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唐王之涣《登鹳雀楼》作品原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写诗人在登登鹳雀楼时因所见所感而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这首诗的写作并没有什么特殊背景,只是诗人一时有感而发。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3、黄河,因其孕育了炎黄子孙而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作为民族的摇篮,作为天险屏障,成为文人墨客摹写抒怀的对象
4、自古以来,黄河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在黄河流域生活,同时繁们人类。著名的炎帝和黄帝,他们被喻为“华夏始祖”,五千年前,炎黄部落分布在山西、河南及山东黄河流域。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人类自古就是靠水而生,黄河水哺育了炎黄子孙,逐渐发展为中华民族。而后的几个朝代也同样如此,它们也多是分布在黄河流域,夏、商、周、秦、汉……
5、唐代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6、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7、十二个月的奔流比死亡更坚决
8、这首诗是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0、话说那些与黄河有关的诗词
11、国风·卫风·河广 先秦:佚名
12、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13、水调歌头·赋三门津金朝:元好问
14、【黄河的诗】记龚自珍的《已亥杂诗》有一首写黄河的诗“云风才略已消磨,甘隶妆台饲眼波。唯恐刘郎英雄气,卷帘梳拢望黄河”。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已是四十好几,虽诗名振华夏,却抱负终零落。自小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多少有些“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看到奔流不息的黄河,不由得叹几声岁月,惹一肚热肠。
15、兩宋時期,在黃河上發生過許多次戰爭。宋室南渡之前,長期與遼、西夏對峙,黃河作為一道重要的軍事屏障,見證著宋王朝的繁華與衰落。
1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7、公元前2000年,夏人为防止黄河泛滥,挖掘了一系列河道,将多余的水引向乡村,然后流入大海,这样不仅能够灌溉农田,还能有郊防止洪水。解决了洪水隐患后,夏朝就在强大的领导者背后团结起来,使得农业生产丰收,最终夏朝统治了中国中部几个世纪。商朝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借鉴了夏朝经验,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以肥沃的河底土地资源为财富,生产了大量的粮食,使得商族发展强大,结果产生了甲骨占卜和精美玉雕等艺术品为特色的先进文化。
18、浪淘沙唐代刘禹锡
19、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开始,迄今四千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各个朝的皇帝都不想放弃这一片富饶的土地,于是在黄河边辉煌繁荣的历史就绵延了三千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中有四个都在黄河流域,可谓是一块风水宝地了。
20、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平。
21、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2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3、(6)侯全亮等選注.黃河古詩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
24、译文:我一路经过大梁城,旭日初升照着河流关山。阳光下翻滚的浪涛把龙宫摇撼,狂风扫平了大雁栖息的沙滩。斜倚着宝剑感叹身世飘泊不定,张帆快行旅途心情暂时舒展。茫茫一片不知身在什么地方,空旷处有船棹歌声声传到耳旁。
25、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26、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27、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28、译文:常听说银河倒泻,这事真假难辨,如今见到的黄河,一下子浊浪掀天。人世间的风波,不知比这险恶多少,可人们反说,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
29、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30、東漢初,漢明帝時王景主持修築千裏黃河大堤,並大力整治河道,使黃河決溢次數明顯減少,並且800年不曾改道。但到了北宋,黃河突然變得暴躁起來,氾濫頻繁,立國的167年間,氾濫的年份有67年,差不多每兩三年就氾濫一次,達到了歷史最高紀錄。蘇轍《送轉運判官李公恕還朝》詩雲:“黃河東注竭昆侖,钜野橫流入州縣。民事蕭條委濁流,扁舟出入隨奔電。”正是黃河氾濫時民不聊生的淒涼寫照。
31、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3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3、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3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35、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36、作者:河南大學文學院張海楠
3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39、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40、黃河孕育了連綿不斷、傳承有序的中華文明,黃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通過細緻解讀宋代黃河詩,我們能夠深入瞭解宋代黃河的生態、宋人對黃河問題的看法、治河策略以及其中蘊含的人民頑強拼搏的黃河精神,不論是在文學方面還是文化方面,宋代黃河詩都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在新的時期要加大推動黃河文明的傳播,需要我們去講好黃河故事,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和傳承利用,充分發揮新媒體在黃河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堅定文化自信,從而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力量。
41、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42、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被喻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像母亲一样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43、阅读/收藏是一种智慧,转发/分享是一种美德,评论/关注是一种鼓励!
44、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45、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46、宋詩中對黃河戰爭的書寫
47、【黄河的诗】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48、征人怨唐代:柳中庸
49、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50、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51、“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宋宋琬)
52、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5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55、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56、摘要:宋代的詩歌題材廣泛,文人在詩歌中除了抒情言志之外,也生動地記述了當時黃河的生態人文、水患災難與發生在黃河邊的戰爭。北宋詩壇真正開啟了關注河患的寫作傳統,南宋詩歌賦予黃河以民族、國家的象徵意涵。它們對於研究宋朝歷史,對於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通過解讀宋代黃河詩歌,亦能夠對今天我們傳承與發展黃河文化有所裨益。
57、神椎凿石塞神潭,白马参覃赤尘起。
58、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唐刘禹锡)
59、“黄河东去三千里”并不是王昌龄的诗句。王昌龄关于黄河的诗是《送裴图南》: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关于“黄河东去”的是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的第二段: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
60、黃河,是位於中國北方地區的大河,屬世界長河之它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的流域文化造就了中華文明特質。從傳說中的堯舜時代,至大禹治水,再歷經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北宋,中國的政治中心始終未脫離黃河流域。兩宋時期有著許多記錄黃河的詩歌。詩歌作為封建社會一種主要的文化載體,承擔著政教、風教的重要功能,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當時社會的真實反映,可與史料相互參證。從詩歌的語言特徵來看,它具有語言凝練、節奏鮮明、音調和諧的特點,易於誦讀,能夠口耳相傳,便於普及,傳播能量無疑是巨大的。本文擬通過對宋代黃河詩歌的解讀,分析其中蘊含的黃河精神,並為黃河文化的傳播提供一點建議。
61、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62、但黄河真正的渊源的历史却鲜为人知。在《黄河颂》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就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文化从黄河发源至少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那么黄河与我们国家到底有多久的历史呢?那就要从一百三十五万年前说起了。
63、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64、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65、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66、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6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8、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69、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70、(3)李朝軍.頌美、訴災與民族意蘊——略論歷代黃河詩的特色流變及文學文化價值(J).文學評論,20(04).
71、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7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73、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雄壮势、隆今昔。鼓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我欲乘槎,直穷银汉,问津深入。唤君平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
74、“俯瞰黄河小,高悬白雪清”。
75、《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将进酒·君不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罗唝曲》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76、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77、二十三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
78、黄河,孕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无数的英雄事迹上演,它是我们的民族历史之河,是我们民族的繁荣之河,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传承之河!
79、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0、我们都知道,黄河被人们称作中国的“母亲河”,自炎黄时期,中华民族就生活在哪里,世世代代被黄河滋养。
8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82、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83、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84、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5、公无渡河唐代:李白
86、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87、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88、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急浪一样深得使人无法脱身,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诗人屡遭贬谪,历尽坎坷,但斗志不衰,精神乐观,胸怀旷达,气概豪迈,在边远的贬所虽然经了千辛万苦,到最后终能显示出自己不是无用的废沙,而是光亮的黄金。诗句通过具体形象的比喻,概括了从自我经历获得的深刻感受,坚信被谗言所害的人,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洗清罪名。后两句也可以用来比喻做学问要精心筛选,去其糟粕,才能取其精华。淘、漉(lù):过滤。希望对您有用。
89、黄河夜泊明代:李流芳
90、北风临大海,坚冰临河面。——出处:孟郊《求友》转战渡黄河,休兵乐事多。——出处:李白《塞上曲》将军发白马,旌节度黄河。——出处:李白《发白马》风断阴山树,雾失交河城。——出处:范云《效古诗》
91、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92、黄河 唐代:罗隐
9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94、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一条飞龙出昆仑,摇头摆尾过三门。吼声震裂邙山头,惊涛骇浪把船行。”“三气周瑜在江东,诸葛亮将台祭东风。祭起东风连三阵,火烧曹营百万兵。”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唐柳中庸《征人怨》)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唐李白《古风》)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唐李白《寄远》)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唐杜甫《黄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95、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96、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97、国风·卫风·河广先秦:佚名
98、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99、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00、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本诗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诗,句意思: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101、三黄河与人生历史随着黄河流淌不息,战争如浪花翻腾。绵绵无绝期的还有人生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