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2、原价1限时99元▼
3、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4、“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5、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
6、李白从征人角度说出发,描写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
7、后四句写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
8、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
9、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10、赏析古典诗文,聆听先贤心声,感受如画意境!古诗文赏析,与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11、这是李白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中最神气的作品之一。
12、展开全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13、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14、阅读理解答题时是要用到专业词汇的!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16、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17、守卫边关的将士望着边地古城,面色凝重思乡心切。
18、花儿朵朵,白帆点点,万马奔腾,气象万千,心猿意马,古人的诗篇不断地涌来:
19、“明月出天山”四句先声夺人,写边塞风光及两地相思,一读就是李白的口气。从意蕴上讲,这几句包含有沈佺期“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那样的意思,为后文写思妇的愁思伏笔。而它的想象飞动,则是别的人所不能及的。沈佺期诗中十五的月亮,是静态的。而李白笔下的月亮,是动态的,曹操说月亮是从海里出来的,有谁说过月亮是从天上出来的呢?有谁想过闺中看到的月亮,天山的月亮被长风吹送,以瞬息几万里的速度,送进玉门关来的呢?倒是有人说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正是从想象飞动这一点上,读者明确无误地鉴识了李白。这几句诗,也成了李白的招牌语。
20、译文1: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呵,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21、明月出天山下一句:苍茫云海间关山月(作者)李白(全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释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22、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23、象山峰,象沟壑,象河流,象平原,象是魔幻的画图,瞬息万变……
24、明月从天山那边升起来了,从苍茫无边的云海间逐渐升腾起来!
25、云之海,变换无穷的海:
2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关山月》中的诗句。 全文如下: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 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
27、下一句是:苍茫云海间。
28、⑥戍客:戍边的战士,可理解为征人。边邑,又作“边色”。
29、是“苍茫云海间”。全诗如下: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0、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天山”,西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天山又叫祁连山。汉朝疏通了西域通道,西域成了丝绸之路的通衢大道。天下归一统,明月出天山。至此,西域纳入汉土,成了祖国
31、【明月出天山的下一句】命将征西极,横行阴山侧。
32、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
33、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34、视频讲解+专项训练+思维导图
35、这四句是什么呀?是点题呀!你看,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不就是题目的关、山、月嘛。而且还加了两个意向,一个是苍茫云海,一个是万里长风。明月、天山、云海、长风、玉关,把这几个意象叠加在一起,一下子唐朝西北边塞苍茫雄壮的感觉,就出来了。那为什么一定是西北边塞呢?这就涉及到天山和玉门关这两个关键性的地理名词了。天山在哪儿啊?天山可不是今天新疆的天山啊,那是今天横亘在甘肃、青海两省的祁连山。因为这里,在秦汉时代本来是匈奴人的地盘,匈奴人管天叫“祁连”,所以祁连山翻译成汉语就叫天山。那玉门关又在哪儿啊?玉门关在今天甘肃的敦煌西北面,正当扼守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人们心目中中原和西域的分界线。
36、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3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意思是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38、《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39、“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起句的场景这么壮阔,往下该怎么接呢,一般人还真驾驭不了,所以往往就会从写景转入抒情,但是李白不一样啊,他笔力雄健,接了两句更壮阔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从高高明月,写到了烈烈长风,“长风几万里”,这个数字太惊人了。所以南宋还有一个诗论家叫杨齐贤,帮着李白算算数,说玉门关到天山没有那么远啊,然后就猜,这几万里是不是不只从玉门关到天山,而是指从玉门关到月亮的距离呀!其实如果要这样论诗的话,就未免太死板、太老实了,漫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连白发都能三千丈,长风几万里就更是不在话下。
40、月夜是诗,是千百年来缠绵悱恻悠然而至的笛声,是用金线把情感密密穿插起的紫色织锦。月夜又胜于诗,有着诗的情感,又比诗更加的灵动、秀丽与婉约。只有他,才可以将无法言喻的万种情思淋漓尽致的展现,才可以说出人们心中封存以久的悲欢离合。
41、(注)①卢纶:唐代诗人,其诗多写军旅生活,风格雄浑,情调凄慨。②伊凉:古曲调名指《伊州》《凉州》二曲。③馕(náng):一种烤制成的面饼,是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主食。(1)依据选文,分别概括一般人、李白、“我”和卢纶等人,对月亮的不同印象和感受。(2)联系上下文,说出第②段中“心境的另一扇窗户”的具体含义。(3)品味语言。①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漢,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
4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43、那可能有人会说了,同样的玉门关,同样的风,为什么王之涣会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而李白却会写“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因为两首诗的立论基调不一样啊,王之涣在是在极言边关苦寒、春风难到,而李白笔下的戍卒呢,可是在眼巴巴地望着家乡啊,他当然愿意相信,刮到自己身边来的风,是从家乡那一路吹过来的,它走了几万里路,才终于吹度了云门关,来到自己身边。
44、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45、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46、在李白的诗歌图谱中,长江、黄河、大海、飞瀑、长风始终此起彼伏,它们构成了唐诗空间里一组独一无二的宇宙符码体系,而其间涌现的各款月亮却在这组平面上树立起了关于时间、宇宙的纵坐标,这意味着平面上自由嬉戏的诗人李白在这个时空体系中不仅要承受时间与空间的撕裂之伤,还要对抗时间与空间冲突的雷击,这个问题始终缠绕着李白的一生:要明月高洁还是要俗世虚荣?要凡俗还是要超脱?所以,李白的诗歌充溢着莫名伤痛,总是有着“万古愁”———凡俗终归不能承受时间之重,也难耐空间之轻。诗人一方面受到命运的加冕和垂顾,另一方面又将被命运碾得粉身碎骨,他天生就要承受这种命运。
4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当年诗仙李白也只能从地面往天上看,若他老人家坐在飞机上,看机翼下的“苍茫云海间”,又该有什麽样的诗句呢?
48、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49、(李白的“边塞情怀")
50、译文2:一轮明月从天山升起,穿行于苍茫的云海之间。那横跨数万里的长风,一直吹越玉门关。想当年汉军曾出兵于白登山一逞的山道上,而今胡兵又断窥伺着青海湾。自古以来,此地就是兵家必争要地,多少出征战士奔赴前方,却不见有人生还。守边的士兵们凝望着荒凉的边城,不尽的思归情感使他们无不愁眉苦脸。值此明月高悬之夜,可怜的征人妻子,因痛感丈夫的远别而叹息不已。
51、一会儿,蒙古小伙正骑着飞奔的骏马;
52、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以明月、天山、云海、长风、玉门关等西域风物为特征,构成一幅境界无比广阔的万里边塞图,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宽阔、才力雄厚如李白者,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53、李白的边塞诗,善用丰富的想象,夹带大胆的夸张,描绘绚丽的色彩,颇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外,李白善用意向,《关山月》中的云海长风,明月天山就是一个典例。李白对意向的组合具有很强的跳跃性,初读不易把握,但是细细品味却有独特风韵。意向选择奔放,情感的抒发自然也不会囿于具体的时空。李白会用他自己的丰富想象力,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不愧“诗仙”之号。
54、一会儿,藏族少女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
55、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56、月夜,是清莲居士“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塞外豪情;是东坡才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亲人思念;是陈唐后主“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亡国之痛;是晏殊先生“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的为情所困。是对饮三人的月下独酌;是月上梢头的黄昏之后;是不懂离恨的斜光到晓;是云破月来的乱花弄影。
57、|古典文学|诗词|古文|国学|
58、【明月出天山的下一句】八世纪的一个夜晚,在中国西北的荒野之上,迎着天边的圆月,一名白衣男子牵一匹瘦马逆风而行,如在镜中。其时胸中涟漪酒意,雄风生,气壮如依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他写下了这首乐府: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他是李白。1300年后的今天,李白诗中的明月依旧照彻今人,“诗仙”却好似住进了明月深处,标志着唐诗精神永远的巅峰高度与透彻深沉,当中闪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魂。今人以浪漫主义或诗歌技巧的言辞来赞誉李白竟显虚浮,倒是当年陪伴李白仗剑江湖行的月亮,以及他诗歌中涌现的各种月亮,构成了一条隐秘的线索,暗示着月亮与诗人的关系,诗歌与人的关系。
59、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存世诗文千余篇。
60、苍茫云海间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61、眼睛是魔术师的道具,天空是毕加索的画板。只要你想到的,都能在云中找到;只要你想到的,都会在云中出现,神奇啊!
62、阅读理解是有答题技巧的!
63、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64、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65、大汉无中策,匈奴犯渭桥。
66、“明月出天山”意为: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
67、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提到过玉门关的诗句有很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下曲》)等。
68、清晨,早早地起床,走进辽阔牧场,眼前,一匹枣红马在静静吃草,草地尽头,有牦牛群游荡。在草原与河流之间,有一丛丛绿色草包,我循着两只红脚鹬的尖鸣之声,踩着草包走进这片沼泽,一不留神,惊飞了两只黄鸭。忘情地观鸟,使我把来路也忘记了,只好深一脚、浅一脚拖泥带水地逃出湿地,浑身上下充满“湿意”。远山的积雪和山颠的云霞,被喷薄的朝阳洒上一层金光,回首,蓦然看见月亮还高悬天际,“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如诗?如画?也说不清了,景不醉人人自醉。
69、气韵在六法里,实为是绘画的最高的评判标准,就如给绘画融入了生命,使其有了诗意和乐感。
70、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71、是“明月出天山”全诗:关山月李白唐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7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出自唐代诗人李白《关山月》。
73、我们读“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我们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我们读“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我们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我们读“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们读“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仗剑走天涯”。怎么样?我们是不是感觉到那些古典的浪漫、美丽和哀伤,比现代风,现代潮更强烈的,更经久不息的撞击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古典诗词的魅力!
74、这里就是历来战争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归还。
75、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76、“汉下”两句使用典故,相传汉高祖刘邦在白登山一带与匈奴展开过七天的殊死搏斗,士兵伤亡在所难免。而青海湖地区又常年是唐军与吐蕃的征战之地,因此作者抒发了“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感慨。可怜将军百战死,古来征战几人回。无休无止的战争,让出征的将士难以生还,更无从谈起回到家乡。中间四句在诗中的过渡作用十分明显,从“战争”自然转到下文的戍客(征人),并不突兀。
77、如大海的波涛,如丰收的棉田,如放牧的羊群,如袅袅的炊烟……
78、本文来源于:古诗文赏析gswsx.cn
79、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80、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81、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82、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83、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的云海之间。
84、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
85、一会儿,神话中八仙过海,何仙姑还抖动那水袖长衫;
86、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8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88、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bǐng)靫(chá)。
89、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如果把“闲雅”理解为不局促于一时一事,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那么,他的评语是很恰当的。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90、李白的诗善于大开大合,放得开,收得拢,这首诗前八句从空间和时间上把征战的壮阔过程和结局写清楚了,后四句再写参与征战的戍客与家中思妇的相思之情,尤如大环境下的特写,充满无奈,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个人的命运在大环境下显得如此渺小,死了就死了,死的是生命,不舍的是感情,因此对战争的思考应该多些理性的因素吧!李白用艺术形式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意见,不见得是反战,而是用家家都可能经历的事儿促使读者进行理性思考。这诗其实还有一层意思让读者体会,那就是对胜利的渴望,虽然不着一字,但我感觉意思在里面,因为只有战争胜利,亲人才能团聚啊,李白的诗很少给人悲戚感,也许原因也在这里。谢邀
91、原价2限时149元▼
92、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93、赏析《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94、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颜师古注:“白登山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
95、古来人中龙凤分三品:一曰仙、二为圣、三称家,李白以“诗仙”誉世,想来不成“家”都不行。其以月为友,一生都默契着月之轨迹: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一生经历四个女人,开头和结尾都是宰相的孙女,中间是两个平民(其中一个看不起他),尽管其为人真情挚性,但到底是否付出过“爱情”却令人怀疑,因其未曾留下一首显著有关的爱情诗,而他将儿子起名为“明月奴”,也颇令人费解:苍茫云海间,对一个住在月亮上的诗人而言,他到底爱人还是爱月?凡俗身躯住着一颗宇宙游子的心,他一生能不远游么?若无漂泊,他还是李白么?苍茫云海间,但见一轮孤月随李白远游,而转身之际,原来这空酒杯、书上尘与心中事早经千古冷。
96、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
97、诗词故事|被汪伦骗到“桃花潭”的李白
98、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
99、另外,“思妇”是李白的边塞诗中提及较多的一个意向。李白善于描摹思妇的悲剧色彩,而且李白还有一些诗会以戍妇的口吻来表达,更能深入剖析思妇的复杂内心世界,进而在广阔的时空中表现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
100、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边色:一作“边邑”。
10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