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佳洱如获至宝,立即将这一意外喜讯向中国驻英大使馆报告,并通过使馆向北京大学拍发了请示专电!学校收到来电后,立即回电责成陈佳洱代表北京大学,与牛津大学的副校长签了协议。很快,陈佳洱就将这台加速器运回来了。由于陈佳洱对这台加速器了如指掌,随后通过组织攻关、升级改造,这台加速器的性能比在英国时还要好。
2、胡仁源(1883-1942)字次珊,号仲毅,浙江吴兴人。毕业于推尔蒙大学,回国后历任江南造船厂总工程师、京师大学堂教员、北京大学预科学长、工科学长,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校长,教育部总长,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工学院教授等职。
3、劳乃宣(1843——1921),字季瑄,号玉初,又号韧叟。河北省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中国近代音韵学家。清末修律,礼、法之争中礼教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劳乃宣坚持“本旧律之义,用新律之体”的修律方针,主张凡属三纲五常的伦理纲常都纳入新刑律之中。他的法律思想是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的表现,目的在于抵制中国法律制度的变革,维持封建君主专制。
4、物理分会理事1996级王增斌校友担任过航天五院的研究室主任,现在中关村软件园创立了北京量子体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增斌校友汇报了自己应用物理学知识开发量子技术工程产品的情况,表示要认真学习陈佳洱学长的创新精神及艰苦奋斗精神。
5、周其凤,男,汉族,1947年10月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6、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
7、李家驹(1906年2月—1907年7月)
8、回到汉中后,我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做研究。在秦岭的山沟里,我们几个人排除万难,花了一年的时间,把螺旋波导加速器做了出来。当时我还提出了束流脉冲化的二维理论。在加速器做好后,我利用北京师范大学的高压倍加器引出的束流,进行螺旋波导加速器的载束实验。当螺旋波导加速器运行在聚束器状态下,在不同的功率时得到的束流脉冲波形与我提出的二维理论完全一致,证明了这台加速器和束流脉冲化的二维理论都是成功的。后来,这项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9、原子能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反应堆、加速器等重大设施。要开展教学和研究,也离不开加速器。
10、马寅初(1951年6月—1960年3月)
11、刚开始,陈佳洱是在牛津大学从事串级静电加速器的工作。他在那里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调试准备投入使用的一台加速器。调试时,他发现束流线设计有问题,并且非常直白地告诉了维尔金森教授。这位英国科学家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从此开始信任和器重陈佳洱,还让他就此写了一个内部学术报告。陈佳洱完成访问回国时,英国同事还将这个报告送给他做纪念,表达了对这位出色的中国同事的赞赏。
12、钱锺书曾说,只有中国才肯给科学家大官做。陈佳洱不巧正是做了大官的大科学家,他是一位物理学家,科学院院士,他曾是北京大学的校长,他也曾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员会的主任。
13、在陈佳洱的心中,“文学和科学,如同父亲的两只臂膀,都是父亲的最爱。父亲穷其一生耕耘着儿童文学事业,我则用我的一辈子实践着父亲科学强国的理想。”
14、如今,北京大学是一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医学以及新型工科的综合性大学,也是大中华地区和亚太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15、孙家鼐(1827—1909) 字燮臣,安徽寿州(今寿县)人。清咸丰状元。历任工部、礼部、吏部尚书。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
16、柯劭愍(1848年-1933年),字仲勉,又作凤孙、凤荪、凤笙、奉生等,号蓼园,室名岁寒阁,山东胶州市胶城镇东关姜行街人。民国初年国学家、史学家。曾任辅仁大学(北京)董事会董事。1910年12月—1911年12月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相当于现在北京大学校长)。
17、“一辈子实践着父亲科学强国的理想”
18、蒋梦麟(1930年12月—1937年7月)
19、由吉林大学北京校友会物理分会主办、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参加的贺陈佳洱校友八十五华诞座谈会于9月26日在北京天工大厦新净雅举行。参加座谈会的有陈佳洱院士、李生福会长、马琰铭院长、魏立志副院长等二十余位吉大物理校友。吉林大学北京校友会荣誉会长、物理分会特邀顾问贾玉亭校友和医学分会常务副会长、物理分会顾问高玉民校友受邀参加。
20、经过很久,该大爷的侄子从国外回来了,仍然来到公安局询问此事,说自己认识很多国外的高科技人才,严重质疑这个局的办案能力和水平,认为是不是他表妹很容易处理,只要他找国外的朋友采用一种最新的“蛋技术”即可确定,这个“蛋技术”是目前最为可靠和先进的确定血缘关系的技术。他想利用私人关系采用“蛋技术”对女尸进行检验。搞得该法医一头懵,赶紧请教上级和专家,结果,没人知道什么“蛋技术”。最后看那个表哥的申请材料,上面写着“DAN技术”。
21、1978年3月,盛况空前的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盛会,标志着“科学的春天”到来。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盛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做了重要讲话,他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还指出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也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我听了以后非常激动,忍不住流下热泪。我觉得我的政治生命恢复了,科学生涯又重启了!我切身感受到科学的春天带来的温暖。小平同志还强调: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把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22、严复(188—19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23、孙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
24、科学的春天到来了,陈佳洱重新焕发了青春。198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核结构研究所访问工作期间,他成功地将64MeV的碳离子压缩到100皮秒,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1984年,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的陈佳洱,着手在北大筹建中国第一个射频超导研究室。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与在英国访问研究时的英国同事,成全了一件北京大学与牛津大学两所名校交往的趣事。
25、陈家有很多藏书,不仅有陈伯吹写的诸多童话书,还有古今中外文学书和各类报刊、画报等。在充溢着书香的家庭里,陈佳洱最早接触的是画报类的书,常常对类似连环画,线装、硬皮书等书籍爱不释手。
26、科学之路并非坦途,学无止境,在有限的人生里忍耐求索之路可能遭遇的无数失败、寂寞与艰辛,一定是源于对科学本身的热忱。
27、大半个世纪的沧桑厚重,留给陈佳洱的气质却是干净平和的,那些陈年往事在陈佳洱的口中,早已过滤掉了灰暗的杂质,只剩下纯粹的理想、科学与微笑。当采访结束的时候,陈佳洱起身,坚持送我们到楼梯口,目送我们离开。他颤颤巍巍的身影显得有些单薄,送别的话语也还是谦逊而略带羞涩,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他只是一个书生,却书生气得让人肃然起敬。
28、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是严复。
29、1972年,他开始致力于研制螺旋波导加速器的工作,不仅从理论上研究了导致螺旋线的动态不稳定的特性,还建成了第一台可用的螺旋波导加速器样机。
30、【陈佳洱】刘哲(1927年8月—1928年6月)
31、末历任翰林院编修、陕西提学使、京师大学堂监督、学部副大臣。曾于宣统元年向溥仪进讲。辛亥后侨居青岛。民国政府礼制馆隶于政事堂。1914年7月1日,国务卿拟聘刘廷琛为礼制馆顾问,刘乃撰《复礼制馆书》以辞。
32、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员。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
33、“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书是《伟人孙中山》。书里说,孙中山小时候问母亲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母亲的回答,人生就像梦一场,不小心就溜走了”。
34、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国际植物组织培养和生物技术协会主席,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理事长,联合国
35、1914年1月26日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员。
36、朱光亚先生讲课讲得非常好,他对上课非常用心,讲一节课,备课可能要备一周。他不是简单地讲一下原理,而是详细介绍原理背后的故事,比如黑体辐射,为什么当时的理论跟实验事实不符?当时有几种假设?物理大师最后是怎么解决的?他像讲故事那样讲给我们听,所以我们都非常喜欢听他的课。加上他在朝鲜战场上立过功、得过军功章,在我们眼里他是英雄。
37、你们说,我们应该欢迎杨振宁养老吗?
38、周其凤(2008年11月—2013年3月)
39、57级校友闫书琴向陈佳洱学长赠送了她特绘的《鹤寿图》。
40、许景澄(1845年—1900年),世称许公。原名癸身,字竹筠,生于浙江嘉兴,同治年间进士。1880年开始外交生涯,他曾被清政府任命为驻法、德、奥、荷4国公使。1890年改任驻俄、德、奥、荷4国公使。许景澄曾写《外国师船表》,疏清朝廷,建议加强海防。1892年,沙俄出兵侵占中国新疆帕米尔地区,他曾作为中方谈判代表,据理驳斥沙俄侵略行径,俄军拒不撤退。1898年,许景澄代表清政府与沙俄议定,在边界未划定前双方军队维持现状。
41、系主任、副校长、乃至校长,他人眼中的光辉岁月,陈佳洱却十分淡然。面对北大,他的态度始终谦虚而诚恳,“我当北大校长是机遇使然,是历史让我肩负的一种责任,并不是我本身有多大能耐”。
42、【陈佳洱】学校里带我的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德尼斯·威尔金森(DenysWilkinson)。他对中国很友好,让我参加当时牛津大学的串列静电加速器安装调试工作。这是一台实验室用250万美元从美国买来的设备。但是这台加速器出来的束,经过分析器以后,衰减了很多,他们一直找不出原因。我白天跟他们一起工作,晚上自己进行数据和理论分析,经过推演,我发现谱仪里边装的挡板位置不对,所以接收度受到影响。但是我也不敢告诉他们,怕人家说你刚来就指手画脚。这时,刚好威尔金森找我谈话,问我对这个情况怎么看,我就坦白地告诉他我认为这里有问题。他听了之后很高兴,让我写份报告。这是我到英国写的第一份报告。
43、张亨嘉(1847—1911) 字燮钧,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光绪进士。1904年2月,以大理寺少卿受命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监督。1906年2月离任。
44、陈佳洱从汉中返回北京,是在1978年举行全国科学大会前夕。钱三强点名让陈佳洱回北京,参与制定低能核物理加速器研究的规划。1979年,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撤销,技术物理系回到阔别十年的北京。
45、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历经时代风雨变迁,在陈佳洱身上,我们看不到风霜的痕迹,有的只是岁月沉淀下的谦卑与平和。
46、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改名宗光,字又陵。
47、汤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48、一切就绪后,就开始上课了。胡济民先生讲核理论,虞福春先生讲原子核实验方法,卢鹤绂先生讲加速器和反应堆,朱光亚先生讲核能谱。几位教授负责讲课,我则负责带刚毕业的几位助教把核物理实验排出来。可是这些实验我也没做过,不知道该怎么排。后来虞福春先生找来一本英文的《实验原子核物理》,我就参考这本书选了八个实验,跟朱老师商量,确定下来后开始排实验。
49、那是1984年底,陈佳洱参加了一个由国务院组织的赴欧代表团,他到牛津大学时,见到了曾经同他一起工作的海德教授。海德教授指着当年陈佳洱参与调试的加速器问他,你想不想将这台加速器拿回中国去呀?陈佳洱说:“海德,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海德回答说:“老同事,我是认真的!如果你们愿意的话,我们可以送给你们。”
50、1982年,机会终于来临。在杨振宁先生的安排下,陈佳洱去往美国,访问正在建造超导重离子直线加速器的纽约石溪大学。
51、1978年举行全国科学大会前夕,由钱三强亲自点将,陈佳洱从汉中返回北京,参与制定低能核物理加速器研究的规划。
52、本文刊登于《中国政协》2016年第4期
53、朴素的言语下,是无法磨灭的情怀。
54、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55、父亲是文学家,母亲是钢琴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陈佳洱充分享受着知识的乐趣。然而浓郁的书香,没能掩盖时代动荡的气息。
56、回顾过去的跌宕与辉煌,以奖掖后进、微笑待人著称的陈院士,一再强调自己最愿意做的是教书和研究。他说,“现在还在带博士生、研究生,有些是北大的学生,有些是中科院的学生。和学生在一起,是件很快乐的事。学生们思想活跃,我喜欢与他们交流思想与价值观。”
57、汤尔和(1939年1月—1940年3月)
58、我入职后第一项任务是招生。培养优秀人才,首先当然要招好学生。1955年夏,我奔赴各地招生,去了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到了有关学校,我直接拿出周总理给教育部的批示给他们看。那时全国一盘棋,他们一看也十分重视,把最好的学生拿出来让我挑。我挑了之后还不放心,又专门找他们的团总支**把关,看这些同学是不是思想品质、学习成绩都是最好的。我们预计的目标是招100名学生,结果挑来挑去只有99名。
59、教授,生物化学家。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回国。曾任重庆桐油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系、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1981年5月至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60、物理分会副秘书长2012级的肖丽校友发言表示感动于先生的家国情怀、永不服输的精神。铭记先生讲的马特洛索夫为他人谋幸福的名言。努力做好科研。
61、留学英国,为新中国争气
62、许景澄 (1807—1900.07)
63、1927年9月5日生,原名丁永安,江苏镇江人,生于上海。中国数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代数学。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民盟中央主席,中国全国人大常*会副*员长。中共党员。
64、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65、有人说他是最没有架子的校长。学校一直流传着一个典故,说北京大学校内的一个地方停了电,陈佳洱知道后很着急,就跑到配电室去找工友,要求他们去修。人家问他是谁,他说:我是陈佳洱。工友想了半天,说:陈佳洱?不认识。这事简直就和以前北大新生要求季羡林副校长看包袱一样经典。
66、近日,2013年北京大学“蔡元培奖”公布,包括北大原校长陈佳洱、新中国行政法学开拓者罗豪才在内的10位教授获此殊荣,“蔡元培奖”每5年评选一次,被视为北大教师的终身成就奖。我们借此得以走近陈佳洱。
67、20世纪60年代初,中科院的党组**张劲夫同志跟英国皇家学会谈判,决定互派访问学者。中科院派两名学者,高校派两名学者,北大推荐了我。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批公派前往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的学者,我既想虚心求教,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又觉得我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年轻科学家,要做出一番成绩,为中国争一口气。
68、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学家。
69、2008年7月,当物理评论快报(PhysicsReviewLetters)期刊在北京举办创刊50周年庆祝会时,陈佳洱与25年前石溪大学物理系的同事、该期刊的总主编斯普拉尔斯教授重逢了。斯普拉尔斯教授非常激动,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陈氏模式’现在仍在石溪运行着”!
70、所以,杨振宁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很成功、很厉害的外交家。李政道与杨振宁比,则略显低调,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书斋知识分子”。这主要是他们的性格不同所致。一个外向,一个内向,都没有错,只是杨振宁过的更加精彩一些。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中华儿女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大局上有大功劳于中国,而他们的私人恩怨,并不妨碍他们留名青史,流芳百世。
71、陈佳洱,这位年近80的老先生,怀着子承父业的作家梦当了科学家;研究了一辈子的加速器,却始终散发着儒雅的文士气息。
72、后来,我们被送到陕西汉中,在秦岭脚下的山沟沟里进行劳动。尽管如此,一段时间之后,我又默默继续对加速器进行了探索。当时,上海原子核物理所想做新加速器,派了四个人来汉中,让我给他们讲等时性加速器是怎么回事。我大概讲了四天多,他们觉得收获很大,向汉中分校的领导表达了对我的感谢,为此我得到了军管干部的表扬。
73、朱益藩(1907年7月—1907年12月)
74、(网络流氓们造谣杨振宁没有在困难的时候回国。其实,杨振宁1971年回国的时候,GDP比1955年还少80多亿美金,一样是雪中送炭。诋毁杨振宁不够完美的人,自己往往就是对吃喝嫖赌抽最津津乐道的人。)
75、1953年,朱光亚先生(右)对陈佳洱进行口试
76、我写了到英国的第一份报告以后,系里来信说,之前我曾提出做我们自己的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因此希望我能够在英国学习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相关原理。我和威尔金森教授谈了系里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为此他与英国正在主持建造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的著名物理学家劳逊(J.D.Lawson)联系,让他把我从牛津大学接到了英国哈维尔原子能中心旁边的卢瑟福实验室做访问研究。当时他们做等时性回旋加速器遇到一个困难,离子束从离子源出来以后90%都没了,劳逊先生要我研究清楚这些离子跑哪里去了。
77、新中国诞生如同华旸出谷,召唤着即将高中毕业的陈佳洱。父亲的一些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出生入死的地下党朋友,用一个充满激情的建议,改变了陈佳洱已经选定的北京大学这一目标。他们希望陈佳洱考到东北老解放区的大学去,因为这个建议,陈佳洱报考了地处老解放区的大连大学电机系,最早的北大梦就这样同他擦身而过。1952年院系调整时物理系并入吉林大学,陈佳洱被恩师王大珩院士选中进入物理系,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在导师“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院士的引领下,陈佳洱调入北大物理研究室任教,投身到中央在北大设立原子核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之中。
78、后来有个大爷认为该女尸是自己女儿,但是经过法医的检验和DNA对比后,发现完全没有血缘关系。可是大爷死活认为就是他女儿,说什么衣服一样,外表也一样。
79、最后马琰铭院长盛赞陈佳洱校友是吉大物理人的楷模和骄傲,祝先生健康长寿,并向先生赠送了他担任主编的《陈佳洱与吉林大学》画册作为生日礼物。
80、1998年,陪美国总统克林顿与北大学生见面
81、许景澄(1899年7月—1900年7月)
82、邮箱:23530608@qq.com
83、陈佳洱(1996年7月—1999年11月)
84、1966年,陈佳洱回国。国家科*基础局给他主持的北大等时性回旋加速器项目批了500万元的资助。就在这位踌躇满志的科学家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刻,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个玩笑——“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一切教学、科研停止。
85、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到了1963年,作为中科院与英国皇家学会的交流项目,中国拟选派几名交流访问学者前往英国游学,在众多的候选人中陈佳洱脱颖而出被派往英国。“寻找失踪的粒子”是他在英国面临的第一个科研课题。在此期间,他遇上了两位对他影响至深的学术导师、著名核物理学家维尔金森和劳尔森教授。
86、郝平,男,汉族,1959年9月生,山东青岛人,198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87、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为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中华民国建立后,校名改为北京大学校,后又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
88、当时的驻英代办是熊向晖,他被誉为我党地下情报系统“后三杰”之曾在胡宗南身边潜伏近13年,传递过很多重要情报。我们四个人在驻英代办处休息了两天,然后我被送到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
89、记得有一次我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卡斯珀去见朱镕基总理。那时候国内外对大学排名正炒得很热,朱总理问:“你们斯坦福大学很有名,又缔造了硅谷,为什么排在第四名?”斯坦福大学校长说:“总理先生,请您把这个排名忘了吧,我们斯坦福大学有斯坦福大学的文化,有斯坦福大学的传统,不管它排第几名,斯坦福大学就是斯坦福大学。”这话说得非常切合实际,非常好!
90、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选用道员资格,改名复,字几道。
91、王恩哥(2013年3月—至今)
92、西湖大学,设立于2018年2月14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现设有生命科学,理学,工学三个学院,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到2026年,西湖大学预计将有300名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正教授(包括讲座教授),600名研究,教学,技术支持和行政人员以及900名博士后研究院。
93、何燏时(1878年-1961年),字燮侯,浙江省诸暨县人,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曾任北京大学校长。
94、看第三个意思,扶养年老而不能自给的人。如前文所述,杨振宁不靠你中国提供的工资过活,他也不是落魄的时候才想起中国的好而回来。杨振宁在90年代到清华之前,美国大学给杨振宁几十万美金高薪挽留,杨振宁拒绝了这笔巨款,坚持到清华做一个20多年不拿一分钱工资的教授。我问一句,你们有没有胆量说:我就不要这笔巨款?
95、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校长:
96、即使年逾古稀,陈佳洱依然探索着学科前沿的新生长点。他注意到强激光驱动的粒子加速,可产生比现有加速结构高千倍的加速电场,可能引发加速器的新一轮革命,就全力鼓励他原来的博士生颜学庆教授等对其进行深化研究。
97、自幼生长在上海的陈佳洱,五六岁起就从《阿丽思小姐》、《华家的儿子》、《火线上的孩子们》等父亲笔下的故事里,读到了抗战少年的机智勇敢;也让他懂得,没有一个独立、强盛的民族和国家,根本谈不上个人的尊严和前途。
98、第杨振宁没有养老。
99、张百熙(1902年1月—1904年2月)
100、有趣的是,现在北大加速器楼大厅中的那台串列加速器,正是我在牛津调试的那台。1985年,我再去牛津访问时,见到了曾一起工作的海德教授。他指着当年我参与调试的加速器问我:“你想不想将这台加速器拿回中国去呀?如果你愿意,牛津可以将这台加速器送给北大,但是北大必须保证这台加速器能够继续运行。”我马上通过使馆请示学校,学校表示愿意接受。于是我代表北大与牛津签了一个协议,将这台加速器运回国内。回国后,经过我们的调试,这台加速器运行得比在牛津时还要好。我们在它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内第一台面向用户的超高灵敏度加速器质谱计,为后来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末,牛津大学专门派人来考察,对这台加速器的运行情况表示很满意。
101、物理研究室最开始只有六个人,我是其中最年轻、资历最浅的。我去报到的时候,只有21岁,当时值班的是虞福春先生,他看我像个小孩,说:“哪里来的小孩?我们要开会,快走吧。”我说:“虞先生,我是来报到的。”拿出教育部的证书,虞福春先生才惊讶地说:“原来你是光亚的学生,欢迎欢迎!”