赏功能,赞赏金60%作为稿酬返回作者,40%留作平台基金。
56、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57、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58、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59、全诗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0、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61、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的活力,惹人怜爱。
62、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63、如果你来到江南水乡,就会看到,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鸭子。也许你还没有发现,这些家鸭只会游泳、产蛋,却不会筑巢和孵卵,似乎忘记了它们传宗接代的大事。其实,它们在驯化之初和自己的祖先一样,是会筑巢和孵卵的,要不然它们如何繁殖后代?现在它们不会孵卵,完全是人工饲养的结果。因为,人们为了吃蛋、吃肉,就会不断地选择产蛋多的鸭子,只让它产蛋,而不让它孵卵。而鸭子的传宗接代问题,就用人工孵化技术来解决。长此以往,家鸭便不会孵卵了。
64、全文翻译: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65、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
66、咏柳/柳枝词(唐代:贺知章)
67、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68、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69、(作者)苏轼(朝代)宋
70、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71、注释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72、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7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74、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
75、六种(原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有竹子、桃花、鸭子、萎蒿、芦勞、河豚.
76、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77、《惠崇春江晚景》作者:苏轼(宋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78、苏轼通过此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精华句是“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用雪泥鸿爪比喻人生,真是恰如其分。这和“天空中有鸟儿飞过,未留下一丝痕迹,但鸟儿确实曾经飞过”一个道理,这写的不就是人生吗?
79、顺带看看苏辙这首《怀渑池寄子瞻兄》:
80、下面正式进入苏轼10大名诗排行榜。
81、一丝不苟写作,我是认真的!
82、出自《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全诗如下:
83、这首诗很特别,首句和尾句是一样的,但含义却完全不一样。寓意有些事物或人,未见之前认为很高大上,但当满怀期望见了以后,感觉也不过如此!俗话说“仆人眼里无圣人”。
8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85、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哲理诗的“压卷之作”,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86、《惠崇春江晚景》作者:苏轼(宋代)zhúwàitáohuāsānliǎngzhī竹外桃花三两枝,chūnjiāngshuǐnuǎnyāxiānzhī春江水暖鸭先知。lóuhāomǎndìlúyáduǎn蒌蒿满地芦芽短,zhèngshìhétúnyùshàngshí正是河豚欲上时。满意望采纳
87、采茶寻远涧,斗鸭向春池。
88、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诗人贺知章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89、这首诗将哲理融于景色中,景、理相生,融为一体,手法令人赞叹。此诗精华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堪称真理,流传极广。此句寓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生活中、工作中有多少人曾经说过这句诗?数不胜数。
90、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91、“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花鸭》)
92、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93、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94、出自:苏轼所作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全诗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参考资料
95、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王安石这首七绝诗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
96、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97、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在朱熹的眼里,春天总是美好的。
98、总体来说,苏辙这首诗也是不错的,但离他哥哥的和诗还是有不小差距,苏辙确实少有经典名诗流传。
99、鸭,属雁形目,鸭科。它包括了雁形目中绝大多数的野生鸟类,也是游禽中最大的一科。据说,多达100多种,除南极之外,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像天鹅,雁类,以及各种鸭类都属于鸭科的成员。
100、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101、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